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一個“新”的遼東經略_挽天傾:我為大明續三百年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挽天傾:我為大明續三百年 > 第191章 一個“新”的遼東經略

第191章 一個“新”的遼東經略(1 / 1)

當顧昭將那個藏著驚天秘密的檀木盒鎖上之時,他也將那份初定山西的喜悅,一同封存進了內心最深處。他明白,從他窺見“西風烈”這個棋盤外的棋手的那一刻起,他所要麵對的戰爭,就已經從有形的刀光劍影,擴展到了無形的、更為致命的領域。他眼中的天下,不再是簡單的官兵與流寇、大明與後金的對壘,而是一張被無數貪婪觸手所纏繞、正在被一點點吸乾血液的巨大棋盤。

就在顧昭的格局與心境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未來的道路時,一封來自京師的八百裡加急,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打破了他暫時的沉思,並帶來了一場全新的、預料之外的政治風暴。

風暴的源頭,起於遼東。

隨著薊遼督師袁崇煥以“通虜謀叛”的罪名被處以磔刑,這位曾經支撐著整個遼西防線的擎天之柱轟然倒塌,隨之而來的,是遼東權力格局的巨大真空和難以遏製的混亂。雖然祖大壽等遼西將門在經曆了“嘩變”風波後,最終被朝廷安撫留任,但群龍無首的局麵,使得這條耗費了帝國無數錢糧才構築起來的寧錦防線,變得前所未有的脆弱。

“遼東經略”這個職位,在袁崇煥死後,便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燙手山芋”。它曾是大明朝堂上最炙手可熱、象征著無上軍權的職位,但現在,它卻變成了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催命符。誰都知道,此刻的遼東,就是一個爛攤子——外有皇太極率領的後金虎視眈眈,隨時可能卷土重來;內有祖大壽、何可綱等驕兵悍將擁兵自重,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任何人前去接任,都將麵臨一個幾乎無解的死局:若是彈壓不住遼西將門,便是有辱君命,寸步難行;若是過於強硬,激起兵變,那袁崇煥的今天,便是他的明天。

朝堂之上,廷議數日,卻始終無人敢接此重任。就在這微妙而尷尬的時刻,以內閣首輔溫體仁為首的文官集團,卻異常一致地,將目光投向了身在山西的鎮北侯,顧昭。

在一場大朝會之上,溫體仁親自出列,洋洋灑灑地寫了一篇奏疏,力薦由在此前的“京師大捷”中立下首功、又在山西平叛中展現出卓越能力的鎮北侯顧昭,以遙領的方式,出任新的“遼東經略”。這個提議一出,立刻得到了絕大多數文官的附和。他們將顧昭捧上了天,稱其為“少年戰神”、“大明柱石”,似乎除了他,再也無人能夠挽救危如累卵的遼東局勢。

這看似是無上的榮耀與信任,但其背後,卻隱藏著一條足以將人置於死地的惡毒陽謀。

當這道以皇帝名義發出的“征詢”旨意,隨著天使的車駕抵達太原帥府時,顧昭幾乎在第一時間,就洞悉了溫體仁等人的真實算盤。

這根本不是獎賞,而是一把遞過來的、淬了劇毒的刀。

這是一個讓他無法拒絕,也無法接受的選擇題。

倘若他接受了這份“榮耀”,遙領“遼東經略”之職,那麼他將立刻從一個在山西戰場上高歌猛進的統帥,變成一個必須與手握十數萬關寧鐵騎實權的祖大壽正麵對抗的“上司”。他與祖大壽之間,不存在任何信任基礎,隻存在最赤裸裸的權力衝突。屆時,他將被迫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與遼西將門的內部鬥爭之中,陷入一個無休無止的內耗泥潭。他在山西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將因為主帥的遙控指揮而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付諸東流。而一旦遼東有任何閃失,這口黑鍋,便會穩穩地扣在他這個“經略”的頭上。

可如果他不接受,後果同樣嚴重。一個剛剛立下不世之功的年輕將領,在國家最需要他的時候,卻畏縮不前,不肯為國分憂。這頂“不識大體、辜負聖恩”的帽子一旦被扣上,溫體仁等人便有了最充足的理由,在朝堂之上對他進行攻訐,甚至可以此為借口,名正言順地削奪他手中的兵權,將他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鎮北軍體係,拆得七零八落。

進,是泥潭;退,是懸崖。這張由京師的文官們精心編織的大網,已經悄然張開。

帥府之內,氣氛凝重。所有人都看出了這道旨意背後的凶險,為顧昭捏了一把冷汗。

然而,顧昭的臉上,卻看不到絲毫的焦慮或憤怒。他隻是平靜地將那份征詢意見的聖旨,放在案頭,而後一言不發地在書房裡踱步。他的腦海中,浮現出的不僅僅是遼東與京師的地圖,更是那張以整個天下為棋盤的、更為宏大的博弈圖景。他知道,他現在下的每一步棋,看的早已不是一時一地的得失,而是為了應對那個名為“西風烈”的、真正可怕的對手。

