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乙卯日,朱元璋對台憲官劉基、章溢、周禎等人說:“紀綱法度是治理國家的根本。而用來整頓綱紀、嚴明法度的,就在於禦史台和憲司按察司)。凡是製定法度昭示百官,就像射箭的人要有靶子一樣。各部門眾多的官員,如同學習射箭拿著弓箭的人,都要從禦史台那裡取法學習其標準規範)。所以作為執法者)反省自身不能不慎重。如果不知道事物的根本,在小的方麵能明察卻在大的方麵糊塗,終究不是最正確的方法。你們執法,要上應天象意指公正嚴明)。如果有一點偏私,就會使綱紀法度廢壞,而百姓就不得安寧。何況有的人把嚴峻的法律條文當作自己的才能,把苛刻地明察當作智慧,像寧成、郅都、周興、來俊臣這類人,用巧妙的詆毀和嚴峻的法律條文,肆意施行殘酷暴虐的手段,最終也難免身敗名裂。像於公於定國之父)積下陰德,子孫乃致貴顯。天道清楚明白,很是讓人敬畏啊。意指執法者當存仁恕之心)”
丙辰日,朱元璋派遣使者帶著書信去勸諭元將李思齊、張思道說:‘從前元朝皇帝昏庸,天下崩潰,想成就霸王功業的群雄很多,然而他們處在不合適的位置,隻是攪擾百姓。現在已經過了十七年了,他們的功業建樹,幾乎沒有聽說過。近來我的將軍傅友德駐守徐州,軍隊駐紮在中灤,俘獲了王保保擴廓帖木兒)的部將,才知道你們二位在秦中陝西)割據一方,而王保保也已經在那裡據守。把那險要的地勢一分為三,數年之間,百姓沒有一個確定的歸屬。讓旁人來看,好像都不是明智的人。據我料想,並不是你們智謀不夠。最大的憂患在於因循守舊,沿襲元君的舊號,不迅速決斷,從而使百姓橫遭塗炭罷了。我雖然見識淺陋,但經常與高明有才能的長者討論天下的形勢,天命興衰的關鍵,也略知一二。何況人們常說,上天幫助的是有德行的人,地形有利可以據守的地方是險要的地方。如今這百二山河指關中險固之地),被二位主公分彆)占據,不相上下。如果一定要互相作為掎角之勢,在其中分享富貴,恐怕隻能保證暫時無事,不能保證最終平安啊。現在我不害怕你們二位發怒,坦率地告訴你們:你們二位應當衡量一下,在勢力和德行上推舉出一個人作為尊長,安撫平定關中,來統一民心。擁有精銳的士兵防守險要的地方,向東威懾太行山,向南威懾黃河。讓君主處於上位,公卿將相各安其位,百姓樂於從事自己的行業,人人都能保全性命,不也可以嗎?如果各方都占據一個角落,把互相殺戮當作厲害的事,雖然能一時痛快,但必定會有難以預料的災禍。倘若有意外情況,就會身敗名裂。比起那些違背自己的本心屈節),揣摩彆人的心意揣分),尊敬朋友中品德高尚的人,讓他們成為君主,而自己則擔任公卿將相,以永遠保住功名富貴的人,他們的賢明和不賢明,難道不是相差得很遠嗎?我如果把使用武力爭強鬥勝的事情告訴你們,讓二公彼此較量武力,來一決高下,這樣秦地的百姓就沒有休養生息的日子了,這終究不是賢能之人和君子中知曉天命的人所做的事。現在把相互尊重、相互謙讓的事告訴兩位,是想要使軍隊休戰,使百姓安寧,這對兩位的好處不小。兩位應當衡量一下,在勢力和德行上誰更值得尊敬?如果不這樣做,鷸蚌相持,漁人得利,後悔就來不及了。’
