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輕騎如離弦之箭,從山後殺出,直撲都昌城南門。馬蹄聲如雷,塵土飛揚。
報——傳令兵連滾帶爬地衝進管亥大帳,南門...南門被攻破了!
管亥大驚失色,急忙抽調兵力回援。然而就在黃巾軍陣型大亂之際,徐晃突然變佯攻為真攻,大軍猛撲過來。
中計了!管亥恍然大悟,但為時已晚。
亂軍之中,管亥率領親兵拚命突圍。這些黃巾老兵確實悍勇,竟然在重重包圍中殺出一條血路。
往西走!管亥大喊,進了山區就安全了!
眼看就要衝出重圍,忽然前方出現一隊人馬,當先一員小將銀甲白袍,正是袁譚。
管亥,哪裡走!袁譚挺槍躍馬,直取管亥。
紀靈、高順一左一右,護住袁譚兩翼。三員猛將如同三把利劍,瞬間就撕開了黃巾軍的防線。
管亥見勢不妙,撥馬就往旁邊的高地逃去。那處高地易守難攻,上麵還有一隊黃巾殘兵據守。
放箭!管亥下令,黃巾軍的箭雨頓時壓製住了追兵。
太史慈此時已經肅清城南守軍,正往這邊包抄過來。見管亥據守高地,立即取來鐵胎弓,策馬來到陣前。
此時兩軍相距百步之遙,尋常弓箭根本難以射到。管亥在崗上大笑:太史慈,聽說你箭術超群,有本事你就射過來!
太史慈不言不語,在馬上張弓搭箭。隻見他深吸一口氣,雙臂肌肉賁張,鐵胎弓被拉成滿月。
嗖——
這一箭破空而去,快如閃電。在萬眾矚目之下,不偏不倚,正中管亥頭盔上的紅纓!
箭矢帶著紅纓釘在管亥身後的旗杆上,箭尾猶自顫動。
全場頓時鴉雀無聲。百步之外,一箭射中頭盔紅纓,這是何等神射!
管亥嚇得麵如土色,手下黃巾軍更是魂飛魄散。
就在眾人震驚之際,袁譚突然拍馬而出,來到陣前。
管亥,袁譚高聲道,我知你本是良民,為生計所迫才落草為寇。今日若肯歸降,我必奏明父親,饒你等性命,還可分給田地,讓你們安居樂業。
管亥還在猶豫,他身邊的部眾卻已經動心。不知是誰先扔下兵器,很快,投降之聲此起彼伏。
大哥,一個頭目低聲道,袁公子仁義,咱們...降了吧。
管亥長歎一聲,扔下手中大刀:願降!
袁譚大喜,當即下令:紀靈將軍,你負責收編降卒;高順將軍,你維持秩序,不得濫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時,都昌城門大開,孔融率領文武出城相迎。
公子仁義,融佩服之至。孔融由衷說道,自今日起,北海願聽公子調遣。
就在這歡慶時刻,荀攸卻帶著一隊親兵悄然進入城西的戰俘營。營內熙攘紛亂,降卒們或蹲或坐,麵上猶帶驚惶。荀攸的目光如鷹隼般掃過人群,最終定格在一個角落——那裡有個文士打扮的中年人,雖衣衫襤褸,卻難掩眉宇間的清峻之氣。他正低頭在一塊木片上刻畫著什麼,身旁還散落著幾卷竹簡。
陳公台,荀攸緩步上前,聲音平靜無波,何故作此藏形匿影之事?
那文士手中刻刀一頓,緩緩抬頭,正是呂布帳下首席謀士陳宮。他苦笑一聲:早知瞞不過公達先生。
荀攸微笑道:公台先生在戰俘營中仍不忘研讀兵書,實在令人敬佩。隻是不知先生可曾想過,當今天下,誰才是值得輔佐的明主?
陳宮默然不語。這時,袁譚聞訊趕來,見到陳宮,立即整理衣冠,以弟子禮相見:久聞先生大名,今日得見,譚之幸也。
陳宮頗為意外:公子何必如此多禮?
袁譚懇切道:先生乃當世大才,譚心儀已久。當今亂世,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則包藏禍心;我父本初公,四世三公,名滿天下,有安定社稷之誌。先生何不棄暗投明,共圖大業?
陳宮沉吟道:令尊確為當世英雄,然...
先生可是擔心我父不能容人?袁譚接道,請看高順將軍、紀靈將軍,皆能在我軍中得到重用。先生大才,必能一展抱負。
陳宮注視著袁譚,見這位年輕公子目光清澈,態度誠懇,不禁想起當年與曹操決裂的往事,心中感慨萬千。
若本初諸子皆如公子,陳宮長歎一聲,何愁天下不定!宮...願效犬馬之勞。
袁譚大喜,當即解下自己的披風為陳宮披上:得先生相助,如得十萬雄兵!
當晚,袁譚在都昌府衙大宴眾將。席間,孔融親自為太史慈斟酒:將軍神射,古今罕有。融今日得見,三生有幸。
太史慈謙遜道:文舉公過獎。此戰之功,首推公子運籌帷幄,次推公達先生妙計,再次公明將軍佯攻得力。慈不過儘本分而已。
陳宮坐在袁譚身側,看著堂上濟濟一堂的文武英才,不禁感慨:公子能在短時間內彙聚如此多豪傑,實乃天命所歸。
袁譚舉杯道:今日之功,是諸位同心協力的結果。譚在此謝過諸位!願與諸位攜手,共安天下!
宴席之間,捷報頻傳:管亥部眾已全部收編,繳獲糧草軍械無數,北海各縣紛紛來降...
荀攸對袁譚低聲道:公子,如今琅琊、北海皆定,青州大半已入掌握。陳公台來投,更是如虎添翼。接下來,該考慮徐州之事了。
袁譚點頭,目光望向南方:先生說的是。待局勢穩定,便該南下圖謀徐州了。
宴罷,袁譚獨自登上都昌城樓。望著滿天星鬥,他心中感慨萬千。數月前,他還是個需要父親庇護的公子;如今,卻已經能夠獨當一麵,統率千軍萬馬。
公子。身後傳來陳宮的聲音,可是在思考下一步方略?
袁譚轉身,見陳宮不知何時來到身後,便誠懇請教:正要向先生請教。
陳宮望著南方,目光深邃:徐州陶謙已老,其子無能。如今曹操被主公牽製在官渡,此乃天賜良機。不過...
先生但說無妨。
用兵之道,攻心為上。公子既然能收管亥之眾,服陳宮之心,何不對臧霸也施以仁義?
袁譚恍然大悟:先生一言,令譚茅塞頓開!
此時,在城外軍營中,太史慈正在擦拭他的鐵胎弓。徐晃走進帳中,笑道:子義今日這一箭,必將名傳天下。
太史慈卻道:比起這一箭,我更看重公子的仁義。能以德服人,才是真正的為將之道。
而在另一個營帳中,高順正在整編降卒。看著這些曾經的敵人如今成為同伴,他不禁想起袁譚義釋自己的情景。
或許,他輕聲自語,這才是真正的明主。
北海既定,青州歸心。隨著陳宮的加入,袁譚麾下更是謀臣如雲,猛將如雨。他的威名,隨著太史慈那定鼎一箭,傳遍了整個中原。南方的徐州,已經近在咫尺;而袁譚的征途,才剛剛開始。
喜歡開局附身袁紹:我的五虎將不對勁請大家收藏:()開局附身袁紹:我的五虎將不對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