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4065年)八月初一日,下詔令把金陵作為南京,大梁作為北京。
詔書說:“我認為建立國家的根基以成就偉大的事業,振興王業的根本是首要的;處在中原而治理四方,確立國家的規製最為重要。
自從趙宋末年,夷狄入主中原,到現在已經一百多年了,元朝的氣數已儘。各路英雄紛紛爭奪天下,尚未有人能統一,百姓遭受的苦難,也已到了極點。
我出身平民,在天下動亂之際,投身軍隊,率領眾人渡過長江。承蒙天地庇佑、祖宗積德,臣子忠誠、將士效命,向西平定了陳友諒,向東消滅了張士誠,向南平定了福建、廣東,向北占有了中原。如今武功已成,天下統一的局勢已經形成。
十七年間,凡是糧餉、軍需物資,各種物品的征收,讓百姓不得休息,而江東地區尤為繁重,最終換來了天下太平的局麵。
我看中原大地,四方前來朝貢,路程遠近適中,父老們的說法,正合我的心意。
然而建立國家的規劃固然重要,創立帝王大業的根基也不可輕視。
現以金陵為南京,大梁為北京,我會在春秋兩季往來巡視。向百姓宣告我的心意。”
庚午日,大將軍徐達命令馬指揮守衛通州,率軍攻打元朝都城。
軍隊到達齊化門,徐達命令將士填埋壕溝,登上城牆進入城中。
徐達登上齊化門樓,捉拿了元朝監國的皇族淮王帖木兒不花,以及太尉、中書左丞相慶童,平章迭兒必失、樸賽因不花,右丞張康伯,禦史中丞滿川等人,並將他們處死。還俘獲了宣讓、鎮南、威順等王子共六人,以及兩枚玉印、一枚成宗王璽,查封了元朝的府庫、圖冊典籍和寶物等。
又封閉了故宮殿門,命令指揮張煥率領一千士兵看守。對於宮中的宮女、嬪妃和公主,命令宦官進行看護,號令士兵不得侵犯施暴,百姓都安居樂業。
第二天,順德的守將吉右丞、胡參政、鄭參政都從西山前來歸降。
武德衛的軍校抓獲了先前從樂安逃跑的將領俞勝,以及高參政、張郎中等。
徐達派遣指揮鄧旱前往京城獻上捷報,同時命令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平章曹良臣、都督副使顧時率領軍隊,偵察巡邏古北口各個關隘。
壬申日,皇帝對中書省的大臣說:“最近京城發生火災,四方接連發生水旱災害,我日夜不安。
難道是刑罰失當、戰事未停、徭役頻繁、賦稅征收不定期,導致陰陽失調才這樣的嗎?
我和你們共同承擔國家的禍福,你們應輔助我修身反省,以消除上天的責罰。”
參政傅??等人回答說:“古人說:上天若愛護君主,就必定會降下災異來譴責告誡他,讓他知曉變化並自我反省。君主遇到災異而能警惕畏懼,上天的異常就可以消除。
如今陛下修養德行、反省過失,憂愁顯露在臉上,身居高位卻能體察下情,上天定會看在眼裡。隻是我們擔任宰輔卻有失職之處,沒能調和陰陽,讓陛下憂心,這是我們的罪過。”
皇帝說:“君臣本為一體,若能知曉警醒畏懼,上天的心意就能回轉。你們一定要儘心儘力,來糾正我的不足。”
於是詔令中書省及禦史台各部召集年老博學的儒士,討論便利民眾的事宜,以及能消除上天災異警示的辦法。
大將軍徐達派遣原元朝尚書九住返回太原,去告知並勸諭擴廓帖木兒。
又派蔣應宗前往涿州,招降勸諭前廣平守將平章周昱。
不久,千戶陳權從古北口俘獲了周昱的將校及其妻兒、車輛後返回。
癸酉日,大將軍徐達命令鎮撫吳勉代理大都路知府,知印謝秘代理同知,與本路原有官員暫且處理官府事務。
甲戌日,任命張正常為真人,去掉他之前“天師”的稱號。
皇帝對群臣說:“最尊貴的是上天,哪有什麼‘師’?用‘天師’作為稱號,實在太褻瀆神明了。”
