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元年4064年)春季正月初一戊寅日)。
壬午日,將容美洞等地的軍民宣撫司改為黃沙、靖安、麻寮等地的軍民宣撫司,任命田光寶掌管宣撫司事務,並設立太當、平台、宜、麻寮等十個寨長官司。
癸巳日,湖廣行省參政戴德、參軍詹允亨率軍攻取沅州。
乙未日,設置寧國衛,任命元帥陳德成為指揮使,同知劉仲才為指揮同知。
中書省下屬機構的工匠報告中書省大臣說:“我見到一位老人,他對我說:‘吳王即位三年,就會統一天下。’”問他老人是誰,他說:“我是太白金星神。”說完就不見了。中書省大臣將此事上奏皇上,皇上說:“這是荒誕虛妄之言,不可相信。如果太白神真的顯現,應當告知君子,怎麼會跟小民說話呢?今後凡是涉及荒誕怪異之事的報告,不必奏聞。”
戊戌日,皇上對中書省大臣說:“我曾親自到鄉間察訪,見百姓生活困苦,土地荒蕪,失業者眾多,這皆因長期受戰亂困擾,民生未能恢複。就像中暑的人渴望清涼,受凍的人向往溫暖,作為統治者的我們,理當體念百姓疾苦。況且太平、應天、宣城等府,是我渡江後開創基業之地,當地百姓最先承擔了供應軍需的勞役。這些地方的田租賦稅,應酌量減免,稍解民困。”中書省大臣傅??璩)回奏說:“體恤百姓是君王的善政,主上能想到這些,實為施政行仁的根本。百姓得到恩賜,如同大旱逢甘霖,其喜悅之情可想而知!”皇上於是感歎道:“我昔日在軍中,曾缺糧斷炊,空腹出戰,歸來得一餐,縱然粗糲,也吃得甘甜。如今身居萬民之上,飲食豐美,但未曾忘卻往事。何況我百姓居於鄉野,謀生有限,而各種賦役繁多,豈非加重其困苦?”於是下詔免除太平府兩年租賦,應天、宣城等地一年租賦。
戴德等率軍抵達沅州,圍城六天,守將李興祖即李勝)出城投降,俘獲將士一千三百二十人。
庚子日,鬆江府嘉定州守臣王立中等人到徐達軍營投降。
辛醜日,皇上對中書省大臣說:“古人祝頌君主,常寓含規誡之意。近日看群臣所呈賀表,頌美之辭過多,規諫之言卻無,這實在有違古代君臣以誠相見的正道。今後賀表文辭隻需平實達意,不必追求浮華虛美。”
甲辰日,皇上遣使致書擴廓帖木兒王保保)說:“聽聞有匡扶天下之誌者,必有包容天下之量,方能成就安定天下之業。若其心胸狹隘、見識短淺,器量自然微小,又怎能成就安天下之功?我自起兵以來,開拓江左之地;閣下先父察罕帖木兒)則以‘複興’為名,領兵河北。我們相隔遙遠,各據一方。後聞令尊去世,閣下繼承父業,忽遣尹煥章攜書禮跋涉而來,令我振奮,知閣下能行令尊未竟之事,豈不快哉!故遣汪河攜禮同往,吊唁逝者,慶賀生者,並非無故之舉。然汪河一去不返,我初時不免生疑,但轉念想到當時孛羅帖木兒跋扈專權,掌控元朝興衰,閣下以靜製動,一則恐激起天下豪傑爭雄之心,二則防備孛羅日後為患。汪河被扣留,似乎情有可原。但歲月流逝,終不見其歸還,方知閣下見識不廣,度量不弘,為何初時自信而終失信義?我請再以古事為喻:春秋時諸侯並立,亦有以社稷為重、生靈為念者,故按時朝聘,依禮會盟。如魯襄公即位初,衛使子叔、晉使知武子來聘,襄公亦遣季武子使衛、穆叔使晉,兩國交好,從未扣留使者。齊桓公伐楚,楚遣使問故,齊軍雖駐陘地,亦未扣留楚使。古人豈不知扣留區區一使?隻是明白此舉失大於得!閣下控守之地,東連齊魯,西抵秦隴,北接幽薊,南臨黃河,地廣兵多。然所慮者,張思道良弼)握兵潼關,李思齊抗衡秦隴,俞寶肘腋生變,王信近郊挑釁。恐閣下自以為功成名就,安如泰山,坐視群雄連結,一旦禍發,首尾難救,我深為閣下惋惜!故屢次遣使致書,反複陳說,是欲儘忠告於閣下。閣下為何自負,扣留使者不予答複?