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年4066年)二月初一丙寅日),皇帝)下詔修撰《元史》。皇上對朝廷大臣說:“最近攻克元大都,得到元朝十三朝的實錄,元朝雖然滅亡了,但其事情應當被記載下來。”何況史書記載了成敗得失,用來勸勉告誡後人,是不可以廢除的。
於是下詔任命中書左丞相、宣國公李善長為監修,前起居注宋濂、漳州府通判王禕為總裁,征召山林中隱逸的賢士,汪克寬、胡翰、宋禧、陶凱、陳基、趙塤、曾魯、高啟、趙汸、張文海、徐尊生、黃箎、傅恕、王錡、傅著、謝徽十六人,一起擔任纂修。在天界寺設立書局,取出元朝的《經世大典》等書籍,作為參考。
各位儒士到了以後,皇上告訴他們說:‘自古以來擁有天下國家的人,他們的行為事跡在當時顯現,是非對錯被後世公正評判,所以一個朝代的興盛衰敗,必然有一個朝代的史書來記載它。’元朝統治中原地區,差不多將近百年。起初君主和臣子淳樸寬厚,政務簡明扼要,讓百姓休養生息,當時被稱為小康社會。然而他們)不明白古代賢明君主的治國之道,沉湎於胡人的風俗,製度粗疏不嚴密,也沒聽說有禮儀和音樂方麵的建設)。到了它的末世,繼位的君主荒淫無道,權臣飛揚跋扈,四方戰亂紛起,百姓的性命危在旦夕,雖然偶爾有賢能智慧的臣子,進言卻不被采納,被采納了也不被信任,於是天下終於分崩離析。然而在這期間,君臣做事,有好有不好,賢能的人、君子有的隱居不出,有的聲名顯揚,他們的言行也大多有值得稱道之處。現在命令你們編纂修訂史書),來完備一個朝代的曆史。一定要直接敘述史事,不要過度讚美,不要隱瞞惡行,希望能合乎公眾的論斷,用來流傳給後人)以作為借鑒和警戒。
派遣阿思蘭、楊完者不花、鄧邦富、牛成、陳節等人拿著詔書去曉諭雲南、日本等國。阿思蘭等人都被賞賜了冠帶和衣服。
丁卯日,派遣官員到先師孔子廟舉行釋奠禮。
戊辰日。祭祀大社、大稷的祝文:大社的祝文)說:神靈的功德深入造化之功),輔助皇天上帝,世間萬物依賴神靈的功德)而生存,所以)應當向神靈)祭告,依照古代的典章製度,舉行仲春之禮。現在謹用牲品、幣帛、美酒、穀物等祭品,按照常規陳設進行瘞埋祭祀。以後土勾龍氏作為配享的神靈並作為祭主。大稷說:‘是神賜給我們優良的種子,使我們有了上等的穀物,是天帝命令它來養育我們,使我們成為眾多的百姓。’恭敬地用犧牲、幣帛、甜酒、穀物等各種祭品,按規定舉行祭地的瘞埋之祭。讓後稷配享神靈成為主祭對象。後土說:‘在這仲春時節,我遵循古代典製,把祭品進獻給大社。’神啊,你平治水土,我們永遠依賴你的功勞。恭敬地把犧牲、幣帛、甜酒、穀物等各種祭品,陳列在標明神主位次的地方,製作神主來配享神靈。後稷說:“就在這仲春時節,遵循古代典製,向大稷進獻祭品。”隻有神明勤勉於農事、致力於根本農業),政治上在農事方麵取得成就,為百姓確立生存的根本,這是流傳萬世的功績。恭敬地把牲畜、幣帛、甜酒、穀物等各種祭品,陳列在神位前麵,製作牌位來輔助神靈享用祭品)。
