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新野秋實·子戎遇廣元_夢動三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夢動三國 > 第115章 新野秋實·子戎遇廣元

第115章 新野秋實·子戎遇廣元(1 / 1)

205年秋·新野白河&隆中)

新野的秋天裹著甜香,連片的桑田像被潑了紫黑的墨,沉甸甸的桑椹壓彎枝椏,風一吹,“簌簌”落下幾顆,砸在流民的竹籃裡,濺出的汁沾在手上,甜得能粘住指尖。清晨的霧剛散,劉備就帶著關羽、張飛、趙雲往白河去——博望坡一勝已過兩年,曹操在許昌整兵的消息時不時傳過來,他得趁這秋閒探查地形,為日後禦敵做準備,更要護住流民剛有起色的桑田。

路上,流民們的笑聲漫過田埂。陳婆婆拄著桑木拐杖,杖頭刻著個小梨紋,是狗蛋幫她雕的;她指揮著孩童們把桑椹倒進陶缸,缸沿上還貼著張桑皮紙,寫著“今年桑椹乾,留著給皇叔當乾糧”。“皇叔!”陳婆婆見劉備過來,笑著招手,“今年桑椹結得密,俺們曬的乾能吃到明年春!”劉備快步上前,幫一個小娃撿起掉在地上的桑椹,指尖沾了紫黑的汁,卻毫不在意——這是護民的痕跡,比錦袍上的金線繡紋更讓他踏實。

行至白河岸邊,河水清得能看見水底的鵝卵石,映著岸邊的桑林,像塊鑲了綠邊的碧玉。關羽勒住馬,青龍偃月刀的刀鞘在陽光下泛著冷光,他指著河道轉彎處:“大哥,此處河道窄,水流急,若曹兵乘船來犯,可在此設伏,用桑枝捆成筏子堵河道,再借水勢澆油放火,既能阻敵,又傷不了桑苗。”張飛湊過來,手裡還攥著顆剛摘的桑椹,粗聲粗氣地說:“俺帶青壯在兩岸種老桑枝!曹兵的船過來,俺們就推枝椏下去,纏他們的船槳,讓他們動不了!”

正說著,一個扛著桑枝筐的老農從田埂上走來。老農的粗布衫打了好幾塊補丁,補丁用的還是桑絲布,褲腳沾著泥,手裡的筐柄用桑絲纏了好幾圈,磨得發亮——是怕硌手,也怕筐柄斷了。他遠遠看見劉備,眼睛一亮,連忙放下筐,快步上前躬身行禮,動作有些顫巍巍的:“您就是玄德公吧?俺常聽流民說,您帶著大夥種桑、護田,去年冬俺家桑苗快凍死,還是您讓人送的桑枝炭——您是個大好人!”

劉備連忙扶起老農,手指觸到他粗糙的掌心,滿是老繭:“老丈不必多禮,我隻是個護民的人。您這是去采桑椹?筐裡的桑椹看著真甜。”

“是啊!”老農笑著點頭,指了指白河下遊,語氣裡帶著愁緒,“這河是好河,澆桑苗方便,可一到雨季就糟心——河水漫上來,淹了岸邊的桑田,去年秋澇,俺家半畝苗都泡爛了,俺蹲在田埂上哭了半宿,那是俺們流民唯一的指望啊。”他歎了口氣,又眼裡又燃起光,“若能修條渠,把水引到彆處,既不淹田,又能澆遠些的苗,俺們的日子就能更穩些了。”

劉備心裡一動,蹲下身摸了摸岸邊的泥土——濕潤卻不泥濘,秋高氣爽,正是修渠的好時節。他忽然想起徐庶離新野時,在《護民兵書》裡寫的話,連忙從懷裡掏出兵書,指尖翻過泛黃的紙頁,找到“借水為兵”篇,徐庶的批注力透紙背:“白河窄處可修支渠,引水分灌桑田,雨季排澇、旱季灌溉,戰時更能借水阻敵,護苗與禦敵兩不誤”。他指著批注對關羽、張飛道:“元直早就在兵書裡提過這法子!今日老丈的話,正好應了他的計策——修這條渠,不僅能護桑苗,還能為日後禦敵做準備,一舉兩得!”