近來山東生亂,秦地兵連,幽並紛擾,鼎沸不寧。此皆我前信所預言,今成明證,閣下何不引以為鑒?又聞古之成大事者,必求博學之士以廣才,深謀之士以益智。閣下用兵中原近十年,帳下豈無人才?若有,豈不知衛、晉使魯與魯報聘之禮?若能儘禮如古,磊落光明,儘忠言於閣下,便應依此行事,速遣使定約,放還汪河、錢禎等人。如此不僅不違前盟,亦可取信天下。否則,便是重啟我南方戰端,為閣下後路添患。禍網日緊,惡貫日盈,強敵益增,仇怨難解。縱使閣下智謀如王莽、曹操,詭計如司馬懿、朱溫,英雄環伺,何以求生?古雲:‘功蓋天下,以謙遜持守;富有四海,以謙和持守。’何況為人臣者?望閣下深思。”
本月,設置辰州衛。
二月初一丁未日),擴建都城的工程完工,下令獎賞築城將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元將擴廓帖木兒派左丞李二進犯徐州,駐軍陵子村。行省參政陸聚命指揮傅友德抵禦。傅友德率兵二千餘乘船至呂梁,待敵軍出營搶掠,立即棄舟登陸突襲。李二遣副將韓乙率兵迎戰,傅友德挺矛猛刺韓乙墜馬,敵兵敗退。傅友德料李二必增兵來攻,急返徐州城,開城門列陣城外,命士兵伏地持槍待敵。不久,李二果率大軍至,傅友德擊鼓,伏兵奮起衝鋒,擊潰敵前鋒,李二部眾大敗,溺死者甚眾,生擒李二及將士二百七十餘人,繳獲戰馬五百餘匹。
辛亥日,征召張士誠降將呂珍所部軍校一千八百餘人至建康。
壬子日,原已歸降的茗洋賊首周遂卿反叛,浙東按察僉事章溢派其子元帥章存道聯合平陽、瑞安總製孫安部討伐,斬殺周遂卿,俘獲其黨羽六十餘人。
癸醜日,設置昆山、吳興、安吉三衛,任命羽林衛千戶常守道為昆山衛指揮同知,天策衛千戶劉寧為吳興衛指揮使。
在杭州設置兩浙都轉運鹽使司,下轄蘆瀝、鳴鶴、鮑郎、清浦、黃岩、昌國、正監、清泉、大嵩、穿山、錢清、三江、龍頭、曹娥、玉泉、天富北監)、岱山、袁浦、下砂、蘆花、杜瀆、長林、長山、西路、橫浦、天賜、雙穗、天富南監)、青村、石堰、仁和、海砂、長亭、永嘉、浦東、許村、西興等三十六座鹽場,年產鹽二十二萬二千三百八十四引餘每引重四百斤)。其製法:浙東用竹篾編盤,塗以石灰、柴灰,注入鹵水煎燒。每八畝“贍鹽田土”辦鹽一引。浙西灶戶自備廢鐵鑄盤,每盤重千數百斤,下用鐵柱,周圍磚石支撐。下砂、青村等場曬灰取鹵,其餘各場取泥土曝曬,澆灑海水,朝灑暮收,五七日後泥土泛白鹽花),入溜淋鹵,以蓮子測試鹵水濃度三蓮浮起為合格),然後下盤煎燒。除灶戶外,另有柴丁、車丁、火工、驗丁等分工承擔煎辦事務。
乙卯日,皇上聞傅友德陵子村之捷,對大都督府大臣說:“此次陵子村之勝,實乃擴廓帖木兒遊兵,其意在誘我驕惰,乘我不備突襲。古人警誡,正在於此。善戰者知己知彼,明察未形之兆,故能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可傳諭安豐、六安、臨濠、徐邳守將,嚴加戒備,常如敵至,則無患矣。”
丁巳日,任命陳桓為合肥衛指揮同知。
乙醜日,遣使至陳州,致書曉諭左君弼。當初,左君弼自廬州逃至汴梁,元將克彝命其守陳州。至此,皇上致書道:“昔日兵連禍結,非一人之過。我於酷暑勞師與足下交戰,足下竟棄親投奔異國,此皆輕信部屬之言所致,悔之晚矣!今足下奉異國之命,守禦邊疆,與我接壤。若欲獻計侵境,其中利害輕重,當自權衡。況我大明乃足下故國,合肥乃足下故鄉祖墳桑梓之地,豈不思念?天下兵興,豪傑並起,非僅為乘時取功名,亦欲亂世保全父母妻子。足下以身為質求安於人,已屬失策,更令白發老母、糟糠之妻獨居寡處,天各一方,朝思暮想,度日如年。足下縱不念妻兒,何忍忘情於至親?功名富貴可再圖,生身父母不可複得!足下若能醒悟來歸,我必儘釋前嫌,待如故舊,則天理人心皆順。”君弼得書猶豫不決。皇上遂將其母送回陳州。
