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年4054年)春二月初一,丙午日,派遣耿炳文、劉成從廣德出發攻取長興。
張士誠的將領趙打虎率領三千士兵迎戰,被打敗,朱元璋的軍隊追擊到城西門,趙打虎逃往湖州。
戊申日,耿炳文攻克長興,繳獲戰船三百多艘,擒獲張士誠的守將李福安、答失蠻等人。
義兵萬戶蔣毅率領他的部下二百人投降。
有一個叫溫祥卿的儒士,為躲避戰亂,帶著全家前來歸附。
耿炳文和他交談後,認為他是個奇才,於是留他在軍中參與謀劃軍事,采用他的計策,分兵占據要害之處,設置作戰器具,做防守的打算。
三月初一,乙亥日,改長興州為長安州,設立永興翼元帥府,任命耿炳文為總兵都元帥,劉成為左副元帥,李景元為右副元帥鎮守此地。
壬午日,攻克常州。起初,常州的兵力雖然少,但糧食充足,所以堅決抵抗而不被攻下。
等到誘騙我軍叛兵進入城中,城裡士兵增多、糧食減少,無法自給,我軍進攻得更猛烈了,呂珍趁夜逃走,徐達等人於是占領了這座城。
提升廖永安擔任行樞密院同僉,俞通海擔任行樞密院判官,常遇春擔任中翼大元帥,胡大海擔任右翼統軍元帥,在帳下值宿警衛。
丁亥日,設置毗陵翼,任命湯和擔任樞密院同僉,總管張赫擔任元帥駐守此地。
命令鎮撫孫繼達疏通治理護城河。
改常州路為長春府,讓高複暫代知府事務。
高複是濟南臨邑人,處理政務時有仁愛惠民之舉。
這年夏天大旱,他到城隍廟中齋戒禱告。
夜裡夢見神仙告訴他說:“你起來,雨就要來了。”
黎明時分,果然下起了大雨,這一年糧食豐收,百姓歌頌他的恩德。
高複任職七年後,調任吉安府同知。
洪武元年,高複因年老多病辭官,皇帝賜給他一半的俸祿來贍養他。
洪武八年八月去世,皇帝下令將他葬在上元縣鳳棲鄉。
己醜日,又將長春府改為常州府,晉陵縣改為京臨縣,武進縣改為永定縣。
不久,京臨縣被並入永定縣。
徐達、常遇春、桑世傑率領士兵奪取馬馱沙,將其攻克。
夏季四月初一,乙巳日。
丁卯日,攻克寧國路。在此之前,皇上命令徐達、常遇春率領軍隊攻取寧國,長槍元帥謝國璽棄城逃跑,守臣彆不華、楊仲英等人關閉城門抵抗堅守,寧國城雖小卻很堅固,明軍攻打了很久也沒能攻克。
常遇春被流箭射中,包紮好傷口後繼續作戰,皇上於是親自前往督戰。
到達後,登上高處遠望,說:“這如鬥般大的城,竟敢抗拒我的軍隊!”
於是命令製造飛車,在車前麵編織竹子作為多重遮蔽物,分幾路一同進攻,楊仲英等人難以支撐,打開城門請求投降。
百戶張文貴殺死妻妾後自刎而死,明軍擒獲他們的元帥朱亮祖,還俘獲了十多萬軍士、兩千多匹馬。
於是下屬的太平、旌德、南陵、涇縣等縣相繼被攻下。
五月初一,乙亥日,張士誠派遣他的左丞潘原明、元帥嚴再興侵犯長興,駐軍在上新橋,守將耿炳文出兵打敗了他們,活捉數百人,斬殺很多敵軍,潘原明等人逃走。
戊寅日,應天府上元縣鐘山鄉的百姓進獻了兩株一莖二穗的瑞麥。
己卯日,江淮分樞密院副使張鑒、僉院何文政率領軍隊攻打泰興。
張士誠派兵前來救援,元帥徐大興、張斌擊敗了他們,擒獲他們的將領楊文德等人,於是攻克泰興。
銅陵縣尹羅得泰、萬戶程輝投降。
寧國府寧國縣進獻了三株一莖二穗的瑞麥。
應天府句容縣進獻了五株一莖二穗的瑞麥。
壬午日,常遇春率領部將王敬祖等人帶兵駐紮在銅陵。
池州路總管陶起祖前來投降,並且講述了城中兵力薄弱、可以攻取的情況。
常遇春於是謀劃奪取池州。
丙申日,常遇春派遣興國翼分院院判趙忠、元帥王敬祖等人攻打池州的青陽縣。
蘄州徐壽輝的部將趙普勝出兵前來抵禦,王敬祖率領幾十名騎兵衝擊他的軍陣,軍陣大亂,眾士兵乘勢猛攻,於是打敗敵軍,攻克青陽縣。
趙普勝原本是巢湖水軍元帥,起初和俞通海等人一起前來歸降,中途叛變離開,歸降了徐壽輝。
他為人勇猛,善於使用雙刀,人們稱他為“雙刀趙雲”。
樞密院判俞通海、趙彧率領水軍攻占太湖馬跡山,使張士誠的部將鈕津等人歸降,於是徑直前往東洞庭山。
張士誠的部將呂珍率兵突然趕到,眾將領倉促間想要退兵,俞通海說:“不行,他們人多我們人少,退兵就會暴露實力,他們會更多地聚集兵力,在險要之處攔截攻擊我們,我們憑什麼抵擋呢?不如和他們交戰。”
於是俞通海身先士卒,箭射中他右眼下方,他毫不動搖,緩緩命令侍從穿上自己的鎧甲,站在船上督戰,呂珍沒能占到便宜,於是率軍離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六月初一,甲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