入秋的風一日比一日涼,劉家堡外聚集的流民漸漸多了層秋衣。這些日子堡內還算安穩,修補好的牆垛泛著新夯的土色,校場上護衛隊操練的喊殺聲穿透晨霧,連堡外臨時窩棚裡的流民,也敢趁著晴日到附近開荒,播些耐寒的冬麥。
這天清晨,堡外突然傳來一陣騷動。幾個護衛匆匆來報:“少爺,北邊來了批新流民,看著比之前的狼狽多了,好多人凍得直哆嗦,還帶著傷。”
劉江正在作坊看王鐵山調試新做的火箭,聞言皺了皺眉,跟著趙忠往側門走去。
剛到門邊,就見十幾個流民蜷縮在牆根,個個麵黃肌瘦,衣衫破爛得遮不住身體,有的人腳上連鞋都沒有,凍裂的傷口滲著血。有個老漢抱著個昏迷的孩子,正對著堡門磕頭,聲音嘶啞:“求求開門……給口熱粥……北邊不能待了……蒙古人來了……”
“蒙古人?”劉江心裡一動,讓護衛打開側門一角,蹲到老漢身邊,“老丈,你說蒙古人?是北邊的韃子?”
老漢抬起頭,臉上布滿淚痕和汙垢,眼裡滿是驚恐:“是……是察哈爾部的騎兵……殺過來了……俺們村在張家口外,一夜就被踏平了……”
他話沒說完,旁邊一個斷了胳膊的青年接過話,聲音發顫:“他們的馬快得像風!夜裡來的,連狗都沒來得及叫,騎兵就衝進村了!見人就殺,見東西就搶,房子全燒了……俺爹為了護俺,被他們用馬刀劈了……”
青年說著哭起來,周圍幾個流民也跟著抹眼淚,七嘴八舌地補充:
“不止察哈爾部!聽說還有土默特的人!今年北邊遭了大旱,草都枯了,牛羊死了一半,他們沒吃的,就往南搶!”
“以前也搶,可沒這麼凶!聽說是……是南邊打仗指明清戰爭),朝廷顧不上北邊,他們就敢大股大股地來,有時候一來就是幾百騎兵!”
“他們不戀戰,搶了糧食、女人、牲畜就走,騎兵跑得快,官府的兵根本追不上!俺們逃了十幾天,才跑到這兒,路上見了好幾個被燒光的村子……”
劉江越聽,眉頭皺得越緊。蒙古各部南下劫掠,他在現代史書裡見過記載,卻沒想到會這麼快傳到這裡——張家口離清源城雖有幾百裡,可騎兵的速度,幾百裡路不過幾日功夫。
“他們的騎兵……很厲害?”趙忠蹲在旁邊,低聲問那個斷胳膊的青年。他打過流寇,對付過潰兵,卻沒跟騎兵交過手。
青年打了個哆嗦,像是想起了可怕的場景:“厲害!太厲害了!馬快,刀也快!俺們村的壯丁拿鋤頭反抗,根本近不了身,他們騎著馬衝過來,馬刀一掃就是一片!有的還帶弓箭,在馬上射箭比咱們站著還準,一箭就能射穿人的肩膀!”
“最嚇人的是他們的‘來去如風’。”老漢接過話,聲音發抖,“來得時候悄無聲息,殺完搶完,不等你反應過來,就騎著馬跑了,連影子都追不上。俺們鄰村的鄉勇想追,被他們回頭射倒一片,再也沒人敢追了……”
周圍的流民都點頭,眼裡的恐懼不是裝的。他們描述的蒙古騎兵,沒有流寇的混亂,也沒有潰兵的疲遝,而是帶著一種草原民族特有的凶悍和迅捷——那是冷兵器時代,騎兵對步兵的天然壓製。
劉江站起身,望向北方。風從北邊吹來,帶著一絲若有若無的塵土氣息。他知道,這些流民帶來的不是普通的消息,是警訊。
流寇、潰兵雖凶,終究是烏合之眾,靠著牆高溝深和火器,總能守住;可蒙古騎兵不一樣——他們有速度,有機動性,能快速突破防線,搶了就走,根本不給你打持久戰的機會。劉家堡的牆再高,若騎兵繞到堡後,或者趁夜襲擾,防起來遠比對付流寇難。
更麻煩的是,流民說他們“大股大股地來”,幾百騎兵的規模,遠非王老虎那三百流寇可比。火箭、火罐或許能傷幾人,拋石機扔得遠,可對付移動的騎兵,精度未必夠;護衛隊雖有百人,可大多是步兵,真要是騎兵衝過來,怕是連陣型都站不穩。
“趙大哥,”劉江低聲道,“把這些流民先接進堡,找個偏院安置,給他們熱粥和傷藥。老丈,你跟我來,我再問問北邊的情況。”
他把老漢領到祠堂,讓管家端來熱粥,又讓人給孩子看病。老漢喝了粥,緩過勁來,把知道的都說了:蒙古騎兵最近半個月南下了三次,一次搶了三個村子,一次燒了個小驛站,還有一次跟小股明軍遭遇,明軍沒撐住一個時辰就潰散了;他們搶糧食、牲畜,尤其喜歡抓年輕女人和壯丁,據說要帶回草原當奴隸。
“少爺,”等老漢被送走,趙忠憂心忡忡地說,“蒙古騎兵這麼凶,要是真摸到這兒來,咱們這堡……”
“得早做準備。”劉江沒等他說完,沉聲道,“蒙古騎兵厲害在馬快,咱們就得想辦法‘絆住’他們的馬。讓工程隊在堡外挖壕溝,寬兩丈,深一丈,溝底插鐵蒺藜,不止正門,四周都挖,連成一圈——他們的馬再快,也跳不過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還有火器。”他轉向作坊的方向,“讓王鐵山把火箭的引線再調短些,爭取騎兵靠近時,箭能在馬群裡炸開;火罐裡多塞鐵蒺藜,扔出去不光炸人,還能紮馬腿。拋石機也得練準頭,哪怕打不中騎兵,打他們的馬也行。”
“另外,加派暗哨,往北放十裡,一旦看到騎兵影子,立刻回報——咱們得有預警時間,不能等他們衝到堡下才反應。”
趙忠連連點頭,轉身就去安排。祠堂裡隻剩下劉江,他看著牆上的防禦圖,手指在北方的位置輕輕點著。
流寇、潰兵、蒙古騎兵……亂世的威脅,一層疊著一層。劉家堡剛喘了口氣,又要麵對更凶悍的敵人。
但他沒有慌。難民帶來的是警訊,也是提醒——不能隻盯著眼前的流寇,得把目光放遠,得讓劉家堡的防禦,不僅能防步兵,還能抗騎兵。
他拿起筆,在防禦圖上畫了圈,標注“壕溝”“鐵蒺藜”“火箭陣地”。風從窗欞吹進來,吹動紙角,他卻握筆更穩了。
北疆的警訊,像一聲警鐘,敲在了劉家堡的心上。但這警鐘,也讓他更清楚——要在這亂世活下去,就得比所有人都先一步準備,比所有人都更硬氣。
堡外,新安置的流民喝著熱粥,孩子的哭聲漸漸停了。他們不知道劉家堡能不能擋住蒙古騎兵,卻知道這裡有熱粥,有高牆,有願意接他們進來的人。
而牆內,工程隊已經扛著鋤頭出發,去挖第一道壕溝。夯土聲、敲打聲再次響起,隻是這次,比以往更急促,也更堅定。北疆的風雖冷,卻吹不散劉家堡求生的決心。
喜歡明末鐵院請大家收藏:()明末鐵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