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運試點之爭的暗流,在政事堂的公文往來與各方勢力的私下角力中悄然湧動,暫時未顯於台前。杜豐深知,在此事上急於求成反易授人以柄,便按下心思,將更多精力投向了另一項他同樣關注且阻力可能相對較小的領域——軍製革新。
這一日,肅宗於延英殿召見重臣,議及邊鎮防務及軍中事宜。郭子儀、杜豐、元載及兵部、十六衛的主要將領皆在列。
話題自然引向了近年來在與吐蕃、回紇乃至平定內亂中屢立奇功的陌刀隊。兵部尚書首先呈報了陌刀軍於西域戰事中的卓越表現,稱其“列陣如牆,人馬俱碎”,乃克製騎兵之利器。
肅宗聞言,頗感興趣,看向杜豐:“杜卿,朕聞陌刀之製,亦由你在河西大力推行並改良。此等利器,為何不見諸軍廣泛裝備?”
杜豐出列,拱手答道:“回陛下,陌刀雖利,然其打造、訓練、使用,皆有其難處,故未能普及。”
“哦?細細道來。”
“其一,選材與鍛造極難。”杜豐條理清晰,聲音沉穩,“合格之陌刀,需用百煉鋼反複鍛打,費時費力,非尋常工匠可為。臣在河西,集中能工巧匠,設立專坊,統一規製,方能保證品質與產量。若散於諸軍自行打造,恐良莠不齊,徒耗錢糧。”
他頓了頓,繼續道:“其二,選拔與訓練苛刻。陌刀手需膂力驚人,體格雄健,且需長期嚴苛訓練,方能結陣而戰,非強壯敏捷者不可為。培養一合格陌刀手,所耗錢糧精力,數倍於尋常步卒。”
“其三,戰術運用要求高。陌刀陣移動緩慢,需其他兵種配合掩護,對將領指揮能力要求極高,運用不當,反成累贅。”
殿內眾臣皆靜靜聆聽,不少將領暗自點頭,顯然深有同感。陌刀之威,人所共見,但其背後的巨大投入和苛刻條件,也確非尋常軍府所能承擔。
杜豐話鋒一轉,拋出了他的核心建議:“陛下,陌刀乃至強弩、明光鎧等精良軍械,實乃國之重器,關乎戰場勝負。若任由諸軍自行其是,難免標準不一,優劣混雜。臣鬥膽建言,或可仿效河西之法,於朝廷層麵,設立‘軍器總監’,下設專司,統一規製、集中鍛造、考核工匠、調配諸軍。如此,既可保證軍械精良,又可因統一量產而降低成本,長遠來看,實為強軍富國之策!”
統一規製!集中鍛造!
這八個字,如同驚雷,在殿中炸響。這意味著要將部分軍械的製造權,從分散的諸軍、各州府,收歸中央!這觸及的利益,遠比漕運改革更為直接和廣泛!軍中將領,誰不希望自己麾下的裝備是最好的?而地方州府,軍械打造也是一塊不小的利益蛋糕。
果然,杜豐話音剛落,立刻便有朔方軍出身的一位老將出聲反對:“杜參政此言差矣!邊鎮情勢瞬息萬變,軍械損耗補充貴在及時!若皆由朝廷統一調撥,路途遙遠,緩不濟急,豈不貽誤戰機?”
另一位將領也附和:“正是!且各地鐵礦材質、工匠手藝皆有差異,強行統一,恐難適應各方需求。”
就連郭子儀,也微微蹙眉,他雖欣賞杜豐之才,但此事關乎各方軍鎮的實際利益和自主權,他也不便輕易表態支持。
元載眼中閃過一絲冷笑,適時開口,語氣看似公允:“杜參政強軍之心,日月可鑒。然軍國大事,牽一發而動全身。統一規製固然有其好處,但亦需考慮邊鎮實際情況與應急之需。是否可先擇一兩樣非核心軍械試行,待觀成效,再行定奪?”
他再次祭出了“徐徐圖之”的法寶,意圖將杜豐這更具顛覆性的提議化解於無形。
麵對眾人的質疑,杜豐卻並未退縮。他目光掃過在場將領,聲音提高了幾分,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篤定:“諸位將軍所慮,無非‘及時’與‘合用’二字。然杜某請問,是偶爾等待精良統一的軍械更為有利,還是常年使用粗劣不一、臨陣易損的武器更能保全將士性命、克敵製勝?”
他不等眾人回答,繼續道:“至於應急之需,朝廷可於戰略要地設立大型武庫,儲備標準製式軍械,一旦邊鎮有急,可迅速就近調撥,豈不比各軍自行緩慢打造更為高效?且統一規製後,零件通用,戰場損毀之器械亦可拆配維修,豈非大大提升持續作戰能力?”
他句句在理,直指要害,將反對者的理由一一剖析破解。那朔方老將張了張嘴,一時竟找不到合適的話語反駁。
肅宗高坐禦榻,手指輕輕敲擊著扶手,麵露沉思。他深知軍隊是帝國的根基,軍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杜豐的建議,無疑能加強中央對軍隊的控製,提升整體戰力,這符合他的根本利益。但同樣,他也清楚此舉必然會觸動軍中固有的利益格局。
“杜卿所言,確有道理。”肅宗緩緩開口,打破了殿內的沉寂,“軍械乃將士手足,確應精益求精。然諸將所慮,亦非虛言。此事……關係重大,需從長計議。”
他再次采用了拖延策略,但語氣中,對杜豐提議的傾向性已隱約可見。“軍器總監”之議,雖未立刻推行,卻如同一顆種子,深深植入了在場所有人的心中。尤其是那些有遠見的將領,開始真正思考統一製式軍械可能帶來的巨大優勢。
退殿之後,杜豐與郭子儀並肩而行。
郭子儀看向杜豐,目光複雜,最終化作一聲輕歎:“子謙啊,你總是能提出這些……驚世駭俗之策。此議若成,功在千秋。然其中艱難,你可想清楚了?”
杜豐神色平靜,目光卻堅定如鐵:“郭公,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事。若隻因艱難便畏縮不前,我大唐何時才能真正中興?有些荊棘,總要有人去趟平。”
郭子儀默然片刻,拍了拍杜豐的肩膀:“好自為之。軍中……也並非鐵板一塊。”言罷,轉身離去。
杜豐明白郭子儀的提醒。軍中的阻力,會比朝堂上更加直接和猛烈。但他更清楚,唯有掌握更強大、更聽命於中央的武力,才能支撐起他後續所有的改革藍圖,才能應對未來可能的內外挑戰。
陌刀的寒芒,不僅映照戰場,也開始映照這長安城內的權力博弈。杜豐以軍械標準化為切入點,正式吹響了向帝國最深層次積弊進攻的號角。這聲驚雷,注定將在這承平未久的大唐朝廷,掀起更大的波瀾。
喜歡乃翁,大唐中興了!請大家收藏:()乃翁,大唐中興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