關羽湊過來,看著兵書裡的批注,點頭道:“元直先生果然有遠見,這法子既實用,又不傷百姓。某去聯絡樊城的流民,他們也常受河水淹田之苦,定願意來幫忙——人多力量大,渠能修得更快。”張飛拍著胸脯,把桑椹塞進嘴裡,含糊地說:“大哥放心,修渠的事交給俺!俺帶青壯砍老桑枝當支架,用桑絲繩捆紮,保證結實!俺還會讓大夥先量好路線,避開桑苗的根,絕不動一棵苗!”

趙雲望著河道,補充道:“渠要修得寬三尺,深兩尺,這樣雨季能排澇,旱季能引水灌遠田;渠邊再種些矮桑,既能藏伏兵,等桑枝長起來,還能采葉養蠶,給流民多添份收入。”

老農聽了,笑得滿臉皺紋,眼角的淚都快掉下來:“玄德公真是為百姓著想!俺這就去喊流民們,今日就開工!俺們流民有的是力氣,不怕苦!”說著,他扛著桑枝筐,腳步比來時輕快多了,嘴裡還喊著“玄德公要修渠護桑田嘍!大夥快來幫忙啊!”,聲音在白河岸邊傳得很遠。

劉備望著老農的背影,又看了看清澈的白河——這河不僅是灌溉的水,更是護民的盾,是禦敵的兵。他握緊兵書,心裡更定了:護好桑田,修好渠,練好兵,再請得孔明出山,定能在這亂世,為流民撐起一片安穩的天。

剛要轉身,遠處突然傳來“撲通”一聲!王二家的小女兒哭喊著從渠邊跑來:“劉皇叔!曹兵的探子把俺們剛埋的桑枝支架拔了!渠邊的桑苗也被踩壞了!”

劉備心頭一緊,快步跑到渠邊,隻見新挖的渠溝裡,幾截桑枝支架歪在泥水裡,原本整齊的桑苗東倒西歪,嫩葉上還沾著皮靴印。他蹲下身,輕輕扶正一棵被踩斷的桑苗,指尖觸到斷裂處滲出的汁液,像被針紮了似的——這是流民們用三個月編的支架,是他們護苗的心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大哥,俺去追那些探子!”張飛怒吼著抽出丈八蛇矛,矛尖在陽光下泛著冷光,“看俺不把他們的腿打折!”

“且慢!”劉備抬手攔住,目光落在渠邊的桑林裡,“元直的兵書裡寫過‘借桑為伏’——子龍,你帶白毦兵藏進桑林,用桑絲繩布下絆馬索;翼德,你領青壯把桑枝支架改成倒刺樁,埋在渠邊草叢裡。”他頓了頓,聲音裡帶著少見的狠勁,“曹操想斷咱們的渠,咱們就用這渠給他個教訓!”

趙雲躬身領命,龍膽亮銀槍在桑林間劃出一道寒光:“主公放心,定讓探子有來無回!”

與此同時,呂子戎正背著布包往隆中去。布包裡裝著兩包東西:一包是陳婆婆炒的桑仁,用桑絲布裹著,還帶著熱乎氣;另一包是夏侯娟編的梨紋桑絲帕,帕角繡著顆小桑苗,是特意為孔明編的。自上次遇著孟公威,知道孔明重護民、愛桑田,他總想著再去試試——說不定這次能碰著孔明,能把新野的心意帶給這位賢士。

秋風吹過隆中,桑林裡飄著淡淡的桑果香,還混著些鬆針的氣息。剛走進隆中地界,就聽見一陣歌聲傳來,調子蒼涼卻透著閒適,正是《梁父吟》:“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裡。裡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呂子戎心裡一喜——孟公威說過,孔明最愛吟《梁父吟》!他循著歌聲往桑林深處走,腳下的落葉“沙沙”響,穿過一片老桑林,見一棵需兩人合抱的大桑樹下,擺著個粗陶壺,一個漢子正坐在石凳上,手裡拿著一卷詩稿,輕聲吟唱。