丁巳日,朱元璋在西樓宴請功臣。宴會結束後,對眾將說:“自古以來的豪傑開創基業,不任用賢能的人,怎麼能成就大事呢?我出身於平民百姓,依靠各位將領丞相將家業轉變為國家大業,隻是多年征戰,在軍旅中長途奔波,非常勞累。近來討伐張士誠,才開始不再親自到作戰陣地指揮作戰。大將軍徐達、平章常遇春等人能夠拚出死力,擒獲敵王、綁縛敵將,來成就他們的功勞,成為一代的開國元勳,光輝地顯耀於史冊之上,英名永垂不朽。我推心置腹地信任他們,他們也竭儘全力來回報我,上下一心,所以才能有今天的成就。往年陳友諒被消滅以後,隻誅殺了其中的罪魁禍首,其餘有才能的人都被任用了。我不但沒有處死他們,甚至還與他們推心置腹,然而他們始終對我有所懷疑。偶爾遇到有才能的人指歸降者中的英傑),與他交談一番後,就會向他傾訴衷腸,將他當作心腹,始終待他如一,不論他是新結交的還是舊相識,讓他放心。又比如張士誠的臣子,不考慮為國家竭儘力量,隻貪圖金錢布帛和美女來使自家富裕,一旦被摧毀打敗,所有的事情就像瓦片破碎一樣徹底失敗,這是近期的事情所提供的明顯的借鑒啊。等到張士誠被消滅之後,隻有大將軍徐達)不拿取財物珍寶,不親近女色。他的深謀遠慮,大概是說中原還沒有平定,百姓還沒有得到休養生息,怎麼可以馬上依靠它而安然無憂呢?你們應當像大將軍一樣存心,共同謀求偉大的功勳,救助安定天下。”於是各位將領都磕頭表示接受教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戊午日,考查訂正祭祀四代祖先高祖、曾祖、祖、父)的雅樂,命令協律郎冷謙校正審定音律以及編鐘、編磬等樂器。
思州宣慰使田仁厚派遣其鎮撫田謹晉前來進貢馬匹和地方特產。
庚申日,朱元璋寫信給元朝駐守陳州的右丞譚某說:“我觀察古代的豪傑之士,有的出身於田野農夫),有的出身於市井商販),有的出身於官宦世家貴族)。這些人若能遇到明主,就能為國家建立功勳,名垂青史。豪傑在昏暴之世奮起,其中得天眷顧、福澤深厚者成為君主,有才能又得明主歸依者成為將領,所以能濟世安民,福澤子孫。我聽說將軍起自淮西,也是農夫出身,因時勢動蕩,以勇武聞名四方。若能大展才能,何事不成?可惜近年來坐守陳州,未能施展抱負。陳州的兵力不足以供將軍驅策,陳州的百姓也不足以承擔將軍的軍費。人們聽聞此事,都深為歎惜。像將軍這樣熊虎般勇猛的大將,卻困頓於荒殘之地。況且現在正是立誌之時,卻還要受製於無誌之人,古代的豪傑果真會如此嗎?將軍必能想出妥善自處之道。書信到達後,望你詳知此意。”
朱元璋準備命令諸將北伐,對信國公徐達等人說:“自元朝失政以來,君昏臣亂,戰亂四起,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我與諸公仗義起兵,初衷隻為自保,期望有安民之主出現。豈料大難未解,受眾人推戴,於是率軍渡江,與群雄角逐,先後平定陳友諒,消滅張士誠。閩廣之地也將依次平定。但念及中原紛擾,人民離散:山東有王宣父子,反複無常,如鼠竊狗偷;河南有王保保擴廓帖木兒),名義上尊奉元朝,實則跋扈專權,擅封官爵,獨占賦稅,致使上下猜疑叛離;關隴地區有李思齊、張思道,彼此猜忌,勢不兩立,且與王保保互相嫌隙。元朝將亡,關鍵在此。如今想命諸公北伐,你們有何方略?”鄂國公常遇春答道:“今南方已定,兵力有餘,當直搗元都。以我百戰之師,擊彼久逸之卒,舉兵即可取勝。攻克都城後,便勢如破竹,乘勝長驅,其餘各地可輕易平定。”朱元璋說:“元朝建都百年,城防必然堅固。若按你所說,孤軍懸入敵境,不能速克,必頓兵堅城之下。