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堡的歡騰還未完全散去,議事廳內卻已恢複了往日的肅靜。劉江坐在主位,麵前擺著一張簡單的沙盤用細沙和石子模擬了背風坡的戰場),趙忠、張獵戶、王鐵山,以及護衛隊的四個小頭領圍坐兩側,每個人臉上都沒了之前的笑意,取而代之的是專注與嚴肅,他們知道,劉江此時召集眾人,不是慶功,而是要為這場勝利做一次實打實的複盤。
“昨天的仗,咱們贏了。”劉江率先開口,聲音平靜,沒有絲毫得意,“但贏了之後,不能隻記著歡呼,得想明白,咱們是怎麼贏的,又有哪些地方,是靠了運氣。”
他手指點了點沙盤上代表蒙古兵聚集的石子堆:“首先,震天雷的震撼效果,是這次勝利的關鍵。”
這話一出,王鐵山下意識地挺直了腰。劉江繼續道:“震天雷的殺傷不算頂尖,這次隻直接炸倒了十餘人,但它的作用不在殺人,在嚇敵。蒙古人從沒見過這‘天降雷火’,當場就慌了神,有人喊‘天打雷’,有人直接棄刀逃跑,正是這股恐慌,讓他們徹底失去了抵抗的勇氣,也給了咱們衝鋒的機會。往後,工匠坊要多琢磨震天雷的改進,不光要威力,還要方便攜帶、快速點燃,讓它能在更多場合用得上。”
王鐵山連忙點頭:“少爺放心,我這就讓工匠們試著把震天雷做得小些,綁在長槍上,說不定近戰也能用。”
“其次,嚴格的紀律和果斷的出擊,是咱們能打贏的基礎。”劉江的目光轉向趙忠,“趙大哥帶的五十人,從衝鋒到撤退,全程沒亂過陣腳。該衝的時候不含糊,該撤的時候不戀戰,哪怕看到蒙古兵潰散,也沒一人追出去,正是這份紀律,讓咱們在客場作戰,還能全身而退,沒給敵人反撲的機會。往後護衛隊的訓練,紀律要放在頭一條,哪怕是流民出身的弟兄,也要練出‘令行禁止’的規矩。”
趙忠抱拳:“是!明天起,每天晨練加半個時辰的隊列訓練,誰要是跟不上,就罰他多扛兩袋糧食,不信練不出紀律來。”
劉江又指向沙盤上代表長槍陣的細木棍:“最後,步兵結陣,對付失去機動性的騎兵,確實有效。”他頓了頓,回憶起當時的場景,“蒙古兵沒了馬,就像沒了爪子的狼,咱們的長槍陣紮緊了,槍尖朝前,他們根本衝不進來,隻能被咱們一步步逼退、斬殺。這證明,隻要咱們把陣練熟了,哪怕是步兵,也能跟騎兵掰掰手腕。”
說到這裡,劉江話鋒一轉,語氣沉了幾分:“但有一點,大家必須記死,這次勝利,有很大的僥幸成分,絕不能複製。”
眾人臉上的表情一凝。劉江繼續道:“巴特爾為什麼會讓弟兄們下馬聚集?因為他傲慢,覺得咱們是縮頭烏龜,不敢反擊;他為什麼敢在一裡地外休息?因為他覺得這個距離絕對安全。可咱們要想清楚,巴特爾隻是一小股遊騎,他的傲慢和失誤,是他自己的問題。要是換成蒙古主力,或者將來可能遇到的清軍,他們絕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他們的哨探會更密集,休息時會保持戒備,絕不會給咱們‘天降雷火’再衝鋒的機會。”
他拿起一根木棍,在沙盤上劃出一道長線:“咱們這次贏,是鑽了敵人犯錯的空子。可戰爭裡,不能總指望敵人犯錯,得靠自己的硬實力。往後再遇到騎兵,人家不會給咱們機會打散馬群,不會給咱們機會結陣衝鋒,咱們要麵對的,是騎著馬、拿著刀,衝過來的正規騎兵。”
“那咱們該怎麼辦?”一個年輕的護衛頭領忍不住問,“總不能每次都等敵人犯錯吧?”
“靠長槍方陣。”劉江的聲音斬釘截鐵,“這是咱們未來在野戰裡,對抗騎兵的唯一指望。”
他蹲下身,用木棍在沙盤中擺出一個緊密的方陣:“咱們現在的長槍陣,隻是初步成型,隻能對付混亂的殘兵。往後要練的,是能在開闊地站穩腳跟的完整方陣,前排長槍兵紮穩下盤,槍尖斜指,擋住馬的衝擊;中間刀盾手護住側翼,防止騎兵繞後;後排再配些弓手,遠程騷擾。隻有把這方陣練到‘人陣合一’,哪怕騎兵衝過來,咱們也能像一塊鐵疙瘩,讓他們啃不動、衝不散。”
趙忠立刻接話:“少爺說得對!我已經盤算好了,往後護衛隊的主要訓練,就是長槍方陣。每天下午練兩個時辰,從最基本的踏步、挺槍開始,哪怕是流民裡挑出來的壯丁,也要跟著練,多一個人會結陣,咱們就多一分底氣。”
“不光要練結陣,還要練協同。”劉江補充道,“弓手和方陣怎麼配合?震天雷該在什麼時候扔?撤退時怎麼保持陣型?這些都得練。咱們現在人少,方陣小,但將來人多了,方陣擴大,這些協同就更重要。”
議事廳內靜悄悄的,沒人再說話。劉江的話,像一盆冷水,澆滅了大家心裡殘存的僥幸,卻也讓每個人都清楚了接下來的方向,勝利值得高興,但不能沉溺,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麵。
最後,劉江站起身,目光掃過眾人:“這次總結,不是要潑大家冷水,是要讓咱們明白,守住劉家堡,靠的不是一次兩次的運氣,是實打實的本事。往後,訓練不能鬆,防禦不能減,火器不能停,隻有這樣,咱們才能在這亂世裡,真正站穩腳跟。”
“是!”眾人齊聲應和,聲音裡沒有了之前的興奮,卻多了幾分堅定。
議事結束後,趙忠立刻去安排第二天的訓練計劃,王鐵山拿著紙筆琢磨震天雷的改進,張獵戶則去清點弓矢,準備配合方陣的遠程訓練。議事廳裡的沙盤還在,那些代表戰場的石子和木棍,仿佛還在訴說著之前的勝利,卻也在提醒著每個人:前路漫漫,唯有實乾,才能求生。
喜歡明末鐵院請大家收藏:()明末鐵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