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五年4079年)九月初一丁未日,製作孝慈皇後的神主牌位。
孝慈皇後神主用栗木製成,高度為六寸九分,寬度為一寸九分,底座高為二寸六分,整體高度為九寸五分。
神宮高三寸九分,寬七分,深三分。
放置神主的木盒高一尺一寸二分,寬四寸八分,側麵寬四寸。
須彌座有七層,高三寸,總高一尺四寸二分,四麵都有黑漆戧金雲鳳紋。
神門高二寸三分,寬也是二寸三分,形狀像如意,用純金裝飾。
主龕高八寸四分,寬三寸八分,兩側寬三寸四分,三麵都用黑漆戧金裝飾,放置在匣子內的座上,不使用頂蓋。
賜給刑部尚書開濟、侍郎楊汝賢每人織金羅衣一套。
皇帝下令告誡四川都指揮使司及成都護衛指揮使司說:“蜀王的宮殿,要等雲南的軍隊返回後,才可以動工。”
把蜀漢先主舊城有水流環繞的地方作為外城牆,在中間修築王城。
詔書到了以後,慢慢謀劃這件事,不要著急。
太白星在白天出現。
戊申日,吏部將從天下征聘而來的儒士中,選拔出精通經學、品行端正的人,按照等級上報給皇帝。
皇上說:“賢良的人才本來就不缺少啊。現在賢人君子出來為君主所用,應該根據他們的才能,不論大小都應該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不應該讓他們有才能卻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己酉日,吏部帶領精通經學、品行優良的鄭韜等三千七百多人入朝覲見。
皇帝對他說:“朕自從即位以來,一直尋求賢能的人,與他們共同商議治理國家的大計。然而我自知知人很難,這是連堯舜都感到困難的事,難道我所知道的人都是賢人,而我所不知道的人就沒有賢人嗎?所以朝廷詔令天下征召聘請那些遺落民間、隱居不仕的賢人。你們固然都是賢人君子,山林之中又怎麼會沒有像你們一樣的人呢?把他們全都舉薦給我任用。”
於是,濟寧、單縣儒士張寧因為董倫等人的推薦,朝廷又派使者去征召他,並且賞賜給鄭韜等人每人一錠鈔幣。
賞賜戶部尚書曾泰一件織金的羅衣。
癸醜日,將國子助教單仲佑貶為雲南大理府儒學教授。
乙卯日,天空出現五色雲。任命儒士蕭尚仁為潭王府左長史。
蕭尚仁因為年老堅決推辭,皇上任命他為平涼府儒學訓導。
皇上對吏部大臣說:“近來我征召天下儒士到京城,他們都與我共同研討治國之道,使百姓安居樂業,應該對他們優厚地對待。如果有士兵生病去世,相關官員會提供棺材,安排船隻、車輛將其送回他的家中。來朝見君主卻死在途中的也這樣處理。”
戊午日,任命儒士金良佐為廣東布政使司右布政使。
己未日,有個糧長征收民眾的夏稅時,把征收來的絹藏匿起來據為己有,刑部按照監守自盜的罪名論處他。
磨勘司的官員俞綸反駁這個觀點,說:“糧長因為征收夏稅,藏匿了他人的絹,並非盜竊官府的物品。依據律條,應該按照因公聚斂財物歸為己有來判罪。刑部所判定的罪行太重了。”
奏疏呈上,皇帝聽從了俞綸的建議。
夜裡,土星犯畢宿。
庚申日,任命儒士邢浩為河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鄒伯源為右參政,盧友常為山東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張翼為左參議,周尚文為右參議,郭思齊為北平布政使司左參政,許允恭為右參議,吳昭為山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邵勉為左參政,錢壽祿為右參政,劉安禮為左參議,王惟善為右參議,陳宗顏為陝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齊瞻所為四川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宣彥為右參政,分彆賜予鈔錠。
辛酉日,祭祀周天星辰。任命儒士趙麟、苟文甫等人擔任監察禦史。
壬戌日,開始鑄造監察禦史印,印文是“繩愆糾繆”。
