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4065年)九月初一,大將軍徐達把原來元朝都城的安貞門改為安定門,建德門改為德勝門。
己亥日,指揮薛某到達東安州,俘獲哈剌赤,將他斬殺,哈剌赤的將領和軍校全都投降。
壬寅日,在北平設置大都督分府,讓都督副使孫興祖負責分府事務,提升指揮華雲龍為分府都督僉事。
癸卯日,任命司農少卿杭琪為戶部侍郎。
元朝湖廣平章政事聶興宗從德安前來歸降。
在此之前,大軍攻克了汴梁,捷報傳來,皇上派人前去曉諭聶興宗,到這時聶興宗率領部眾投降,還進獻了馬匹。
江西行省參政陶安去世。
陶安,字主敬,是姑孰人。
陶安年少時聰明有悟性,有遠大的誌向,廣泛涉獵經書史籍,尤其對《易經》有深入的研究。
元朝末年,陶安曾參加有關部門舉辦的考試,擔任明道書院的山長。
皇上渡過長江到達太平府,陶安率領當地的父老鄉親迎接拜見,他所說的話符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就將他留下來參與幕府事務,任命他為左司員外郎。
陶安跟隨軍隊攻克金陵後,升任左司郎中。
不久,朝廷)得到劉基、宋濂、章溢、葉琛四個人。
皇帝問陶安:“這四個人怎麼樣?”
陶安回答說:“我的謀略比不上劉基,學問比不上宋濂,治理百姓的才能不如章溢、葉琛。”
皇上讚賞他善於謙讓。
後來攻克黃州,太祖想要找一位重要的大臣來鎮守這裡,說:“沒有人比得上陶安。”
於是讓陶安到黃州任職。
陶安到任後,就放寬租賦,減少徭役,百姓都心悅誠服。
不久,陶安調任饒州知州。
當時正值征伐作戰,急需軍需物資,陶安勸諭引導百姓,百姓都樂於運送物資,因而軍需物資充足。
等到敵寇來攻城時,陶安開導勸諭父老鄉親,率領子弟堅守城池。
過了幾天,援兵到了,擊退了敵軍。
各位將領因為鄉民大多跟從賊人,想要屠殺他們,陶安說:“百姓是被賊人威脅罷了,跟從賊人不是他們的本心,怎麼能殺害他們呢?”
因此百姓都得以保全。
皇上聽說以後,派遣使者前去慰勞陶安。
第二年,陶安入朝,朝廷命令他再鎮守饒州。
百姓懷念他的恩德,為他建立生祠來奉祀他。
吳元年,朝廷開始設置翰林院,首先召陶安為學士,凡是國家的製度和禮儀等事情,大多是陶安擬定的。
等到將江西行省參政汪廣洋調到山東時,就讓陶安代替了他。
追封陶安的祖父為姑孰侯,祖母、母親為夫人。
到這時,陶安在治所因病去世。
病情嚴重時,他仍然草擬了二十件有關國家大事的奏疏呈給皇上,皇上非常悲痛哀傷,親自撰寫祭文,派遣使者去祭奠,陶安當時享年五十九歲。
戊申日,都督同知張興祖率領軍隊攻打永平,攻下了永平。設置洪武門千戶所。這天夜裡,熒惑星衝犯了右執法星。
己酉日,參政傅友德等人從大同俘獲了原元朝的喬右丞等三十四人、三十五匹馬,然後返回。
壬子日,夜間,太陰星侵犯畢宿。
癸醜日,設置衛輝府的輝州、淇州、彰德府的林州,以及安陽、湯陰、臨漳三縣。
甲寅日,皇帝下詔書將各個站改為驛。
乙卯日,皇上派遣宦官、奉禦等官員到北平犒勞向北征伐的將士。
己未日,設置雷州衛指揮使司、廣西衛指揮使司。
征戍將軍鄧愈派兵攻取洪山寨,在夜間四更的時候,攻破敵軍的營帳,擒獲、斬殺了很多敵軍,守寨將領老馬劉逃走了。
都督同知張興祖從永平返回,到達北平。
