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及第將焦點對準了那位關鍵人物——西李選侍。
“這位西李,出身並非顯赫的勳貴或官宦世家,史料上對她的家世記載模糊,很可能隻是普通良家子甚至是小官家庭。她能進入東宮,並迅速獲得太子朱常洛的寵愛,靠的絕非家世,而是她個人的‘機敏’與‘善迎合’。”
“她準確地把握住了朱常洛長期壓抑、渴望溫暖與認同的心理,投其所好,精心侍奉,漸漸成為了這位命運多舛的太子身邊最親近、最信任的女人。在太子妃郭氏去世後,她更是以實際上的‘內主’身份掌管東宮事務,風頭一時無兩。”
“隨著朱常洛登基,西李的野心也急劇膨脹。”朱及第的聲音帶著一絲嘲諷,“泰昌帝感念她的情誼,也確實寵愛她,登基後便提出要冊封她為皇貴妃。這已經是僅次於皇後的崇高地位,對於她這樣的出身而言,堪稱一步登天。”
“然而,西李並不滿足!”朱及第加重了語氣,“她想要的,是那個母儀天下的皇後寶座!她或許認為,憑借皇帝的寵愛和自己撫養皇長子的‘功勞’,完全可以搏一搏。於是,她不斷在朱常洛耳邊吹風,甚至可能聯合了一些支持她的內官,試圖推動立後之事。”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朱及第攤了攤手,“泰昌帝那本就虛弱的身體,在登基後的放縱、亂藥和‘紅丸’的連環打擊下,迅速垮掉,從病重到駕崩,快得讓所有人都措手不及。西李的皇後夢,還沒等到朝臣議論,甚至沒等到正式的冊封程序啟動,就隨著泰昌帝的龍馭上賓而徹底破滅了。她連夢寐以求的皇貴妃封號都沒能拿到手,身份依舊隻是個尷尬的‘選侍’。”
“但是,皇帝的突然死亡,並沒有讓西李絕望,反而讓她看到了另一條或許能通往更高權力巔峰的道路!”朱及第的聲音變得懸疑起來。
“她撫養的皇長子朱由校,即將繼承皇位!而朱由校的生母早已去世。按照宮廷慣例,新帝尊封先帝妃嬪的同時,往往也會對撫育過自己的先帝妃嬪給予尊崇。如果操作得當,她西李,完全有可能被尊為皇太後,或者至少是擁有極大權力的‘聖母’!”
“一旦成為太後,而且還是年輕皇帝名義上甚至實際上的‘母親’,那權力……”朱及第沒有再說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西李顯然不甘心隻做一個深宮太妃,她渴望像曆代那些垂簾聽政、權傾朝野的太後一樣,將帝國的最高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泰昌帝的死,對她而言,是皇後夢的破滅,卻也是太後野心的起點。
天幕下,奉天殿前的洪武君臣,尤其是朱元璋、馬皇後以及燕王妃徐氏未來的徐皇後)等人,聽著朱及第的講述,臉色都變得極為凝重和難看。
他們之前曾聽天幕提及大明有“三大賢後”,如馬皇後、徐皇後以及後來的仁宗張皇後,皆是輔佐夫君、賢德淑良的典範,是大明王朝穩定傳承的重要保障。可他們萬萬沒想到,後世竟然會出現西李這樣野心勃勃,試圖效仿武則天般乾涉朝政、覬覦最高權力的後宮女子!
“妖婦!亂政之源!”朱元璋從牙縫裡擠出幾個字,臉色鐵青。他一生極力防範後宮乾政,製定嚴苛祖訓,就是怕出現漢唐時期外戚、女主禍亂朝綱的局麵。西李的所作所為,簡直精準地踩在了他最深惡痛絕的雷區之上。
馬皇後亦是眉頭緊蹙,她身為皇後,深知後宮女子更應恪守本分,以賢德輔佐君王,維係宮廷和睦。西李這種汲汲於個人權位,甚至不惜在先帝屍骨未寒時就試圖操控新君的行為,在她看來,不僅是非分之想,更是取禍之道,必將引發朝堂動蕩。
燕王妃徐妙雲看著天幕,眼神冷靜中帶著一絲不屑。她自幼熟讀史書,深知女主臨朝需要何等苛刻的條件和自身能力,更清楚其背後往往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和身後的罵名。西李僅憑機敏和寵愛就妄圖染指最高權力,在她看來,不過是無根浮萍,癡心妄想,其失敗幾乎是注定的。
一股對西李此舉可能帶來的朝局混亂的深深憂慮,以及對這種“牝雞司晨”現象的極度反感,彌漫在洪武朝堂之上。他們此刻更加迫切地想知道,這場由西李的野心引發的“移宮”風波,最終將如何收場,是否會真的動搖大明的國本。
天幕上,關於西李選侍出身和野心的討論,引出了一條有趣的網友互動。
一位網友留言道:【“我記得以前看《明宮三大案》的電視劇,裡麵西李的父親好像也是個朝廷大臣,還挺橫,聽說女兒在宮裡想當皇後不成,還跑去拍打宮門,把自己女兒臭罵了一頓,說她不守本分。”】