派遣官員到昭烈武成王廟祭祀,祭祀的禮儀和釋奠禮相同,用一頭牛、一隻羊、一頭豬作為祭品,使用白色的祭幣。祭祀祝詞說:“大王德行功業聞名世間,韜略足以安定邦國,平定叛亂功勳卓著,寫成了規章製度。恭敬地用幣帛、犧牲、穀物等各種祭品,按規定莊重地進獻神靈)。
皇帝下詔任命沅州土官萬戶李德璵為高丹洞軍民長官,何夢章為鎮遠溪洞、金容、金蓮等處軍民長官。
大將軍徐達命令忻州運送八千石糧食,崞州運送七千石,代州運送七千石,堅州運送五千石,台州運送三千五百石,連同乾草和豆類都運往大同。
己巳日,占城國王阿答阿者派他的大臣虎都蠻來進獻老虎、大象和土特產。
大將軍徐達派遣都督同知張興祖率領宣武、振武、昆山三衛的士兵守衛大同。
辛未日。派遣吳用、顏宗魯、楊載等人出使占城、爪哇、日本等國。皇帝)賜給占城國王阿答阿者加蓋玉璽的書信說:“今年二月四日,虎都蠻進奉老虎和大象到來,國王您的誠意,我已經完全知道了。”然而虎都蠻還沒有到達,我的使者已經在路途上了。朕派使者來,正是想要告訴你這件事。從前我們中國被胡人竊取占據了百年,於是使得夷狄布滿四方,廢棄了我們中國的倫理綱常。我因此起兵討伐他,將近二十年了。現在叛亂已經平定,我主宰中原地區,天下剛剛安定,擔心四方的少數民族不知道這個情況),所以派遣使者來告知各國。沒想到大王的使者先到了,大王的)誠意非常深厚,我很讚賞這一點。現在我送一本《大統曆》、織金錦緞、紗羅四十匹,派專人送使者回去,並告訴國王道理:國王如果能遵循天道,使占城的人民安居樂業,國王也能永遠保住祿位,福澤子孫,上天會實實在在地監督他。大王您要努力圖謀大業),不要懈怠。虎都蠻以及他的隨從也按照不同等級被賞賜了有花紋的絲織品和輕軟有稀孔的絲織品。賜給爪哇國王加蓋玉璽的詔書說:“中國本是正統,卻被胡人竊取占據,一百多年來,綱常已經敗壞,上下尊卑顛倒,我因此起兵討伐他們,將近二十年,全國境內全部平定。”朕奉天命,已經主宰了中原,擔心遠近的國家還沒有聽說,所以特地派使者來告訴你。使者出發後,聽說王國人捏隻某丁,之前曾出使元朝,回來時走到福建,元朝滅亡,於是就留在京城居住。朕考慮到他們離開爪哇已經很久了,心中一定非常想念。現在又派人。送回之前頒發的一本大統曆,爪哇王應當知道正統所在,必定能夠遵循天道,使爪哇的百姓安心於生計,爪哇王也能永遠保住俸祿地位,福澤延及子孫,希望爪哇王)努力去做不要懈怠。賜給日本國王的璽書中說:‘上天愛護生命,厭惡不仁之人。’以前我們中國自從趙宋王朝失去統治能力,北方的少數民族進來並且占據了中原地區,傳播胡人習俗讓中原大地充滿膻腥之氣,漢族的風俗文化不能盛行,所有有良知的人,誰不感到憤怒呢?自辛卯年以來,中原地區動蕩不安,那些倭寇前來侵擾山東,不過是趁著元朝衰敗的時機)罷了。我本來是中國的世家大族,恥於先前王朝的恥辱,於是發動軍隊,整頓部隊,掃除北方少數民族,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黑了才吃飯,將近二十年。自從去年以來,已經消滅了北方的夷狄,統一了中原,隻是四方的夷狄還沒有歸附。