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三十_白話明太祖實錄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白話明太祖實錄 > 第33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三十

第33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三十(1 / 2)

洪武元年4065年)二月壬寅日初一,中書省大臣李善長、傅??、翰林學士陶安等人進呈關於郊祭、社祭、宗廟祭祀的奏議。

在此之前,皇上敕令禮官、翰林和太常寺的諸位儒臣說:“自古以來聖明的帝王擁有天下,沒有比祭祀更莊嚴的事情了,所以每當有祭祀之事,內心必定要表達出虔誠恭敬,外在必定要完備禮儀條文,這是用來與神明相交往的方式。”

我承受天命,統一四海,首先建立郊社祭天地之處)和宗廟,用來尊崇祭祀之事。

隻是在國家剛剛建立時,典章禮儀不完備,那又將用什麼來與神明交往,獲得神明的恩賜呢?

你們要斟酌古今的禮儀,務必做到適中,確定方案後上報給我。

到這時,李善長等人上奏說:國家重大的祭祀典禮,有圜丘祭天、方丘祭地、宗廟祭祖、社稷祭土穀神,現將這些祭祀典禮的發展變革情況分彆整理好進呈給皇上)。

關於圜丘的說法是:天子的禮儀,沒有比祭祀上天更重大的了,所以有虞氏、夏代、商代都祭天並且以祖先配祭,這種做法由來已久。

《周禮·春官·大司樂》中記載,冬至日在地上的圜丘祭祀天,大宗伯用焚燒祭品升煙的方式祭祀昊天上帝。

《孝經》上說:“郊祀時要以後稷配享上天,宗祀時要在明堂祭祀文王,以配享上帝。”

這些都是用來重視報答本源、追念初始的做法。

禮在流傳下來的經書中所呈現的內容,是可以考證的。

秦國人焚燒書籍、毀滅學術文化,沿襲西戎的習俗,設立四個祭祀場所來祭祀白帝、青帝、黃帝、赤帝。

漢高祖沿襲秦製,又增設北畤,一並祭祀黑帝。

到了漢武帝時,有在雍地設立的五畤的祭祀,又有在渭水北岸設立的五帝祭祀,還有在甘泉宮設立的太一祭祀,然而對昊天上帝的祭祀,卻不曾舉行過。

到了漢元帝時期,把天地合在一起祭祀,光武帝祭祀太一神,遵從元始年間的製度,而先王的祭祀製度就全都改變了。

自從魏晉以來,關於郊祭和丘祭的說法,彼此之間存在不同。

尊崇鄭玄的人,認為上天有六個名稱,每年要進行九次祭祀。

所謂六天,指的是北辰、曜魄寶、蒼帝靈威仰)、赤帝赤熛怒)、黃帝含樞紐)、白帝白招拒)、黑帝協光紀)這些。

所謂九祭,就是在冬至時在圜丘祭祀昊天上帝,在立春、立夏、季夏、立秋、立冬之時,在四郊祭祀五帝。

帝王各自秉承五帝的精氣而統治天下,人們稱這五帝為感生帝,帝王在夏曆正月於南郊祭祀感生帝,在四月龍星出現的時候舉行雩祭,在南郊總祭五帝,在秋末於明堂舉行大享祭,就是這樣。

尊崇王肅的人則認為天體隻有一個,怎麼會有六個呢?一年舉行兩次祭祀,怎麼會有九次呢?

