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元年4064年)十二月
癸卯初一):日食。太祖駕臨白虎殿,曉諭群臣說:“自古以來忠誠賢能的人士,大致有三類:第一類,輔佐國家,安定邦國,勤勉不怠地謀求治理,委婉周詳地規勸君主行善事。君主即使沒有聽從,他也必定再三進言。君主受到感動和啟發而聽從采納他的建議,那麼朝廷就能尊貴安定,眾多事務都能得到妥善處理。至於選拔任用賢能之人,使民間沒有被遺漏的人才,罷黜奸邪諂媚之人,處理得當而使人不敢怨恨,這是上等的賢才。第二類,廣泛學習古人的言論,深知曆史上既成的事跡,其內心雖然忠誠於輔佐國家,但胸中缺乏隨機應變的才能,肯定古代否定當今,拘泥不知變通,而且勉強君主去做難以施行的事情。然而觀察他的本心是忠誠耿直的,也可以稱得上是端正的人、正直的士人了。即使多次遭到斥責侮辱,他的誌向也不懈怠,這也是忠誠為國效力的人,屬於中等的賢才。第三類,通曉經史之學,雖然沒有什麼不讀的,但拘泥於古人的舊例,不懂得經世濟民的權變,心中模糊混亂不能分辨是非,常常高談闊論,以為這就是進諫,竟然不知道什麼事應該先做,什麼事應該後做,什麼事可以施行,什麼事不可以施行。凡是他謀劃的事情,自認為很恰當,但實際上並不切合實用。君主如果聽從了,他就會因此自高自大;君主如果不聽,他就說君主不能推行他的計劃。他的言論對國家毫無益處,隻會讓君主背上拒絕勸諫的名聲。然而他的內心也沒有彆的惡意,隻是不懂得審時度勢、通達權變罷了。這是下等的賢人。我今天談論這三類人,有見識的人自然能明白。”
甲辰初二):律令修訂完成,太祖命令頒布施行。當初,太祖命令李善長等人詳細製定律令。太祖每次駕臨西樓,召見各位議律官和儒臣,都賜座與他們一起討論,以求達到最恰當的標準。太祖對起居注熊鼎說:“我剛才審閱群臣所製定的律令,有不妥當的地方,我僅憑自己的意見就做了決斷,而眾人總是認為是對的,很少有堅持己見進行辯論的。刑法是關係重大的事情啊!如果處理失當,人們就會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還怎麼能將律法垂示後世呢?”熊鼎回答說:“皇上綜合群臣的議論,以聖明的見解做出決斷,確實非常恰當。請等律令修訂完成後,再與朝廷大臣們詳細審閱,然後頒布施行。”太祖認為他說得對。到這時律令才修訂完成,太祖與朝廷大臣再次審閱,刪除繁瑣趨於簡要、減輕重刑從輕處罰的情況居多。總共製定《令》一百四十五條,其中吏令二十條,戶令二十四條,禮令十七條,兵令十一條,刑令七十一條,工令二條。《律》則是依據唐代舊律增刪而成,共計二百八十五條:吏律十八篇,戶律六十三篇,禮律十四篇,兵律三十二篇,刑律一百五十篇,工律八篇。太祖命令有關部門刊印頒布於朝廷內外。李善長等人被賞賜物品,各有不同。太祖又曉諭群臣說:“讀書是為了窮究事理,守法是為了約束自身。所以官吏被稱為奉公守法的循良之吏,不在於威嚴,而在於遵守法令、遵循事理罷了。你們既然讀書,對於律法也不可不通曉。大致說來,人之所以犯法,是因為違背了事理。君子恪守事理,所以不犯法;小人輕視法律,所以陷入重刑。現在你們各有職守,應該知道謹慎行事。”
乙巳初三):大將軍徐達等將從益都出發,派遣使者前往樂安招降俞勝。當時俞勝的兄長俞寶被部下所殺,俞勝代其擔任平章,統領部眾。