前不久山東上奏說,日本的軍隊多次侵犯海邊,使人們妻離子散,損傷了無數的性命,所以寫信特地向您報告正統的事情,順便說明日本軍隊渡海侵犯的原因。詔書到達之日,如果我捧著奏表前往朝廷表示歸降),如果不歸降,就整治軍隊自我鞏固,使境內安定,以順應上天的美意。如果一定要做寇盜侵擾我邊境),我會命令水軍揚帆起航前往各個島嶼,把他們這些人全部捕獲剿滅,直接到達他們的國家,綁縛他們的國王,這難道不是代替上天討伐不仁之人嗎!希望大王考慮這件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壬申日,副將軍常遇春從大同返回太原。
乙亥日,皇帝詔令樹立皇陵碑。在此之前,皇帝命令翰林侍講學士危素撰寫碑文。到這時祭文寫成,皇帝)命令左丞相、宣國公李善長前往皇陵樹立石碑。
大將軍徐達派遣千戶雷震鎮守絳州,派遣百戶張淮護送沂州逃將王信、王仁等人以及他們的妻子兒女、駱駝、馬匹前往京城。
丁醜日,皇上將仁祖淳皇帝的陵墓命名為英陵。當初,禮部尚書崔亮認為曆代皇帝的陵墓都有尊號,現在仁祖的陵墓應該加上尊號,皇帝於是將其定名為英陵。崔亮又上奏請求下達命令讓太常寺舉行祭告禮。當時太常博士孫吾與認為:“陵墓的規製,沒有比漢朝更完備的了,大凡皇帝即位的第二年,將作大匠就開始營建陵墓,將天下貢賦的三分之一用於修建陵墓。例如漢文帝興建霸陵,想要用北山的石頭做棺槨,當時漢文帝還處在尊貴的皇位上,哪裡會有陵號祭告的禮儀呢?還有唐太宗昭陵的名號確定於安葬長孫皇後的時候,武則天與唐高宗合葬乾陵,其名號確定於唐高宗最初安葬的時候。當時皇帝、皇後的陵墓,最初並沒有兩個稱號,對於祭告的禮儀,也是肯定沒有的。大概廟號與陵號是不同的,廟號是改變大行皇帝剛去世皇帝)的尊號,不祭告天地、宗廟等)是不行的,所以一定要進呈冊書、尊諡來祭告天地、宗廟等)。達到神明的境界。如果是有陵號的陵墓),那麼後來繼位的帝王,陵號)是用來區彆先輩陵墓的罷了,所以曆代都不把陵號)用來作為祭祀時)祝告的名號)。現在英陵要加封號,尚書崔亮想要舉行祭告儀式,我認為這不符合禮法,希望您停止這個提議。崔亮說:‘加上陵號,尊敬歸向先世,參考典禮,比如漢光武帝追加上尊號給先帝,叫做昌陵;宋太祖追加上尊號給高祖,叫做欽陵;追加上尊號給曾祖,叫做康陵;追加上尊號給祖父,叫做定陵;追加上尊號給父親,叫做安陵。’大概開創帝業的君主,尊崇自己的祖先,就會尊崇他們的陵墓,既然尊崇他們的陵墓,就一定會用祭祀告知他們。禮儀是根據人情製定的,給先帝的陵寢加尊號而不告訴先帝,這不符合人情。我認為告訴他這件事)是正確的。於是朝廷商議時都表示讚同。崔亮於是命令等到英陵碑石建成,派太常舉行祭告禮。