於是下令去掉“正一教主天師”的稱號,將天師印改為真人印,級彆為正二品。
他的屬官有讚教、掌書。
皇帝詔書說:“我認為道家這一流派,以清淨無為為根本,由來已久。張氏從漢代以來,宗派代代相傳。
你指張正常)作為第四十二代孫,內心淡泊,品德純和,遠承祖業,堅守正一道,我因此嘉獎你,賜給你名號。
你要進一步振興宗風,永遠弘揚道教。可任命為正一嗣教護國闡祖通誠崇道弘德大真人,掌管天下道教事務。”
當初,皇帝率軍攻取江西時,張正常就派人前來拜見。
此後,他多次到京城朝見。
張正常有道術,曾將符投進原永壽宮的井中,飲用井水的人,疾病往往能痊愈。
皇帝下詔在井上建亭,命名為太乙泉。
張正常七年後去世。
大將軍徐達派人到東昌,命令平章韓政分兵駐守廣平。
韓政於是招降了白土等三十六個村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乙亥日,漳州府通判王禕上疏說:“臣聽說自古以來,帝王平定天下、成就大業後,必定會祈求上天賜予長久國運,以此作為千秋萬代的謀劃。
而祈求的關鍵,在於君主自身修養德行。
君主德行修養好了,上天的眷顧自然不會停止。
《尚書》說:‘上天不分親疏,隻輔助有德行的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君主修養德行的要點有兩個:一是心存忠厚,二是為政寬大。這兩點是君主德行的核心。
因此,周王朝憑借忠厚開國,奠定了八百年基業;漢朝以寬大為政,成就了四百年帝業。
史書的記載,是不可否認的。
陛下擁有非凡的資質,懷著大有作為的誌向,曆經十年艱辛,成就大業,即使是周朝的文王、武王,漢朝的高祖、光武,也未必能超過陛下。
臣私下認為,君主沒有比效仿天道更重要的事,也沒有比順應民心更緊迫的事。
上天以化育萬物為心意,所以春夏生長養育,秋冬斂藏,都是為了化育萬物。
其間雷霆霜雪,有時會衝擊、肅殺,但都是暫時的。
如果雷霆霜雪毫無定時地出現,上天化育萬物的心意就會消失。
君主體會上天化育萬物的心意,言行舉止就務必與上天契合。
否則,上天必定會顯示異常來警告。
君主若真能修養德行,難道還不能符合天意、承受上天眷顧嗎?
這是我希望陛下效仿天道的原因。
百姓依靠君主生存,所以君主看待百姓的禍福,應如同自己的禍福一樣,因為君臣本為一體。
古代說‘藏富於民’,是說索取要有節製。
索取有節製,百姓才能安居樂業。
陛下最近發布善政,減少茶稅、免除軍需、減免邊境郡縣租稅,百姓感激喜悅,或許能過上安穩日子。
但如今浙西已經平定,租稅增多,征收賦稅仍有可減免之處,這是我希望陛下順應民心的原因。
效仿天道、順應民心,內心就會自然忠厚,施政就會自然寬大,祈求上天長久庇佑的方法,沒有能超過這個的。
如今陛下建國之初,正要製定法律典章,需要討論的製度禮儀很多,臣不敢一一列舉,僅冒昧提出帝王治國的關鍵,希望陛下不要當作儒者的老生常談,而能予以關注。”
皇帝讚許並采納了他的建議。
丙子日,皇帝對中書省大臣說:“任命官員的原則,是根據才能授予官職。
就像優秀的工匠對待木材,無論大小曲直,都能各儘其用,這樣就沒有廢棄的材料。
人也是如此,有大才能的人或許缺乏小技能,有小技能的人不足以擔當大事,任用人才的關鍵在於考察是否合適。
驊騮這樣的駿馬,能穿越險阻、遠行千裡,但若讓它去抓兔子,還不如獵狗;鉛刀能切割腐朽之物,但若要分解全牛,就必須用鋒利的刀。
所以國家用人,應根據各自才能安排,不能一概而論。