大體上大多參照這兩家的學說來施行,到了唐代更為詳細。

武德、貞觀年間采用鄭玄六天的說法,永徽年間,根據長孫無忌等人的提議,廢棄了鄭玄的說法,采用了王肅的說法。

乾封年間,又依從鄭玄的觀點。

宋太祖乾德元年,冬至這天,在圜丘合祭天地。

神宗元豐年間,停止了合祭天地的禮儀。

哲宗在位的紹聖年間、徽宗在位的政和年間,天地祭祀)時而分祭時而合祭。

宋高宗向南遷都到臨安)之後,隻采用合祭的禮儀。

元朝初年,沿用本國的習俗,在日月山祭天。

成宗大德六年,朝廷修建了祭壇,一並祭祀天地和五方帝。

大德九年,開始設立南郊,專門祭祀昊天上帝。

泰定年間,又合祭天地,但皇帝都沒有親自前往郊祀。

元文宗至順年之後,皇帝親自舉行郊祀共有四次,每次都隻是祭祀昊天上帝。

現在應當遵循古代的製度,分彆在南郊和北郊祭祀天地,冬至這天就在圜丘祭祀昊天上帝,讓大明日神)、夜明月神)、星辰、太歲從祀。

關於方丘的說法是:考察夏、商、周三代祭祀土地的禮儀,在經傳儒家經典和解釋經典的文字)中有記載的是,夏朝在五月,商朝在六月,周朝在夏至日,在澤中的方丘進行祭祀。

因為帝王事奉上天要顯明,事奉大地要明察,所以在冬至日報答上天,在夏至日報答大地,這是為了順應陰陽的道理。

在南郊的圜丘祭祀上天,在北郊的方澤祭祀大地,這是用來順應陰陽的位置。

然而先王親近土地,有社神存在。

《禮記》說:“在郊外祭祀天帝,在國都祭祀土神。”

又說:“郊祭是用來彰明天道的。社祭是用來彰顯地道的。”

又說:“郊祭和社祭是用來祭祀上帝的。”

又說:“明白了郊祭和社祭的禮儀,有時以社來對應天帝,有時以社來對應郊祭,那麼祭祀社神就是親近土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尚書》說:“敢於昭告皇天後土。”

《左傳》說:“頭頂著皇天,腳踩著後土。”

那麼古人也會將土地神稱為“後土”。

稱為地隻,稱為後土,稱為社,都是祭祀土地的。

這是夏、商、周三代的正統禮儀,也是解釋經典的正統學說。

自從鄭玄被緯書迷惑,說夏至日要在方丘之上祭祀昆侖之神,七月要在泰折之壇祭祀神州之神,將兩者分開,後世就沿襲了這種說法。

每年舉行兩次祭祀。

自從漢武帝采納祠官寬舒的建議,在汾陰脽上建立後土祠,按照祭祀上天的禮儀進行祭祀,而後世又繼承了這一做法,在北郊祭祀之外,還在汾陰祭祀後土。

元始年間,王莽上奏廢除了甘泉泰畤,恢複了長安南北郊,在正月上辛日或丁日,天子親自在南郊合祭天地,而後世也因襲了這種做法,大多采用合祭。

從漢朝到唐朝,一千多年間,皇帝親自到北郊祭祀的,隻有魏文帝太和年間、周武帝建德年間、隋高祖開皇年間、唐玄宗開元年間的四次祭祀而已。

宋元豐年間建議專門在北郊祭祀地神,所以宋徽宗政和年間專門祭祀地神共有四次。

南宋朝廷)南遷之後,就隻是由官員代行祭祀而已。

元仁宗皇慶年間,商議夏至專門祭祀地神,沒來得及施行。現在應當以經典為依據來確定正確的做法,打算在今年夏至日祭祀方丘大地),讓五嶽、五鎮、四海、四瀆從祀。

關於宗廟的說法是:經傳稱萬物以天為本源,人以祖先為本源,所以建造宗廟,來祭祀祖先,以表達報答本源的心意。

德行有厚有薄,所以禮儀製度有隆重和儉省之分,從天子到官員,他們的禮儀製度各不相同。

周朝的製度是天子設立七座宗廟,而《商書·伊尹》說:“供奉七代祖先的宗廟,可以用來考察德行。”

由此可知天子設立七廟,自古以來就有這種製度,不單單周朝是這樣。

至於太祖的牌位,百代不遷移,太祖廟以下)設有三昭三穆的宗廟),按照世係的次序排列,除太祖外)親緣關係儘了就遷移神主到祧廟),這是擁有天下者通常的禮製。

到了周穆王時,與文王的親緣關係已儘,其神主應當遷到祧廟;共王時,與武王的親緣關係已儘,其神主也應當遷到祧廟,因為他們有功德應當被尊為宗,所以都另外建立一座廟,稱之為文王世室、武王世室,也都是百代不遷移神主)。