第二天,徐達大軍駐紮在長山、北河,般陽路總管李圭等率領軍民到軍門投降。於是其所屬的淄川、新城等縣,都望風歸附。明軍收得軍士一千四百一十四人,糧食二萬一千三百餘石。
丁未初五):太祖派遣使者諭令征虜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說:“將軍統率將士,擊鼓東進,攻下齊、魯數十座城池,即使拿古代名將來比較,韓信的功勞和才能也不過如此。然而在事情的關鍵和形勢變化之際,不可不深思熟慮。如今山東諸將雖然都已歸附,但未曾派一人到我這裡來。如果留下這些降將,讓他們分布在原來的地盤上,這就是所謂的‘養虎遺患’啊!當初漢光武帝命令馮異平定三輔地區的營堡,對於投降的人,就將其首領遣送到京城,讓普通百姓分散回鄉務農,拆毀他們的營壘,不讓他們再聚集起來。古人考慮禍患是很深遠的。將軍好好想想吧。”
大都督府同知張興祖率軍到達東平,元朝平章馬德棄城逃跑。張興祖派遣指揮常守道、千戶許秉等追至東阿,元朝參政陳璧等率領所屬軍民五萬餘人前來投降。許秉又率水軍奔赴安山鎮,元朝右丞杜天佑、左丞蔣興率部眾投降,繳獲船隻一百五十餘艘。孔子第五十六代孫、襲封衍聖公孔希學聽說大軍到來,率領曲阜縣尹孔希章、鄒縣主簿孟思諒等到軍門迎接拜見張興祖。張興祖以禮相待。於是兗州以東州縣皆來歸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設置尚寶司,設卿一人正五品),少卿一人從五品),丞一人正六品)。設置侍儀司從五品),設侍儀引進使。設置教坊司正九品),掌管宴會音樂,由樂工擔任,設大使、副使各一人,和聲郎二人。命令設置內職六尚局。
方國珍派遣兒子方明完奉表謝罪請求投降,表文說:“臣聽說上天無所不覆,大地無所不載。王者體察上天效法大地,對人無所不容。臣長久以來蒙受陛下覆載之恩,不敢自絕於天地,因此陳述愚衷,相信陛下必有包容臣之處。臣本是庸才,昧於學問,遭逢亂世多故,起兵於海島,並無父兄勢力可倚仗,與眾豪傑角逐,也並非有圖謀大業的野心,不過是想找到像商湯、周武王那樣的明君,作為依附罷了。先前王師渡江,勢如雷霆,直抵婺城,遠近震驚,因此臣派兒子拜見將軍,歸心效順。那時就已預知陛下必有今日,所以想依附陛下的光輝,企盼些許恩澤。而陛下推誠布公,賜手書讓質子回歸,命臣守衛城邑,如同錢鏐舊例。臣遵奉約束,不敢違抗。豈料侄子明善不加戒備,擅自挑起事端,罪孽深重,實難開脫。如今守城將領飛書急報,說天兵遠來,臣聞之驚駭失措,惶恐不安,於是讓守軍迎接王師,然而自己還是不免浮海逃避,這是為何?從前孝子侍奉父母,遇到用小棍責打就承受,用大棍責打就逃走,臣的情況正與此類似。臣私下自責,這十多年間,若非陛下,臣不會有今日。一旦失足,天下後世必有議論臣者。臣冒死遣子入侍。伏望陛下施以保全養育之恩,再賜臣再生之德,允許臣歸鄉終老,使子侄輩得以保全餘生,聽候驅策,實為臣萬幸。”太祖起初惱怒他反複無常,覽表後心生憐憫,賜書說:“先前你外示歸誠,內懷奸詐,我姑且容忍,待你自效。豈料你玩弄小智,愈加肆行奸惡,竟背棄前盟,致勞我師。你還不立即束手歸降,竟逃於海上,還想觀望成敗。如今勢窮來歸,言辭哀切懇摯。我將以你此誠為誠,不追究你以前過錯。你勿要自疑,率眾來歸,一概從寬赦免。”
