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中學的老音樂教室藏在教學樓拐角,窗欞上爬著枯藤,陽光透過玻璃落在1930年的老琵琶上。
琴身是深褐色的楓木,琴軸處纏著半圈褪色的紅繩,其中一根琴軸鬆得能輕輕轉動,琴腹內側刻著模糊的“1935.秋蘇”——是當年音樂老師蘇先生的落款。
嶽川蹲在琴前,指尖捏著鬆動的琴軸,能摸到軸孔內壁的磨損痕跡:“得用‘木楔加固法’,找和楓木紋理相近的小木楔,削成細條嵌進去,再用細棉砂紙打磨,不能用現代螺絲,不然會毀了琴身的包漿。”
這“木楔加固法”是他從地球《中國古樂器修複圖鑒》裡記的工藝,連木楔的尺寸都嚴格按古法來——寬兩毫米,長五毫米,得用當年蘇先生可能用過的楠木,才能保證紋理契合。
吳師傅從工具箱裡掏出塊老楠木,用竹製刻刀慢慢削木楔,“沙沙”的刻木聲混著窗外的桂花香,像在給老琵琶哼搖籃曲:“這琴軸孔磨損得厲害,得嵌三根木楔,每根之間留零點五毫米的空隙,不然琴軸會轉不動。”
周曼這時遞來一卷羊腸弦——是吳師傅托人從蘇州老弦匠那訂的,按1930年代的配方製作,用當年的晾曬工藝,弦身泛著淡淡的米黃色。
“老琵琶就得用羊腸弦,”吳師傅拿起弦,對著光看弦的粗細,“金屬弦太硬,會磨壞琴碼,蘇先生當年肯定也用這種弦,你看琴碼上的壓痕,寬度正好和這羊腸弦匹配。”
林野把這些細節都拍進視頻裡,從刻木楔的角度到羊腸弦的比對,連吳師傅用竹鑷子清理琴軸孔木屑的動作都沒放過。
嶽川看著鏡頭裡的老琵琶,突然想起地球某部關於古樂器的紀錄片——裡麵說“老樂器的每個磨損痕跡,都是歲月的簽名”,這話用來形容眼前的琵琶再合適不過。
可中午時分,周曼的手機突然震個不停——星娛的官微發了篇《星娛獨家複刻杭州中學百年老琵琶,流量歌手林溪將演繹民國校歌》的通稿,還附了段“複刻琵琶”的直播視頻。
視頻裡,林溪穿著民國學生裝,抱著一把外觀相似的琵琶,對著鏡頭說:“這把複刻琵琶完全還原了原版,連琴軸的紅繩都一模一樣,我會用它在‘民國音樂盛典’上唱校歌,讓大家感受百年音樂魅力。”
“這根本是個仿製品!”
杭州中學的老校友李奶奶1950年跟著蘇先生學琵琶的學生)拄著拐杖走進來,指著視頻裡的琵琶,“蘇先生的琵琶琴腹內側有‘1935.秋蘇’的刻字,他們的複刻版根本沒有!而且蘇先生的琵琶用的是羊腸弦,他們用的是金屬弦,音色差遠了!”
李奶奶還掏出個舊筆記本,裡麵記著蘇先生當年教的琵琶技法:“你看,蘇先生教我們彈《校歌》第三段時,要‘輕挑慢撚’,金屬弦根本彈不出那種柔勁,星娛的歌手肯定不知道。”
星娛見李奶奶發聲,立刻換了說辭——在直播裡說“原版琵琶已損壞,複刻版是唯一傳承”,還請了個“古董鑒定師”對著鏡頭說“複刻版的木材年代和原版相近,是最專業的複刻”。
可沒等團隊回應,吳師傅突然拿著從琴軸孔清理出的木屑,對著陽光說:“這些木屑能做年代分析,肯定是1930年代的楓木,星娛的複刻版用的是新楓木,一測就知道!”
