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州方向的戰事暫告段落,張合、高覽穩住了南部局勢,將張燕的黑山軍主力重新壓回太行山深處。北線,審配、沮授聯合劉虞,對公孫瓚殘部的包圍網正越收越緊,薊城已如甕中之鱉。東麵,麴義、張合分兵後)針對青州黃巾的軍事行動與政治招撫雙管齊下,進展順利。整個袁紹集團,如同精密運轉的機器,按照既定戰略穩步推進。
然而,袁紹深知,欲成大事,非僅憑疆場決勝。人才,尤其是未被發掘的英才,才是未來爭霸天下最寶貴的資源。在鄴城處理完積壓政務,聽取了各方彙報後,一個念頭在他心中萌生——他需要親自去看一看,去聽一聽,去那片即將成為下一個焦點的土地上,感受真實的氣息。
這一日,他召來了最為信賴的謀士沮授與新晉的軍師中郎將荀攸。
“公與,公達,幽州戰事已近尾聲,青州布局亦在展開。孤欲親往渤海一行,一則巡視邊防,安撫新附;二則……就近觀察平原。”袁紹的手指在地圖上渤海郡與青州平原國交界處輕輕一點。
“主公是想親眼見一見那劉玄德?”沮授立刻會意。
“不錯。”袁紹頷首,“此人以織席販履之身,能得關、張這等萬人敵誓死相隨,能在平原這等四戰之地贏得民心,必有過人之處。公孫瓚敗亡在即,此人將何去何從,值得關注。”
更重要的是,他心中還縈繞著另一個名字,一個來自斥候與潁川士人圈零星提及,卻讓他莫名留意的名字——常山趙雲。
荀攸沉吟道:“主公微服而行,體察民情,探查英傑,自是好事。然平原畢竟鄰近青州黃巾活動區域,且劉備立場未明,安全之事,需萬分謹慎。”
“此事易爾。”袁紹淡然一笑,“便以河北商賈身份,攜精乾護衛,沿漳水、黃河巡視產業為名。元皓田豐)性情剛直,留守鄴城與友若荀諶)處理日常政務。公與統籌全局,協調各方。公達,你精於細節,隨我同行。”
“攸,遵命。”荀攸躬身領命。
數日後,一支規模不大卻極為精乾的商隊悄然離開了鄴城。袁紹扮作一名氣度雍容的中年大賈,化名“袁顯”;荀攸則作為賬房先生隨行;護衛首領則由武藝高強、心思縝密的徐晃擔任,其麾下數十名親衛皆扮作夥計、扈從,暗藏利刃。一行人沿漳水東行,進入渤海郡。
渤海郡是袁紹起家之地,經他多年經營,雖前番遭公孫瓚聯軍騷擾,但恢複迅速。沿途可見田野有序,村落安寧,驛道暢通,顯示出良好的治理基礎。袁紹看在眼裡,心中頗感欣慰。
然而,當隊伍越過郡界,踏入平原國境內時,一種微妙的不同感漸漸浮現。
這裡的田野同樣得到耕種,村落也顯安寧,但氛圍卻似乎更為……凝聚。市集之上,商販百姓言談間,對那位“劉使君”劉備被公孫瓚表為平原相)多有讚譽之詞。
“劉使君仁德啊,從不加征賦稅!”
“前日有潰兵滋擾,是關將軍率十騎衝陣,直接將那賊首擒了回來!”
“張將軍在城外練兵,那聲勢,地動山搖!”
“聽說劉使君是漢室宗親?怪不得如此愛護百姓。”
這些零碎的議論,傳入袁紹和荀攸耳中,讓他們對劉備的印象逐漸具體化。
這一日,商隊抵達平原縣城外。時近黃昏,並未直接入城,而是在城外一處較大的驛亭歇腳。袁紹與荀攸憑欄遠眺,但見城牆堅固,旌旗鮮明,守衛士卒雖衣甲不算最精良,但精神飽滿,紀律嚴明。
“公達,觀此氣象,這劉玄德,確非尋常庸碌之輩。”袁紹低聲道。
荀攸目光敏銳,緩緩道:“民心依附,士卒用命,更有關、張熊虎之將。此乃潛龍之相。然其勢單力孤,根基淺薄,如無根之木。若能得其真心歸附,則主公如虎添翼;若其心懷異誌……則需早做打算。”
正說話間,驛道之上忽然傳來一陣急促而整齊的馬蹄聲。隻見十餘騎自城內飛馳而出,為首一將,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麵若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正是關羽!他似乎是例行巡營,路過驛亭,目光如電般掃過袁紹一行人,在徐晃身上微微停頓一瞬感應到同類的氣息),隨即不做停留,縱馬而去。
那股凜然的霸氣與衝霄的忠義之氣,讓見慣了猛將的袁紹也不禁心中暗讚:“真虎將也!”