辛酉日,湖廣保靖安撫司的安撫使彭萬裡派遣兒子彭德勝進獻表章、馬匹以及地方特產。皇帝下詔書將安撫司改為保靖宣慰司,任命彭萬裡為宣慰使。
癸亥日,下詔征求賢才。皇帝下詔說:“我想天下廣大,本來就不是一個人能治理的,一定要得到天下的賢人一起治理。以前因為戰爭頻繁,疆土不定,對於選拔賢人、養育百姓的方法,並沒有深入研究。雖然依靠一時的輔佐,安定了大業,然而身懷才能和品德的士人,大多還隱居在山林之中,這難道是有關部門在勸勉方麵有失誤嗎?是朝廷對他們不夠禮遇嗎?還是我缺少見識,不足以招來賢才呢?是在位的官員蒙蔽了我,使賢才不能上達呢?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些賢能的士大夫們從小學習,長大後施展自己的抱負,想要像堯、舜那樣治理百姓的人,難道就一定這樣直到去世就完了嗎?如今天下剛剛安定,我希望和諸位儒士講論昌明治國之道,啟發我,使我心裡開竅,從而達到極好的治理狀態。隱居山林的賢士,如果有能夠憑借賢能輔佐我,用德行救濟百姓的人,官吏要以禮相待並送他前來,我將選拔任用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詔令優厚供給陣亡將士的家屬共四百一十五人,千戶、百戶、鎮撫每人供給米二十石,麻布十匹;士兵每人供給米五石,錢一千二百文,麻布二匹。
皇帝下詔命令中書省運送兩萬件戰衣,賜給向北出征的戰士。
甲子日,大將軍徐達派遣副將軍常遇春、參政傅友德等人率領軍隊從北平出發,去攻取還沒有被攻下的州郡。
乙醜日,常遇春等人攻下保定府,留下指揮李傑駐守保定府。
丁卯日,攻下中山府,派指揮董勳守衛中山府,於是率軍奔赴真定。
冬季十月初一,皇帝從北京出發,返回京城。
夏國君主明升聽說大明軍隊攻克了元朝都城,派遣使者前來祝賀。
大將軍徐達派遣廣武衛鎮撫劉聚守衛河間,不久劉聚兼任河間府知府。
己巳日,副將軍常遇春攻克真定,元朝的平章孫克義逃入三門寨,常遇春讓指揮王金吾駐守在真定,孫克義不久又逃到平山寨,沒過多久就前來投降。
在此之前,真定路達魯花赤鈒納錫彰聽說朝廷軍隊攻取了元大都,就準備好朝服,登上城西的山崖,麵向北方拜了兩拜,墜崖而死。
右副將軍馮宗異、偏將軍湯和的軍隊到達武陟,遇到了一百多個懷慶的巡邏騎兵,將他們俘虜了。
第二天,軍隊抵達懷慶,原來元朝的平章白瑣住等人已經棄城逃入澤州,官軍於是進入城中,俘獲將士八百人,五十匹馬,派指揮紀斌等人駐守此地。
辛未日,皇太子代理祭祀太廟。
壬申日,右副將軍馮宗異、偏將軍湯和率領軍隊抵達太行山碗子城,攻破關隘,原來的元軍守兵紛紛潰散。馮宗異等人駐紮在星軺驛。
癸酉日,軍隊到達澤州,原元朝的平章賀宗哲、張伯顏等人率領軍隊逃走,於是明軍占領了澤州,留下軍隊守衛。
不久,擴廓帖木兒的部將平章韓劄兒、毛義等人率領步兵和騎兵前來進攻,平章楊璟、參政張斌等人前往救援,在韓店與元軍相遇,雙方展開激戰,我軍失利。
甲戌日,元朝左丞王某率領軍隊從河中出發攻打潼關,都督僉事郭子興等人抵禦他們,兩軍剛剛交戰,指揮於光就手持長矛大聲呼喊,橫向衝擊敵軍陣營,敵軍士兵紛紛潰敗,郭子興等人趁機乘勝追擊,追殺了數十裡,元軍大敗。
乙亥日,任命吏部尚書滕毅為江西行省參政,刑部侍郎盛原輔為吏部尚書。
