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琉璃廠方圓幾裡驟然被官兵封了個嚴實。商戶們倚著門框歎氣,這戒嚴令一下,連隻麻雀都飛不進來,生意自然斷了流。可官麵上的文書寫得冠冕堂皇,“肅清奸宄,整頓風氣”。
隻有警局上下曉得,症結在西街口那座永興寺。這二百年的古刹早沒了香火氣,自打紀曉嵐奉旨修四庫全書起,琉璃廠成了文脈彙聚之地,僧人們便陸續散了。如今正殿的金身佛像落著灰,前後兩進院子全是新式報業的天下。
後院十幾個報業作坊,前院門楣上掛著《京華風評》《時政摘要》等二十多家報館的銅牌,更有三家“派報社”專司發報。每日天蒙蒙亮,這裡就擠滿了挎著布包的報童。
常灝南握著戒嚴令心知肚明,所謂查緝犯罪不過是個幌子,真正要掐住的是各家報社即將刊發的消息!尤其是關於北洋政府與外蒙、毛熊簽訂密約的內幕。
他雖奉命行事,卻特意囑咐手下:“各處巡警需牢記三點:報童不許刁難,商戶不得騷擾,見了主編先生們恭敬些。”
那些巡警都是人精,私下嘀咕:“為難孩子能撈著什麼?窮得叮當響還落個罵名。商戶倒有油水,可這琉璃廠的買賣,咱們碰不得……”話到這兒總要咽回去半句。
這琉璃廠不同彆處,實則是京城最大的洗錢窟。來京辦事的各處官員深諳“囊中無錢休進京”的道理,但明目張膽收受銀錢到底不體麵,還容易惹禍上身。
於是催生出這般精妙的規矩:若某位大人要辦壽宴、娶姨太太,或公子要進學,早有門人放出風聲:“王大人近來癡迷明代書畫”。
不出半天時間,琉璃廠的古玩鋪子裡便會出現一幅難尋的明代大家字畫,標價二萬大洋。遠超此類作品實際成交,看似十分荒謬,但不愁買家。
求辦事的官員心領神會,當即重金買下,捧著錦盒登門道賀。待賓客散儘,掌櫃的趁著夜色從後門溜進府邸,將銀票如數奉上,隻留一二千大洋作為“保管費”。一樁權錢交易,就這樣在墨香紙韻間洗得乾乾淨淨。
這是京城裡心照不宣的規矩,正因如此這些臭腳巡根本無需常灝南提醒,他們絕不敢逾越雷池,去觸這個黴頭。誰知道掌櫃背後站的是誰?他們心裡那本賬,算得比誰都清楚。
至於那些報社主編,巡警們更是敬重有加,不敢有半分怠慢。在這京城之地,乃至整個天下,讀書人始終享有崇高的地位。
在尋常百姓眼中,這些秉筆直書的主編,便是民間的“禦史大夫”。他們不懼權貴,以筆為劍,用近乎“死諫”的決絕,痛陳時弊,鞭撻腐惡,為沉默的大多數發出呼喊。他們是為民請命的義士,自然贏得萬民敬仰,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去為難他們,定要遭千夫所指。
千百年來,底層百姓的苦楚如同暗夜行路,隻能自己咬牙硬撐。他們卑微地期盼著,盼哪一天能有一位青天大老爺降臨,能為他們主持公道,說上一句暖心的話。
如今,這報紙上的白紙黑字,仿佛就是那期盼已久的聲音。它道出了市井的艱辛,揭開了官場的黑幕,替那些無處申告的靈魂呐喊。
因此,在百姓心中,這報社、這主編,便被捧上了神壇,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尊崇。這是底層的唯一希望,怎可能讓這些臭腳巡隨意欺壓。
常灝南的能耐,不是光去東瀛讀了兩年書來的。是從他跌宕起伏的經曆裡一點點淬煉出來的。他生於官宦之家,自幼浸淫在官場的規矩與門道裡。
那些尋常人需要撞得頭破血流、甚至栽了大跟頭才能勉強悟出的道理,於他而言,卻是打小耳濡目染的常識。這份眼界與見識,可謂無價。
而且家道中落,他又真切地嘗過窮困的滋味,曾在市井茶館裡混跡,看儘人間百態。廟堂的規矩他懂,江湖的辛酸他也明白。
這般起落,造就了他為人處世的獨特“圓潤”。既不失官家子弟的格局與手腕,又深諳底層生存的邏輯與無奈。
他深知,若讓手下這群人撈不到油水,他們必定怠工敷衍。於是,他精準地三管齊下,既要部下用心辦事,更要他們按照自己的章程來。
首先,以利慰人,暖其腸胃。他將從蒙古王爺手上得來三百頭肥羊,圈在城外,每日宰殺四頭,準時送往各處的巡邏點。
從此,弟兄們清晨有熱騰騰的羊雜湯暖身,午間有鮮美的羊肉湯麵果腹,入夜還能圍坐一桌,享用暖意融融的羊肉粉絲鍋。口腹之欲被滿足,怨氣自然就消減了大半。
其次,以功導人,明其目標。他明確下達了抓捕指令:專查那些沒有正經身份、卻深居簡出的神秘人物。
這類人,不是亡命的流寇,便是盜掘古墓的“土夫子”。抓捕他們,是實打實的功勞,上報起來底氣十足,也讓此番大動乾戈的封鎖,有了足以對外交代的理由。
最後,以賞勵人,激其鬥誌。他設立了清晰的賞格:但凡擒獲真正的犯人,便依其罪責輕重,或給予提拔,或發放重賞。這獎勵的力度頗大,足以讓底下的人眼紅心熱,一個個卯足了勁兒,隻想建功立業。
這三條舉措一經施行,真可謂立竿見影。底下的人既得了實惠,又有了盼頭,個個都像上了發條一般,排查起住戶來格外賣力。不過兩三日工夫,收獲便接踵而至。
這也難怪,琉璃廠是什麼地方?乃是北方首屈一指的古玩集散地。三教九流彙聚於此,彆的不敢說,那些身上還帶著泥土腥氣的“土夫子”絕少不了。巡警們按圖索驥,幾乎一抓一個準。
不出三日,便有十餘名“土夫子”被從各個角落裡揪了出來。常灝南深諳民心向背之道,特意命人押解這串犯人遊街示眾。
隊伍前頭鳴鑼開道,犯人垂頭喪氣地走在中間,身後則跟著一車車查獲的贓物。這番景象落入百姓眼中,輿論風向頓時為之一變。
大家都覺得警局此番是在雷厲風行地辦正事、除禍害,而非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陰謀。
喜歡一家老茶館,民國三代人請大家收藏:()一家老茶館,民國三代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