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再次相見,情形已大不相同。宋少軒斜倚在太師椅上,眼皮都未抬一下。李守仁卻全然沒了往日的清高,身子躬得極低,臉上堆著小心翼翼的笑:“宋掌櫃,聽聞您與皇二子交情匪淺……”
“是有些往來,”宋少軒漫應一聲,點了根煙斜眼瞥著他,“不過這與你何乾?今日我正在家中為方老師餞行。”
他目光轉向一旁青衫磊落的中年人,“這位是我以前職業學堂的老師,方家良方大人。”
“已是白身了。”方家良淡然一笑,“明日便要辭官南下了。”
李守仁心頭一亮,果然就是這個辭官的“癡人”。所有傳言皆得印證,他再無猶豫。
“宋掌櫃,”他湊近半步,低聲問道,“可否借一步說話?您不是一直想要我那處宅院,咱倆聊幾句可好?”
宋少軒故作遲疑,起身向方家良拱手:“老師稍坐,學生去去就回。”
“你自便。”方家良揮揮手,繼續與座上賓客品茗論道。
宋少軒將李守仁引至內間書房。甫一落座,李守仁便迫不及待地攤牌:“宅子我可以拱手相讓,分文不取。非但如此。”
他將一直緊握的綠檀條盒輕輕放在案上,與房契並排而列,“隻要您肯點頭,這個,也是您的。”
宋少軒唇角微揚,將條盒緩緩推回:“這般重禮,所求之事怕是不簡單吧。”此時,已無聲打開了直播間與天叔的連線。
“您何不先過目?”李守仁伸手示意。
宋少軒開啟條盒,取出一卷古畫。畫軸徐徐展開,墨香暗浮。但見疏竹倚石,筆意清絕,勾勒間自見風骨。他凝神細賞片刻,又看了看天叔的點評:
“夏昶真跡,《山水墨竹圖》。此人以楷法入畫,一筆一畫俱見功力。墨竹亭亭,枝葉扶疏,正是他晚年得意之筆。古人雲“夏昶一枝竹,西夏十兩金”,此作當之無愧。”
宋少軒的指尖從泛黃的宣紙上輕輕掠過,眼底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欣賞。“畫是好畫,有價無市。”
他抬眼看著李守仁,語氣平和卻帶著疏離,“李老爺子,這般重禮相贈,所圖何事?”
李守仁當即深深一揖,幾乎將身子折成兩段:“方大人去職後留下的實缺……聽聞您與皇二子交情深厚,若肯為老夫美言幾句,事成之後,必有重謝。”
“這事,我幫不了。”宋少軒倏地沉下臉,將畫卷利落卷起,裝入匣中,“您也不去打聽打聽,如今往二公子府上遞帖子的排到哪條街了?就憑這點東西去打點?”
他冷哼一聲,袖袍一拂,“請回吧。宅子我不要也罷,橫豎不過一間茶館,從前不也開得好好的?”
這番作態,正是楊安華特意囑咐的。此事需欲擒故縱,既要讓對方知難而退,又要讓他心存指望。切不可輕易鬆口,曆時將事撇乾淨,免得惹上一身腥臊。
李守仁臉上頓時血色儘褪,額角滲出細汗。他何嘗不知,自己視若珍寶的這幅畫,在二公子眼裡恐怕不值一提,就連眼前的宋少軒,也未必真放在心上。
“宋掌櫃……”他聲音發顫,幾乎要跪倒在地,“小老兒在河南尚有良田萬畝,若得成全,願悉數奉上!另……另在交通銀行存有五萬大洋,一並孝敬……隻求您開金口,在二公子麵前說句話!”
他佝僂的身子微微發抖,那雙布滿皺紋的手緊緊攥著衣角,仿佛攥著最後一線生機。
宋少軒靜靜看著對方幾乎要跪下的模樣,終於輕歎一聲:“罷了,您不必再多言。以您這個年紀,再想謀官入仕本就艱難。要我為您開這個口,實在強人所難。”
他話鋒微轉,語氣緩和幾分,“不過,既然您執意相托,我便以市價買下這宅子,再指您一條明路。至於前路是福是禍,全看您自己的造化了。”
他示意李守仁附耳過來,低聲交代了幾句,隨即從匣中取出一疊書冊,連同一張銀票推了過去。
“李老爺子,您看這樣可還妥當?”
李守仁雙手微顫地接過書冊,眼中重燃希望:“成!有您指點,不論成敗,老夫都要試上一試。地契您收好,我們這就去公證。這幅畫……權當一點心意,請您務必笑納。”
二人掀簾而出,請林公子執筆立契,方家良作為見證。筆墨落定,隻待往衙門走一遭,這相鄰的宅院便正式歸了宋少軒。契約特意寫明,許李守仁年後搬遷,雙方不得反悔。
至此,這樁交易塵埃落定。李守仁懷揣著那疊書冊回到家中,心中七上八下,既盼著宋少軒所指的明路真能通向他渴求多年的仕途,又恐這一切終究鏡花水月。他隻能在忐忑中等待著,期盼著宋少軒沒有騙他。
宋少軒立在廊下,看著夥計將紫砂茶具搬進新辟的雅間。他自然不曾欺瞞李守仁,世間至拙的人,才喜歡借勢欺人。
倒不如這樣銀貨兩訖,他日相逢,一個不必承情,一個無須愧疚。覺得合適還是朋友,才是生意人該有的爽利。
不過三五日工夫,二公子果然在長街轉角截住他。人還未到跟前,聲音先劈開市井喧嚷:“宋掌櫃!今日若再推脫,我便要往你家裡掘地三尺了!”
說罷自己先笑起來,眼底卻燒著兩簇火,分明是叫那唱本勾去了魂。宋少軒知道火候也差不多了,兩輛黃包車穿過街巷,宋少軒瞥見二公子指尖在膝蓋上敲的竟是《紅鬃烈馬》的板眼。
待得到了家中,宋少軒自書房抬出樟木箱打開,滿室霎時漫開陳墨與樟木混雜的香氣。二公子探身欲取,卻見宋少軒忽將最麵上那冊往後稍撤:“共二十七套,獨缺公子那日聽的《烈馬紅鬃》。”
他話音轉得輕巧,“如今隻剩改良前的《薛平貴與王寶釧》,不過不礙事。”
“怎會獨缺這一版?”二公子蹙眉,手指頓時懸在半空。
宋少軒推開窗,指著茶館方向,“為著擴這茶館,隔壁李掌櫃的九間房恰是現成的天地。偏他咬死價錢不放...…最後添上那套唱本,倒比多付幾百大洋還教他歡喜。”
喜歡一家老茶館,民國三代人請大家收藏:()一家老茶館,民國三代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