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起所部西涼精銳,按原定方略,自陳倉道而出,沿故道水南下,入武都郡,再循漢水東進,直逼陽平關側後,與我褒斜道主力形成夾擊之勢……”
這其實就是把他當年取道陳倉的路線反著走一遍罷了。
然而,他話未說完,卻察覺帳內氣氛有異。
荀攸等重臣麵色凝重,默然不語,而一些年輕的僚屬更是麵麵相覷,欲言又止。
劉協何等敏銳,立刻察覺有異,眉頭微蹙,目光掃過眾人,沉聲問道:“諸卿神色有異,莫非此策有何不妥?但講無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帳內一片寂靜,眾人似乎有所顧忌。片刻,一位坐在末席、麵容清臒、目光卻異常敏銳的年輕文士,起身拱手,正是新近被楊彪薦入軍中的法正法孝直。
他聲音清晰謹慎道:“啟稟陛下,臣有一事,不得不奏。”
“講。”劉協目光鎖定法正。
法正深吸一口氣,道:“陛下所言之進軍路線,乃依古圖舊誌。然據臣所知,以及近年來商旅、探馬回報,故道水以南,古漢水河道,因前代山崩地裂,早已壅塞改道,其下遊已不通舟楫,且沿岸道路多處崩毀,大軍輜重,萬難通行。”
“什麼?!”
劉協聞言,猛地一怔,幾乎以為自己聽錯了!
他靈魂深處屬於劉邦的記憶瞬間翻湧上來——當年他暗度陳倉,還定三秦,走的正是這條路線!
雖艱難,卻確是可通大軍之途!怎地數百年後,竟會不通?
“漢水改道?此話當真?輿圖之上,明明標注……”
這時,侍中荀攸也起身,語氣沉穩地證實道:“陛下,法孝直所言屬實。陛下所知之古道,恐已湮沒於數百年的山川變化之中了。”
“如今自陳倉南下,欲至陽平關,需繞行更西的祁山道,或翻越更為險峻的米倉山,路途倍增,且糧道更難維係。”
劉協愣在當場,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荒謬與失落感。
時移世易,就連山河都變了。
他賴以成名的“暗度陳倉”之策,竟因山河改易而失去了地理基礎!這真是時移世易,物是人非!
他沉默片刻,強迫自己冷靜下來,作為統帥,必須麵對現實。沉吟道:“若如此孟起這一路,豈非形同虛設?大軍難以如期抵達,如何形成夾擊之勢?”
法正見天子並未因消息突兀而斥責,反而冷靜思考,心中一定,上前一步,從容分析道:“陛下,陳倉道雖因水路斷絕,陸路亦極艱險,然大軍並非完全不能通行,隻是耗時更久,耗費更大。”
“然,陽平關乃漢中門戶,險固異常,張魯必以重兵把守。若我僅從褒斜、儻駱兩路強攻,敵可集中兵力,據險死守,我軍傷亡必重,遷延日久,恐生變故。”
“故,陳倉一路,雖艱難,卻不可廢。可迫使其不得不分兵防守西線,如此,三軍可分其兵而定也。”
劉協仔細聽著,眼中漸漸重新燃起光芒。他看向法正,欣賞其敏銳的洞察力和清晰的思路,問道:“依你之見,該當如何?”
法正成竹在胸,答道:“臣以為,可令驍騎將軍馬超所部,仍按計劃出陳倉。”
“如此,既可牽製敵軍,又可因糧於敵,減輕後勤壓力。待我主力在褒斜道取得突破,或張魯軍心搖動之時,西路軍再伺機東進,可收奇效。”
劉協聽罷讚道:“善!”
他目光炯炯地看向法正,決斷道:“法正聽令!”
“臣在!”
“朕加你為驍騎將軍參軍,即日前往馬超軍中,擔任監軍參謀!輔佐其根據實地情勢,臨機決斷,務必使西路軍發揮最大牽製之效!”
法正聞言大喜,他本是新人,得此重任,正是施展才華的絕佳機會,立刻躬身領命,聲音鏗鏘:
“臣法正,領旨!必竭儘所能,輔佐馬將軍,不負陛下重托!”
喜歡劉邦穿三國?朕讓大漢再次偉大請大家收藏:()劉邦穿三國?朕讓大漢再次偉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