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的窯洞前,嶽川手裡的剪紙剪刀在紅紙上遊走,剪出的“嫦娥奔月”裡。
嫦娥的衣袂藏著《星塵紀》的星軌紋路,玉兔懷裡的桂花枝纏著《天工開物》裡的“木作圖譜”。
這是“非遺紀錄片”項目的第一站,他們要跟著剪紙藝人馬嬸,用鏡頭記錄“剪紙裡的神話”,再讓林野把剪紙圖案做成ar動畫,掃描就能看到嫦娥從剪紙裡走出來,用《神話代碼》的“月球基地”場景講述奔月的新故事。
“韓流的《世界奇旅》紀錄片剛拿了國際獎。”
攝像師大劉扛著機器,鏡頭裡馬嬸正用祖傳的“陰刻法”剪“誇父逐日”,紅紙的碎屑像飄落的火星,“他們拍日本折紙、印度紗麗,畫麵拍得跟電影似的,咱拍剪紙,能拚得過嗎?”
夏晚晴正用錄音筆記錄剪紙的“沙沙”聲,混進她新寫的“月相謠”——用陝北民歌的調,填了《山海經》裡的“月有陰晴”歌詞。
“拚的不是畫麵,是魂。”
她指著馬嬸剪到一半的“女媧補天”,女媧的裙擺是用“陽刻法”留出的紅紙,像一團燃燒的火,“你聽這剪刀聲,馬嬸說‘剪神話要帶氣兒,氣兒足了,神仙才活得起來’——這股氣,韓流拍不出來。”
林野的平板上,ar動畫的分鏡已經畫好:剪紙“大禹治水”裡的洪水,掃描後會變成《時空信使》裡的電報密碼,水流的紋路是摩斯電碼的“水”字;
“後羿射日”的箭簇,會彈出《玄黃紀》的“金行元氣”特效。
“韓流的紀錄片是‘看個新鮮’,咱的是‘玩著學’。”
他把馬嬸剪的“北鬥七星”貼在平板上,星鬥立刻變成虛擬導航,指向窯洞外的古戲台,“觀眾掃剪紙,能解鎖神話背後的科學知識,比單純看畫麵記得牢。”
拍攝到“牛郎織女”時,馬嬸突然停了剪刀:“現在的娃都不知道‘鵲橋’是啥樣了,剪出來也看不懂。”
嶽川卻從包裡掏出《山河行記》裡拍的“蘇州廊橋”照片:“咱把鵲橋剪成廊橋的樣,欄杆上刻甲骨文的‘愛’字,再讓夏老師加段評彈版《鵲橋仙》——老故事新講法,娃就懂了。”
果然,當馬嬸的“廊橋鵲橋”剪出來,配上評彈的“金風玉露一相逢”,連窯洞外玩耍的小孩都圍過來看,指著牛郎的扁擔問“這是不是《愚公移山》裡的木牛流馬”。
馬嬸笑著說:“還是你們年輕人會想,剪紙剪了一輩子,今兒才知道還能這麼‘活’。”
離開陝北,團隊轉場景德鎮。陶藝大師周老爺子的龍窯前,柴火正燒得旺,窯裡碼著的“山海經異獸”陶罐,每個罐口都刻著《玄黃紀》的“五行符文”。
這是紀錄片的第二單元“陶火裡的文明”,要記錄從揉泥、拉坯到燒製的全過程,再讓觀眾通過互動程序,給陶罐設計“星際皮膚”——把異獸紋與《星塵紀》的星艦紋路結合。
“韓流剛拍了‘網紅陶藝體驗’,”助理小陳翻著手機,視頻裡偶像穿著圍裙捏泥巴,鏡頭全程懟著臉,“他們說‘傳統陶藝太土,要年輕化’,播放量破億了。”
嶽川卻盯著周老爺子揉泥的手,老藝人的掌心結著厚繭,泥在手裡轉成漩渦,像在複刻《天工開物》裡的“陶埏”記載。
“土是根,不是缺點。”他讓大劉特寫揉泥時的指紋,泥裡混著的石英砂在陽光下閃光,“你看這泥,得用景德鎮的高嶺土,揉七七四十九遍才夠韌——韓流的偶像捏三分鐘泥巴叫‘體驗’,咱這叫‘傳承’,能一樣嗎?””,混著《都市琵琶行》的琵琶音,燒窯的師傅說“聽著這聲,窯火都燒得更勻”。
