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旅廳的會議室裡,投影儀投出“縣域根脈”紀錄片的立項方案,王科長指著屏幕上的立體根脈書封麵,語氣懇切:“嶽川,立體根脈書火了之後,各地都在問能不能把這些故事搬上屏幕,讓更多人看到縣域的根脈。
我們想委托你們團隊拍一部紀實紀錄片,不用追求宏大敘事,就拍村民的日常、葉痕的故事、根脈的延續。”
嶽川指尖敲著桌麵,腦海裡浮現出前世地球幾部爆款鄉土紀錄片的敘事邏輯——以小人物為切口,用真實場景替代擺拍,讓故事在日常煙火中自然流淌。
“可以,但有三個要求,”他抬眼看向王科長,“第一,不請專業演員,所有出鏡者都是各村村民,本色出演;第二,拍攝設備用輕便機型,不打擾村民生活,鏡頭要跟著日常走,不刻意安排情節;第三,配樂和旁白由我們團隊負責,夏晚晴唱主題曲,旁白用村民的原聲,再穿插我寫的詩詞點睛。”
這話看似是基於紀錄片本質的要求,實則是複刻前世紀實影像的成功模式,偽裝成“尊重鄉土真實性的自然考量”,“星娛要是接這種項目,肯定會找流量明星扮村民,搭布景拍‘偽鄉土’,咱們要的就是不加修飾的真,煙火氣才是根脈的魂。”
夏晚晴坐在嶽川身邊,立刻接話:“我可以去各村采風,把當地的民歌旋律融入主題曲,比如銀杏村的槐葉謠、古楓村的楓香調,讓音樂帶著鄉土的味。”
她手裡的筆記本已經寫了半頁靈感:“主題曲可以叫《葉影隨行》,主歌用敘事調,唱村民的故事,副歌融入民歌腔,突出根脈的綿長。”
這既貼合她歌手的職業定位,又能讓副線與主線深度綁定,不隻是簡單的“唱主題曲”,而是深度參與內容創作。
王科長立刻點頭同意,補充道:“我們協調各村提供拍攝便利,經費和設備都按最高標準配。”
嶽川卻擺手:“設備不用貴的,就用林野平時拍素材的相機,再加兩台便攜雲台,太專業的設備會讓村民緊張;經費優先花在村民身上,比如給出鏡老人準備點生活用品,給參與拍攝的孩子買些文具。”
團隊回到縣文化館,立刻分工——周曼對接各村,統計願意出鏡的村民,整理拍攝線索:張大爺的楓香樹養護、李娟的拓印教學、陳念的槐葉畫課堂;
林野負責製定拍攝計劃,重點標注“黃金拍攝時段”:清晨的田埂、傍晚的曬穀場、深夜的祠堂;
淩薇提前去各村踩點,用手機拍實景素材,做後期剪輯的預構圖;陸哲負責音頻采集,準備便攜式錄音設備,記錄村民的日常對話、田間的自然聲;
嶽川則開始寫紀錄片腳本和點睛詩詞,腳本隻列場景和核心線索,不寫固定台詞,詩詞則抄前世描寫鄉土的名篇,偽裝成“采風時即興創作”。
夏晚晴帶著吉他,第一站去了銀杏村。陳念的槐葉畫課堂上,孩子們正用槐葉拓印畫,她坐在旁邊,輕輕彈起吉他,跟著孩子們哼唱村裡的老童謠。
一個紮羊角辮的小女孩跑過來,指著她的吉他問:“姐姐,能把槐葉的聲音唱進去嗎?”
夏晚晴笑著點頭,把女孩的童聲錄下來,融入主題曲的間奏:“這是最真的鄉土聲,星娛的配樂隻會用合成的‘鳥鳴蛙叫’,哪有孩子的笑聲動人。”
拍攝第一天,團隊去了古楓村。
張大爺正在楓香樹下修剪枝葉,林野舉著相機跟在後麵,鏡頭捕捉他粗糙的手指撫過樹乾的動作,樹葉落下的瞬間,還有他嘴裡念叨的“當年你爺爺也這麼剪,剪輕了不通風,剪重了傷樹”。
嶽川站在一旁,不乾預拍攝,隻偶爾提醒林野:“拍他鞋底的泥,拍剪刀上的鏽,這些細節比正麵特寫更有戲。”
陸哲的錄音設備架在樹旁,錄下剪刀剪枝的“哢嚓”聲、張大爺的念叨聲、遠處的雞鳴聲。“這些聲音要原封不動放進紀錄片,”他對著耳機說,“星娛的紀錄片隻會後期配‘田園音效’,哪有這種帶著生活溫度的原聲。”
中午在張大爺家吃飯,土灶台煮的玉米粥冒著熱氣,配著醃蘿卜和蒸紅薯。夏晚晴幫著端碗,隨口問張大爺:“您當年逃山洪時,最想的是什麼?”