不多時,又見一員悍將,率著數百士卒操練歸來。此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正是張飛!他嗓門極大,正嗬斥著幾個操練不用心的士卒,聲音震得驛亭瓦片似乎都在輕響。
徐晃在袁紹身後低聲道:“主公,此二人……皆萬夫不當之勇,不在顏、文二位將軍之下!”
袁紹微微頷首,目光深沉。得此二人,劉備確實有值得自傲的資本。然而,他此行的另一個目標,卻並非此二人。
趁著在驛亭用飯的機會,袁紹示意荀攸與驛丞攀談,不動聲色地將話題引向了常山真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常山?”那驛丞是個健談之人,聞言笑道,“那可是出好漢的地方!聽說我們真定那邊,前些時日就出了個了不得的年輕人,叫趙雲,趙子龍!使得一手好槍法,等閒數十人近不得身!更難得的是,此人急公好義,常為鄉裡排憂解難,名聲好得很呐!”
荀攸故作好奇:“哦?如此英雄,為何不出仕建功立業?”
驛丞壓低了聲音:“聽說趙壯士本有意投軍,好像還去幽州那邊轉過一圈,但不知怎的又回來了。有人說是看不慣那邊指公孫瓚)的作為。唉,這等好漢子,若是能為我們劉使君所用就好了,可惜啊,劉使君這裡……廟小嘍。”他言語間,對劉備雖有愛戴,卻也透露出對其勢弱的無奈。
袁紹與荀攸對視一眼,心中了然。趙雲,確有其人,而且目前正處於觀望狀態,並未投入任何勢力麾下!這無疑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是夜,月明星稀。袁紹並未入住驛亭提供的客房,而是在商隊自備的帳篷內,與荀攸對坐飲茶。徐晃按劍侍立在帳外,警惕地注視著四周。
“公達,今日一見,感觸良多啊。”袁紹輕歎一聲,“劉備,人傑也。關、張,世之虎將。若得此三人傾心相輔,中原何愁不定?”
但他話鋒隨即一轉,帶著一絲冷冽:“然,觀劉備之誌,恐非甘居人下者。其仁德之名,既是護身符,亦是聚眾旗。今日他勢微,可依附於我,他日若得風雲際會,必非池中之物。”
荀攸為袁紹斟上熱茶,平靜道:“主公明見萬裡。劉備,可用,但需慎用,更需製衡。其勢越強,則越需強大的力量予以羈縻。關、張之勇,固然令人垂涎,然其心隻在劉備一人。強求,反為不美。”
“不錯。”袁紹點頭,“所以,我們更需要屬於我們自己的‘關羽’、‘張飛’,或者說,是獨一無二的‘趙雲’!”
他的眼中閃爍著誌在必得的光芒:“今日聽聞那趙雲事跡,武藝高強,心懷仁義,且尚未明主!此等璞玉,豈能埋沒於鄉野之間,或為他日他人所用?”
荀攸微微一笑:“主公動心了。”
“如此良才,焉能不動心?”袁紹慨然道,“劉備有關張,乃其幸也。我若得趙雲,亦是如虎添翼!更重要的是,此子年輕,可塑性更強,若能得其忠忱,未來成就,未必在關張之下!”
他越說越是興奮:“傳令,明日一早,不必再去探查平原城內情形,即刻轉向,北上常山郡真定縣!我要親自去見一見這位趙雲趙子龍!”
“主公,”荀攸提醒道,“真定乃常山國治所,雖在我軍影響之下,但畢竟臨近太行,且黑山軍殘部尚未肅清,風險猶存。”
“無妨!”袁紹斷然道,“有公明徐晃字)護衛,足矣。若連這點風險都不敢冒,何以招攬天下英雄?此事不必聲張,以免節外生枝。”
他走到帳邊,望著窗外那輪皎潔的明月,仿佛看到了那個素未謀麵卻已讓他心馳神往的年輕身影。
“劉備得其關張,是風雲際會。而我袁本初,要親手鑄就屬於自己的傳奇!趙雲……但願你不會讓我失望。”
此次平原之行,袁紹親眼見證了劉備集團的潛力與隱憂,更關鍵的是,鎖定了他下一個必須招致麾下的目標——常山趙雲。一場關乎未來頂尖將星歸屬的暗湧,已然在這青冀之交的驛亭中,悄然拉開了序幕。
喜歡開局附身袁紹:我的五虎將不對勁請大家收藏:()開局附身袁紹:我的五虎將不對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