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4067年)二月辛酉日初一,皇帝下令賞賜陸仲亨率領的征討南方的將士,指揮每人)給予有花紋的絲織品和絲帛各三匹,千戶、衛鎮撫每人)各兩匹,百戶、所鎮撫每人)各一匹,戰死的賞賜數量)加倍,因病去世的比照戰死的減少三分之一,士兵賜給數量不等的米。
皇上駕臨東閣,翰林學士宋濂、待製王禕等人進講《大學》傳文的第十章,講到有土地就會有百姓那部分內容)時,宋濂等人反複講解這一點。皇帝說:‘人民是國家的根本,道德是自身的根本。德行深厚那麼民眾就會歸向;民眾安定那麼國家就穩固。所以君主有仁厚的品德,百姓就會歸附他,就像歸附自己的父母一樣。人心既然已經歸附,那麼土地和財富自然也就會歸附了。如果德行不足以使民眾歸附,即使擁有錢財,又有什麼用呢?’
設立神帛製造敕令局。在此之前,皇上命令中書省、禮部設立機構製造神帛誥敕,並且確定商議它們的規格形製。於是中書省和六部商議:神帛上織的文字為‘禮神製幣’,誥書上織的文字為‘大明官誥’,敕書上織的文字為‘大明敕命’。文武百官中一品到五品的誥命用五色絲織品織成,六品到九品的敕命用純白綾織成,都要織上某年某月某日製造及局官姓名。上奏之後,皇帝下令,凡是神帛的織文,郊祀上天以及配享上天的皇帝都寫“郊祀製帛”,太廟中供奉的皇帝先祖寫“奉先製帛”,配享太廟的親王寫“展親製帛”;祭祀社稷、曆代帝王、先師、孔子以及諸神隻,都寫“禮神製帛”,祭祀功臣寫“報功製帛”,蒼、白、青、黃、赤、黑的顏色,各按其應有的顏色製作。誥命、敕命,文官的字用玉箸篆,武官的字用柳葉篆。誥命上的織文是‘奉天誥命’,敕命上的織文是‘奉天敕命’,都使用升降龍文,左右盤繞。
壬戌日。皇上到後宮花園中遊玩,看到鵲鳥築巢時用羽翼保護幼鳥的辛勞,感慨地歎息說:“禽鳥辛勤勞作到這種程度,何況人之間的母子恩情呢?”於是下令群臣中有父母年老的,允許他們回家奉養。當時元朝鎮撫陳興被俘來到京城,朝廷對他的恩寵和待遇非常優厚。陳興說他的母親在嵩州,已經八十多歲了,他想請求辭官回家贍養母親。當即賞賜給他白金、衣服和帽子,然後打發他走。陳興推辭,皇上回頭對身邊的大臣說:“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天性,天下人都是一樣的。陳興雖然是個武夫,聽到朕的話,就悲傷地想要回家,朕開始不知道他有母親,如果知道,怎麼會讓他遠離母親呢?人的壽命不超過一百歲,現在他的母親已經八十多歲了,萬一不能相見,陳興就會有無窮無儘的痛苦。陳興回家以後,母子相見,會是多麼快樂啊!”侍臣回答說:陛下用孝道治理天下,推究揣測人情,再細微的地方也能洞察到,不隻是一家中的老人得到妥善安置,天下的孤苦伶仃、鰥寡之人都蒙受陛下的恩澤了。皇上說:‘人之常情沒有不愛自己親人的,一定要讓他們)能夠儘到自己的孝道。一個人孝順,大家就都會趨向於孝順,這是風俗教化的根本。所以聖明的人治理天下,必定依據人之常情來進行治理。’