丙子日,命令中書省到各郡縣去,訪查尋求應當祭祀的神靈、名山大川、聖明的帝王、忠誠的臣子和壯烈之士,凡是對國家有功勞以及有恩德於百姓的,都要如實上報,記載到祭祀的典冊之中,命令有關部門每年按時祭祀。
丁醜日,皇上從北京返回京城。右副將軍馮宗異、偏將軍湯和攻取了潞州。
大將軍徐達派遣指揮葉某等人攻取齊堂山寨。
戊寅日。皇帝因大都平定,向天下下詔說:“統一全國來安定人心,確立國家正統以統治天下,這是事理形勢所決定的,從古至今都是這樣。自從群雄乘亂而起,天下四方都急切地想要安定,元朝綱紀已經敗壞,疆土分崩離析,誰能拯救百姓,讓天下統一安定呢?隻是我德行淺薄,造就了這樣宏大的事業,承蒙上天眷顧保佑,臣子輔佐擁戴,在江南建立帝業,平定中原地區。回顧幽燕之地,這裡實在是元朝的根基所在,我命令將領北伐,各郡都順利歸附,已於洪武元年八月初二,攻克了元朝的都城,元朝君主遠逃,我們的軍隊秋毫無犯,百姓的商業活動沒有受到影響。勝利的消息傳來,實在讓我感到欣慰。已經將大都改為北平府,派官員屯守。天下已經統一,國家的正統地位就此確立,正要和百姓共享這太平幸福。還仰仗朝廷內外的臣子,日夜奉公勤勉,來匡正我的不足。所有相關事宜,都詳細地列在下麵。
其一,元朝君主父子逃到了北方沙漠,像乃顏、蒯突之類的人,與他們向來是仇敵,一定不會容下他們。果真能夠認清上天的旨意,雙手反綁、口銜玉璧前來投降,我會用特殊的禮節對待,讓其在我朝成為賓客。
其二,躲避戰亂的百姓,聚集在小寨子裡,詔書到達之日,都聽任他們各回本業。如果有違抗命令、固執錯誤的人,絕不饒恕其罪行。
其三,元朝殘餘勢力中那些領兵的頭目,曾經抵抗過朝廷的軍隊,因害怕被治罪而聚集在一起,如果有能率領部眾前來歸降的,一律根據其才能加以提拔任用。
其四,舊有官員以及軍人、百姓等人,近來因為大軍攻克大都的時候,驚慌失措,與父母妻兒活生生分離,逃跑到彆的地方,如果真能主動前來歸附,將不會被問罪,仍然讓他們家人團聚。
其五,朔方的百姓以及蒙古、色目等各族人,先前因為連年戰爭需要供給物資,長久被不良的政令所困苦。自從歸附之後,各自安居樂業,趁著時令耕作。所有的羊、馬等牲畜,任其隨處放牧飼養,有關部門要經常加以慰問撫恤。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其六,北平新歸附的地區,如有犯罪情況以及官府的拖欠債務等,隻要是元朝遺留之事,一概予以革除。
其七,秘書監、國子監、太史院的典籍,太常寺的法服、祭器、儀衛,以及天文、儀象、地理、戶口、版籍、應用典故文字,已經命令總兵官收集,那些迷失散落在軍民之間的,允許到官府上繳。
其八,自從戰爭爆發以來,南方和北方的道路被阻隔,北平府如果有來自南方的人,願意回歸故鄉的就聽任他們回去,還沒有歸附的州郡的總兵官要明確告知利害關係,隨時隨地招撫曉諭民眾。
其九,各處征調進軍的士兵,有陣亡或者因病去世的,當地官府要將他們掩埋,並且優厚地撫恤他們的家屬。
其十,新近歸附的州城的軍民官吏,如果沒有接到朝廷省部明確的公文,不得擅自征收軍需物資,騷擾百姓,以免妨礙農事。
啊,在上順應上天的心意,使各國都得到治理;在下順從民眾的願望,使四海合為一家。所以發布這道詔書告知你們,想來應該都知道了。”
大將軍徐達派遣徐州衛鎮撫程信駐守雄州,又分兵駐守霸州。
己卯日,有百姓告發富人謀反,皇帝命令禦史台、刑部調查審問,結果發現都不屬實。
