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第一場細雪,如同碎玉瓊瑤,輕輕灑落在鄴城,為這座河北雄城披上了一層素雅的銀裝。位於城北、漳水之濱,一座新建的高台在雪中巍然矗立,飛簷鬥拱,氣勢恢宏。此台乃袁紹采納郭圖“彰顯文治武功”之議,命巧匠曆時數月趕工而成,因其頂端鑄有巨大的銅雀雕塑,振翅欲飛,故名為“銅雀台”。
今日,銅雀台上冠蓋雲集,熱氣驅散了冬日的寒意。袁紹為慶賀冀州初定、新政有成、北疆暫安,在此大宴文武,犒勞功勳。這不僅僅是一場宴會,更是一次力量的展示,一次向內部與外界宣告袁氏集團崛起的盛大儀式。
台上,主位自然是袁紹。他並未身著戎裝,而是一身玄色諸侯常服,玉帶博冠,氣度沉凝雍容,舉手投足間已具雄主威儀。其下,文左武右,濟濟一堂。
文臣一側,以荀攸為首,其下郭圖、許攸、審配、沮授、田豐、辛評、崔琰、陳琳等,或儒雅,或精乾,或剛毅,或深沉,堪稱謀臣如雨。尤其是新近加入的田豐,其位置緊鄰荀攸,顯示出袁紹對其的格外看重。
武將一側,則以顏良、文醜為尊,其下麴義、張合、高覽、淳於瓊等,皆甲胄鮮明,氣宇軒昂,端的是猛將如雲。就連新近投效的季雍、韓範等原韓馥舊將,亦受邀在列,顯示出袁紹的包容與安撫。
台下,更有各級官吏、軍中校尉、地方著姓代表,以及如蔡邕、華佗、張仲景等備受尊崇的賢達名士,人數逾千,盛況空前。
絲竹管弦之聲悠揚,舞姬衣袖翩躚,觥籌交錯之間,人人臉上都洋溢著振奮與自豪之色。自袁紹入主冀州至今,不過大半年光景,這片土地已從韓馥治下的庸碌動蕩,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力量。
袁紹舉杯起身,全場頓時肅靜,所有目光都聚焦於他一身。
“諸君!”袁紹聲音清朗,透過初雪的靜謐,傳遍高台,“今日我等齊聚於此,非為袁紹一人之榮,乃為慶賀我冀州上下,同心協力,共創之新局麵!”
他環視眾人,目光沉靜而有力:“數月之前,我等自河內而來,接收的是一個內憂外患、人心惶惶的冀州。內有積弊,外有強敵。然,在座諸公,文武協力,內修德政,外禦強侮,方有今日倉廩漸實,武備修明,士民歸心之景象!此乃諸君之功,亦是我冀州之福!紹,在此敬諸君一杯!”
“敬主公!”台下千人齊聲響應,聲震四野,將飄落的雪花都仿佛震得簌簌紛飛。
一杯飲儘,袁紹並未坐下,而是話鋒一轉,提出了三個問題,將宴會的氣氛從慶祝引向了更深層次的戰略思考。
“然,居安思危,乃成事之本。”袁紹語氣轉為沉凝,“今日歡宴,紹心有叵測,敢問諸君三事,望諸公暢所欲言。”
“其一,我等根基已固,然天下洶洶,董卓竊據京師,曹操虎踞兗州,公孫瓚狼顧北疆,袁術、劉表等各懷異誌。放眼四海,誰可為友?誰應為敵?”
“其二,黑山張燕,盤踞太行,如鯁在喉。子遠許攸)前番獻‘剿撫並用’之策,如今進展如何?何時可除此心腹之患?”
“其三,亦是根本。我等未來之方向,是固守河北,徐圖天下?還是高舉義旗,即刻西向,討伐國賊董卓,奉迎天子?”
這三個問題,直指未來戰略的核心,瞬間讓熱鬨的宴會安靜下來,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這也正是袁紹的目的,他要借此機會,統一內部思想,明確下一步的行動綱領。
謀士席上,荀攸與田豐、沮授低聲交換意見後,由荀攸率先開口:“主公,攸以為,當今天下,敵友之勢,瞬息萬變。然以我冀州當前之勢,北麵公孫瓚,其誌在擄掠,可暫以力懾之,以利誘之,使其不敢輕動;南麵曹操,雖為盟友,然其誌不小,需既聯且防;至於董卓,乃國賊,天下共敵,討伐之大義名分,必須牢牢掌握在我等手中!故,對外當結好劉表、陶謙等,孤立袁術,穩住曹操,震懾公孫瓚,專意討董!”
