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途關卡哨所,駐守的兵士雖多帶西涼口音,甲胄兵器也略顯雜亂,但軍紀尚算嚴明,對過往行人商旅盤查有序,並無公然勒索搶掠之事。
這與劉備聽聞中涼州軍跋扈凶殘、無法無天的印象大相徑庭。
一旁隨行的法正見劉備麵露讚許之色,眼中閃過一抹精光,覺得這位劉使君似乎對實務頗為關注,與他頗為投機,便適時開口:
“使君所見關中漸複舊觀,皆賴尚書令鐘公兼領京兆尹後,大力整頓之功。鐘公清查豪強隱匿田畝,儘數分授於流民、退伍士卒,使其安居樂業;又嚴明法度,鼓勵農桑,商貿漸通。至於軍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則多虧司隸校尉賈文和先生。賈公在涼州諸將中威望素著,深諳其性。”
“自其上任,明察暗訪,對膽敢滋擾地方、劫掠百姓的兵將,無論出身何處,皆以軍法嚴懲不貸,曾當眾處決數名桀驁不馴的軍侯校尉,以儆效尤。自此,軍中風氣為之一肅,無人再敢輕易造次。”
劉備聞言,不禁由衷感歎:“鐘公清正乾練,賈文和先生恩威並施,此真乃朝廷之福,蒼生之幸也!”
“陛下慧眼識人,任人得當,方能使這飽經蹂躪之地,重現太平氣象。昔日桓、靈之世,朝綱敗壞,政令不行,何曾有如此清明之象?”
同行的士子們紛紛點頭稱是,尤其曾是京兆功曹的杜畿杜伯侯,感觸最深。
他本就是京兆人,對這片土地感情深厚,此刻見到故鄉正在一點點恢複生機,心中激動,便忍不住與法正並肩而行,一路詳細詢問各項政令施行細節,不時以自身經驗提出建議。
法正雖年輕,卻對答如流,顯露出極高的行政天賦與務實態度,對杜畿的建議也虛心聆聽,二人相談甚歡。
然而,就在一片對關中治理的讚譽聲中,一路沉默寡言的荀攸荀公達,卻忽然緩緩開口。他的聲音不高,卻異常清晰冷靜:
“陛下聖明,鐘、賈二公亦確是乾才。如今關中能得小安,百姓暫得喘息,確是可喜之事。然……”
他話鋒一轉,目光掃過周遭正在恢複的田野,“若朝廷誌在掃平群雄,重歸一統,僅憑眼下之關中,欲與擁四州之地、帶甲數十萬的河北袁本初相抗衡,乃至南撫荊襄、西定巴蜀,恐力有未逮,根基仍顯淺薄矣。”
此言一出,劉備、法正乃至徐庶等人都神色一凜,紛紛看向荀攸。
劉備肅然問道:“公達先生所言極是!備亦常思,朝廷新立,百廢待興,強敵環伺。不知以先生之見,朝廷當如何破局,以謀壯大?”
荀攸目光沉靜,遙指西方那巍峨連綿、雲霧繚繞的秦嶺山脈,緩聲道:“攸嘗聞古語:‘得隴望蜀’。隴右、涼州之地,雖有羌胡之患,然馬壽成已漸附朝廷,可徐徐圖之。”
“而秦嶺之南,漢中盆地,沃野千裡,民風彪悍,北控關中,南扼巴蜀,東接荊襄,實乃天府之國,帝王之資也!”
他微微停頓,讓眾人消化此言,繼續道:“今漢中張魯,借五鬥米道割據一方,雖名義附庸劉璋,然實為自立。”
“其地近在咫尺,若朝廷能遣一良將,統精兵,出散關,下漢中,則不僅可獲一豐饒腹地,更能西窺巴蜀,南製荊州,使朝廷有進退攻守之據,立不敗之地。”
“屆時,攜關中之固,漢中之富,整軍經武,方可真正與袁紹等一爭高下!”
劉備聽得眼中精光爆射,心中豁然開朗,仿佛看到了一條清晰的戰略路徑!他強壓下激動,鄭重對荀攸拱手道:
“先生高見,洞悉全局,直指要害!備茅塞頓開!他日若見陛下,備必力薦先生此策!漢中之地,確乃朝廷下一步之關鍵所在!”
荀攸微微欠身還禮,神色依舊平靜無波,仿佛剛才隻是說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攸愧不敢當,唯儘人臣本分耳。”
然而,劉備心中已掀起驚濤駭浪。
荀攸這番謀劃,高屋建瓴,切中時弊,非深通戰略者不能道出。他暗自下定決心,此人乃國士之才,定要極力向天子舉薦,使其能為朝廷所用,共謀大業!
喜歡劉邦穿三國?朕讓大漢再次偉大請大家收藏:()劉邦穿三國?朕讓大漢再次偉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