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晴工作室的晨光剛漫過窗台,周曼就抱著厚厚的文件袋走進來——裡麵裝著第二所試點學校“濱江第二小學”的對接資料,還有出版社剛送來的簡易畫冊樣刊。
她把文件攤在會議桌上,指尖在“二小活動需求”那頁劃重點:“二小有個特殊教育班,校方希望咱們能調整詩畫課程,比如用更鮮豔的顏料、更大的畫筆,方便有視力障礙或肢體協調問題的孩子參與;
另外,他們想在活動當天搞‘詩畫基地’掛牌儀式,教育局會有人來見證。”
嶽川拿起簡易畫冊樣刊,封麵是之前實驗小學學生畫的“竹編燈籠裡的月亮”,淡藍色的底色上,燈籠的竹篾紋路清晰可見。
“畫冊的印刷質感比預期好,”他翻到內頁,裡麵除了詩畫教學模板,還加了“學生作品展示”板塊,“周曼,你跟出版社說,能不能多印200本,捐贈給二小的特殊教育班,算咱們的一點心意。”
周曼立刻在筆記本上記下:“我今天就跟出版社對接,爭取本周內把捐贈的畫冊送到學校;另外,特殊教育班需要的特製畫筆和顏料,我已經聯係了文具廠,明天就能到貨。”
夏晚晴坐在旁邊,手裡拿著為特殊教育班改編的教學方案——把《春曉》的詩句拆成“小鳥叫”“花開了”“下雨了”三個簡單場景,每個場景配著凸起的觸覺畫模板,方便視力障礙的孩子觸摸感知。
“我昨天跟特殊教育老師聊過,”她說,“這類孩子對聲音和觸覺更敏感,所以我打算在課堂上多加入吟唱和觸摸環節,比如讓他們摸一摸竹編的紋理,再唱‘春眠不覺曉’,更易理解。”
淩薇的電腦上,正渲染著“詩畫基地”掛牌儀式的背景設計圖——主體是“川晴工作室x濱江第二小學詩畫教育實踐基地”的銅牌圖案,周圍綴著學生畫的簡筆山水和竹編元素。
“我還剪了支基地宣傳短片。”
她點開播放鍵,畫麵裡是實驗小學活動的精彩片段:學生們拍手吟唱的笑臉、王爺爺教竹編的溫柔、貼滿夢想的便利牆,“掛牌儀式上放這支短片,能讓大家更直觀地看到咱們的教學成果。”
林野扛著相機走進來,手裡拿著剛洗好的照片——是實驗小學那個內向的小男孩,之前不敢說話,後來在詩畫課上畫了幅“會唱歌的槐樹”,還主動唱給嶽川聽。
“這張照片我打算放在基地的展示牆上,”他把照片遞給眾人,“小男孩的老師說,自從參加完活動,他現在敢主動跟同學分享自己的畫了,特彆有成就感。”
陸哲坐在沙發上,手裡拿著新寫的校園歌曲《觸摸春天》,歌詞裡有“摸得到的竹編紋,唱得出的春曉聲”,旋律比之前的《男人海洋》校園版更舒緩。
“這首歌是特意為特殊教育班寫的,”他輕聲哼了兩句,“節奏放慢了,歌詞也更簡單,方便孩子們跟唱;掛牌儀式上,我打算邀請特殊教育班的孩子一起合唱,就算他們不發聲,跟著打節奏也很好。”
下午,周曼帶著淩薇去二小踩點——特殊教育班的教室需要調整桌椅間距,方便輪椅通行;掛牌儀式的場地選在學校的小廣場,需要提前搭個簡易舞台;
“學生作品展區”要做低一點的展架,方便低年級孩子和特殊教育班的孩子觀看。淩薇當場用手機畫了場地布置草圖,標注出每個區域的位置和尺寸,周曼則跟校方確認了活動當天的誌願者名單,確保每個環節都有人對接。
林野和陸哲則去了非遺工坊,跟王爺爺一起準備特殊教育班需要的竹編材料——把竹篾削得更粗更軟,避免劃傷孩子的手;提前編好竹編底座,讓孩子隻需要簡單拚接就能完成作品。
“我還編了幾個帶鈴鐺的竹蜻蜓,”王爺爺拿著成品搖了搖,鈴鐺發出清脆的響聲,“視力障礙的孩子能聽見聲音,也能摸到竹篾的紋路,這樣他們也能感受到竹編的樂趣。”
嶽川和夏晚晴留在工作室,完善特殊教育班的教學道具——把觸覺畫模板的凸起部分做得更明顯,在顏料盒上貼了盲文標簽,還準備了錄音筆,提前錄好《春曉》的吟唱,方便孩子隨時聽。
“咱們得有耐心,”嶽川對夏晚晴說,“這些孩子可能學得慢一點,但隻要他們能感受到詩畫和非遺的美好,就算成功了。”
活動當天,團隊早早抵達二小。周曼忙著協調誌願者擺放畫冊和教學道具,跟校方確認掛牌儀式的流程,又去特殊教育班看望孩子,陪他們摸了摸竹編材料,笑著說:“等會兒咱們一起編竹蜻蜓,還能唱歌,好不好?”一個小女孩怯生生地點點頭,手裡緊緊攥著觸覺畫模板。
淩薇在小廣場布置舞台,把宣傳短片的設備調試好,又在展架上貼滿實驗小學和二小學生的作品,特意把特殊教育班孩子可能喜歡的觸覺畫放在最前麵;
林野架好相機,在特殊教育班教室和小廣場各設了一個機位,自己則拿著手持相機,跟拍孩子們的動態——有個小男孩摸著竹編鈴鐺,臉上露出了笑容,他趕緊按下快門,把這瞬間定格。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掛牌儀式開始時,教育局的領導和學校師生都圍在小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