那漢子穿著件洗得發白的粗布長衫,須發微白,卻精神矍鑠,頷下的胡須用桑絲繩係著,顯得整潔;手裡的詩稿是桑皮紙做的,邊緣用桑絲縫了好幾圈,顯然是翻得久了,怕散了;他麵前的石桌上,放著一碗桑芽茶,茶湯淡綠,飄著幾片嫩桑芽,桌角還擺著張桑田圖,上麵用炭筆畫著渠道路線,標注著“秋修渠,春澆苗,渠深兩尺,避桑根”,旁邊還有行小字:“新野若修渠,可依此式”。

“先生可是孔明先生?”呂子戎快步上前,拱手問道,心裡滿是期待,指尖都有些發顫。

漢子抬頭,放下詩稿,嘴角帶著溫和的笑,搖了搖頭:“在下石廣元,孔明是我好友。兄台身上帶著桑苗的香,又是從新野方向來,想必是呂子戎壯士吧?”

呂子戎一愣,隨即躬身:“正是在下。先生怎麼認識我?”

“孟公威提過你,說你為劉備公求賢,三番兩次來隆中,心誠得很;還說你為尋一位‘月姑娘’,走遍荊州桑田,重情重義。”石廣元遞過一杯桑芽茶,茶湯清潤,帶著淡淡的清香,“方才唱的《梁父吟》,是孔明常吟的,他說這詩裡有天下事,也有百姓苦,我跟著學了幾句,讓壯士見笑了。你尋孔明,是為劉備公請賢?”

“是。”呂子戎接過茶,喝了一口,暖意順著喉嚨往下滑,“玄德公帶流民種桑,護新野,卻缺個定大局的謀士。元直先生舉薦孔明先生,說他能安天下,能讓流民不再逃荒,不再怕曹兵燒桑田。我這次來,帶了新野流民的心意,想請孔明先生出山。”

石廣元望著遠處的桑林,眼神悠遠:“孔明常跟我們說,‘天下大亂,需仁德之主安定’。劉備公帶流民種桑,博望坡火攻卻不燒民房,如今又要修渠護田,是難得的仁德之主。

石廣元忽然從懷中掏出半片乾桑椹,放在掌心輕輕摩挲:“這是孔明去年秋在臥龍崗種的‘荊湖桑’,果子比普通桑椹大一圈,汁水卻更稠。他說‘桑苗要選對土,賢才要遇對主’——新野的渠修得越紮實,他出山的步子就越穩。”

他指了指桌上的桑田圖,圖上用朱砂筆圈著隆中的一處窪地:“去年冬,孔明帶著我們在這窪地挖了條‘九曲渠’,渠底鋪了三層桑皮,既能防凍又能肥田。他說‘護民要學桑樹紮根,看著慢,實則把根紮進百姓心裡’——這和你們新野修渠的法子,根子是一樣的。”

呂子戎望著石廣元指間的桑椹乾,忽然想起徐庶臨走前說的“護民非一日之功”。他掏出夏侯娟編的梨紋帕,帕角的小桑苗繡得格外鮮活:“先生,這帕子上的針法是‘三進三退’,和您說的‘九曲渠’倒是像——護民的路,本就得曲曲折折,才能護住根本。”

石廣元接過帕子,指尖撫過梨紋,眼裡閃過一絲驚訝:“這針法……倒像當年月英姑娘在隆中教流民編筐的手法。她那時總說‘編筐要留透氣眼,護民要聽百姓言’——你那位夏侯姑娘,倒是和她心性相通。”

隻是孔明愛隱逸,喜耕讀,若不見到十足的誠意,怕是不願輕易出山——他怕出山後,護不住百姓的桑苗,負了流民的期待。”

呂子戎心裡一緊,握著茶杯的手緊了緊:“先生的意思是……孔明先生還在猶豫?”