詔令確定侍儀舍人以及校尉限定日期穿戴的冠服。禮官議論說:“古時朝見天子,一定有儐相的職務,公西華身穿禮服,頭戴禮帽擔任儐相,那麼章甫就是儐相的服飾。漢、唐以來,設置了謁者,凡是朝會,負責引導行禮。漢朝使用黑色的冠帽和深紅色的衣服,唐朝使用武弁和深紅色的公服。宋朝時稱這種官職為禮直官,穿公服,元朝時稱這種官職為侍儀。舍人戴著展腳襆頭,身穿窄袖的紫色衣衫,束著塗金的腰帶,腳蹬黑色的靴子。其中的校尉就相當於《周禮》中的太仆、隸仆,掌管君王出入時的車馬和警蹕之事。他們的服裝製度、禮儀書籍沒有流傳下來。漢朝、晉朝的衛士有身穿紅色衣服、絳色長袍、黑色褶褲的製度。唐朝的執仗之士,頭上的冠服有武弁、平巾幘、錦帽、金鵝帽、花腳襆頭、黃??巾、抹額。他們的服飾有各種顏色的繡袍、係大袖的絲帶、各種顏色繡有兩襠背心之類)的衣物、大口褲、銀帶、繡有花紋的軍服、各種顏色繡有寶相花的衣衫、皮製腰帶、綠色衣衫、抹金一種工藝)銅帶、錦製螣蛇一種裝飾性的帶子)。宋朝手執兵器的衛士,大體上和唐朝相同。元代執仗士卒的頭部服飾使用交腳襆頭、鏤金裝飾前額的交腳襆頭、五色的粗綢巾、展腳襆頭、鳳翅唐巾。他們的服飾有紫梅花羅窄袖衫、塗金束帶、白錦汗袴、緋繡寶相花窄袖衫、生色寶相花袍、勒帛、雲龍靴,佩寶刀、紫羅辮線襖。現在準備讓侍儀舍人引導禮儀,依照元朝製度,使用展腳襆頭、窄袖紫衫、塗金束帶、皂紋靴。平常穿戴烏紗帽、盤領衫。校尉手持儀仗,也依照元朝的製度,頭上戴飾有金飾的交腳襆頭,身穿各種有辟邪寶相花圖案的裙襖,束著銅葵花腰帶,腳蹬黑色花紋靴子,戴著刻期冠,穿著方頂巾衣,身著胸背服飾部件名)、繡有鷹鷂花腰線的襖子,係著各種闊匾絲絛,佩戴象牙雕花環,腿纏行縢,腳穿八帶鞋。皇帝批示說:‘可以。’
詔令隨駕的傘扇儀仗都從正門中間道路的兩旁出入。
這天夜裡,刮起了大風。
戊寅日,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馮宗異等人率領軍隊從太原出發,晚上駐紮在徐溝。夜裡,刮起大風。
庚辰日。原元朝丞相也速侵犯通州。當時大軍征討山西、北平,守衛士兵勢單力薄,通州城中也不滿一千人,也速率領一萬多騎兵在白河紮營。守將平章曹良臣說:“我軍兵力少,不能與他們交戰;敵軍人數雖然眾多,然而他們是亡國之後的軍隊),是多次遭受挫敗的軍隊,可以用計謀打敗他們。”於是秘密派遣指揮仵勇等人在沿著河道的船隻上各自樹立起紅色旗幟,綿延三十多裡,敲擊鉦鼓的聲音彼此都能聽到。也速望見這種情況後十分驚駭,於是帶著軍隊逃走了。城中派出精銳騎兵渡過白河追擊,追到薊州,沒有追上而返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任命河南府同知徐麟為知府。徐麟,蘄州廣濟人,從宣武衛鎮撫多次升遷至河南府同知。當時原元朝降臣宋玉和他的散兵遊勇在河南謀劃,要在本月二日夜三更集合眾人反叛。徐麟察覺知道了這件事,告誡掌管報時漏刻的人故意延長二更的時間,賊寇疑惑而不敢發動襲擊)。黎明時分,派遣鎮撫官胡溥率領巡邏的士卒前去抓捕,他們)和盜賊)在街巷相遇,將盜賊)全部抓獲。因為功勞被提拔到這個職位,還賞賜了金帛彩緞。