禦史台大臣進言說:“告發的事情發生在大赦之前,應當發配到遠方戍守。”
刑部官員說應當判處告發者死罪。
皇上拿這件事詢問秦裕伯,秦裕伯回答說:“元朝的時候,凡是告發謀反但情況不屬實的人,罪名隻是杖責一百,這樣做是為了開辟告發的途徑。”
皇上說:“不是這樣的。奸惡之徒如果不受到懲處,天下的好人被他們誣陷的就多了。從今以後,凡是告發謀反之事不屬實的,主管官吏要判告發者有罪。”把這些寫下來作為法令。
庚辰日,太祖上完早朝之後,召見值宿守衛的武將並告誡他們說:“我和你們出身平民,經曆了十五六年的戰爭,才得以成功。我現在成為天子,你們也擔任了顯赫榮耀的職位,享受著榮華富貴,這並不是偶然的。當各地的英雄豪傑紛紛崛起,互相攻打爭奪的時候,我率領孤立無援的軍隊去迎敵,處境非常危險。然而每次出征,都要告誡將士不要胡亂殺人,不要焚燒百姓的房屋,這份心意,上天都看在眼裡,所以才會有今天的成就。你們也想想過去在民間的時候,看到元朝的將帥,穿著輕暖的皮衣,騎著肥壯的馬,氣勢顯赫,哪裡敢有什麼非分之想呢?然而他們的君臣,不想著祖宗創業的艱難,驕奢淫逸,隻想著自己的安逸享樂,不關心百姓的疾苦。一旦上天改變了運勢,他們不但不能保住富貴,甚至導致喪失性命、毀滅名聲。現在天命在我身上,我怎麼敢驕傲懈怠呢?常常擔心國家的政事被荒廢缺失,因此一天比一天更加謹慎。如果不是犒賞將士、宴請百官、招待外國使節,就不曾設宴作樂。你們也必須勤奮做事、遵守法律,不要忘記貧賤的時候,不要做驕橫奢侈、荒淫放縱的事情,那麼自身就會常常榮耀而家庭也會常常富裕了。”
甲申日,夜裡,有一顆流星,大小如同酒杯,顏色為赤黃色,從天市垣東邊出現,運行到張宿後消失。
丙戌日,設置信陽州和羅山縣,隸屬於河南分省。
戊子日,下令將北平城中的士兵和百姓遷到汴梁。
己醜日,任命陸仲亨為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任命原元朝河南行省都鎮撫李敏為工部侍郎。
設置京畿都漕運司,設立漕運使正四品)、知事正八品)、提控案牘從九品)、屬官監運正九品)、都綱。
由於沒有更多的上下文信息,僅“省注”二字可能有不同解釋,如果理解為動賓結構,可譯為“審閱批注”;如果是名詞,可能是某個名稱如省略注釋、某省的注解之類的意思),難以確切翻譯。
任命龔魯、薛祥為漕運使。
庚寅日,將懷慶、衛輝、彰德、廣平、順德、大名、河間、保定、真定九府隸屬於河南分省,將德安府隸屬於湖廣行省,將北平府隸屬於山東行省。
辛卯日,任命都事汪何為吏部侍郎。汪河起初擔任大都督府都事。
癸卯年,汪河奉命出使擴廓帖木兒,被拘留在陝州六年,到這時才回來,所以朝廷下令提拔他。
癸巳日,參政傅友德攻打下平定州,於是駐守在那裡。
甲午日。皇帝下令征召元朝太史院使張佑、張沂、司農卿兼太史院使成隸、太史同知郭讓、朱茂、司天少監王可大、石澤、李義、太監趙恂、太史院監候劉孝忠、靈台郎張容、回回司天太監黑的兒、阿都剌、司天監丞迭裡月實等十四人來到京城。
賜予元昭文館學士李庭訓帽子、腰帶和衣服。
司天監進獻了元主所製造的水精宮刻漏,設計極為精巧,其中有一個木偶人,能按時自動擊打鉦鼓。