甲子日,皇帝祭祀先農。合並祭祀太歲、四季的月將、風、雲、雷、雨、大山與重鎮、四海與大川、山川、城隍、軍旗等眾神靈。皇上起初認為太歲、風雲、雷、雨都是天神,而嶽、鎮、海、瀆、天下山川、城隍都是地隻,各自設立祭壇,在國都的南邊專門祭祀,但祭祀的時間、日期以及祭品都不相同。到這時又認為風、雲、雷、雨、嶽山)、鎮山)、海、瀆河川)都是陰陽二氣,流行不止沒有間隙,於是就把兩個壇合並成一個壇,並且增加了四季的月將、旗纛等眾神。總共設置了十九個神壇,太歲、春、夏、秋、冬,四季月將為第一壇,其次是風雲、雷、雨之壇,再其次是五嶽之壇,再其次是五鎮之壇,再其次是四海之壇,再其次是四瀆之壇,再其次是京都、鐘山之壇,再其次是江東山川之壇,再其次是江西山川之壇,再其次是湖廣山川之壇,再其次是淮東、淮西山川之壇,再其次是浙東、浙西、福建山川之壇,再其次是廣東、廣西、海南、海北山川之壇,再其次是山東之壇。山西、河南、河北的山川神,其次是北平、陝西的山川神,其次是左江、右江的山川神,其次是安南、高麗、占城等國的山川神,其次是京都的城隍神,其次是六纛大神、旗纛大將、五方旗神、戰船、金鼓、銃炮、弓弩、飛鏢、飛石、陣前、陣後等神靈。各個祭壇的祭祀,都是皇帝親自去行禮。先祭祀,禮官上奏:“祝文從太歲以下到四海,一共五壇,上麵對應自稱‘臣’的地方,請皇帝親自署名。那些鐘山等神隻),在祭祀祝文中)對皇帝朕)稱‘餘’的情況),請讓禮官代皇帝)簽署祝文)。”皇上說:“朋友之間書信往來,尚且親自題寫姓名,何況是對神明呢?一定都要親自簽署。”等到登上天壇,太常寺丞任以忠擔任讚禮官,考慮到皇帝體力疲憊,對參拜的禮節進行了一些簡化。行禮結束後,皇上詢問原因,任以忠用誠實的話回答。皇帝說:“臣子按照正道敬愛君主,我對於神靈,隻擔心自己的誠摯恭敬還沒有完全做到,怎麼敢害怕辛勞。你應當明白朕的心意,以後不要再這樣做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命令製定四方平定巾的樣式並向天下頒布推行。當初,皇上即位以後,更改了一些製度,凡是官員、百姓、男女的衣冠服飾,全都恢複了中國的製度。到這時又因為士人和百姓所戴的四帶巾不夠完善,又製作了四方平定巾,在全國頒布施行,命令士人、官吏和百姓都按照規定的樣式製作並穿戴它。差役、伶人的衣服像原來所規定的那樣,隻是在衣服的製作上與其他官員不同。
乙醜日,皇帝詔令繼續修訂《元史》。當時儒士歐陽佑等人采集選取元朝元統年之後的史實返回朝廷,皇帝又命令翰林學士宋濂、待製王禕擔任總裁,儒士趙塤、朱右、貝瓊、朱世廉、王彝、張孟謙、高遜誌、李懋、李汶、張宣、張簡、杜寅、殷弼、俞同共十四人一同編纂修訂。
丙寅日,朝廷任命中書省郎中夏惟武為戶部侍郎。
丁卯日,派遣官員到孔廟祭奠先師孔子。
戊辰日,祭祀大社、大稷。
己巳日,大河衛發生火災,燒毀了軍民的房屋以及廣積庫。
任命指揮曹興才為山西行省參政,同時兼管太原衛的事務。朝廷設立太原左右衛,任命同知謝得成擔任太原右衛指揮使,兼任太原副總兵;任命同知陳桓擔任太原左衛指揮使。
庚午日,在此之前,皇上問戶部:‘天下百姓誰最富裕,哪裡的物產最優良?’戶部大臣回答說:‘按照田稅的多少來比較,隻有浙西有很多富有的人家。拿蘇州這一個府來計算,百姓每年繳納糧食一百石以上到四百石的有四百九十戶,五百石到一千石的有五十六戶,一千石到兩千石的有六戶,兩千石年納稅糧三千八百石的有兩戶,總計五百五十四戶,每年納稅糧十五萬一百八十四石。’皇上說:‘富裕的百姓中有很多強橫之人,所以元代的時候這些人欺淩弱小的百姓,憑借權勢在鄉間橫行霸道,人們受到他們的迫害。應該把他們召來,朕將勸誡他們。’到這時,各郡的富民都到了,入宮拜見,皇上告訴他們說:‘你們居住在鄉村田野,平安享受富裕生活的原因,你們知道嗎?古人說過:‘人的生存需要欲望,沒有君主就會導致混亂。’