戊申初六):宋迪出使山東返回,對太祖說:“都督同知張興祖攻克山東諸郡,繳獲兵馬數以萬計。興祖能推誠待人,降將中有可用之才的,就讓他們統領舊部,一起進取。”太祖說:“這不是好辦法。聽說興祖麾下降將,甚至有統領千名騎兵的。一旦臨敵,若其兵力不足以與敵抗衡,因此生變,如何控製?”於是命宋迪再往傳諭張興祖:“如今所得降將及官吏儒生,凡有才能可用的,全部送來京師,不得擅自留用。”
大將軍徐達等到達章丘,元朝守將右丞王成投降。太祖夢見有人將玉璧放在自己脖子上,不久頸後肉微微隆起隱痛,懷疑是病,用藥敷抹無效,後來竟長成骨頭,高高隆起,十分奇異。
己酉初九):徐達到達濟南。元朝平章忽林台、詹同脫因帖木兒)聞訊,先驅使百姓,然後率軍逃走。平章朵兒隻達朵兒隻進巴)等獻城投降。明軍收編將士二千八百五十五人,馬四百二十九匹,命指揮陳勝鎮守濟南。後來朝廷遣送朵兒隻等赴建康,行至洛口,朵兒隻等殺死使者,向北逃走。征南將軍胡廷瑞到達建昌,元朝武元將軍李宗茂獻城投降,明軍獲將士五千四百六十餘人,馬一百二十九匹,糧六萬七千餘石。
庚戌初十):都督同知張興祖率兵攻取濟寧,元朝平章陳秉直棄城逃跑,明軍入城駐守。
辛亥十一日):太祖派人諭令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聞將軍已平定齊、魯諸郡,朝野同慶。我獨以為,勝利後能警戒者方可常勝,安定時能警惕者方能長安。警戒者雖勝如同初戰,警惕者雖安如同履險。屢勝之兵易驕,久勞之師易潰。能慮及失敗,方可避免失敗;能謹慎於成功,方可保有成功。必須周密防範,謹慎嚴密,常如臨敵。若忽生懈怠,必為敵所乘。慎之!慎之!”密州守將邵禮到徐達軍前投降。
方國珍及其弟方國瑉率部眾到湯和軍門拜見投降。明軍收得其步卒九千二百人,水軍一萬四千三百人,官吏六百五十人,馬一百九十匹,海船四百二十艘,糧十五萬一千九百石,其他物資也相當。接著,元朝昌國州達魯花赤掌印官)闊裡吉思也來投降,獲糧六萬九千石,馬五十匹,船四百八十二艘。明軍將方國珍等押送京師。當初,方國珍投降並非本意,故屢次反複。雖表麵歸順納質,但仍與元朝往來如故。元朝也依賴其海運之力,屢次加封方國珍為太尉、江浙行省左丞相,賜爵衢國公;其弟方國璋為行樞密副使,方國瑛、方國瑉及胡善等皆累官至行省平章政事。蔣英、劉震叛亂時,欲經台州逃往福建,方國璋在仙居與之交戰,兵敗被殺。
壬子十二日):樂安俞勝派郎中劉啟宗、理問張秉一到徐達軍前請降。
癸醜十三日):中書省左相國、宣國公李善長率領文武百官奉表勸太祖即皇帝位,表文說:“開創基業,既已拓展盛世疆土;順應天命人心,理當正式登臨帝位。蒼生仰望,如紅日方升。臣聞以道化民者稱為皇,以德教民者稱為帝。唯有德才超群,方能光大建立鴻名。由此繼承百王而建立國家,安定四海而總攬綱紀。此等盛事聞於往昔,今逢其時適遇明主。臣等恭敬思惟殿下勇智天成,聰明絕世,掃除天下風塵,拯救萬民於水火。率水師西上,偽漢幼主奉璽出降;命將軍東征,偽吳國主束身歸俘。於是天下歸心,如江漢朝宗大海;國家肇興,似金湯堅固永固。既已身受天命,必當君臨天下。上可答天心,下可符民望。懇請俯從眾請,早定尊號。臣李善長等合聚群情,親伸勸進,在聖明朝廷前恭敬下拜,輔佐聖主如龍騰飛。