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7日清晨,吊車把第二層的兩個集裝箱吊到第一層上麵,鋼條和第一層的集裝箱焊在一起,像搭積木一樣穩。工人站在腳手架上,用舊鐵皮把兩層之間的縫隙補好,再刷上深藍色的油漆,遠遠看去,就像一個整體。
第二層是索菲亞的生活區,一個集裝箱當臥室,裡麵擺著張木床和一個舊衣櫃;另一個集裝箱當小廚房和書房,廚房有個陶製灶台,書房裡擺著書架,上麵放著魯迪留下的書和紅十字會送的醫學書籍。
5月9日,第三層的一個集裝箱也吊了上去,作為倉庫和小陽台。倉庫裡裝著文件和藥品,陽台用舊木板圍了個欄杆,擺了兩盆仙人掌百姓送的),站在陽台上,能看到整個陳默市的廣場和遠處的麥田。
最後一步是刷漆。工人拿著刷子,在官邸的外牆上畫了沙棗樹和駱駝,跟百姓的集裝箱房子一樣,隻是在門口畫了個小小的執行長銅章圖案,低調又顯眼。
5月10日,三層集裝箱官邸終於落成。藍色的鐵皮在陽光下閃著光,沙棗樹和駱駝的圖案在牆上栩栩如生,門口的小台階上擺著兩盆仙人掌,看起來不像官邸,更像一個“大一點的百姓家”。
元老院的元老們都來參觀,巴老看著接待室的木桌,沒說話;阿力盯著陽台的欄杆,眼神陰沉沉的;其他元老卻讚不絕口:“這官邸好!實用又好看,還省錢,比蓋水泥房子強多了!”
陳默也來了,站在官邸前,看著藍色的集裝箱,笑著拍了拍索菲亞的肩膀:“你做得對。這不是官邸,是‘百姓能看見的執行長處’,比任何規矩都能立威,更能獲得民心。”
索菲亞看著眼前的官邸,又看了看周圍歡呼的百姓,突然覺得——她沒辜負魯迪的期望,也沒辜負百姓的信任。這三層鐵盒,裝的不是“權力”,是“責任”。
當天下午,索菲亞就把自己的東西從舊公寓搬到了官邸。她沒搞搬家儀式,隻是讓石頭幫忙搬了幾箱書和衣服,連娜姆送的沙棗糕都擺在接待室的桌上,讓來參觀的百姓隨便吃。
“執行長,您這就搬進來了?”一個孩子趴在窗戶上看,眼睛亮晶晶的。
“是啊。”索菲亞笑著招手,“以後你們有事兒,隨時來接待室找我,我都在。”
孩子高興地跑開,很快就帶了一群小夥伴來,圍著官邸看,嘴裡喊著“執行長的家真好看”。索菲亞站在陽台上,看著孩子們的笑臉,心裡滿是踏實——這才是她想要的“官邸”,和百姓連在一起,沒有距離。
5月11日上午,一輛越野車突然開進陳默市,車身上印著“foxnes”的字樣。一個金發記者帶著攝影師,從車上下來,直奔元老院——他們是紅十字會的醫生推薦來的,聽說金沙會用廢棄集裝箱蓋房子,還蓋了執行長官邸,覺得是“非洲環保創新”,特意來采訪。
“請問是索菲亞執行長嗎?”記者用英語問,手裡拿著錄音筆,“我們是福克斯新聞的,想采訪您和您的集裝箱官邸,還有金沙會的再生材料建築。”
索菲亞愣了愣——她沒想到會有國際媒體來采訪,像魯迪當年那樣。她趕緊請記者去官邸的接待室,讓石頭泡了駱駝奶,又拿出集裝箱改造的照片,慢慢講他們的想法。
“我們用廢棄集裝箱蓋房子,不是為了創新,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索菲亞對著鏡頭,語氣平靜卻堅定,“金沙會有很多危房,百姓住得不安全,我們沒足夠的錢蓋水泥房子,隻能找更便宜、更快的材料。集裝箱是廢棄的,花錢少,還結實,改造後能住人,這是最務實的選擇。”
記者指著官邸的外牆:“您的官邸也是集裝箱改的,和百姓的房子材質一樣,這在非洲很少見,您為什麼這麼做?”
“因為執行長不是‘特殊的人’,是百姓的服務員。”索菲亞說,“陳默會長經常教育我們說,‘金沙會的錢要花在百姓身上’,我住集裝箱官邸,就是想告訴大家,我和他們一樣,住的是再生材料的房子,我們一起用雙手改善生活,不是靠特權。”
攝影師跟著索菲亞參觀官邸,拍了接待室的木桌、書房的書籍、陽台的仙人掌,還有樓下百姓的集裝箱房子。百姓們看到鏡頭,有的笑著揮手,有的拿著自己的集裝箱鑰匙展示,嘴裡喊著“這房子好!結實又暖和!”
記者又問:“聽說您還推出了新的經濟政策,讓各國把廢舊鐵器和集裝箱運到金沙會處理,這是怎麼考慮的?”
“金沙會需要材料,各國需要處理垃圾,這是雙贏。”索菲亞拿出政策文件,“我們讓各國付費把廢舊鐵器、集裝箱運到這裡,我們負責拆解、改造,變成能蓋房子、造工具的材料。既解決了我們的材料問題,又幫各國處理了垃圾,還能給百姓創造工作,一舉三得。”
采訪持續了三個小時,記者臨走時,握著索菲亞的手說:“您的故事很感人,金沙會的環保創新值得報道。您會成為魯迪之後,第二個被國際關注的金沙會執行長。”
喜歡沙海龍蛇請大家收藏:()沙海龍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