皇上看了以後,對身邊的大臣說:“廢棄了國家大事,而將心思花在這上麵,這就是所說的做沒有益處的事情,卻損害了有益的事情。如果能將這份心意轉移到治理天下上,怎麼會滅亡呢?”命令身邊的人把它打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乙未日,命令工部製作大祀分獻官、陪祭官以及執事官的法定服飾。
革除考功所這一機構。
任命梁貞、王儀為太子賓客,秦鏞、盧德明、張易為太子諭德。
皇上對他們說:“用模子澆鑄金屬、磨礪玉石來製成器物。朕命令你們輔導太子,一定要先培養他的德行,使他達到高明的境界。對於帝王之道、禮樂教化,以及古代的成敗事跡、民間的耕種事務,要早晚給太子講述,讓他每天都能聽到正直的言論,這樣他就不會受到不正經、邪惡思想的乾擾。經過長時間的熏陶感染,將來執政時,自然能符合正道。你們要努力啊。”
丁酉日,改瓊州乾寧安撫司為瓊州府,崖州、吉陽軍、儋州、南寧軍、萬化軍都改為州,隸屬於瓊州府,南建州改為安定縣。
大將軍徐達派遣平章曹良臣率領士兵及馬指揮等人鎮守通州。
設置永州衛、陳州衛兩個衛所。
疏浚後湖以及石灰山、龍灣的河道,總共一千多丈。
皇帝命令禮官製定正月初一朝會的禮儀。
事前,內使監官在奉天殿擺放禦座、香案,在文樓設置皇太子、親王的臨時住所。
侍儀司在丹墀中內道的西北方向設置表案,文武官員起居的位置在文武樓的南麵,東西相對。
一品、二品官員的拜位在中道的東西兩邊,三品以下官員的拜位都在中道的下麵,每個等級的拜位不同,每行都麵向北。
使者站在文官拜位的東邊,麵朝北,以西為上位。
殿前班、侍從班各位執事官員的起居位置在文武官員起居位置的北麵,東西相對。
捧表官、宣表官、宣表目官、展表官站在表案的西邊,麵向東。
兩名糾儀禦史站在表案的南邊,東西相對。
兩名宿衛鎮撫分彆站在東西兩邊的台階之下。
二十四名護衛百戶位於宿衛鎮撫的南邊,位置稍靠後。
典牧所的兩名官員站在乘馬之前,東西相對。
司辰郎負責報時,位置在中道之中、文武官員拜位的北麵。
兩名知班站在文武官員拜位的北麵,東西相對。
通讚、讚禮兩人站在知班的北麵,通讚在西邊,讚禮在東邊。
引領文班和武班的共四人站在文武官員拜位的北麵,位置稍靠後,東西相對。
引領殿前班的兩人站在引領武官班列人員的南邊,引領使者的兩人站在引領文官班列人員的南邊,抬舉表案的兩人站在引領武官班列人員的北邊。
抬舉殿上表案的兩人站在西邊的台階下麵,麵朝東。
在丹陛上,侍儀司在台階中間設置皇太子、親王的拜位。
殿前班指揮司的三名官員站立在宮殿台階的西邊,麵朝東。
宣徽院的三名官員站立在宮殿台階的東邊,麵朝西。
儀鸞司的官員位於殿中門的左右兩邊,負責護衛的八名千戶位於殿東西門的左右兩邊,都東西相對。
兩名典儀官站在台階的南邊,東西相對。
四名鳴鞭者排列在殿前班的南邊,麵朝北。
六位將軍站在殿門的左右兩邊,四位天武將軍站在台階的四角,都東西相對。
殿上,尚寶司在正中間設置寶案。
侍儀司在寶案的南麵設置表案,皇太子、親王站在表案的南麵。
文官侍從、起居注、給事中、殿中侍禦史、尚寶卿站在殿上的東邊,麵朝西。
武官侍從班中的懸刀指揮站在殿上的西邊,麵朝東。
接受表章的官員和接受表章目錄的官員在文官侍從班的南邊,麵朝西。
兩名內讚站在受表官的南邊,東西相對。
卷簾的兩位將軍站在簾前,東西相對。
這一天清晨,金吾衛陳設鹵簿,在午門外東西兩側排列甲士,在奉天門外東西兩側陳列旗幟儀仗。
十二麵龍旗分左右兩邊排列,由十二名甲士執掌。