派遣官員祭祀馬祖、先牧、馬步、馬社這些神靈。當初,皇帝下令在後湖修築祭壇,祭祀馬祖等神靈,命令禮官考察相關禮儀。到這時,禮官上奏說:“《周禮》中說,牧人掌管六馬之類,春天祭祀馬祖,夏天祭祀先牧,秋天祭祀馬社,冬天祭祀馬步。馬祖,是天駟星。《孝經說》中說:‘房宿是龍馬。’先牧,是最先開始養馬的人,他的姓名沒有流傳下來。馬社,是開始騎馬的人。《世本》中說:‘相士發明了馬車。’馬步,是說神靈給馬降下的災禍。隋朝沿用了北周的製度,在春夏秋冬四季中間的那個月舉行祭祀馬祖、先牧、馬步、馬社之神的活動。唐朝、宋朝也沿襲了這一製度。現在擬定春秋兩季第二個月的甲戌日、庚日比較合適。於是皇帝派遣官員行禮。設置四座祭台,每個祭台使用一隻羊、一隻豬,一塊幣帛,幣帛是白色的,四個籩豆,一個簠簋、一個登、一個象尊、一個壺尊,演奏的音樂是時樂。獻官齋戒後身穿公服,行三獻禮。祭文說:“馬神起源於天地初始之時,馬生於世間,養育繁衍,用它來駕車,馬廄也建得恰到好處。曆代振興國家,平定禍亂,都依靠軍隊,百姓因此得以安定。我自從起兵以來,大多憑借馬的力量),摧毀堅固的防禦,打敗敵人,馬)有很大的功勞。考查古製,依據禮儀,舉行盛大的祭祀,以此表達回報根本的心意,來昭顯上天的神功。恭敬地用幣帛、犧牲、粢盛等祭品,莊重地陳列、進獻於神前)。請享用祭品。
壬午日,皇上親自祭祀先農神以後。稷氏配享祭祀完畢後,君主)在南郊耕種籍田。先農壇位於籍田的北麵,高五尺,寬五丈,四麵都有台階。籍田位於皇城南門外,皇帝親自耕種的籍田位於先農壇的東南方,高三尺,寬二丈五尺,有四條台階可以登上籍田。祭祀先農的神位,正位在南麵,後稷的配位在西麵。正位和配位的幣都用青色,其餘的器物和禮儀都和社稷祭祀)相同,隻是不用玉,並且加上登這種器物)。先農壇的祝文說:‘神靈您誕生於天地開辟的初期,創製了農具,識彆優良的種子,從而開始興起農事。’從古至今,天下億萬百姓,沒有稷神就不能生存,永遠作為世間的教化,帝王也舉行祭祀大典,懷著敬畏之心不敢忘記。我本來是平民百姓,因為天下大亂,所以召集兵馬保衛百姓,至今已經十二年了。承蒙天地眷顧保佑,四海之內統一為一家,君臨天下,統治萬民,考訂法典,尊崇祭祀,神靈都被記錄在史冊之中。現在春季農事剛剛興起,按照禮儀應當祭祀禱告。恭敬地命令太常官在京城的南麵修築祭壇,我將親自率領百官,到祭壇去舉行禮儀。緬懷神明創造化育萬物,萬世都是如此,仰望並希望發出太古的苗裔,實在是初生的穀粟,為百姓確立安身立命之所,昭示祭祀永無止境。恭敬地用幣帛、純色的牲畜、穀物等各類祭品,莊重地舉行常規的祭祀,鄭重地獻上這些祭品。以後稷氏配享神靈作為祭主。後稷的祝文說:‘土地肥沃,地脈已通,於是舉行耕籍之禮,進獻常規的祭品給先農神:先農神的功德在於使莊稼生長,實在應該明確地配享祭祀)。’恭敬地用幣帛、純色的酒、各種穀物祭品,按儀式明確地陳述並恭敬地進獻,設置木主來配享神靈。請享用祭品。樂章中的迎神、奠帛環節,都演奏《永和之曲》。迎接神的歌詞是:東風吹起,驚醒了蟄伏的萬物,大地的脈絡振奮踴躍。東方七宿如同蛟龍掛在天邊,明亮地閃耀在天庭之田。百姓的生命依賴食物,創造事物有先行者。圜鐘之樂已經奏響,神靈)於是降臨到這祭筵之上。