發政施仁,助天地化育萬物;製禮作樂,開萬世太平基業。謹奉表勸進以聞。”太祖說:“當初我即吳王位,也是不得已勉強聽從眾人之言。如今你們又勸我即帝位,我恐德薄,不足以擔當。”群臣皆叩頭請求道:“天生聖哲,本為百姓。殿下即王位,天命已有歸屬。今又過了三四年,若不正大位,何以慰天下臣民之望?昔漢高祖誅滅項羽後,群下勸進,他也不違眾請。今殿下除暴亂,救生民,功勳充塞宇宙,德行合乎天心。天命所在,誠不可違。臣等敢冒死懇請。”太祖堅決推辭。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次日,李善長等再次請求:“殿下謙讓之德,昭著四方,感動神明。願為生民考慮,早日依從群臣之請。”太祖說:“中原尚未平定,戰事未息。我意待天下大定,再議此事。而你們屢請不已。此等大事當斟酌禮儀而行,不可草率。”
乙卯十五日):改慶元路為明州府。
丙辰十六日):太祖又派使者諭令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聞大軍平定山東,所過郡縣,元朝省、院官員前來投降的很多。兩位將軍都將他們留在軍中。我擔心他們與我軍混雜相處,或白天遇敵,或夜間遇盜,發生不測之變,於我不利。這些人當初是屈於形勢壓力,未必真心歸服。不如把他們送來,安置在我的官屬之中,讓他們每日與我們親近相處,然後再任用,可無後患。至於濟寧陳平章陳秉直)、盧平章盧信)、東平馬平章馬德)等人的家屬,也一並遣送來,我將厚待他們。”
丁巳日,征南將軍胡廷瑞、副將軍何文輝率領軍隊到達建陽,元朝的守將曹複疇出城投降,俘獲將士三百多人,戰馬二十八匹,糧食六萬八千四百石,留下指揮沈友仁駐守建陽。
元朝蒲台守將荊玉和鄒平縣尹董綱前來向大將軍徐達投降。徐達派元朝降將僉院酈毅駐守鄒平,命令指揮張野駐守章丘,調派益都指揮唐英駐守蒲台。
將方國珍所任命的偽官左、右丞、元帥劉庸等人遷到濠州居住。
戊午日,皇帝下令頒發《律令直解》。在此之前,皇上因為律令剛剛施行,擔心百姓一時間不能完全理解法律的意圖,或許有因過失而觸犯法律的人,就對大理卿周禎等人說:“設立律令,是為了預防人犯法。鄉野的百姓,怎能全都明白它的意思呢?如果有人誤犯法令,赦免他們就會使法令廢棄,完全依法懲處就會傷害百姓。你們之前所製定的律令,除了禮樂製度、錢糧選法之外,凡是民間日常相關事宜,分類彙總編成一書,直白地解釋其含義,頒布到郡縣,讓百姓家喻戶曉。”到這時書寫成進獻,皇上看了高興地說:“前代所施行的《通製條格》這部書,不是不繁雜周密,但便利了官吏玩弄法律,民間知道的人極少,這簡直是讓天下百姓又聾又瞎,使他們不知不覺地犯法。如今我將這通俗解釋的律令普遍推行,使人人都通曉,那麼犯法的人自然就會減少了。”
下令征南將軍湯和、副將軍廖永忠、都督僉事吳禎率領水師從明州海道出發去攻取福州。皇帝駕臨戟門,和大都督府的大臣討論各處用兵情況,說:“胡廷瑞已取得邵武,現在命令湯和又從海上攻打福州,看這形勢必定能攻克。取得福建後,應留兵駐守要害之地,然後令其從海路攻取廣東。楊璟的軍隊攻取廣西,待攻克後,就用他的軍隊去攻取西蜀。中原地區赤地千裡,百姓糧食匱乏,軍隊所經之處,糧餉最為緊急,應派人前往徐州、邳州運糧,做到兵精糧足,所向必克。你們認為如何?”眾人都說:“好。”