漢高祖承接秦朝的弊病,未曾設立七廟,到太上皇去世,才詔令各郡國建立宗廟,而對於太祖以上的祖先祭祀)卻沒有記載。

惠帝詔令有關官員建立原廟,又把沛宮作為高祖廟,還在陵墓旁邊建立寢園廟。

自此之後,每位皇帝就建立一座廟宇,不按照昭穆的次序排列)。

漢景帝尊奉漢高祖為太祖,漢文帝為太宗,漢宣帝又尊奉漢武帝為世宗,這些廟號的宗廟)都是世世代代不被廢除的。

到了漢元帝時期,才廢除了郡國的宗廟和皇帝陵墓的寢廟。

光武帝中興漢室後,在洛陽建立高廟,祭祀漢高祖、文帝、武帝、宣帝、元帝五帝,皇帝親自到長安的高廟祭祀,長安的高廟祭祀成帝、哀帝、平帝,由京兆尹陪同祭祀。

又在南陽郡舂陵縣另外建立四座親廟,祭祀他的父親南頓君劉欽,祖父巨鹿都尉劉回,曾祖父鬱林太守劉外,高祖父舂陵節侯劉買,每年按時由當地郡縣官吏陪侍祭祀。

到明帝留下遺詔,將牌位神主)藏放在光烈皇後陰麗華)的更衣室旁邊的彆室裡。

此後的皇帝相繼繼位,都把先帝的牌位安放在世祖廟中。

由此形成的同堂異室的製度,到元朝也沒有誰能改變。

唐高祖追尊高祖父、曾祖父、祖父和父親,在長安立了四座廟。

唐太宗商議設立七廟,空出太祖的神位。

唐玄宗製定製度,建立九室,祭祀八代祖先。

文宗名李昂,是穆宗的次子,母親是貞獻皇後蕭氏。

開成年間,禮官認為景帝在唐高祖、太宗創業時受封,是有大功的君主,其宗廟世世代代不遷移,親緣關係已儘的君主,按照禮製應當遷其神主到祧廟,到了禘祭、祫祭時,則像往常一樣合祭。

之後把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合為一代,所以整個唐朝,宗廟通常為九世十一室。

宋朝自從太祖追尊僖祖、順祖、翼祖、宣祖四位祖先以來,每當遇到禘祭,就按照昭穆次序宗廟神主牌位的左右位次)相對排列,而空出麵向東的尊位。

宋神宗熙寧年間,尊奉僖祖為太廟的始祖,到宋徽宗時,把太廟的神主室增加到十個,其中有五宗不遷廟。

崇寧年間,采用王肅的說法,認為兩位遠祖二祧)在七代之外,於是建立九廟。

宋高宗南渡後,祭祀九代祖先。

到了寧宗時,開始另外修建四祖殿,從而端正了太祖麵向東的尊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元世祖中統三年,開始在燕京建造宗廟,把太祖的牌位放在中間,作為永遠不遷移的祖宗牌位。

到泰定年間,增至七世十室。

現在打算為四代祖先各建一座宗廟,廟門都朝南,在四季的第一個月和歲末,共五次祭祀,春季的第一個月在各廟分彆祭祀,夏季、秋季、冬季的第一個月和歲末,則在高祖廟中合祭。

關於社稷的說法是:按照周朝的製度,小宗伯掌管建立國家的神位,右邊是社稷土神和穀神)的神位,左邊是宗廟的神位。

祭祀社稷的地方,隻築壇而不建屋,讓其接受霜露風雨的侵襲,以此來與天地之氣相通。

凡是發動大規模的戰爭,調動大規模的軍隊,必須先祭祀土地神,然後再出征,這種禮儀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

大概在古代,天子用社壇來祭祀五土之神,用稷壇來祭祀五穀之神。

其規製在中門之外,外門之內,對其尊重並且親近,與尊敬先祖相同。

人沒有土地就不能立足,沒有穀物就不能生活,土地和穀物對人有相同的功勞和利益,所以祭祀土地神時一定要祭祀穀神,這是為天下人祈求福祉和報答恩德的方式。

然而天子有三個社壇,為百姓而設立的叫做大社,為自己而設立的叫做王社,還有所謂的勝國之社,為它修建屋宇,不讓它接受上天的陽氣,國家雖然滅亡了但仍然保存著,以表示對神靈的重視。

後世天子的禮法,隻設立大社、大稷來祭祀土地神和穀神,社神都以勾龍配享,稷神都以周棄配享。

漢朝因為漢高祖鏟除了已滅亡的秦朝的社稷,設立官職,建立大社、大稷,一年各自祭祀兩次。

光武帝在洛陽建立大社稷,位於宗廟的右邊,每年在春、秋兩季的第二個月以及臘月祭祀,一年三次。

唐朝沿襲隋朝的製度,在含光門的右邊建立社稷壇,在每年仲春、仲秋的戊日祭祀。

唐玄宗將祭祀社稷提升為大祀之禮,仍然在四季進行祭祀。

宋朝的製度規定,每年在春秋兩季的第二個月以及臘日祭祀社稷。

元世祖在和義門內稍南的地方營建社稷壇,在春秋兩季第二個月的第一個戊日舉行祭祀。

現在應該在每年春季、秋季的第二個月的第一個戊日祭祀社稷。

皇上聽從了他們的建議。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