陳設帛祭品時說:‘天帝出於東方,上天降下農事的祥瑞。’神靈降臨到筵席之上,充滿了溫和美善且盛大的氣象。祭祀神明的帛,顏色隻有蒼色。難道這些祭品,就表示是對神靈的虔誠恭敬嗎?進獻盛肉的禮器時,奏響《雍和》之曲,歌詞)說:製帛已經陳列,禮儀莊重地進獻犧牲祭品)。把祭品盛放在祭器裡,祭祀的儀式非常完備。食器整齊地排列,黃米和小米散發著芳香。民眾的勞力普遍得到保存,這是先嗇古代傳說中始教民耕種之人)神靈的庇佑)。三次進獻祭品,一並演奏《壽和》這首曲子。初次獻上時唱的歌詞是:“九穀還沒有分彆,各種草類生長相同。”進獻為美好的穀物,實在是先農之功)。小米和稻米都很豐盛,用來釀酒和做甜酒。在獻上祭品之初,來祈求神明感應。第二次獻酒時唱道:‘那片廣闊的大田啊,有低窪的濕地,有平坦的原野。’耒耜被運載著,置於)駕車的馬之間。報答祖德而祭祀,舉行亞獻之禮極其虔誠。請神靈享用祭品,自古以來都有豐年。終獻時唱道:舉行帝王親耕籍田的典禮,用它來進行祭祀。希望穀物能夠潔淨、豐富、美好、莊重,都是仰仗上天的恩賜。這時天子要親自耕種,把收獲的糧食供奉給農神。禮儀完成於三揖,然後結束進獻祝詞的環節。撤下供品,送走神靈,一起演奏《永和之曲》。撤去祭器時說:“偉大的先農啊,請享用這些潔淨的祭品。”在先農神的神位前,竹筐裡裝滿了酒,酒杯裡盛滿了酒,案桌上擺滿了菜肴,籩器裡裝滿了佳肴。祭祀禮成,上告神明,神靈的福澤不敢久留。大家吃著剩餘的食物直到田邊,祈求的是豐收之年。送神時唱道:“神靈無處不在,在天上閃耀光芒。”迎神又送神,在祭祀的筵席上。穿著冕服的官員站立在隊列之中,金鐘石磬懸掛在架子上)。到哪裡都沒有阻礙,他的佩飾隨風飄動。望著掩埋祭品的地方),演奏《泰和之曲》唱道:‘祭祀的布帛、犧牲和甜酒,先農之神已經享用。’不要讓它暴露在外,也不要褻瀆它,要將它深深地埋葬。你被秘密地埋葬,也會顯赫地降臨。這是禮的常規,不是今天才這樣。在配享的樂章中,初獻唱道:‘當初人類誕生,靠穀物為生。開創事物需要智慧,遠古的事情又如何流傳呢?追思文德無比的後稷,他是掌管農業的官員中最早的一位。祈求神靈來做主,第一次獻上清酒。亞獻的頌歌說:‘後稷與天相配,興起於有邰。’老天降下好種子,有播種有培育。恭敬地在農田裡勞作,隻進行三次推土耕地表示舉行籍田之禮)。陪伴神靈再次獻酒,神靈享用我們的美酒。終獻時說:“祭祀的美德,人民和睦,年歲豐收。”皇帝下令遵循自然規律養育萬物,所以要獻上供品報答他的恩德。陳述弘揚那夏禹的德行,他的品德,他的功績。他有明哲的德行,隻有他可以堅持到底。那耕種籍田的禮儀,祭祀先農神完畢後,太常卿上奏請求皇帝前往耕種籍田的位置。皇帝到達耕作的位置,麵向南方站立,公侯以下以及應當參加耕作的人各自前往耕種的位置。戶部尚書從北麵進獻耒,太常卿引導前行,皇帝手持耒推三下,戶部尚書跪著接過耒,太常卿上奏請求皇帝回到原位,皇帝麵向南坐下。三公五次推耜,尚書、九卿九次推耜,然後各自退回自己的位置。太常卿上奏說:‘禮儀完畢。’太常卿引導皇帝回到大次休息的地方)。