田豐補充道:“公達荀攸字)所言極是。然討董亦需時機。董卓雖暴虐,然西涼軍悍勇,關中險固,若貿然興兵,恐難速勝,反消耗自身。當廣布恩信,聯絡關內忠義之士,待其內亂生變,方可一舉成功!在此之前,當先平黑山,穩固後方。”
提到黑山賊,許攸立刻抓住機會表現,起身道:“回稟主公!攸所獻之策,已初見成效。白繞、畦固等匪首已收受金帛,暗中傳遞消息。據其報,張燕將於臘月於其老巢舉行大會,犒賞各部。此乃天賜良機!麴義將軍已精選五千銳卒,隻待主公一聲令下,便可奇襲其巢穴,擒賊擒王!”
麴義也轟然應諾:“末將早已準備停當,必取張燕首級獻於主公!”
沮授則對第三個問題提出了更具體的步驟:“授以為,固守與進取,並非矛盾。當分步而行。第一步,即在明春之前,徹底解決黑山賊患,肅清西南。第二步,則需‘正名’。主公可正式上表朝廷儘管在董卓手中),自請為大將軍,督河北四州軍事冀、幽、並、青),如此,則討伐公孫瓚、乃至日後進軍中原,皆名正言順。同時,廣發討董檄文,號召天下諸侯,共舉義旗,將討董的主動權抓在我手!待時機成熟,便可揮師西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文武眾臣聞言,紛紛點頭稱善,彼此討論,氣氛熱烈而有序。袁紹靜聽各方意見,心中脈絡愈發清晰。
見討論得差不多了,袁紹再次舉杯起身,全場肅靜。
“諸公之見,深合吾心!”他聲音陡然提高,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決斷與宏大的氣魄,“今日,便在此銅雀台上,紹與諸公立約!”
“其一,黑山張燕,疥癬之疾,限麴義、許攸,於臘月之前,務必克竟全功!所需兵馬錢糧,一應滿足!”
“末將攸)領命!”麴義、許攸慨然出列。
“其二,正名之事,即刻辦理!由公則郭圖)主筆,陳琳潤色,草擬表章及討董檄文,務必要辭鋒犀利,氣勢磅礴,傳檄天下!”
“圖琳)遵命!”郭圖、陳琳躬身應諾。
“其三,”袁紹目光如電,掃過全場,最終望向西方,仿佛穿透了千山萬水,看到了洛陽,“待內部肅清,名分已定,我袁本初,將親提冀州十萬貔貅,彙合天下忠義之師,西向洛陽,討伐國賊董卓,匡扶漢室社稷!此誌,天地為鑒,諸君共證!”
“討伐國賊!匡扶漢室!”
“願隨主公,掃清寰宇!”
台上台下,文武群臣,乃至侍衛兵卒,無不熱血沸騰,齊聲高呼,聲浪一波高過一波,仿佛連銅雀台上的積雪都要被這衝天的氣勢所融化。
袁紹立於台巔,寒風卷起他的衣袍,獵獵作響。他看著麾下這文臣武將,濟濟人才,看著這蒸蒸日上、潛力無窮的冀州基業,胸中豪情激蕩難平。
他知道,從洛陽倉皇出奔,到河內苦苦經營,再到今日鄴城定策,他終於完成了霸業之路最艱難的起步階段。擁有了穩固的根基,強大的實力,明確的方向,以及一個充滿向心力的核心團隊。
這銅雀台上的誓言,不僅是對內部的動員,更是對天下的宣告。
幾乎與此同時,兗州鄄城,曹操拿著細作傳來的關於鄴城盛宴的消息,默然良久,對身旁的荀彧、程昱歎道:“袁本初,今非昔比矣。河北之地,儘為其所掌,文武之盛,甲於天下。我等,需更加努力了。”
洛陽相府,董卓摔碎了心愛的玉杯,暴跳如雷:“袁紹小兒!安敢如此!咱家必儘起西涼之兵,踏平河北!”
荊州襄陽,劉表撫須沉吟;南陽宛城,袁術嫉恨交加;幽州薊城,公孫瓚煩躁不安;徐州下邳,陶謙憂心忡忡……
天下諸侯的目光,在這一刻,都不約而同地投向了鄴城,投向了那個立於銅雀台之巔的身影。
袁紹感受著這來自四麵八方的矚目,心中一片平靜與堅定。
“這,僅僅是個開始。”
他輕聲自語,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弧度。
第一卷《潛龍在淵》的終章,在銅雀台的雪與誓中,緩緩落下。而一幅更加波瀾壯闊的畫卷,即將展開。霸業之基已築,天下,正拭目以待。
喜歡開局附身袁紹:我的五虎將不對勁請大家收藏:()開局附身袁紹:我的五虎將不對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