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寒風掠過黃河兩岸,黎陽城頭旌旗獵獵,與對岸曹軍大營遙相對峙。就在這戰雲密布的時刻,一騎快馬自黎陽飛馳而出,馬上騎士背負著程昱的親筆密信,日夜兼程趕往青州。
與此同時,剛剛安定北海的袁譚,正麵臨著新的抉擇。都昌府衙內,炭火驅散著冬日的寒意,卻驅不散眾將心頭的疑慮。
公子,徐晃指著地圖上的徐州方位,如今青州已定,我軍兵鋒正盛,當趁勢南下。隻是...他頓了頓,徐州城堅池深,臧霸又擁兵數萬,強攻恐非上策。
太史慈接話道:公明將軍所言極是。末將以為,當先取小沛、下邳等外圍城池,逐步蠶食。
新任彆駕陳宮卻搖頭道:若如此,恐貽誤戰機。曹操雖在官渡與主公正麵對峙,但若聞徐州有變,必分兵來援。
正當眾人議論紛紛之際,門外傳來通報:黎陽程昱先生有密信到!
袁譚精神一振:快請信使!
信使風塵仆仆而入,從貼身處取出一封火漆密信。袁譚接過,仔細驗看封印無誤後,方才拆閱。
信中,程昱先是通報了黎陽前線軍情:...曹操連日來深溝高壘,於官渡修築土城,顯是欲作久守之計。然其糧道屢遭文醜將軍襲擾,軍心漸生浮動...
接著,程昱筆鋒一轉,獻上破徐之策:...今聞公子已定青州,兵鋒直指徐州。昱以為,徐州之要,不在攻城,而在攻心。臧霸雖附曹操,然其本為泰山豪帥,與曹操部將蔡陽素有嫌隙。可遣細作散布流言,稱蔡陽欲借機削其兵權...
袁譚閱罷,將信遞給荀攸,讚歎道:仲德先生遠在黎陽,卻對徐州局勢了如指掌,真乃神算。
荀攸細讀後,沉吟道:離間之計,確是上策。隻是如何施行,還需仔細斟酌。
這時,陳宮忽然開口:公子,可否讓宮一觀?
陳宮接過書信,仔細閱讀,眼中漸露精光。他起身走到地圖前,手指在幾個關鍵位置劃過。
仲德先生之策,確是妙計。然宮在徐州多年,深知其中關鍵。陳宮轉身,目光炯炯,臧霸與蔡陽之隙,源於去歲彭城糧草分配之爭。當時曹操偏袒蔡陽,臧霸心中早已積怨。
他繼續分析:如今徐州刺史車胄,乃是曹操心腹,與臧霸更是麵和心不和。若隻離間臧霸、蔡陽,恐難竟全功。
袁譚急切問道:以先生之見,該當如何?
陳宮成竹在胸:當三管齊下。其一,依仲德先生之計,離間臧霸與蔡陽;其二,散播車胄欲調臧霸部駐守小沛的謠言;其三...他頓了頓,也是最關鍵的一步,要讓臧霸相信,曹操已有除掉他之心。
郭圖忍不住質疑:前兩條尚可操作,這第三條...如何能讓臧霸深信不疑?
陳宮微笑道:公則先生問得好。這就需要一件了。
就在青州眾人定計之時,黎陽前線的戰局也發生了微妙變化。
黃河兩岸,袁曹兩軍隔河對峙已近一月。這日清晨,曹操親自登上營中高台,遠眺對岸袁軍大營。但見營寨連綿數十裡,旌旗蔽日,不由得歎道:本初勢大,果非虛言。
隨行的謀士荀攸注:此處應為荀彧,特此說明)輕聲道:明公不必過慮。袁軍雖眾,然其糧草轉運艱難。隻要堅守不出,待其糧儘,必生內亂。
曹操搖頭:文若有所不知。探馬來報,袁譚在青州連戰連捷,若讓其奪取徐州,我軍將腹背受敵。
這時,程昱匆匆登上高台,低聲道:明公,細作來報,袁紹正在秘密打造戰船,恐有渡河之意。
曹操眼中寒光一閃:看來,是該給本初找點麻煩了。
與此同時,對岸袁軍大寨中,袁紹也在聽取戰報。
主公,沮授稟報,程昱的密信已經送出。另外,文醜將軍昨日又截獲一批曹軍糧草。
袁紹滿意點頭:善!傳令下去,加緊打造戰船。待譚兒在青州得手,便是我們渡河之時。
田豐卻諫言道:主公,曹操詭計多端,恐有詐。不如再等些時日,待青州局勢明朗...
正說話間,忽聽對岸鼓聲大作,一隊曹軍騎兵突然衝出營寨,直撲文醜部隊。
果然來了!袁紹拍案而起,傳令顏良,立即出兵接應!
都昌府衙內,經過連日商議,一個完整的圖徐之策終於成型。
陳宮指著新繪製的徐州兵力部署圖,詳細解說:臧霸部三萬人馬,分駐開陽、琅琊、東海三處。其中開陽為其根本,駐軍兩萬;琅琊、東海各五千。
他特彆指向開陽:此處守將孫觀,乃是臧霸心腹。若能說動此人,大事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