應天府尹和上元、江寧兩縣的縣令率領百姓耕種到田邊把田耕種完)。這一天,皇帝在南郊祭天的地方設宴慰勞百官和年高德劭的老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甲申日,禮部尚書崔亮上奏說:‘按照《禮運》記載:‘在郊外舉行祭禮,那麼眾神就會各司其職。’沈括援引唐朝的製度說:‘凡是皇帝祭祀上帝,那麼其他所有神靈都要提前派使者去祭祀禱告,隻有太廟是皇帝親自去祭祀禱告。’現在打算進行圜丘、方丘的大型祭祀活動,在祭祀之前,皇上要親自前往太廟稟告,還要派使者去預告其他眾神。如果祭祀圜丘,就說:‘某年月日,皇帝在圜丘舉行祭祀,告知諸位神靈,來輔助祭祀之事。’祭祀地神時也是這樣。仍然在圜丘的東邊、方丘的西邊增設天下神隻壇,那些神主牌位)都題名為“天下神隻”。皇帝下詔書聽從了他的意見。
皇上對禮部尚書崔亮說:“古代賢德的人說過,看到活的動物不忍心看到它死,聽到動物的聲音不忍心吃它的肉,這是人之常情。”如今在祭祀時將牲口帶到神壇附近宰殺,按照人之常情來揣度,特彆讓人覺得不安。於是崔亮上奏說:‘考察古代祭祀用牲畜的禮儀,在距離神壇二百步的地方省察牲畜。’皇上高興地說:“必須這樣做才可以啊。”崔亮又上奏說:‘大祀所用的牲畜,皇上應該親自省察,至於中祀、小祀,請依照舊典,命令太常卿、禮部官員省察牲畜。’皇帝說:‘朕已經齋戒敬神,對於省察犧牲,朕難道會害怕勞累嗎?’於是,凡是親自祭祀,皇帝都要親自視察祭祀用的牲畜。
大將軍徐達等人率領軍隊從霍州到達平陽,右丞薛顯從桃花寨帶兵前來會合,並且帶著投降的將領知院杜旺等十一人到軍門拜見。徐達命令指揮王某統領元帥章存道的軍隊鎮守平陽,計劃奪取陝西。
乙酉日。在清明節祭祀太廟。皇上敕諭中書省的大臣說:‘中書省是法度的根本,是眾多部門所遵奉承受的地方,凡是朝廷的命令、政令教化,都從這裡發出。’事情有不正確的,應當直言改正。如果曲意逢迎、盲目順從,話已經說出口了,追悔怎麼來得及呢!《尚書》上說:‘手足具備才算是完整的人,有賢良的臣子才算是聖明的君主。’從今以後,如果我做的事有不當之處,你們要及時來告訴我,尋求最恰當的解決方法,不要隨便順從就了事了。”
丙戌日,撤銷各府照磨檢校。
庚寅日,皇帝對朝中大臣說:“積累微小的黍米可以變成一寸,積累善行可以成就美德,所以小善可以變成大善,小惡也一定會變成大惡。又說:‘積累善行就像堆積泥土,時間久了而不停止,就可以堆成山;積累惡行就像防範河流決口,惡行)微小的時候而不堵塞,必定會發展到惡行)像滔天的洪水一樣嚴重。’你們都是當時的傑出人才,又與我共同治理天下,即使你們有小小的善行,我也一定會記錄下來。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不要吝嗇,迅速改正。人能改正過錯,學習善行,就像鏡子除去了汙垢,光輝一天比一天增多。如果不這樣的話,就會終身受到蒙蔽,罪惡一天天地積累,災禍就會降臨了。難道不應該引以為戒嗎?