這條留言立刻引來了熟悉史料的網友反駁:
【“樓上記混了吧?那是電視劇瞎編的!根據現在能找到的史料,比如《明史·後妃傳》和一些明末筆記,西李即李康妃)的父親叫李廷伯,出身很低微,根本不是什麼朝廷重臣。她家就是普通人家,甚至可能更差一點,所以她最初入宮隻是宮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沒錯,電視劇為了製造衝突和看點,經常給曆史人物亂加戲。按真實曆史,她爹要真是大官,她一開始也不至於隻是個選侍,而且後來在‘移宮案’裡,她娘家也根本沒能力給她提供什麼朝堂上的支持。”】
這個話題一起,立刻有更多網友加入了關於明代後妃選拔製度的討論。
【“說到出身,大明從明宣宗朱瞻基之後,給皇帝和皇子選妃尤其是正妃),好像就形成了一個潛規則:儘量選出身低微的,甚至直接從民間選拔良家女。”】
【“對!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外戚乾政!想想漢朝的王家、竇家,唐朝的長孫家、武家,都是血淋淋的教訓啊!”】
【“明朝這點做得挺絕的,皇後、皇妃的老爹和兄弟,一般隻在自己外甥或者外孫當了皇帝的情況下,才給個虛銜高的爵位比如什麼伯、什麼侯),享受富貴,但不給實權,更不讓掌握兵權或者擔任要害部門的實職官。這樣外戚就很難形成威脅皇權的勢力集團。”】
【“典型的例子就是萬曆皇帝的母親李太後,娘家本來就是小商人家庭,隆慶皇帝的生母杜太後娘家也是普通平民。到了天啟皇帝的張皇後,更是‘家貧甚’,她爹是個底層生員秀才)。這樣選出來的後妃,家族背景簡單,不容易出權臣。”】
天幕下,朱元璋聽著後世網友總結的這條“選妃潛規則”,不禁連連點頭,臉上露出了深以為然甚至略帶讚許的神情。
“善!大善!”他撫掌輕歎,“後世子孫,總算還有明白人!深知外戚之禍,甚於猛虎!”
他不由想起了自己為老四朱棣選的王妃徐氏徐妙雲)。徐達是他的好兄弟,是開國第一功臣,能力、忠誠都沒得說。但也正因為徐家勢大,徐氏本人又極為聰慧能乾,導致老四在某些方麵……嗯,頗有些“敬重”過度,甚至被一些人在背後戲稱為“洪武十九後再無子女出生”。雖然徐氏賢德,並未做出什麼逾越之事,反而對穩定老四後方多有助益,但這終究讓朱元璋心裡留下了一根刺。
他意識到,即便是忠臣之後,當其家族與皇權緊密捆綁時,也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牽製力。若後妃家族勢力過大,皇帝難免投鼠忌器,甚至可能被掣肘。
“看來,這選妃自低門起,確是老成謀國之道。”朱元璋在心中暗暗思忖,“不僅可防外戚坐大,這出身寒微的女子,入宮後也更能體會民間疾苦,或許性情也更為柔順,不易生出驕縱跋扈之心,更利於後宮安寧。”
馬皇後在一旁,聽到後世延續了防範外戚的國策,也微微頷首。她雖出身郭子興義軍,並非微賤,但深知自己能被立為皇後,與朱元璋白手起家、共同患難的經曆密不可分。對於後世形成選低門女子的製度,她能夠理解其背後的政治考量,隻要不是刻意苛待,她認為是利於江山穩定的。
朱及第看著網友們的討論,總結道:“明朝這套嚴防死守外戚的製度,確實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漢唐時期那種外戚專權、甚至篡位的極端情況發生,維護了皇權的穩定。但是,任何製度都有其兩麵性。”
“後妃出身普遍較低,也意味著她們在複雜的宮廷鬥爭中,往往缺乏強有力的娘家作為奧援和依靠。一旦失寵或者皇帝早逝,其命運就可能非常悲慘。同時,這也使得一些像西李這樣,自身頗有能力和野心的女性,隻能將所有希望寄托於皇帝的寵愛和自身的算計上,反而可能催生出更加激烈的宮內傾軋。”
“所以說,治國如同治水,堵不如疏,但如何‘疏’,如何平衡各方利益,防範風險,是一門極其高深的學問。大明這套選妃製度,可以說是特定曆史條件下的產物,有其合理性,也必然有其局限性。”
天幕的講述,讓洪武君臣對後宮製度與朝政穩定的關聯有了更深的理解。朱元璋在肯定這一做法的同時,也開始思考如何在製定祖訓時,將這方麵的考量更加係統、周密地固定下來,以期能為後世立下一個更穩固的規矩。
喜歡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錄!!!請大家收藏:()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