糧餉不繼,敵援四集,則我軍進退失據,非我之利。我的方略是先取山東,撤其屏障;再揮師河南,斷其羽翼;奪取潼關並扼守,占據其門戶。如此,天下形勢儘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彼時元廷勢孤援絕,可不戰而克。既克其都,再鼓行西進,雲中、太原以及關隴地區,便可席卷而下。”諸將皆稱善。朱元璋對徐達說:“兵法雲:‘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開戰前在朝廷謀劃能取勝的,是因為謀劃周密,勝算多。)卿要牢記此理。”
癸亥日,確定樂舞製度。樂生仍用道童;舞生從軍民中的俊秀子弟中選拔,文舞生、武舞生各六十四人。文舞生戴唐式帽,穿紫色大袖袍,手持羽龠;武舞生戴唐式帽,穿深紅色絳色)大袖袍,手持盾牌乾)與斧戚);均係皮腰帶,穿黑靴。不久改為頭戴襆頭,穿緋色或紫色袍,靴、帶不變。
甲子日,任命中書右丞相、信國公徐達為征虜大將軍、中書平章、掌軍國重事,鄂國公常遇春為征虜副將軍,率領二十五萬大軍,由淮河進入黃河,向北攻取中原。
任命中書平章胡廷瑞為征南將軍,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輝為副將軍,率領安吉、寧國、南昌、袁州、贛州、滁州、和州、無為等衛所軍隊,由江西攻取福建,命湖廣參政戴德隨征。
命湖廣行省平章政事楊璟、左丞周德興、參政張彬,率領武昌、荊州、益陽、常德、潭州、嶽州、衡州、澧州等衛所軍隊攻取廣西。
朱元璋召集諸將訓諭道:“征伐是為了奉行天命,平定禍亂,安頓百姓。故命將出師,必擇能者。今諸將並非不善戰,但論持重有方、軍紀嚴明、勝攻取守深諳為將之道的,莫過大將軍徐達;論統百萬之眾、衝鋒陷陣、所向披靡的,莫過副將軍常遇春。然我不憂遇春不能戰,隻憂其輕敵。昔在武昌,我親見他遇敵數騎挑戰,便輕身迎敵。張定邊之輩何足稱道?湯和尚在城中指揮,遇春身為大將,竟與小校爭功,甚違我望!切宜戒之。若遇大敵,遇春應領前鋒。若敵勢強,則與參將馮宗異分領左右翼精銳夾擊。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皆勇略冠絕諸軍,可各領一軍獨當一麵。若遇孤城小敵,隻需遣一有膽略之將,授以總製之權,亦可成功。徐達則坐鎮中軍,運籌帷幄,鞭策諸將,決勝千裡,不可輕動。古人雲:‘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者勝。’意指賦予前線將領臨機專斷之權才能取勝)你們要記住。”又對徐達說:“軍旅之事,實由你專任。此行當先取山東。山東古稱‘十二山河之地’形容其險固)。行軍務必嚴整部伍,號令分明,統一軍心。要審時度勢,知進知退,隨機應變,務求戰必勝,攻必取。敵強我弱則避其鋒,我強敵弱則擊其虛。將領是三軍之命脈,立威者勝,善乘勢者強。威立則士卒效命,勢重則敵不敢犯。我常與眾豪傑並肩,觀其敗亡者,皆因威不立而勢輕。你要謹慎!”對傅友德說:“此行你當努力。昔漢高祖與項羽爭天下,彭越在山東建功立業。今大軍自山東始,你要勉力而為!”對胡廷瑞說:“你以陳友諒丞相身份歸附,侍我數年,忠誠無過,故委此重任。你總兵取福建,何文輝為副,湖廣參政戴德聽你調遣。二人皆我親近之人,切不可因此廢弛軍政。