假如天下有一天沒有君主,那麼強大的就會欺淩弱小的,人多的就會欺淩人少的,富裕的人不能使自己安寧,貧窮的人不能使自己生存下去了。現在我為你們的君主製定法律製度,讓富有的人可以保持自己的財富,貧窮的人可以保全自己的生命。你們應當遵守本分,奉公守法,能夠奉公守法,就能保全自身了。不要欺淩弱小,不要侵吞貧窮之人,不要虐待幼者,不要欺侮老者,恭敬孝順父親和兄長,與親族和睦相處,周濟救助貧窮困乏之人,在鄉裡恭順謙遜。像這樣就是良民。如果效仿過去的行為,就不是良民了。’眾人都叩頭謝罪。於是賞賜給他們酒食,然後將他們送回了家。當時翰林學士宋濂、詹同以及待製王禕、起居注陳敬等人在皇帝身邊侍奉,皇帝回頭對他們說:‘我告誡這些人,是想勉勵他們做善事罷了。’禕回答說:‘自古以來的帝王都兼任君主和老師的職責。夏、商、周三代以後,作為君主的人都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卻不知道進行教育。現在陛下您教導告誡臣下),無異於嚴師教導弟子,恩情極其深厚,確實是所說的兼有治理和教化的方法了。’
戶部上奏說:“開封府軍倉儲存糧食三萬六千多石,支取後缺少了二百五十石,請拘捕相關官吏審訊。”皇帝說:‘儲備的糧食時間長了,難道沒有損耗嗎?不要追究這件事了。’
皇帝問禮部尚書崔亮說:“朕郊祀天地,拜位都在正中,而百官朝見參拜,卻站在東西兩邊,來避開正中間,這是什麼禮儀呢?”崔亮回答說:‘我聽說天子祭祀上天,從午階登上祭壇;祭祀土地神,從子階登上祭壇。社祭是祭土地神而以陰氣為主,陰氣在北方,所以君主麵向南方,以報答陰氣的恩德。在郊外祭祀上天而以陽為主宰,陽位在南方,所以君主從午位的台階登壇,麵向北來答謝陽。何佟之在議論中說:“祭祀土地神時要麵向北方,因為君主要在土地神麵前答話,所以麵向南方;祭祀天神時要麵向南方,因為君主要在天神麵前答話,所以麵向北方。”至於群臣在上朝時參拜天子,因為不是報答神靈的祭祀,都應該避開君主的尊位,所以上下都要從卯陛走,朝班則分左右站列,以避開馳道,這是因為二者的意義不同。’皇上說:‘臣子侍奉君主,與君主侍奉上天,那道理是相差不遠的。’於是命令侍儀司:從今以後,各級官員入朝參拜,左右兩班的距離不能超過二尺。那些行省的官府官員、禦史台的官員都隻能在甬道上拜見皇帝),隻是不能徑直在甬道上行走罷了。
辛未日,賞賜廣西衛指揮僉事左君弼的母親二十石米。因為左君弼有擒獲山寨首領黃英傑的功勞。
癸酉日。太常少卿陳昧上奏說:“按照《周禮》的記載,孟冬祭祀司民、司祿,獻上百姓的數目、糧食的數目,就接受下來收藏。大概民眾的食物都是由上天決定的,所以民眾的數量有拜受天賜食物)的禮儀。現在在圜丘進行郊祀的時候,應該把戶口錢糧的簿冊陳列在圜丘台下,典禮結束後收藏到內府,以此來體現向天拜受民眾數量、糧食數量的意義,這也是本朝一個朝代的製度。”於是皇帝命令中書省的大臣,凡是舉行郊祀大禮時,要將全天下的戶口、錢糧的簿冊陳列在郊祀壇的)台下,祭祀完畢後收入內庫收藏起來。全天下的城池山川、地理上優越的地勢,也都繪製成圖,寫成書籍,收藏在皇宮內庫之中,以便流傳久遠。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甲戌日,皇帝下詔追贈肇慶府經曆裴源官職,在其原來職位的基礎上加升二等。當初,裴源因為公務來到新興縣北顧嶺,突然遭遇了山賊陳勇卿等一百多人,他們抓住了裴源,強迫他下拜,裴源不肯,大罵道:‘你們不過是些反賊罷了!我是朝廷任命的官員,怎麼能向你下跪呢!’賊人於是殺了他。到這時,廣東行省上報了裴源的死狀,所以朝廷對他加以追贈。