嶽川立刻聯係當地的文物鑒定機構,把木屑送過去檢測。兩小時後,鑒定報告出來了——木屑的碳十四檢測顯示,木材年代確實是1930年代左右,和老琵琶的製造時間完全吻合。
林野把鑒定報告和星娛複刻版的木材檢測對比圖星娛沒做真實檢測,隻是口頭聲稱)發在網上,配文“真實的歲月藏在木屑裡,不是靠流量明星能複刻的”。
評論區瞬間炸了——有懂木材的網友分析“新楓木的紋理更粗,老楓木經過幾十年乾燥,紋理更細膩”;有學琵琶的網友指出“羊腸弦彈‘輕挑’時會有細微的‘絲鳴’,金屬弦沒有”。連之前支持林溪的粉絲都留言“希望星娛彆再糟蹋老樂器,尊重真實的曆史”。
傍晚時分,老琵琶的修複終於完成。吳師傅把羊腸弦上好,李奶奶坐在老音樂教室的藤椅上,指尖輕輕落在弦上。
《杭州中學校歌》的旋律緩緩散開——輕挑時的“絲鳴”混著楓木琴身的共鳴,第三段“輕挑慢撚”的處理,像把1950年的課堂又拉回眼前。
嶽川讓陸哲把琵琶音錄下來,混進跨校音樂會的串燒裡,古箏的溫潤、管風琴的莊重、琵琶的清冽,終於湊齊了“三校音色”。
“當年蘇先生彈到這裡時,會故意放慢半拍,”李奶奶停下指尖,指著琴弦,“他說‘校歌要慢慢彈,才能品出裡麵的書香氣’。”
她邊說邊翻開琴盒,想把琵琶放回去,手指卻突然碰到琴盒夾層——裡麵藏著一張泛黃的樂譜,紙邊已經脆化,上麵是蘇先生的字跡,寫著《校歌》的“隱藏變奏版”,備注著“1936年教學生為校慶改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奶奶捧著樂譜,手都在抖:“當年蘇先生說過有個變奏版,可惜我一直沒見過,沒想到藏在琴盒裡!”
嶽川湊過去看,樂譜上的變奏用紅筆標注,在“銀杏葉落滿階”這句加了段琵琶泛音,像落葉飄在台階上的聲音。
“這個變奏版可以加進音樂會,”他指著樂譜,“讓三校的樂器一起配合,琵琶泛音開頭,古箏接旋律,管風琴收尾,肯定特彆動人。”
周曼這時收到跨校音樂會組委會的消息:“場地定在濱江的槐巷廣場,下周開幕,還邀請了全省的老校友,到時候會同步直播,讓更多人看到老樂器的風采。”
淩薇立刻掏出平板,修改音樂會的節目單:“把《校歌變奏版》放在壓軸,前麵加個‘老樂器故事分享’環節,請李奶奶、陳奶奶他們講講樂器背後的故事,再放你們拍的修複視頻,讓觀眾先懂故事,再聽音樂。”
吳師傅收拾工具箱時,特意把剩下的楠木碎塊裝進小袋:“這碎塊留著,要是以後還有老樂器要修,說不定能用得上——老手藝就像這碎木,看著不起眼,卻能把歲月的裂縫補上。”
嶽川接過小袋,看著裡麵的楠木碎,突然覺得——那些從地球“抄”來的修複工藝,不是簡單的技術複製,而是被蘇先生的樂譜、李奶奶的回憶、吳師傅的手藝,釀成了有溫度的“歲月傳承”。
林野突然指著窗外的桂花樹:“咱們拍段李奶奶彈琵琶的視頻,背景用桂花樹,配文‘百年琵琶,今又弦音’,發在音樂會的官微上,肯定能吸引更多人來。”
陸哲也點頭:“我把今天錄的琵琶音剪成30秒的片段,加在視頻裡,讓大家先聽聽老琵琶的音色,比星娛的複刻版好聽一百倍。”
李奶奶抱著老琵琶,走到音樂教室的窗邊,夕陽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長,琵琶的楓木琴身在光下泛著溫潤的光。
她指尖再次落下,變奏版的泛音輕輕響起,飄出窗外,和桂花香混在一起。嶽川看著這一幕,突然發現琴盒裡的樂譜邊緣,還有個小小的音符標記——像是蘇先生當年特意留下的暗號,等著幾十年後的人,再把這段弦音續上。
周曼看了看時間:“咱們得趕緊把樂譜掃描下來,發給三校的老校友,讓他們提前排練變奏版,彆耽誤了音樂會。”嶽川點頭,接過樂譜,小心地展開——紙頁上的紅筆標注雖然褪色,卻像在訴說著當年的校慶故事,也像在為下周的音樂會,寫下新的序章。
喜歡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請大家收藏:()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