凡號令征戰,一律依軍法從事。我昔年微賤時在軍中,見將領禦下無法,心甚鄙之。後掌兵權,統領新附之眾,一日驅之野戰,立斬犯令二人示眾,眾皆震恐,無人敢違我軍令。人能立誌,何事不成?聞你往年常攻閩中,必深知其地理險易。今統大軍進征,凡攻城略地,務必審時度勢,權衡利弊以定進退,勿失良機。克定之功,全賴於你。”(注:何文輝原為朱元璋養子,賜姓朱,此時恢複何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一天,朱元璋親至北門七裡山祭祀天地神靈,禱告說:“元君失道,天下兵興,豪強割據混戰,無安民之策,卻有損民之害,朕甚為憐憫。自率師渡江以來,撫定江東、豫章江西),掃平各處山寨,繼而平定陳友諒,消滅張士誠。今疆域東連滄海,西抵峽口三峽),南據湖湘,北控兩淮,兼跨中原。百姓雖未享太平之樂,但較之十年前此地稱帝者三、稱王者二及諸豪強割據殘虐之時,其苦已減。料想大勢,終將一統。近因姑蘇蘇州)班師,諸軍彙集金陵南京),皆言中原、廣西、福建戰亂未息,百姓倒懸處境危急)。朕敬畏天命,必當拯救。今命諸將分道率師征討,不知上天之心如何明鑒?山川之神如何相助?是以出兵,不敢不告。”祝禱完畢,朱元璋再次召集將士訓諭:“今命爾等諸將,各率所部平定中原。爾等行軍作戰,目的不僅在於攻城略地,更在於削平禍亂,安頓百姓!凡遇敵則戰。所經之處及攻城之時,務必做到:勿妄殺人!勿奪民財!勿毀民居!勿壞農具!勿殺耕牛!勿掠人子女!軍中若有收容民間遺棄孤幼,其父母親戚來尋者,務必歸還!此乃積累陰德之美事,當共勉為之!”又對楊璟等人說:“南方之地多已歸附,唯淮北、山東未寧,兩廣、八閩福建)未定。已命徐達、常遇春等北定中原,胡廷瑞等南取八閩。待福建平定,即命其部渡海直取廣東。故命爾等率荊湘之眾進取廣西。兩軍指胡廷瑞部與楊璟部)合力,何敵不克?爾等務必靖亂止暴,撫綏歸順之民,使遠方畏服。努力建功,勿負朕命!”諸將叩首領命,各自率軍出發。
乙醜日,朱元璋派遣世子朱標、次子朱樉前往臨濠鳳陽)拜謁祖陵。臨行前訓誡道:“世人稱商高宗、周成王為賢君,你們可知其中緣由?高宗武丁)早年曾勞作於民間,知曉百姓疾苦;成王姬誦)自幼聆聽周公《無逸》之訓,懂得農耕艱難。故其在位不敢安逸,能行勤儉之政,成為商周明主。今汝等生於富貴,未經艱難。人情久習安逸,必生驕惰。況他日爾等皆將有國封地)有家,不可不戒!今使汝等至附近郡縣,遊覽山川,經曆田野。借路途之遠近險易,體會鞍馬勞頓;觀小民生業勞作,知曉衣食艱難;察民情之好惡,了解風俗美醜。至祖宗陵墓所在之地,當訪求父老,詢問朕當年起兵渡江往事,銘記於心,方知朕創業之艱難!”於是命中書省選派官員隨行輔導。凡所經郡邑,皆以豬羊少牢)之禮祭祀當地城隍及山川之神。世子朱標行至太平府,特意探訪陳迪家朱元璋曾在此暫居),賜白銀五十兩,因其出生於此。抵達臨濠後,朱標以朱元璋名義祭告皇曾祖高祖)、皇祖、皇考父)、皇妣母)諸陵及皇兄、皇姊之墓,祭文曰:“伏惟我祖宗積德深厚,始由泗州遷居鐘離,德澤綿延,日益昌隆。至於朕躬,上承餘慶。因元末兵亂,倡義鄉裡,南渡長江,至今十有六年。深荷先祖庇佑,始開疆拓土。每思養育深恩,難報萬一;兄姊同胞,親情永懷。又念長子標年方十三,次子樉年方十二,生長江南,未曾還鄉。特命其拜掃先陵,敬陳祭奠,以表孝思。追念親恩,昊天罔極!”