“不是猶豫,是在等。”石廣元指了指桌上的桑田圖,“他昨日去江夏了,去找一位懂桑苗改良的先生——隆中流民的桑苗品種老了,產量低,他想尋些好種,讓流民多收些桑椹。不過你若想尋他,可往臥龍崗去,那棵老桑樹下的茅廬就是他的住處。”他頓了頓,語氣鄭重了些,“若想請他出山,光你來得勤不夠,得讓劉備公親自來——孔明見他親來求賢,見他護民的誠心,見他為流民奔波的模樣,或許會願意見一麵。”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呂子戎心裡一喜,連忙從布包裡掏出桑仁,放在石桌上:“這是新野陳婆婆炒的桑仁,流民們說,孔明先生若嘗了,就知道新野的桑田長得好,流民的日子也有盼頭了。還有這桑絲帕,是夏侯姑娘編的,仿著‘月姑娘’的梨紋,先生若見著孔明,還望轉交。”

石廣元接過桑仁,聞了聞,笑著點頭:“好,我定轉交。孔明愛食桑仁,他常說‘流民種的桑仁,比山珍海味香,因為裡麵有日子的踏實味’。”他指了指桌上的桑田圖,“這圖是孔明畫的,他聽說新野要修渠,特意標注了‘避桑根’的法子,還說‘若劉備公來,可帶他看看隆中的桑田渠,聊聊護民的事——這些比說‘複漢’‘爭霸’更對他的脾性’。”

呂子戎望著石廣元閒適的模樣——他喝茶時慢,指尖輕輕捏著杯沿;說話時緩,像在斟酌每一個字;翻詩稿時,動作輕得怕弄壞了紙——像這隆中的桑林,看似普通,卻藏著自在與通透。他忽然明白,孔明的好友,都帶著這般“護民而不躁”的性子,難怪孔明願在此隱居,守著桑田,護著流民。

“多謝先生指點!”呂子戎躬身道謝,心裡滿是激動,“我這就回新野,勸玄德公親自來隆中——定要請孔明先生出山,護新野的桑田,護天下的流民。”

石廣元揮了揮手,拿起詩稿,又輕聲吟唱起來:“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複登臨……”歌聲混著秋風,漫過桑林,透著隱逸的安寧,也藏著對天下百姓的牽掛。

呂子戎快馬往新野回,秋風拂過衣襟,帶著桑果香,心裡滿是希望——求賢的路,終於有了明確的方向。他仿佛能看見劉備親自去臥龍崗的場景,看見孔明先生為護民出山的模樣,看見新野的桑田在渠水的灌溉下,長得愈發茁壯,流民們的笑聲更響。

回到新野時,已是黃昏。白河岸邊熱鬨非凡,流民們拿著鋤頭、桑枝,忙著丈量土地;張飛扛著根粗桑枝,大聲指揮著青壯:“這邊再量三尺!彆碰著王二家的桑苗!”劉備和趙雲站在田埂上,手裡拿著桑皮紙,畫著渠道路線,紙上還標注著“陳婆婆家桑田”“狗蛋家苗區”,怕修渠時傷了苗。

“主公!”呂子戎勒住馬,聲音裡帶著抑製不住的喜悅,“我在隆中遇著石廣元先生,他說孔明先生去江夏尋桑苗種了,還說……若您親自去臥龍崗,孔明先生或許願意見您!”

劉備抬頭,眼裡亮得像落了星光,握著桑皮紙的手緊了緊,紙邊都被捏出了褶:“好!等修完這條渠,我就親自去隆中!定要請孔明先生出山,和咱們一起護桑田,安流民,複漢室!”

夕陽灑在白河上,波光粼粼,像鋪了層碎金。修渠的號子聲、流民的笑語聲、桑林的“沙沙”聲混在一起,成了新野秋日最踏實的旋律。求賢的路、護民的路、複漢的路,正像這條即將修起的渠,在秋陽下一點點延伸,朝著希望的方向,朝著流民安穩的日子,朝著天下太平的未來。

喜歡夢動三國請大家收藏:()夢動三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重生1985,少年大有可為 濕熱回吻 簽到萬道:從凡界到寰宇至尊 你發癲,我種田,帶著全村去修仙 玄劍燼途 婆媳間的矛盾 我和動物聊八卦,全家偷聽改命忙 辦公室的複雜戀情 閃婚兵痞,渣總跪求複合 末世曙光:女王的煉金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