張大爺喝了口粥,慢悠悠地說:“想我娘煮的玉米粥,想楓香樹還在不在。”嶽川立刻讓陸哲把這段話錄下來,決定用在紀錄片的開篇旁白,比寫好的台詞更戳心。
可剛拍到下午,周曼就收到消息:星娛接了鄰市的“鄉土風情”紀錄片項目,邀請了流量明星扮演“返鄉青年”,搭了仿古村落布景,甚至雇人扮演村民,拍攝“收割”“織布”等擺拍場景,宣傳通稿裡寫著“明星帶你體驗田園生活”。
“他們連田埂的泥都是假的,用紅土加膠水拌的,”周曼翻著通稿裡的照片,語氣不屑,“明星穿著乾淨的‘農民裝’,手裡的鐮刀都沒開過刃,一看就是糊弄人。”
嶽川沒放在心上,繼續指導拍攝李娟的拓印教學。鏡頭裡,李娟用爺爺的舊拓板教孩子們拓楓樹葉,有個孩子把顏料蹭到了臉上,她笑著用袖口幫孩子擦,沒有刻意停下拍攝,林野順勢拍下這一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就是我們要的畫麵,”嶽川對林野說,“不完美但真實,星娛的鏡頭隻會拍明星擺好的‘完美造型’,哪有這種自然的互動。”
夏晚晴在村裡采風時,遇到了一位會唱古楓村老歌謠的老奶奶。老奶奶坐在門檻上,哼著“楓香樹,開黃花,葉兒落,根兒紮”,調子蒼涼又悠遠。
夏晚晴立刻用手機錄下來,回去後把歌謠的旋律融入主題曲的副歌,還請老奶奶教她唱,在錄音時加入兩人的合唱:“這是古楓村的聲音,得留在歌裡,”她對陸哲說,“星娛的主題曲隻會讓流量明星唱,歌詞空洞,哪有這種帶著歲月的韻味。”
拍攝間隙,嶽川把寫好的詩詞念給村民聽:“楓香一葉拓春秋,槐影半窗藏鄉愁;莫道根脈無尋處,炊煙起處是源頭。”
村民們聽得連連點頭,張大爺說:“這話說到我心坎裡了,不管走多遠,看到炊煙就知道到家了。”
嶽川決定把這首詩作為紀錄片的點睛句,在每個村的故事結尾出現,用書法字體打在屏幕上,書法則是他模仿李老墨的風格寫的,蒼勁中帶著溫潤。
淩薇在後期預剪時,把林野拍的實景素材和陸哲錄的原聲結合——清晨田埂上的露珠滴落聲,配著張大爺修剪楓香樹的畫麵;
傍晚曬穀場的風聲,配著陳念教孩子畫槐葉的畫麵;深夜祠堂的蟲鳴聲,配著李娟整理拓本的畫麵。
“不做過多剪輯,保持鏡頭的長鏡頭,”她對著電腦說,“星娛的紀錄片隻會快剪、加濾鏡,把鄉土拍成‘旅遊宣傳片’,哪有這種沉靜的力量。”
拍攝到第三天,出了個小插曲:古楓村的老藝人林爺爺,原本答應拍攝他編竹籃的手藝,可臨到拍攝時卻反悔了,說“怕拍出來不好看,給村裡丟臉”。
夏晚晴主動去勸林爺爺,拿著自己錄的老歌謠給爺爺聽:“爺爺,您編竹籃的手藝是古楓村的根,拍下來不是為了好看,是為了讓後人知道,咱們村以前是怎麼編竹籃的,怎麼過日子的。”
她還陪著林爺爺編了一個竹籃,邊學邊唱老歌謠,林爺爺被她的誠意打動,終於同意拍攝。
鏡頭裡,林爺爺的手指靈活地穿梭在竹條間,竹條碰撞的“劈啪”聲清晰可聞,他嘴裡還念叨著編竹籃的口訣:“一壓二挑三繞,編緊不鬆不垮。”
嶽川讓林野把鏡頭對準他的手,老繭、傷痕都清晰可見,還有竹條劃破手指時,他下意識吮了一下的小動作。“這就是最珍貴的畫麵,”嶽川說,“星娛永遠拍不到這種帶著生活痕跡的細節。”
傍晚收工,團隊坐在楓香樹下吃飯。夏晚晴彈起剛改編好的主題曲《葉影隨行》,歌聲混著楓香的清香、遠處的蛙鳴聲,飄向村子的各個角落。
林野舉著相機,拍下這一幕:團隊成員圍坐在一起,碗裡的玉米粥冒著熱氣,夏晚晴的吉他放在腿上,嶽川看著遠方的炊煙,眼裡帶著笑意。
“明天去銀杏村拍槐葉枕的製作,”嶽川放下碗說,“陳念說,村裡的老婦人都願意出鏡,她們想把槐葉枕的手藝教給更多人。”
淩薇點點頭,拿出筆記本記錄:“我明天提前去布置燈光,用自然光,不打補光,保持畫麵的柔和。”
陸哲突然說:“剛才收到消息,星娛的鄉土紀錄片路透照被罵上熱搜了,網友說‘明星的農民裝比我的床單還乾淨’‘布景的玉米地連麥穗都沒有’,好多人都在問咱們的紀錄片什麼時候播。”
嶽川抬頭看向楓香樹,夕陽透過樹葉的縫隙,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夏晚晴的歌聲還在繼續,歌詞裡的“葉影隨行,根脈不停”,像在回應著網友的期待,也像在訴說著這段未完的拍攝旅程。
林野的相機還在運轉,拍下最後一縷陽光落在楓香樹上的畫麵,準備用在紀錄片的結尾,沒有刻意的升華,隻有自然的沉澱。
喜歡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請大家收藏:()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