八月二十三癸亥日,特地在天下的府、州、縣設置提刑、按察分司,任命儒士王存中等五百三十一人擔任試僉事,每人巡察治理兩個縣,約定滿一年就升遷官職。
官員進宮辭彆皇帝時,皇帝告誡他說:“官吏治理政務的弊病,沒有比貪汙受賄更嚴重的了,其次就是平庸鄙陋。現在天下的府州縣官員,在這兩個方麵往往存在問題,因此弊端日益滋生,百姓深受其害。所以命令你們前往治理該地,凡是官吏是否賢能,軍民的利弊,都要查訪糾舉,不要因循守舊。”
任命儒士王嘉會、彭無黨等為國子監博士等官職。
晉王府長史退休的桂彥良呈上《太平治要》,共十二條:
第一條是遵循天道。上天不用言語,四季就會更替,萬物就會生長。上天降生聖明的君主,處在最高的地位,統治天下,就一定要效仿上天,光明如同日月,恩德如同雨露,威嚴如同雷霆,信用如同四季,這樣百官就會儘職,各種事務自然就能得到處理。如果自身兼任眾多事務,那麼君主勞累臣子安逸,這不是用來效法上天的做法。上天的法則是愛惜生靈,聖人也愛惜生靈,愛惜生靈的美德深入人們心中,那麼人們都會被感化而做善事,從而自然不會觸犯法律了。孔子說:“隻有天是最偉大的,隻有堯能夠學習上天的偉大。”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第二,要開拓更多土地,中原地區是天下的中心。號稱肥沃的土地,因為人力沒有到達,長久以來變得荒蕪。近來雖然命令各軍屯田耕種,但開墾的田地還不夠廣闊。不如在四方土地貧瘠、百姓貧困、戶口眾多的地方,讓有關部門招募百姓開墾耕種,願意響應招募的人,給予物資人力方麵的資助,減輕他們的徭役賦稅,使他們樂於做這件事。等到所有犯罪的人,也把他們流放到屯田的地方,使得荒蕪閒置的田地沒有不種莊稼養蠶的。三五年之間,中原地區就會變得富裕,這樣財用就會充足,禮儀就會完備了。
第三,順應人心。天下以人心為根本,人心在哪裡,天命就在哪裡。所以善於治理天下的人,一定要上承天命,下順人心。百姓所喜愛的,君主也喜愛它;百姓所厭惡的,君主也厭惡它。大概人之常情沒有不希望富裕長壽、安閒舒適的,所以三王使百姓生存而不傷害他們,養育百姓且日益豐厚,節約民力而不讓百姓困苦。君主對於百姓,既然就像父母對於子女,那麼百姓對於君主,也就像子女敬愛他們的父母了。夏商周三代能得人心,原因就在這裡。
第四是培養聖明的品德。那聰明睿智、文武雙全、仁愛孝順的君主,天生就具有聖明的品德,本來就沒有不具備的美好品德。然而在處理繁多政務的間隙,有時受到外界的觸動影響,那麼意念就會產生,就像重重的烏雲遮蔽了太陽一樣。所以即使是大聖之人,也必定小心謹慎,常常施加存養本心、反省檢查的功夫。節製自己的嗜好和欲望,克製自己的憤怒情緒,使自身保持清正廉明,使意誌和氣概如神明一般,這樣就像青天白日一樣,萬物都會敬仰,聖德日益昌盛,聖壽萬年。經傳上說:“有很高德行的人必定會享有高壽。”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啊。
第五點是鞏固國家命脈。夏、商、周三代的國祚之所以能長久延續,是因為用仁義道德教化百姓,不專靠刑罰,所以百姓能得到休養生息的快樂,而上天也會眷顧他們。秦朝、隋朝統治天下的時間不長,是因為他們隻知道實行苛刻的政策,無休止地征發勞役,不實行仁義,所以百姓無法生活,上天也不保佑他們。現在大功告成,天下安定,萬國都已臣服,應當以夏、商、周三代聖明君主的治國之道為榜樣,以秦、隋兩代的失誤為鑒戒,這樣就能使人心和諧喜悅,上天保佑眷顧,國家就像泰山一樣安穩了。
第六是開設經筵。自古以來聖明的君主和賢能的臣子治理天下的重要原則和方法,都記載在六經之中,為萬世後人留下訓誡,不能不加以講習。講習了這些經典,就能明理正心,運用到處理政事上,沒有不合適的。如今正當大力振興文化教育的時候,應該選擇德高望重、成就卓著的儒者,在農曆初一和十五皇帝臨朝聽政的時候,講解一篇儒家經典,陳述其中的要旨,讓君臣都恭敬地聆聽,人人警醒,產生向善之心,這對國家的治理和教化大有補益。