林野則在陶罐上做了“窯變彩蛋”,燒製時故意讓部分釉色流動,冷卻後形成類似星圖的紋路,掃描就能看到《星塵紀》裡的“行星誕生”動畫。
開窯那天,周老爺子的“九尾狐”陶罐出窯,釉色真的燒出了銀河般的光澤,狐尾的每一根絨毛都清晰可見。圍觀的年輕人發出驚呼,有人當場下單,要求在陶罐上刻自己的名字,說“要把《山海經》的異獸帶回家”。
韓流的“網紅陶藝”視頻很快被反噬,有陶藝家打假:“偶像捏的泥都沒醒透,燒出來必裂——這是對手藝的褻瀆。”
對比之下,《非遺紀錄片》的片段在社交平台刷屏,有人說“看馬嬸剪紙,突然想給奶奶打電話學剪窗花”,有人曬出自己模仿周老爺子揉泥的視頻,配文“原來泥巴要這麼揉才聽話”。
紀錄片上線後,陝北剪紙和景德鎮陶藝的訂單量漲了十倍。更意外的是,學校把紀錄片當成課外教材,讓學生給剪紙填色、給陶罐設計紋樣,甚至有中學搞了“非遺辯論賽”,辯題是“愚公該用炸藥還是木牛流馬”。
國際紀錄片節上,《剪紙陶火裡的中國》成了黑馬。
評委說:“最動人的不是ar特效,是馬嬸剪紙時的專注,是周老爺子開窯時的期待——這才是文化該有的樣子,有溫度,有傳承。”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韓流的《世界奇旅》雖然畫麵精致,卻因缺乏深度而顆粒無收。
老裕泰茶館的看片會上,馬嬸和周老爺子第一次見麵,一個剪了“龍窯”剪紙,一個燒了“茶館”陶罐,擺在八仙桌上,像陝北的紅與景德鎮的青在對話。
嶽川翻開新的拍攝計劃,下一站是川劇變臉,要把變臉的臉譜做成《文物迷蹤》的解謎線索,“讓每張臉譜都藏著一段曆史,掃一下就知道‘藍臉的竇爾敦’背後的故事”。
夏晚晴正在給川劇配樂,加了點電子搖滾的“炸場”音效,說“變臉就得配這股勁”。林野則畫了張“變臉機甲”的草圖,把臉譜變成機甲的裝甲,“讓傳統絕活在遊戲裡也能‘炸場’”。
雪團乖巧地蹲在“九尾狐”陶罐上,它那毛茸茸的大尾巴輕輕地掃過罐口的星圖紋路,仿佛真的有星光從夜空中墜落下來一般,給這個小小的空間增添了一絲神秘的氛圍。
與此同時,窗外的月光如水般灑在馬嬸的剪紙“嫦娥”上。
那張紅色的紙張上,嫦娥的形象栩栩如生,而周圍的星軌線條則與夜空中的星星隱隱呼應,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古老而美麗的神話故事。
這剪紙和夜空之間的默契,就像是古今的神話在悄悄地進行一場對話。
此時此刻,沒有人再去糾結那個所謂的“國際獎不獎”。
因為當剪紙能夠裁開時光的帷幕,陶火能夠煉就魂靈的時候,當年輕人願意為了一把剪刀、一捧泥土而停下匆忙的腳步時,所謂的“文化輸出”早已在不經意間水到渠成了。
正如馬嬸在紀錄片中所說的那樣:“剪子在手裡,日子在紙上,隻要有人願意學習,這紅紙上的故事,就能夠一直剪下去。”
而他們的鏡頭,也如同那把剪刀一樣,繼續跟隨著這個充滿魅力的文化傳統,記錄下那些尚未完成的篇章。
喜歡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請大家收藏:()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