他需要的,是時間和空間,一個能夠讓他積蓄力量、建立自己根基的、穩固的大後方。而遼東那個權力漩渦,顯然不是他現在應該踏足的地方。

一夜的沉思之後,次日清晨,顧昭沐浴更衣,親自研墨,在燈下寫了一道情真意切、言辭懇切的奏折。他沒有選擇與文官集團硬碰硬,也沒有消極地推諉,而是選擇了一種“以退為進”的、更高明的應對之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在奏折中寫道:“……臣年少德薄,初立微功,實賴陛下天威與麾下將士用命,方能僥幸蕩平晉地流寇。臣聞朝議,欲以臣遙領遼東經略,此乃陛下與諸公對臣之厚愛,臣感激涕零,亦惶恐無地。然遼東軍務繁雜,邊情險惡,千頭萬緒,非宿將重臣不能掌之。錦州總兵祖大壽將軍,久曆戎行,宿衛邊陲數十年,熟悉虜情,深得軍心,實乃遼東之柱石,國之乾城也!臣不過一衝鋒陷陣之將,於統籌全局、安撫將驕兵悍之策,實不及祖將軍萬一。故臣不敢當此大任,以免因臣之淺薄,而誤國家之大事。”

“……然臣雖不敢受經略之名,卻時刻不敢忘報國之誌。臣願為陛下手中一柄利劍,督師指遼東主帥)所指,臣萬死不辭!臣懇請陛下,能審時度勢,以大局為重,命祖大壽總攬遼東軍務,節製遼西各路兵馬。臣願親率鎮北軍,駐節永平,為祖將軍之後援,整飭兵備,轉運糧草,與其互為犄角,共保山海關門無虞!”

這封奏折,以最快的速度被送往京師。當它被呈現在崇禎皇帝的禦案之上時,這位多疑的君主,在看完之後,久久不語,眼中竟是流露出了一絲罕見的感動。

在他看來,顧昭的這番話,簡直就是忠臣的典範!不貪戀權位,不居功自傲,懂得謙遜退讓,一心隻為國家大局著想。尤其是在這個所有人都把權力看得比命還重的時代,顧昭能夠主動推舉曾經有潛在矛盾的祖大壽,並甘願為其擔當後援,這是何等博大的胸襟!崇禎皇帝瞬間就將顧昭定義為了一個不通權謀、隻知忠君報國的純粹武將,心中對他的信任與好感,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而幾乎在同一時間,奏折的抄本,也通過顧昭的秘密渠道,送到了遠在遼東錦州的祖大壽帥帳之中。

當祖大壽看到這份抄本時,他那張飽經風霜的臉上,露出了極度意外的表情。他原本以為,這個在京師與山西聲名鵲起的年輕侯爺,必然會借著這次機會,將手伸進遼東,與他爭奪這片地盤的控製權。為此,他甚至已經做好了與顧昭明爭暗鬥、甚至不惜再次兵諫的準備。

可他萬萬沒有想到,顧昭非但沒有奪權,反而主動“讓賢”,在皇帝麵前極力舉薦自己,並將姿態放得如此之低。這份突如其來的“驚喜”,極大地緩解了他對顧昭的敵意和戒備。但在這份輕鬆之後,一絲更深的寒意,卻從他的心底悄然升起。這個年輕人,不動聲色之間,就將一個必死之局,化解得如此漂亮,還順便收獲了皇帝的信任和自己的善意,其政治手腕之高明,心機之深沉,遠比那些隻懂得喊打喊殺的敵人,要可怕得多!

最終,在顧昭這份奏折的推動下,朝廷的任命很快下來:正式任命祖大壽為遼東總兵,掛平遼將軍印,節製遼西各路兵馬,總攬遼東軍務。

而顧昭,則順理成章地卸下了這個“燙手山芋”,以鎮北侯的身份,名正言順地統領著他的鎮北軍,實際掌控了從京畿西山大營,到整個永平府的廣闊區域。他不僅沒有陷入泥潭,反而借此機會,在朝廷的正式框架下,確立了自己作為一股獨立軍事力量的合法地位。

一個全新的權力格局,就此形成。西邊的祖大壽,成為了名義上的遼東之主,手握最精銳的關寧鐵騎。而東邊的顧昭,則成為了拱衛京師、扼守山海關後路的“後援”,實際上是朝廷用來製衡遼西將門的一顆最重要棋子。

雙方之間,形成了一種詭異的、相互忌憚又相互依存的微妙平衡。他們都知道對方是自己不能輕易觸碰的存在,卻又不得不在對抗後金這個共同的目標下,進行有限度的合作。而顧昭,則成功地為自己贏得了最寶貴的喘息之機。

喜歡挽天傾:我為大明續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挽天傾:我為大明續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全族扶我青雲誌,我贈族人朱紫袍 天幕:對!我爹洪武三十五年傳位 龍門戰神贅婿 都市仙主 聽風雲笈 入宗選擇水靈根,總跟師姐們鬼混 九州爭天命 鎮乾坤!現代兵王攜九鳳殺瘋了! 特工世子妃:戰神黑化寵翻天 開局:殺戮加點,我戰力無限暴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