第七點是要精心選拔人才。官員任用得當,那麼各種政務就會自行得到處理,百姓也能安居樂業,所以在選舉官員時,不可以不謹慎。六部和十三個布政使司,這是國家的重要部門和官職,怎麼能輕易任用又輕易廢除呢?一定要多次考驗他們的才能、品德和度量,確定他們可以勝任之後,再任用他們。至於提刑官、按察使和知府這些職位,固然不能完全了解擔任這些職位的人,但也不能輕易任用。應該讓五品以上的京官各自舉薦一名賢良正直的人,知州和知縣與百姓最為親近,也必須加以選擇。應該讓按察使、知府每年舉薦一兩個清正廉潔、勤奮質樸的官員。凡是舉薦的人,不論他是否當官,隻要舉薦的人有才能,就會得到獎賞,胡亂舉薦,就會受到懲罰。像這樣的話,那麼人們都會儘心竭力地去尋找賢才而不會遺漏人才了。對於新提拔的人才,應當先讓他們擔任副職,若他們確實有出眾的才能,再對他們破格提拔,這樣一來,就可以得到稱職的官員了。
第八是慎重使用刑罰。刑罰這件事,關係著人的性命,不能不謹慎。所以《尚書》說:“與其殺掉無罪的人,寧願放過不守常法的人。要謹慎啊!要恭敬謹慎啊!一定要謹慎對待刑罰啊!”因為死者不能再活過來,受刑者的肢體也不能再連接起來,如果不謹慎處理案件,詳加審判,那麼就會有很多人受到傷害。傷害的人多了,一定會損傷和氣,這不是善於治理國家的方法。掌管刑獄的官員,一定要選擇公平、正直、寬厚的人,比如漢代的張釋之、於定國等人,要信任他們並將重任交給他們,這樣天下就不會有冤屈的人,也能實現刑罰被廢除的效果。
第九條是重視教化。學校是用來宣揚彰明政教風化,培養教育人才的地方,不隻是解釋古書字義和辨析文辭而已。現在大規模興辦國學,增加學生名額,教育的恩澤已經非常深厚了。然而國學是天下的首善之地,已經選用了名儒,按照五經來教授學生,一定是先德行後文藝,壓抑浮華崇尚淳厚,不能倉促地任用官員,以開啟他們的奔走鑽營之心。天天進步,月月進步,從而得到真正的修行和實踐,使成年人有德行,小孩子有成就,將會看到風俗日益醇厚,人才輩出,為國家所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十條是駕馭戎狄。駕馭戎狄的方法,把防守戒備放在首位,征伐放在其次,挑起邊境的爭端,貪圖小的利益,這是最下等的做法了。所以說:天子如果聖明有道,那麼四方的少數民族都會為天子守衛疆土。說的是用仁德來安撫他們,用威望和福祿收服他們,使四方的少數民族臣服,各自守衛自己的土地,這是最好的辦法。像漢武帝那樣窮兵黷武,隻是白白地消耗中原的人力、物力,卻沒有什麼好處。隋煬帝三次征伐高麗,而中原地區紛紛起義。憑借唐太宗的聰慧明智,後來也後悔征伐高麗是錯誤的,這些都可以作為借鑒,這不是守衛國家使四方少數民族臣服的正確方法。現在國內已經平定,天下統一,蠻夷也都前來朝貢,偶爾有不臣服的,應當通過修習文德使他們前來,派遣使者去告訴他們,他們就會畏懼我們的威嚴,懷念我們的恩德,沒有不臣服的了,又何必在遠方勞師動眾呢?隻是北方少數民族殘餘勢力,仍然煩勞聖上思慮,應當挑選將領訓練士兵,分彆屯兵駐守,謹慎地做好邊防工作,等到他們內部出現裂痕,一下子就消滅平定他們,也還不晚。
第十一條是搜求才能出眾的人。古代的才能之士,有的隱居在耕田釣魚和修築房屋中,有的從商賈屠夫中崛起,都足以興邦立世,並非隻有一個方麵可以選取。所以《尚書》上說:“選拔賢能的人不限製他的出身,廣泛地訪求才智出眾的人。”現在對於秀才等科目的人才,朝廷都已經提拔任用了,而那些因軍事犯罪而被貶謫戍邊、從事農業園藝和醫卜行業的人,或者因為輕微的罪過而被困在裡巷的人,難道就沒有可用的人才嗎?應該讓有關部門儘心尋訪,如果真有才能出眾、學識超群的人,就舉薦他,為他開辟自新的道路,準許他效忠朝廷竭儘全力,那麼或許可以得到有奇特才能的人,選拔十個得到一個,就可以抵得上千百個人的作用了。