一麵北鬥旗、一麵大旗在前麵,一條豹尾旗在後麵,都由三名甲士執掌,老虎、豹子各兩隻,馴服的大象六頭,分布在左右兩邊,左右兩邊排列著六十四麵旗幟。
左邊前方第一行有兩麵門旗;第二行有一麵月旗、一麵青龍旗;第三行有一麵風旗、一麵雲旗、一麵雷旗、一麵雨旗,一麵天馬旗、一麵白澤旗、一麵朱雀旗;第四行有木星旗、火星旗、土星旗、金星旗、水星旗各一麵,熊旗、鸞旗各一麵;第五行有角、亢、氐、房、心、尾、箕七星旗各一麵;第六行有鬥、牛、女、虛、危、室、壁七星旗各一麵。
右邊前方第一行與左邊前方第一行相同;第二行有一麵日旗、一麵白虎旗;第三行有江、河、淮、濟四水旗各一麵,天祿、白澤、玄武旗各一麵;第四行有五嶽旗各一麵,熊旗、麟旗各一麵;第五行有金、婁、胃、昴、畢、觜、參旗各一麵;第六行有井、鬼、柳、星、張、翼、軫旗各一麵。
每麵旗幟配五名甲士,一人執旗,四人執弓弩。
拱衛司在皇太子、親王的位置鋪設拜墊,在奉天門外設置五種車駕,玉輅在中間,左邊是金輅,接著是革輅,右邊是象輅,接著是木輅,全都並排排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典牧所在文武樓的南麵設置乘馬,每邊各三匹,東西相對。
宮殿前紅色台階的左右兩邊布置黃麾仗,各有三行。
左邊前方第一行有一把黃蓋、兩把紅大傘,華蓋、曲蓋、紫方傘、紅方傘各一把,雉尾扇、朱紅色團扇各四把;第二行有羽葆幢、豹尾、龍頭竿、信幡、傳教幡、告止幡、絳引幡各兩麵,一麵黃麾;第三行有戟氅、戈氅、儀鍠氅各五件。
右邊三行與左邊相同。
丹陛左右陳設的幢節等儀仗分為四行,左邊第一行有響節、金節、燭籠各三個;第二行有一麵青龍幢,班劍、梧杖、立瓜、臥瓜、儀刀、鐙仗、戟、骨朵各三件,一麵朱雀幢。
右邊前麵第一行與左邊相同;第二行有一麵白虎幢,其餘與左邊相同;第三行有一麵玄武幢,其餘與左邊相同。
宮殿大門左邊設置一個圓蓋、一個金腳踏、一個水盆、三把黃色團扇、三把紅色圓扇,右邊設置一把金交椅、一個水罐,其餘與左邊相同。
以上這些都由校尉拿著。
殿上由內使監安排陳設。
左邊有兩把拂子,一個金唾壺、一個香盒;右邊有一個金唾盂、一個香爐,其他與左邊相同。
以上這些都由內使拿著。
和聲郎在丹墀上排列樂隊,位於文武官員拜位的南邊。
侍儀司的兩名舍人抬著表案進入,來到殿上的位置。
兩名舍人把裝著表章的匣子放在案上,抬著案進入丹墀的位置。
第一遍鼓響,百官都穿上朝服。
第二遍鼓響,百官各自依照品級在午門外整齊列隊,以北為上,東西相對。
通讚、典儀以及宿衛、鎮撫等官員各就各位。
各位侍衛官各自穿戴好服飾器具,尚寶卿等侍從官進入,前往謹身殿等候迎接皇帝。
第三遍鼓響,文武百官按次序進入,各自到達自己的位置。
侍儀官上奏說外麵準備完畢。
禦用監的長官奏請皇帝,皇帝穿戴袞冕,乘坐禦輿出行,尚寶卿捧著寶璽,侍儀、侍衛在前引導並警戒清道。
皇帝將要出來時,儀仗移動,大樂鼓吹響起,皇帝登上禦座,音樂停止。
將軍卷起簾子,尚寶卿將寶璽放在案上。
拱衛司的官員鳴鞭,司辰郎報時。
報時結束後,各位侍從官、拱衛司官從殿西門出去,從西階走下。
引班引領群臣進入起居的位置。
通班唱:某銜指揮使臣某以下向陛下請安。
音樂響起,行四拜禮,音樂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