己未日,廣信衛指揮沐英率領軍隊攻破分水關,奪取並攻克了崇安縣。
庚申日,任命淩說為浙東按察使。入朝辭行時,皇上見他衣服破舊汙損,就對他說:“你長久位居顯要官職,還穿著破舊衣服,該不會是節儉得不符合禮製吧?”淩說回答說:“臣生平喜好節儉樸素。”皇上說:“喜好節儉固然是美德,但不要像公孫弘那樣被人譏諷為矯飾虛偽。”淩說慚愧地退下。
辛酉日,俞勝從樂安前來濟南拜見大將軍徐達,徐達派俞勝返回樂安,留下了他的郎中楊子華。
中書左相國李善長率領禮官進獻即位的禮儀。即位當天,先祭告天地,祭禮完成後,就在南郊即位。丞相率領百官以下官員以及都城的百姓和年高德劭者參拜慶賀,行叩拜舞蹈之禮並高呼萬歲三次。禮儀結束後,配備好儀仗扈從隊伍前往太廟,恭敬地獻上冊書和寶璽,追尊四代祖先,並祭告社稷之神。回宮後,穿戴袞服冕旒駕臨奉天殿,百官進呈表章表示慶賀。前期準備:侍儀司在丹墀內道的西北設置放置表章的桌案,在丹墀內道東西兩側設置丞相以下百官的拜位,每個品級位置不同,分兩行麵向北方。捧表官、宣表官、展表官位於放置表章的桌案的西邊,麵朝東。糾儀禦史二人位於表案的南麵,東西相對。宿衛鎮撫二人分彆站在東西兩側的台階之下。護衛百戶二十四人位於宿衛鎮撫的南邊,位置稍後。知班二人站在文武官員拜位的北麵,東西相對。通讚、讚禮二人站在知班的北麵,通讚在西,讚禮在東。引領文武班四名人員站在文武官員拜位的北麵,稍後,都東西相對。引領殿前班的兩名人員站在引領文武班人員的南邊,舉起奏表桌案的兩名人員站在引領文武班人員的北邊。在西階下安排兩名抬殿上桌案的人員,麵朝東。在丹陛上設置殿前班指揮司三名官員侍立的位置,位於台階之上的西側,麵朝東。宣徽院三名官員侍立的位置位於台階之上的東側,麵朝西。儀鸞司官員位於殿中門的左右兩邊,護衛千戶八人位於殿東西門的左右兩邊,都東西相對。四名鳴鞭人員站在殿前班的南麵,麵向北。六位將軍分彆站在殿門左右兩側,四位天武將軍分彆站在殿階四角,都是東西相對。殿上,尚寶司在正中設置放置寶璽的桌案,侍儀司在放置寶璽桌案的南邊設置放置表章的桌案。文官侍從班中,起居注、給事中、殿中侍禦史、尚寶卿在殿上東邊站立,麵朝西。武官侍從班懸刀指揮位於殿上的西邊,麵朝東。接受表章的官員站在文官侍從班的南邊,麵向西。內讚二人站在接受表章官員的南邊,東西相對。卷簾將軍二人站在簾前,東西相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一天清晨,拱衛司布置儀仗,在午門外東西兩側排列武士,在奉天門外東西兩側排列旗仗。龍旗十二麵,分列左右,由十二名甲士執掌。北鬥旗一麵、大纛旗一麵居前,豹尾旗一麵居後,各用三名甲士執掌。虎旗、豹旗各兩麵,馴象六頭,分列左右。左右兩邊布置六十四麵旗幟包括門旗、日旗、月旗、青龍旗、白虎旗、風雲旗、雷雨旗、江河旗、淮濟旗、天馬旗、天祿旗、白澤旗、朱雀旗、玄武旗等;木火旗、土旗、金旗、水旗、五星旗、五嶽旗;以及熊旗、鸞旗、二十八宿旗等,每種旗幟排列六行)。每麵旗幟配備五名甲士,一人執旗,四人執弓弩。在奉天門外陳設五輛大車:玉輅居中,左邊是金輅,其次是革輅;右邊是象輅,其次是木輅,都並列在丹墀左右。布置黃麾仗、黃蓋、華蓋、曲蓋、紫方傘、紅方傘、雉扇、朱團扇、羽葆幢、豹尾、龍頭竿信幡、傳教幡、告止幡、絳引幡、戟氅、戈氅、儀鍠氅等,各自排成三行。宮殿台階左右陳列幢節、響節、金節、燭籠、青龍幢、白虎幢、班劍、梧杖、立瓜、臥瓜、儀刀、鎧杖、戟、骨朵、朱雀幢、玄武幢等,每種都排列成三行。宮殿大門左右設置一個圓蓋,還有金交椅、金腳踏、水盆、水罐、圓形的黃扇、紅色的扇子,都由校尉執掌。