第十二條,廣泛谘詢訪察。從前舜喜歡向人請教,喜歡考察身邊的言論,樂於從他人身上學習長處,所以能將天下人的長處變成自己的長處,而能了解天下所有的事情,足以開啟事物的發展,成就功業,使百姓各得其所。俯伏思量聖明的朝廷統一了華夏,統治著眾多邦國,遠方偏僻之地,恐怕不能全都知曉,好的言論和高尚的行為,或許不能全部獲取,正應該大力拓寬進言的途徑,廣泛地訪查、大量地詢問,讓平常上朝的百官等候詢問、論述答對。布政使、按察使、府、州、縣的正官在朝見皇帝時,要讓他們詳細奏報情況,考察他們是否賢能。凡是當時政治方麵的得與失,民眾疾苦方麵的利與弊,允許眾人陳述申訴。古代有納言的官職,專門掌管這方麵的事務。應該選拔學問淵博、見識高明,並且通曉治理事務的人,特彆授予納言院官職,來仔細地選擇事情是否可行,這樣天下的事情就可以全部知曉,天下好的言論,沒有不能聽到的,而朝廷內外眾多的官府衙門就不敢懈怠安逸,各自想著竭儘他們的職責了。
皇上說:“桂彥良所陳述的,通達事情的道理,很有助於治理國家。世人都說儒者拘泥於古代而不通曉當世。現在,像彥良這樣的人,可以說是通達的儒者了。”
甲子這一天,是天壽聖節,皇上因為孝慈皇後去世,不接受大臣朝拜慶賀。
乙醜日,任命儒士蕭惟大等九人擔任各按察司的副使、僉事。
命令天下的衛所,凡是抓到的逃軍,都發配到雲南戍邊。
夜裡,火星侵犯南鬥。
丙寅日,皇上敕令征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等人說:“九月乙醜日夜晚,火星侵犯南鬥星宿。大概上天顯示各種現象,用來表示鑒察和警戒。自古以來蠻夷之人反叛或歸服變化不定,你們率領軍隊長時間在外辛勞,恐怕眾人的心思鬆懈,被賊寇乘機攻擊,應該嚴格加以告誡整頓,以防備意料不到的情況。而且蠻夷喜歡在水中下毒,將士們在飲食方麵一定要格外謹慎,不要辜負我的期望。”
出現了五彩雲。
丁卯日,北平都司上奏說:‘在邊境設立衛所,是為了限製隔絕內外,應該謹慎點燃烽火,在遠處設置了望哨,控製防守要害之處,然後才可以震懾使胡虜臣服,安撫邊境百姓。’
按照關隘劃分:有一片石、黃土嶺、董家口、義院口、箭簳嶺、孤窯兒、劉家口、河流口、徐流口、冷口、界嶺口、青山口、乾澗兒、桃林口、重峪口、石門子、白道子、白羊峪、石湖洞、五重庵、新開嶺、佛麵山、栲栳山、擦崖子、城子嶺、大峪、水峪、中寨、榆木嶺、青山、遊鄉口、鐵門口、大喜峰口、小喜峰口、團亭寨、潘家口、常峪寨、三台山、隘口寨、龍井寨、朝兒嶺、鬆陀兒、鬆棚峪、青山大嶺、木潭嶺、臭麻峪、刀山寨、分水嶺、馬蹄峪、洪山寨、蔡家峪、秋科峪、於家峪、道溝峪、羅文峪、貓兒峪、山寨峪、小撾角山、大撾角山、會仙台、沙披峪、山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西邊的關寨有片石峪、冷觜頭口、楮皮寨、尖山寨、龍池寨、大安口、井兒峪寨、鯰魚石口、琵琶峪寨、馬蘭峪、平山寨、寬田峪、南山頂寨、餓老婆頂寨、滴水峪小寨、北山頂、滴水峪、北山等寨、錄山頂、峰台嶺寨、古強峪、恥瞎峪、鑽天嶺、黃崖口、小平安嶺、大平安嶺、三山寨、蠶椽峪、青山嶺、彰作裡、將軍石口、碣山寨、黃鬆峪、文家莊、魚子山、蕭家嶺、熊兒嶺、沙嶺兒、灰峪口、灰嶺兒、豬圈頭、山觜頭、木場峪、灰塘峪、牆子嶺、磨刀峪、許家峪、蒼木會、小黃崖、大黃崖、石堂峪、薑毛峪、蘇家峪、大蟲峪、遙橋峪、南峪、燒香峪、墨峪口、蜂台峪、高垛子、小水峪、漢兒嶺、城子山、倒班嶺、杷頭嶺崖、師姑峪、梧桐安、齊頭崖、柏嶺安、將軍台、盧家安、司馬台、丫髻山、沙嶺兒、??垛子、龍王峪、師婆峪、古北口、潮河寨、柞峪、陡道峪、蠶房峪、陳家峪、東??骨、西??骨、白馬甸、劃車嶺、馮家峪、營城嶺、黃崖口、石塘嶺、東石城、西石城、東水峪、白道峪、牛盆峪、小水峪、水口峪、河坊口、神堂峪、開連口、加兒嶺、驢鞍嶺、南冶嶺口、黃花鎮、西水峪、棗園峪、灰嶺口、賢莊口、錐石口、德勝口、虎峪口、居庸、陽峪口、蘇林口、白羊口、柏峪口、高崖口、方良口、常峪口、長城嶺、沿河口、石港口、小龍門口、天井關、東龍關、天橋關、天門關、洪水口、西龍門、叚口、石峨口、蘭芳口、鹿角口、南龍門、馬水口、道水口、石塘口、金水口,一共二百處。
應該用各衛所的士兵戍守那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