丙寅日,傳布檄文曉諭齊魯、河洛、燕薊、秦晉的民眾說:“自古以來帝王統治天下,華夏族在中原居內從而控製四夷,四夷居外從而尊奉華夏,從未聽說過讓夷狄入主中原統治天下的。自宋朝國運終結,元朝以北方狄虜之身入主中國,四海內外,無不臣服,這豈是人力所能做到?實乃天意所授。那時君主明察臣子賢良,尚足以維係天下,然明達之士和忠義之人,仍有本末倒置之歎。自此以後,元朝臣子不遵祖宗訓誡,敗壞綱常倫理。諸如大德年間廢長立幼,泰定年間臣下弑君,天曆年間弟毒其兄,至於弟收兄妻,子占父妾,上下相習成風,恬然不以為怪,其對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人倫綱常,褻瀆混亂至極!君主,乃萬民之主宰;朝廷,乃天下之根本;禮義,乃治世之堤防。其所作所為如此,豈可為天下後世之典範?待其子孫後代荒淫無道,喪失君臣大義,又加上宰相專權,禦史台官員結黨營私,地方官吏毒虐百姓,於是人心離散背叛,天下兵戈四起,致使我華夏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難保。此雖由人事所致,實亦上天厭棄其德之時。古語雲‘胡虜無百年之運’,驗於今日,信然不謬!當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黎民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至今已十二年矣,未聞有濟世安民者出,徒使爾等戰戰兢兢,處於動蕩反複之地,誠可哀憫。當今河洛、關陝之地,雖有數股勢力稱雄,卻忘卻華夏祖宗之姓,反以胡虜禽獸之名為美稱,假借元朝名號謀取私利,恃仗部眾要挾君上,侵淩跋扈,遙控朝政,此乃河洛之輩所為。或有兵微將寡者,擁兵據險,賄賂求爵,意在養精蓄銳,等待時機,此乃關陝之流所為。此二者初始皆以剿捕‘妖人’紅巾軍)為名,方得兵權。待‘妖人’既滅,兵權在手,便誌得意滿,再無尊主庇民之心,互相攻伐吞並,反成百姓巨害,皆非華夏正統之主。我本淮西一介布衣,因天下大亂,為眾所推舉,率師渡江,占據金陵形勝之地,得長江天塹之險。至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東連滄海,南控閩越,湖湘、漢沔、兩淮、徐邳,儘入版圖,奄有南方全境。百姓稍得安定,糧食漸足,兵甲漸精。將士控弦執矢,目睹我中原之民久無明主,我深為痛心。我恭承天命,不敢自求安逸。正欲遣兵北逐群虜,拯生民於水火,複漢家之威儀。唯恐百姓不明我心,反視我為仇敵,攜家帶口向北逃亡,以致)陷於元虜更深,故先行告諭。大軍所至,百姓切勿躲避。我軍紀嚴明,秋毫無犯。歸順我者,永享中華之安;背棄我者,自竄塞外之地。蓋因我華夏之民,上天必命華夏之人安之,夷狄豈能治理!我擔心中原久染腥膻,生靈擾攘,故率天下群雄,奮力廓清,誌在驅逐胡虜,鏟除暴亂,使百姓各得其所,雪洗中國之恥。爾等當體察我意!至於蒙古、色目之人,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若有知曉禮義,願為臣民者,朝廷必與華夏之民一體撫育,並無差異。特此布告,鹹使聞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丁卯日,大將軍徐達等率軍抵達淮安。次日,派人前往沂州,送書信勸諭王宣父子投降。