否則,人才就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朝廷也會有缺人的憂慮。”
驍騎右衛千戶陳諒在古北口巡邏,抓獲了貊高的部將李德明、劉答失帖木兒、謝文振、尹野閭等三十九人後返回。
丁醜日,派官員到先師孔子廟舉行釋奠禮。
當初,禮官上奏說:“按照周朝製度,凡是開始建立學校,一定要向先聖先師行釋奠禮。
各類學校,春夏祭祀先師,秋冬也一樣。
漢代儒者認為,先聖是周公或孔子,先師是傳授禮、樂、詩、書的官員,比如傳授禮的高堂生、傳授樂的製氏、傳授詩的毛公、傳授書的伏生,這些人可以稱為先師。
大概四季學習,是為了掌握其中道理,所以釋奠禮各自祭祀傳授學業的老師,不涉及先聖。
隻有春秋合樂時,天子視察學校,有關部門才會統一祭祀先聖先師。
由此,漢代的釋奠禮也大略可見了。
魏正始年間,朝廷派太常在辟雍舉行釋奠儀式。
晉朝的釋奠禮都在國學舉行。
東晉的成穆皇後、孝武帝都曾親自參加釋奠禮。
隋朝製度規定,國子監每年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的第一個丁日,祭祀先聖、先師。
州縣學校則在春秋兩季的第二個月舉行。
唐朝初期,釋奠禮祭祀儒家先聖先師。
官員自己擔任主祭,祭祀文中直接寫博士姓名,稱“敢昭告於先聖”。
許敬宗上奏請求讓國子祭酒擔任初獻,祭祀詞稱“皇帝謹遣”,仍讓司樂擔任亞獻,博士擔任終獻;縣學則讓縣令擔任初獻,縣丞擔任亞獻,主簿和縣尉共同擔任終獻,作為永久製度。
武德、貞觀年間,皇帝都在二月親自到國子監舉行釋奠禮。
開耀、景龍年間,都是皇太子到太學行釋奠禮。
開元年間,下詔規定春秋釋奠禮由三公代理主持,寫入常規禮儀。
若遇大型祭祀,就用仲丁日每月第二個丁日),州縣則用上丁日每月第一個丁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宋、元兩朝沿襲古禮,並有所增減。
如今應製定製度,在仲春二月)、仲秋八月)的上丁日進香,派遣官員到國學祭祀,由丞相擔任初獻,翰林學士擔任亞獻,國子祭酒擔任終獻。”
皇帝同意了。
到這時,派官員前去祭祀。
正位孔子神位)的祭品用牛、羊、豬各一頭,白色帛一塊。
籩竹製禮器)八個,盛放形鹽、乾肉、魚、棗、栗、榛子、菱角、芡實、鹿肉乾;豆木製禮器)八個,盛放韭菜醃菜、肉醬、蔓菁醃菜、鹿肉醬、芹菜醃菜、兔肉醬、筍醃菜、魚醬。
簠、簋均為盛穀物的禮器)各兩個,盛放黍、稷、稻、粱。
登瓦製禮器)一個,盛放大羹不加調料的肉汁);鉶盛羹的禮器)兩個,盛放和羹加調料的肉汁)。
犧尊、象尊、山罍均為酒器)各一個,分彆盛著醴齊、盎齊、事酒均為不同規格的酒),演奏音樂用大成樂、登歌樂。
四配位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神位)的祭品用羊、豬各一頭,白色帛一塊。
籩四個,盛放形鹽、乾魚、棗、栗;豆四個,盛放芹菜醃菜、兔肉醬、蔓菁醃菜、鹿肉醬;登一個,盛放大羹;簠、簋各一個,盛放黍、稷。
陪祀的十哲、兩廡孔廟兩側廊房供奉的其他儒家代表人物),每個籩盛放栗、鹿肉乾;每個豆盛放蔓菁醃菜、鹿肉醬;簠、簋各一個,盛放黍、稷。
祭祀前,皇帝齋戒,獻官及陪祀執事官都要散齋兩天、致齋一天。
祭祀前一天清晨,有關官員準備好儀仗,百官穿著公服排列班次。
皇帝身穿皮弁服禮帽禮服),到奉天殿降香,獻官捧著祭品從中間道路走出,到午門外,放入龍亭內,由儀仗隊、鼓吹樂隊引導至廟學。
當天,獻官穿上法服,和執事官在齋戒處集合。
