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區域的真正競爭力,不僅在於廠房與稅收,更在於人才與未來。
人才的根基,在於教育。
一次聽取區教育局例行工作彙報時,一組看似平常的數據引起了林萬驍的警覺:區屬重點中學龍湖一中的本科上線率高達98,而位於城郊結合部的紅星中學,這個數字還不到40。
“走,去看看。”林萬驍合上報表,對李明坊和教育局局長吩咐道。他沒有預先通知,選擇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學校進行突擊調研。
第一站便是紅星中學。車子駛近,映入眼簾的是斑駁的圍牆、陳舊的教學樓,操場上的塑膠跑道已多處開裂。時值課間,孩子們在有限的空地上追逐打鬨,喧嘩聲中透著勃勃生機,卻也難掩環境的窘迫。
校長是個頭發花白的老教師,看到區委書記的車隊突然出現,驚得差點把老花鏡掉地上,連忙小跑著迎出來,手足無措。
“彆緊張,就是隨便看看,聽聽真實情況。”林萬驍擺擺手,徑直走向教學樓。
教室裡,牆壁灰暗,課桌椅高低不平,投影設備老化,影像模糊。實驗室的器材還是十幾年前的款式,許多早已無法使用。教師辦公室裡,老師們擠在狹小的空間備課,條件艱苦。
“學校硬件跟不上,好老師留不住,稍微有點門路的家長,都想方設法把孩子往城裡那幾個好學校送。”老校長語氣苦澀,帶著一種長期掙紮後的無奈,“留下的孩子,很多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或者家裡條件困難的,我們看著心疼,也使不上全力啊……”
林萬驍沉默地聽著,看著教室裡那些帶著求知眼神卻又似乎習慣了落後環境的孩子們,心頭像是被什麼東西重重撞了一下。他想起前世,也曾見過無數這樣的孩子,因教育資源的不公而錯失了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隨後,他又調研了師資力量雄厚的龍湖一中,以及幾所城區普通小學和鄉鎮中心校。差距是赤裸裸的。優質教育資源過度集中在少數幾所學校,而廣大普通學校和農村學校則在硬件、師資、生源上全麵落後,形成了堅固的“堰塞湖”和“塌陷區”。
調研結束,林萬驍的心情有些沉重。他在辦公室裡踱步良久,對跟進來的章峰柏和李明坊說道:“經濟數據好看,隻是麵子;教育公平優質,才是裡子,是根基!不能讓龍湖的孩子,從起跑線就開始分流!這件事,必須解決!”
很快,一場旨在促進教育均衡、提升整體質量的教育改革,在龍湖悄然啟動。林萬驍親自擔任教育改革領導小組組長。
改革的利劍,首先揮向最核心的師資問題。
“啟動‘龍湖名師引育計劃’!”林萬驍在領導小組會上定調,“硬件差距可以花錢快速彌補,但優秀的教師,是花錢也難買的稀缺資源!”
計劃分為“引”和“育”兩部分。“引”,就是麵向全國公開招聘特級教師、省級骨乾教師、學科帶頭人,給予安家費、科研經費、特殊津貼等極具吸引力的待遇,充實到紅星中學這樣的薄弱學校,發揮“鯰魚效應”和引領作用。“育”,則是加大本土教師培養力度,設立專項培訓基金,與省內外師範名校合作,選派骨乾教師脫產進修,同時建立區內“名師工作室”,實行“青藍結對”,快速提升青年教師水平。
政策一出,在教育係統內部引發震動。有叫好的,也有質疑的。有人認為高薪引才成本太高,有人認為會衝擊現有教師隊伍平衡。但在林萬驍的強力推動下,計劃迅速落地。首批麵向全國招聘的15位名師名單公示,其中不乏在國內教育界都小有名氣的人物,他們的加盟,立刻讓幾所薄弱學校士氣大振。
與此同時,“校舍安全與標準化改擴建三年行動計劃”同步啟動。區財政在並不寬裕的情況下,硬是擠出專項資金,優先用於紅星中學等一批薄弱學校的校舍維修、操場翻新、多功能教室建設和教學設備更新。林萬驍明確要求:“標準就高不就低,要建,就建最能保障安全、最適合教學的校舍!”
紅星中學的工地上,很快豎起了塔吊。孩子們課間時,常常趴在窗戶邊,好奇地看著外麵忙碌的施工景象,眼中充滿了對嶄新校園的期待。
除了“輸血”和“換裝”,林萬驍更注重機製的創新。他推動建立了“城區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結對幫扶”製度,龍湖一中與紅星中學結成了“兄弟校”,定期開展教研活動、教師交流、學生互訪,共享優質課程和教學資源。他還鼓勵探索“集團化辦學”模式,試圖以優質學校為龍頭,整合帶動周邊薄弱學校共同發展。
改革非一帆風順。利益藩需要打破,固有思維需要扭轉。有城區優質學校的校長私下抱怨,擔心被薄弱學校“拖後腿”;也有被交流到薄弱學校的名師起初不適應,頗有怨言。林萬驍讓教育局深入細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同時用嚴格的考核激勵機製,確保政策不走樣、見實效。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幾個月後,變化開始顯現。
紅星中學嶄新的塑膠跑道上,孩子們奔跑的身影更加矯健;明亮的教室裡,配備了先進的智慧黑板和護眼燈;新引進的特級教師開設的公開課,座無虛席,連其他學校的老師都跑來聽課。更重要的是,一種久違的自信和希望,重新回到了這所學校的師生臉上。
一位學生家長在區政府官網“書記信箱”留言:“感謝林書記!看到學校一天天變好,我們打工的在外麵乾活,心裡也踏實了!孩子說,新來的老師講課特彆好,他越來越喜歡上學了!”
這條樸素的留言,被李明坊打印出來放在了林萬驍的辦公桌上。林萬驍看了很久,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這比任何經濟數據的增長,都更讓他感到滿足。
教育改革的舉措,通過家長們的口口相傳和媒體的報道,迅速贏得了龍湖市民的廣泛好評。“林書記抓教育是動真格的!”成為許多普通市民茶餘飯後的談資。這無形中極大地提升了林萬驍的群眾口碑和政治形象,這種軟實力的積累,遠比幾項經濟指標更為深厚和持久。
章峰柏在一次閒聊中感歎:“書記,您這抓教育的幾板斧,可是砍到了老百姓的心坎裡。現在外麵都說,咱們龍湖不僅經濟要搞上去,孩子的未來也更有著落了。”
林萬驍望著窗外,目光深邃:“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今天在教育上投入的每一分錢、每一份心力,都是在為龍湖的未來築基。這筆投資,回報率最高,也最不容懈怠。”
他知道,教育均衡之路依然漫長,但方向已然明確,步伐必須堅定。在打造經濟強區的同時,構築一個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體係,是他為官一任,必須為龍湖留下的另一筆寶貴財富。而這筆財富,終將反哺這片土地,滋養出更繁盛的未來。
喜歡官場重生從雪夜救大佬到權力巔峰請大家收藏:()官場重生從雪夜救大佬到權力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