撤銷太倉黃渡市舶司,凡是外國商船到達太倉的,命令軍衛衙門和有關部門一同清點登記其數量,送往京城。
丙子日。皇帝在東郊舉行朝日之祭,祭祀用的牲畜是一頭紅色的小牛、一隻羊、一頭豬。王使用直徑五寸的圭璧,一匹帛,帛用紅色。設置大尊、著尊、山罍各兩個,放在祭壇上的東南角落,麵向北;象尊、壺尊、山罍各兩個,放在祭壇下,用醴齊、盎齊、清酒來注滿這些酒器),將明水、玄酒分彆注滿於上位之尊大尊、象尊)。籩、豆各十個,簠、簋各兩個,裡麵所裝的祭品與社稷壇相同。進獻盛放在三個登中的食物,實際上是不調五味的肉汁;進獻盛放在三個鉶中的食物,實際上是加了調料的肉羹。祭祀之前,皇帝要齋戒三天,散齋兩天,陪祭的執事官員也一樣。祭祀的前一天,皇帝身穿皮弁服,前往天壇視察祭祀用的牲畜,前往神廚視察鼎、鍋,洗滌器具,有關官員按照禮儀進行陳設。冬至當天清晨,皇帝乘車到達大次,太常卿上奏說請皇帝準備好。皇帝穿上袞服、戴上冕旒,太常卿奏報外麵準備工作)已經完畢。皇帝進入座位。讚禮官高唱迎神的儀式開始),協律郎舉起麾旗,奏響名為‘熙和’的曲子。讚禮官高聲唱說請大家)行禮拜祭。太常卿上奏說:“有關部門已經恭敬地準備好了,請開始祭祀等活動)。”皇帝拜了兩拜,在位的官員也都拜了兩拜。讚禮官高唱進獻玉和絲帛。皇帝走到盥洗的位置,太常卿上奏說:‘之前已經齋戒,今天早晨要進行祭祀,要使內心更加純淨。’潔淨,以麵對神明。皇帝插好圭,洗手、擦乾,拿出圭,登上祭壇。太常卿讚頌說:神明就在上方,大家要)端正嚴肅莊重的儀態舉止。皇帝從午階登上丹墀,協律郎舉旗,演奏《保和之曲》。皇帝走到大明神位前跪下,把圭插在腰間,上香,獻上玉帛,抽出圭,再拜,回到原位。讚禮官高唱‘進俎’,皇帝走到神位前,將圭插在腰帶上,放下俎,取出圭,回到原位。讚禮官唱“行初獻禮”。皇帝來到爵洗的位置,把圭插入腰帶暫放),清洗酒爵、擦拭酒爵,把爵交給拿爵的官員,抽出圭,來到放酒樽的地方,把圭插入腰帶暫放),拿爵接受酒,再把爵交給拿爵的官員,抽出圭,協律郎舉起旗幟,演奏《安和》之曲,表演武功之舞。皇帝來到神位前跪下,把圭插在腰帶間,進獻香,澆酒祭祀,放下酒爵,抽出圭,讀祝文的官員拿過祝文,跪著讀完後,皇帝俯身下伏,起身,拜了兩拜,回到原位。
亞獻時,演奏的音樂是《中和之曲》,終獻時,演奏的音樂是《肅和之曲》,舞蹈都是文德之舞,儀式與初獻時相同。
讚禮官唱禮,讓皇帝接受福酒、福肉。皇帝登上祭壇,來到飲福酒的位置,拜了兩拜,跪下,把圭插入腰帶表示恭敬),負責奉酒的官員斟滿福酒跪著進獻給皇帝,太常卿輔助禮儀並說道:‘隻有這些美味食物,是神靈所賜予的,神靈)賜給幸福吉慶,讓億萬民眾一同受惠。’皇帝接受爵,把酒灑在地上行祭酒禮,飲福酒,將爵交給執事,執事將爵放置在坫上。負責捧持祭肉的官員捧著祭肉跪著進獻。皇帝接受祭肉,把它交給執事人員,拿出圭,俯身下伏,起身,拜了兩拜。在位的官員都拜了兩拜,然後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讚禮官高唱撤去祭器中的祭品,協律郎舉起指揮用的旗幟,樂隊奏響《疑和之曲》。掌祭官前往神位前撤下祭器,讚禮唱“送神”,協律郎舉旗,演奏《壽和之曲》。皇帝拜了兩拜,在位的官員也都拜了兩拜。讀祝官拿取祝文,奉幣官捧著幣帛,掌祭官拿取祭品和爵前往焚燒的地方。讚禮官高唱‘望燎’,協律郎舉起麾旗,演奏《豫和》之曲。皇帝前往望燎位,等到柴燎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太常卿啟奏典禮完畢。