省視祭品和牲畜,報告祭品充足、牲畜肥壯,檢查鼎鑊,洗滌乾淨後報告。
到祭祀當天醜時前的五刻約淩晨1點至3點),執事者將祭品放入禮器,獻官及陪祀執事官各就各位。
監禮官、監祭官檢查祭祀陳設,糾正不合禮儀的行為。
讚禮官高唱:“有關官員已備好,請開始祭祀。”
唱“迎神”,音樂響起,獻官及在場人員都行再拜禮,音樂停止。
讚禮官唱“奠幣獻帛)”。
獻官到盥洗處,將笏板官員手持的禮板)插在腰帶上,洗手擦手,抽出笏板,到大成至聖文宣王神位前,音樂響起。
獻官插好笏板,上香、獻帛,抽出笏板,行再拜禮,接著依次到兗國複聖公顏子)、郕國宗聖公曾子)、沂國述聖公子思)、鄒國亞聖公孟子)神位前,都按前述儀式行禮。
回到原位,音樂停止。
讚禮官唱“進俎獻祭肉)”,音樂響起。
獻官到孔子神位前,插好笏板,獻俎盛祭肉的禮器),抽出笏板,依次到四配神位前,按前述儀式行禮。
抽出笏板,回到原位,音樂停止。
讚禮官唱“行初獻禮”,獻官到爵洗位洗酒爵處),插好笏板,洗滌、擦拭酒爵,交給執事者。
到酒尊旁,插好笏板,接過斟滿酒的爵,交給執事者,抽出笏板,音樂響起。
獻官到孔子神位前,跪下,插好笏板,上香,祭酒將酒灑在地上祭祀),放下酒爵,抽出笏板,音樂停止。
讀祝官取出祝文,跪著讀完,獻官伏身行禮,起身,再拜,依次到四配神位前,按前述儀式行禮。
亞獻、終獻的儀式和初獻相同,隻是不讀祝文。
行終獻禮時,讚禮官唱“行分獻禮”,分獻官到盥洗位,插好笏板,洗手擦手,抽出笏板,到爵洗位,插好笏板,洗滌擦拭酒爵,交給執事者,抽出笏板,到十哲、兩廡神位前,插好笏板,獻帛、上香、祭酒、獻爵,抽出笏板,伏身、起身、平身,回到原位。
讚禮官唱“飲福、受胙接受祭祀後的酒肉)”。
初獻官到飲福位,再拜,跪下,插好笏板,捧爵者遞上酒爵。
獻官接過酒爵,飲下福酒,奉胙者獻上祭肉。
獻官接過祭肉,交給執事者,抽出笏板,伏身、起身、再拜,亞獻官以下都再拜,回到原位。
讚禮官高唱撤去祭器中的食物,音樂響起,掌管祭祀的官員各自撤去祭器中的食物,音樂停止。
讚禮官唱“送神”,奏樂,獻官以下官員都行再拜禮,音樂停止。
讀祝官取來祝文,捧幣者捧著禮幣,各自前往瘞坎祭祀時掩埋祭品的坑),獻官前往望瘞位祭祀時觀望掩埋祭品的位置),東西兩邊各有兩人舉著火把焚燒祭品),等燒到一半時,把土填到坑的一半。
讚禮的儀式結束了。
祝文說:“隻有您的德行能與天地相配,您的道義冠絕古今,刪定闡述六經,成為萬世的準則。現在正值仲春或仲秋,恭敬地獻上禮幣、犧牲、穀物等各種祭品,按禮儀明確進獻,讓兗國複聖公、郕國宗聖公、沂國述聖公、鄒國亞聖公配享。請享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中書省奏請確定六部官製,六部各設尚書,為正三品;侍郎,正四品;郎中,正五品;員外郎,正六品;主事,正七品。
在此之前,中書省隻設四個部門,分彆掌管錢糧、禮儀、刑名、營造方麵的事務。皇上於是命令李善長等人商議設立六部,來分彆處理各項政務。到這時,才確定設置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官員。
任命滕毅為吏部尚書,樊魯璞為侍郎;前任司農卿楊思義為戶部尚書,少卿劉誠為侍郎;錢用壬為禮部尚書,世家寶為侍郎;陳亮為兵部尚書,朱珍為侍郎;周禎為刑部尚書,盛原輔、張仁為侍郎;單安仁為工部尚書,張文為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