己巳日,皇上因大軍進取中原,擔心王保保之弟脫因帖木兒趁我大舉北伐之機,暗中發兵偷襲,侵擾邊境百姓,於是命中書省官員派人告誡整飭廬州、安豐、陸安、濠州、泗州、蘄州、黃州、襄陽各處守將,嚴加戒備防守。
湖廣行省派遣千戶蔡添祿率軍攻取寶慶路新化縣,進擊元將麻周,將其擊敗,俘獲其部將李八等三十四人,押送京師。
參政朱亮祖率軍自黃岩進兵溫州,列陣於城南七裡。方國珍部將率兵拒戰,我軍將其擊敗,攻破其太平寨,追擊敗兵至城下,斬首六十餘級,繳獲戰馬八十匹,殘兵逃入城中。朱亮祖複遣指揮張俊、湯克明攻打西門,徐秀攻打東門,指揮柴虎率遊動部隊往來策應。傍晚時分攻克溫州城,俘獲其員外郎劉本。方明善早已攜妻兒逃走。朱亮祖入城安撫百姓,分兵攻取瑞安,元樞密同僉謝伯通獻城投降。
辛未日。沂州王信收到大將軍徐達書信後,遣使請降,並奉上賀表慶賀平定張士誠。賀表大略言道:“天地覆載,日月照臨,共仰無私之化;江漢朝宗,星辰拱北,同知有德之歸。況此草莽鹽民,竟敢乾犯國紀。恭惟殿下寬仁兼備,文武雙全。初征自葛,解民倒懸如《商書》所載;伐破崇墉,萬邦歸附同《周雅》稱頌。神人共讚,遠近同歡。臣信等仰戴威光,欣逢盛典。執玉帛者萬國,慶會塗山;舞乾羽於兩階,光照衢室。”賀表送達後,皇上派遣徐唐臣、李侍儀、李少卿等前往沂州,授王信為榮祿大夫、江淮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其麾下官將皆官複原職。其所部軍馬,令其全部聽從征虜大將軍徐達節製。皇上並致書王信曰:“自古豪傑之士,值天下紛擾之際,聚眾崛起,割據一方。然遇真命之主出世,遂知天命所歸,乃傾心輸誠,歸附有德之君。如竇融獻河西之地於漢光武,李??歸黎陽之眾於唐太宗。皆因能明察時務之機變,故得享長久富貴之福。名垂青史,世稱英賢。爾父子久據沂州,前番遣苗副樞來通款曲,表歸附之意,朕亦派侯正紀往答殷勤。然二十日已過,未見一人回還。且思天運更迭,元政衰敗,誰人可降甘霖複蘇黎庶?方見喻指)英雄豪傑紛紛崛起。拯民於水火,我)責無旁貸。故命征虜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統率大軍,水陸並進,戡定禍亂,平定中原。正值我軍出征之際,適逢爾使複來,於表章之中儘訴誠意,獻版圖於我大明,豈非感天地神明之佑,成風雲際會之慶?朕嘉爾忠義,必不相忘。爾當一心一德,輔佐朕濟世安民。更望爾儘發所部兵力,用以征討鄰近未附之地,來拓展海岱山東)的疆域,充實我朝職方司所掌的版圖。莫要讓竇融、李??那樣的功業,獨享於漢唐史冊。如此,方可共保富貴,與我大明共享國運永昌。”當時王信與其父王宣暗中首鼠兩端懷有二心),表麵上請降,暗地裡卻在加緊備戰。皇上得知後,派人密諭大將軍徐達:“王信父子反複無常,不可輕信。宜速率軍直逼沂州,觀其動向。若其開門迎降,即分派兩個衛所的兵力駐守該城,將王信、王宣父子及其部將連同家屬,一並遣送至淮安。待益都、濟寧、濟南諸城皆克,各留王信軍五千人及我軍一萬人駐守,其餘軍馬,則分派到徐州、邳州等地協防。軍隊分調部署完畢後,再將其家屬遷來同住以作人質),唯當地‘土兵’民兵)家屬不必遷移。分調之後,再從剩餘軍隊中挑選步兵、騎兵精銳,隨大軍北伐。若其閉門據守,則立即攻城。”
壬申日,世子等人自臨濠返回。
設立茶陵衛指揮使司。
大明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實錄卷之二十六
喜歡白話明太祖實錄請大家收藏:()白話明太祖實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