辛卯日,大將軍徐達率領軍隊從平陽抵達河中,派遣指揮張良建造浮橋,挑選士兵和戰馬跟隨副將軍常遇春、馮宗異率先渡過黃河,奔赴陝西。
壬辰日,任命翰林直學士詹同為侍讀學士,秦裕伯為待製,袁渙、睢稼為翰林應奉。裕伯,是大名人。他跟隨父親在元大都任職,在國子監學習,考中進士,多次升官,官至福建行省郎中。當時正逢亂世,於是他辭去官職寓居揚州,又為躲避戰亂來到鬆江的上海奉養母親。當時張士誠占據了姑蘇,派人招請他,他)拒不接受。吳元年的時候,皇上命令中書省發檄文到鬆江征召他裕伯),裕伯對使者說:“我裕伯接受元朝的爵位俸祿二十多年,背叛它,這是不忠誠啊。”母親的喪事還沒有結束,就忘記了哀傷而外出,這是不孝順的行為。不孝順、不忠誠的人,對他人和國家有什麼益處呢?於是他上書給中書省,堅決推辭。洪武元年,行省的大臣又發檄文起用他,秦裕伯稱病不出任官職。皇帝於是親手寫信告知他說:‘海邊的百姓喜歡爭鬥,秦裕伯是有智謀的人。’然而您留在這個地方,如果堅決防守而不主動出擊,恐怕以後會後悔。秦裕伯拜謝皇帝的書信,然後入朝為官。秦裕伯博學善辯,善於說辭。皇上想要授予他官職,他多次以各種理由推辭,到這時被任命為待製。
皇上與侍臣談論對待大臣的禮儀,劉基對皇上說:“古時公卿大臣有罪,會端著盛水的盤子,將劍放在上麵,去請罪室自裁,不會受到輕視和侮辱,這是保存了對待大臣的禮儀。”當時侍讀學士詹同陪坐在一旁,於是拿來《大戴禮記》和賈誼的奏疏進呈給皇帝),並且說:“古代刑罰不施加於大夫,這是用來激勵他們的)廉恥之心的,從而使君臣之間的恩義都能兼顧。”皇上非常讚同他的話。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合並泌陽縣到唐州,合並穰縣到鄧州。設置涉縣,隸屬於真定府。將建昌衛改設為守禦千戶所。
皇上對翰林侍讀學士詹同說:‘用仁義平定天下,雖然遲緩但能長治久安;用詐力奪取天下,雖然容易但會迅速滅亡。’從周朝、秦朝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來。所以周朝的仁厚,可以作為後世的榜樣;秦朝的暴虐,可以作為後世的鑒戒。像漢朝、唐朝、宋朝的政治,也是各有優劣之處,隻是應當采用其長處而舍棄其短處。如果一概地說漢、唐、宋,而不在是與非、取與舍上仔細地抉擇,那麼得到的和失去的就會混雜不清了。
設立驍騎前衛親軍指揮使司。設置萊州衛。
夜裡,有一顆像杯子般大小的流星,顏色青中帶白,從騎官星處升起向西南方向運行,到浮遊的雲氣中消失了。
甲午日。皇帝告訴群臣說:‘從前元朝不重視名爵,有時因為偏愛,就授予官職,名爵雖然容易得到,但對事情沒有實際益處,隻是擁有一個虛名罷了。’朕現在任命官員,一定會根據他們的才能,官員所治理的事務,一定要竭儘心力做好。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朝廷的俸祿不可白白浪費。我又曾經回想過去在民間的時候,看到州縣的官吏大多不體恤百姓,常常貪圖錢財喜好女色,喝酒耽誤公事。凡是百姓認為是好事的,君主卻對他們的態度冷漠,實際上心裡卻非常憤怒。所以現在嚴明法律禁令,隻要發現官吏貪汙腐敗,危害百姓,一定嚴懲不貸。你們應當體會朕的話。如果能廉潔奉公,就像在平坦的大道上行走,自在舒適;如果貪婪受賄觸犯法律,就像在荊棘叢中行走,寸步難行,即使能出來,也會遍體鱗傷。能不引以為戒嗎!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三十九
喜歡白話明太祖實錄請大家收藏:()白話明太祖實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