那祝禱的文辭說:‘隻有神靈太陽明亮地從東方升起,在天空中運行。神奇的光輝向下照耀,沒有私心也沒有偏向。新的一年開始了,彰顯上天的恩德。世間萬物都敬仰他),他的)運行規律沒有差錯。國家有定時的祭祀,要遵循古代的典章製度。太陽的車駕已經停駐,天下都如春天一般溫暖。’
樂章中迎接神靈的唱詞是:‘吉利的日子,美好的時辰,祭祀的典禮按規定進行。純陽的精華,隻有那太陽最為典型)。那神靈光明偉大,明察我的內心。等待迎接,希望神靈降臨享用祭品。’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我和歲星、風神、雲神、雷神一樣。
丁醜日,皇帝的第十個兒子檀出生,是寧妃郭氏所生。
癸未日,追封已故元帥郭子興為滁陽王,妻子張氏為滁陽王夫人,在滁州為他立廟,還畫了他的三個兒子在廟中配享。凡是郭子興的生辰和忌日,以及節日,都命令有關部門前去祭祀。
乙酉日,指揮金朝興奪取東勝州,俘獲了元平章荊麟等十八人。思南宣慰使田仁智派遣都事李懋進獻表章和貢馬。
丁亥日。長淮、泰州衛的士兵運糧到淮安,遭遇大風翻了船,二百七十多石米被衝走沉沒。戶部請求責令他們償還。皇帝說:‘士兵們遇到大風大浪翻船,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皇帝說:‘士兵遇到風浪翻船,怎麼能是他們的過錯呢?讓他們不要償還。’
設置留守衛指揮使司。建國初期曾經設立都鎮撫司,總管禁衛軍,後來隸屬於大都督府,品秩為從四品,統率各門千戶所,不久後改名為宿衛鎮撫司。到這時升為衛,專門統領軍隊守衛各個城門,以及巡查皇城和城牆建造之事。
戊子這天,皇上曉諭朝廷大臣說:‘六部總管天下的事務,若不是學問淵博、才德俱佳的人,是不足以擔任六部官職的。如果有賢能的人才隱居在山林之中,或者屈居在下級官吏的職位上,我不能全都知道。你們都要把賢才)全部舉薦上報,我將任用他們。’於是向天下下詔說:“自古以來,帝王開創基業,建立國家,一定需要賢明傑出的臣子,共同創造功績,使百姓安康。因此,商湯和周武王平定天下後,任用了優秀的人才,把他們安排在各級職位上,所以才能讓恩德光照上下,福澤流傳無窮。現在我在江東建立帝業,統治著眾多國家,考查古代製度設立官職,期望達到最好的治理狀態)。朕)長久地思慮六部事務繁多、責任重大,可是在位的官員並不都是合適的人選,難道是我任用賢才的途徑不夠廣泛嗎?還是賢能智慧的人堅守自己的誌向和節操而甘願隱居在山洞之中呢?詔書下達的那天,有關部門要儘心儘力去探訪,用禮節送他們入朝。
這個月,左副將軍李文忠率領軍隊到達興和,元軍守將獻出城池投降,又進兵察罕腦兒,於是俘虜了元平章竹貞。
命令中書省、六部的官員會同太史令劉基參考曆代朝服、公服的製度,凡是大型朝會,天子穿戴袞冕禮服禮冠)駕臨宮殿,就穿朝服;會見皇太子就穿公服。又命令製作公服、朝服賞賜給百官。
大明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實錄卷之四十九
喜歡白話明太祖實錄請大家收藏:()白話明太祖實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