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的推廣文件剛發到周曼郵箱,張武生就帶著手寫的“校園戲操”動作草稿來了。
紙上畫著歪歪扭扭的小人,標注著“甩袖如飄雲”“亮相似鬆立”,旁邊還寫著備注:“動作要慢,適合小學生骨骼,彆學戲台的硬架子”。
他把草稿拍在糧店的舊木桌上,指尖點著“甩袖”動作:“當年我學戲,師傅說‘戲是活的,要跟著人變’,這戲操也一樣,得跟著孩子的性子改。”
嶽川看著草稿,想起前世地球的“戲曲廣播體操”——那些將傳統戲曲動作簡化融入日常鍛煉的設計,被他拆成貼合小學生的細節:把“雲手”改成課間操的“伸展運動”,把“台步”改成“踏步走”,鑼聲對應節拍,戲文念白改成童聲口號。
他沒說來源,隻對著團隊補充:“在‘甩袖’後麵加個‘摸糧囤’的小動作,呼應糧店展架,讓學生覺得‘戲操裡有槐巷的影子’。”
淩薇立刻掏出平板,把草稿上的小人改成卡通形象——紮羊角辮的女孩甩著水袖摸迷你糧囤,戴眼鏡的男孩踩著台步敲小鑼,背景是淡藍色的校園操場,角落畫著老槐樹的簡筆畫。
“星娛要是做這個,肯定會把小人畫成明星同款,”她邊畫邊說,“咱們的卡通形象要帶著學生的憨氣,比如甩袖時露出小肚皮,踏步時歪著腳,才像真孩子。”
陸哲的音樂籌備也圍繞“真鑼聲”展開——他把老鑼的“輕頓聲”剪成節拍,每兩拍一聲,對應戲操的動作;
間奏混進夏晚晴改編的《校園戲文謠》片段,用吉他彈得輕快,再添上學生的清脆口號:“甩袖呀,摸糧囤,鑼聲響呀,向前走!”
“星娛的操樂隻會用電子合成音,”他戴著耳機調試,“咱們的每聲鑼、每句唱,都能摸到槐巷的溫度。”
林野扛著相機去濱江小學拍教學視頻素材——鏡頭裡,張武生蹲在地上,握著一個小胖墩的手腕教“亮相”:“胳膊彆繃太直,像舉著個,輕一點”;
夏晚晴跟著學動作,裙擺隨著“台步”輕晃,偶爾踩錯節拍,引得學生們笑,她也跟著笑,鏡頭裡的畫麵比任何精修的教學片都鮮活。
“星娛的教學視頻隻會讓明星站得筆直,”他對著鏡頭說,“咱們要的就是‘不完美的真實’。”
周曼對接社區時,順便敲定了“親子戲韻日”活動——就在濱江小學的操場,家長和學生一起學戲操,還能體驗“手繪戲票”“迷你鑼敲擊”,甚至有“戲服親子合影”,用的都是張武生捐的舊戲服淩薇補了點邊角,沒改原有的磨損痕跡)。
“星娛之前也搞過親子活動,”社區工作人員笑著說,“全是讓家長花錢買明星周邊,哪有你們這樣‘能玩能學’的。”
可活動前一天,星娛的“明星戲操”通稿就發了——“頂流編舞!《星光戲操》上線,明星示範教學,超燃音樂引爆校園!”
通稿裡的戲操動作全是戲台的高難度亮相,明星穿著鑲亮片的戲服,動作僵硬得像木偶;背景音樂是電子合成的鑼聲,混著刺耳的鼓點,連口號都是“跟著明星,一起變酷”。
“這哪是給孩子編的操?”張武生看到視頻,氣得把手裡的鑼槌往桌上一放,“小學生胳膊還沒長硬,做這種亮相動作,容易傷著筋骨!”