兩名侍儀舍人抬著放置奏表的桌案進入宮殿。初鼓,百官都穿上朝服。次鼓,各依品級次序在午門外整齊列隊,以北為上,東西相對。通班讚禮及宿衛鎮撫等官員入內就位。各位侍衛官各自穿好禮服,尚寶卿及侍從官入內。三鼓,丞相以下文武官員按次序進入,各自就位。皇帝穿戴袞冕升禦座,大樂鼓吹齊鳴,樂止,將軍卷簾,尚寶卿將寶璽放在案上。拱衛司鳴鞭,引班官引領文武百官進入丹墀拜位,麵朝北站立。開始行進時奏樂,到達位置時奏樂。知班高喊“班列已齊”。讚禮官高唱“鞠躬”、“拜”,奏樂,行四次叩拜禮,起身,站直,樂止。捧表官以下官員由殿西門進入。內讚高唱“進表”。捧表官捧表跪行進到桌案前,接受表章的官員將笏板插在腰帶間,跪在桌案東側,接過表章放在桌案上,取出笏板,起身,退到殿內西側站立,麵向內。內讚高唱“宣表”。宣表官到桌案前,插好笏板,取過表章,跪在殿內西側宣讀。展表官插好笏板,一同跪下展開表章。宣讀完畢,展表官取出笏板,一人將表章放回案上,都退下站回原位。宣表官俯伏,起身,與捧表官以下官員一同出殿西門,從西階下,回到原位。讚禮官高唱“鞠躬”,奏樂,行四次叩拜禮,樂止。高唱“插笏”、“鞠躬”、“三舞蹈”。高唱“跪”。高唱“山呼”,眾人拱手加額高呼“萬歲”三次,樂工、軍校齊聲擊鼓應和高呼。高唱“出笏”、“俯伏”、“興”,奏樂,行四次叩拜禮。朝賀完畢,便派遣官員冊封皇後,冊立皇太子,以即位詔書告知天下,並將冊立皇後、皇太子的冊寶製度進呈皇帝。冊用金冊,由兩片金頁組成,每片依照周尺長一尺二寸,寬五寸,厚二分五厘,文字按行數鐫刻楷書。每片側邊上下有小孔,用紅絲繩串聯開合,如同書冊的樣子。背麵各用紅錦鑲嵌保護,下麵墊紅錦小褥子。冊匣用木頭製作,飾以渾金瀝粉蟠龍紋,內襯紅紵絲。裡麵用紅羅銷金小包袱包裹冊書,外麵再用紅羅銷金雙層包袱包裹,用五色小絲帶係在匣子上。寶璽用金龜紐,紅色綬帶,印文用篆書“皇後之寶”,依照周尺邊長五寸九分,厚一寸七分。寶池用金製作,大小以容納寶璽為準。寶匣兩副,每副三層。外匣用木料,飾以渾金瀝粉蟠龍紋,紅紵絲襯裡。中匣用金鈒造蟠龍紋。內小匣仍用木料,飾以渾金瀝粉蟠龍紋,紅紵絲襯裡。小匣放置在寶座上,寶座四角雕蟠龍,飾以渾金,座上鋪錦褥,褥上放置寶池。寶璽用銷金紅羅小夾袱包裹。各層匣子外麵再用紅羅銷金大夾袱覆蓋。冊封當天,冊寶都放在紅漆輿案上,案頂有紅羅瀝水裝飾,用擔床抬行。
癸亥日,中書省商議征調池州、宣徽、太平等府百姓用布袋運糧。皇上說:“國家征收賦稅徭役不可過於苛刻繁瑣,過於苛刻繁瑣百姓就無法忍受。如今庫中布帛並不缺乏,做布袋很容易,可以使用,豈能再向百姓征收?”
大明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實錄卷之二十八上
喜歡白話明太祖實錄請大家收藏:()白話明太祖實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