江淮行省參政陸聚遣兵攻宿州,擒獲元僉院邢端等一百四十一人。
丁卯日,江西行省派兵會同湖廣行省千戶徐興,進取平江賴寨,偽鎮守楊五獻寨投降。
癸酉日,慈利軍民宣撫使覃厚、夏克武遣其子覃仁、夏榮祖及部屬汪應瑞、黃壽興、耆老周天成、蠻官什大蟲、墨剌什用等進貢馬匹及土產,朝廷分彆賞賜織金彩緞。
甲戌日,大將軍徐達派人自軍中前來請示事宜。皇上敕諭慰勞道:“古之帝王興起,必有命世之才為輔佐。周伐殷有呂望鷹揚,漢興邦賴群策群力,故能成大功、肇基業。將軍昔年相隨,忠義天成,沉毅多謀,端重善武,故能戡亂弭患,建不世之功,古之豪傑亦不能過。今如期請示,欲稟命而行,此賢臣事君之道,我甚嘉許。然所請諸事多可相機專斷,將軍思慮周詳,不肯輕率違製,實乃邦國之慶。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乃古之常理。此後軍務緩急,將軍可便宜行事。”
三月初一丁醜日),宣州進貢新茶,皇上命內廷女官親煮,薦獻於宗廟。
戊寅日,設置應天衛親軍指揮使司,任命朱明、李郈為指揮僉事。
行省參政蔡哲自蜀地歸來,詳述蜀中自明玉珍死後,其子明升暗弱,群臣擅權,並呈上所經山川險要地圖。
壬午日,改驍騎衛為驍騎右衛親軍指揮使司,任命千戶郭子英、張林為指揮僉事。
湖廣行省參政楊璟率軍由鬆滋至澧陽等地招撫,駐軍三江口。慈利軍民宣撫使覃厚、夏克武等到軍營謁見。
戊子日,思州、沅州兩界軍民安撫使黃元明率轄地歸附朝廷。
丁酉日,下令開設文武科取士。詔書曰:“聞上古帝王創業之時,憑武力安天下;守成之際,修武備威天下。至於治國安民,則賴文臣。二者不可偏廢。古者八歲習禮樂射禦書數之文,十五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故《周禮》選舉之製講求六德、六行、六藝,文武兼用,賢能並舉,此三代盛世之由。今欲效法古製,設文武二科廣求賢才。應文舉者,察其言行觀其德,考經術觀其業,試書算騎射觀其能,策問經史時務觀其政事。應武舉者,先考謀略,次試武藝,務求實效,不尚虛文。此二科必待三年育才。有司當預先勸諭民間才俊智勇之士,勉勵向學,待開科之年,貢至京師。中式者按科目等第授予相應出身。”
沂州千餘家流民欲返靈璧、虹縣複業,遭王信追至宿遷殺害並劫掠。餘民逃至兩縣邊境乞食。皇上聞訊憫之,曰:“王信不仁至極!百姓無家可歸而思鄉,人之常情。既不能安撫,反加殺戮,雖死其民,豈不畏天道?”遂遣人撫恤賑濟幸存者。
參軍詹允亨奏稱:“黔陽縣前元帥蔣節率義兵千人結寨自保,甲辰年歸附後,即納租賦、服徭役。近有李指揮叛亂,蔣節仗義率民兵助征有功。湖南賊兵犯境時,官軍未至,蔣節又遣兵擊退。今靖州雖設安撫司鎮守,然黔陽地處偏遠荒僻,居民流散,又無城池。若官府派兵築城防禦,不免勞民轉運。今會同縣舊有城池,若授蔣節為安撫司官,令其率舊部修繕會同城池,自籌糧餉,招撫流民充實其地,且耕且守,討平靖州山寨,實為便利之計。”皇上準奏。
參政楊璟進軍攻取澧州石門縣,原陳友諒守將鄧義亨率眾投降。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二十二
喜歡白話明太祖實錄請大家收藏:()白話明太祖實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