陸哲也跟著說:“他們的鑼聲是電腦調的速,一點餘韻都沒有,聽著像敲鐵皮桶,哪有咱們老鑼的沉厚勁兒。”
家長們的吐槽比預期更激烈——有個媽媽在社交平台發視頻,對比星娛的高難度動作和嶽川團隊的簡化版:“左邊明星劈叉我家娃學不會,右邊張爺爺教的‘摸糧囤’,娃練得不亦樂乎”;
還有家長曬出孩子跟著戲操念口號的視頻,配文“比看動畫片還認真,還知道了‘鑼聲有輕有重’”。
“親子戲韻日”當天,濱江小學的操場被擠得滿滿當當。
淩薇布置的“戲操打卡區”前排起長隊——家長和孩子拿著手繪戲票,在迷你糧囤旁做“甩袖摸囤”動作,林野的相機抓拍著各種溫馨瞬間:有爸爸把孩子舉起來摸糧囤,有奶奶跟著孫女一起學台步,還有個小男孩戴著迷你戲帽,敲著小鑼打節拍,“泡麵”貓蹲在旁邊,被他手裡的鑼聲吸引,湊過去蹭他的褲腿。
張武生和夏晚晴站在主席台上領操——老鑼聲從音響裡飄出來,每兩拍一聲,學生們跟著喊“甩袖呀”,胳膊輕揚,像槐樹葉在風裡晃;喊“踏步走”時,小皮鞋踩得“噠噠”響,和鑼聲湊成好聽的節奏。
有個小女孩跟不上節拍,張武生跳下台,蹲在她旁邊,握著她的手教“甩袖”:“像抓蝴蝶一樣,輕一點,再輕一點”,畫麵被林野拍下來,瞬間刷爆本地家長群。
陸哲的音響突然切換到“親子互動環節”——播放王桂蘭回憶戲台的錄音,混著老鑼的餘韻,家長們帶著孩子圍坐在迷你糧囤旁,聽王奶奶講“當年擠著看戲”的故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有個爸爸摸著兒子的頭說:“爸爸小時候也跟你爺爺去看過戲,就是這樣擠在人群裡,聽著鑼聲等開場。”
星娛派來的探子站在操場外圍,舉著手機拍了十分鐘,臉色越來越沉——他們的“明星戲操”在其他學校推廣時,學生們要麼跟不上動作,要麼覺得“沒意思”,而這裡的孩子跟著鑼聲笑鬨,家長們拿著手繪戲票合影,連角落裡的貓都透著“融入感”。
回去後,星娛的“星光戲操”推廣計劃直接擱淺,通稿刪得乾乾淨淨,連之前的宣傳視頻都設了私密。
活動過半,周曼接到下一個學校的電話——是城郊的留守兒童學校,校長說想請團隊過去,“孩子們沒看過戲台,想讓他們聽聽真鑼聲,學學能玩的戲操”。
嶽川立刻點頭:“把張師傅的舊戲帽、迷你鑼都帶上,淩薇多準備點彩紙,讓孩子們自己做‘專屬戲票’;陸哲把戲操音樂刻成光盤,方便學校播放;林野多拍點孩子的笑臉,剪進推廣短片裡。”
張武生突然從包裡掏出個布包,裡麵是雙小小的戲鞋——鞋頭繡著迷你虎頭,是他當年給徒弟做的,鞋底已經磨薄了。
“給留守兒童帶的,”他摸著鞋頭說,“讓他們穿上,踩台步時能覺得‘像真的在戲台上演戲’。”
夏晚晴接過戲鞋,比了比自己的手掌,笑著說:“我明天提前去,教孩子們怎麼穿戲鞋,再編個‘穿鞋謠’,讓他們覺得好玩。”
傍晚收拾東西時,“泡麵”貓突然叼著一張手繪戲票跑過來——是上午那個小男孩畫的,上麵畫著貓和鑼,缺角處寫著“送給泡麵”。
淩薇把票貼在迷你糧囤上,笑著說:“下次去留守兒童學校,給它也帶個迷你戲帽,讓它當‘戲操小助教’。”
林野的相機裡存滿了素材——親子一起做戲操的背影、孩子握著小鑼的小手、張武生教動作的側影、夏晚晴幫孩子穿戲鞋的溫柔,他對著嶽川說:“剪個‘戲操裡的槐巷’短片,開頭用老鑼聲,結尾用孩子的口號,肯定能打動更多學校。”
周曼掏出手機,給留守兒童學校的校長發消息,確認明天的行程:“我們帶老鑼、真戲票、小戲鞋過去,再準備點手繪材料,保證孩子們能玩得開心、學得輕鬆。”
嶽川點點頭,看著操場上散落的彩紙碎片——有張紙上畫著歪歪扭扭的戲台,旁邊寫著“我以後也要去槐巷看老鑼”,字跡稚嫩,卻像一顆種子,藏著戲韻和槐巷的暖。
這時,一個頭發花白的老人提著個舊鼓走過來,鼓身是暗紅色的,邊緣有磕碰的痕跡:“這是當年戲台的伴奏鼓,我家老爺子傳下來的,聽說你們在教孩子戲操,想捐給你們,給戲操加個鼓聲,更熱鬨。”
嶽川接過鼓,指尖敲了敲鼓麵,“咚咚”的聲音沉厚,和老鑼聲格外契合——明天去留守兒童學校,這麵舊鼓,會給戲操添上更濃的槐巷味道。
喜歡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請大家收藏:()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