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第一眼便看向了落款。
信紙的末尾,是三個頗為潦草不清的字跡。
力道之虛,仿佛失血過多的主人連握筆的力氣都已耗儘。
落款名,劉德璋。
撫遠縣......
看到最後兩字,李煜的瞳孔微微一縮,不由喃喃出聲。
“縣丞?!”
此前趙琅曾困惑的縣中官吏下落。
此刻,竟是被他無意中尋到了其中一人。
縣衙中的核心班子,其中真正有品級的官身並不多。
僅有三者......
縣令,及其麾下縣丞、縣尉。
一縣之地,最緊要的兩人,便是縣令與縣丞。
是故,大順百姓也稱之為‘大老爺’和‘二老爺’。
縣令總領全縣除軍務外的所有行政事宜,為七品文官。
而這八品的縣丞,是名副其實的二把手,在他手中進一步將本縣的行政權力細分。
主管錢糧、賦稅、戶籍、文書等具體事務。
在某些時候,其權勢甚至不弱於縣令。
若是縣令一職恰巧空缺,也基本都是由本縣縣丞暫代所有事宜。
這便是‘假縣令’。
也就是暫代的意思。
至於不怎麼起眼的縣尉......
各地打仗平亂,自有衛所武官兼祧。
因此,隻能管理衙役的縣尉,隻是小小的九品。
負責治安、緝捕、監獄管理,維係地方治安。
還遠到不了能被稱呼為‘三老爺’的地步。
李煜心中感歎。
還真是世事無常。
撫遠縣的二把手,竟悄無聲息地自儘在這荒野官驛,令人唏噓。
讓人實在不知該說些什麼好。
他的目光看向信上所寫內容......
‘吾本布衣,為太祖第七子,遼王一脈,第八世孫。’
‘在下得先皇恩賞宗親,方得以落魄布衣之姿,保舉一縣之丞......’
‘先皇聖恩福澤,下臣不勝感激涕零。’
開篇,仍是那股子充斥著文人氣的筆法。
平平無奇。
劉德璋隻是揭露了他作為大順太祖皇帝,膝下第七子,遼王一脈的落魄宗親身份。
其餘的,沒什麼有用的訊息。
劉德璋的宗親身份並不稀奇。
天下姓劉的,現在多的是能和皇室拉上關係的平民百姓。
出現這種情況。
主要歸因於那些針對大順宗親,間斷持續了上百年的‘推恩令’。
一個經久不衰的陽謀。
低端的天下大赦,是簡單粗暴的赦免罪囚。
高層次的天下大靖。
則是間歇性地提拔施恩於底層宗親,將其安插進各地基層官僚體係。
這才算更具實際意義的天下歸心!
這從某種程度上,也導致了大順一朝,基層候補官員人數的充裕。
......
建國之初,王爵多有封地。
到了當下這一代女帝,這種實封王爵,早已經被分化的沒了蹤跡。
隻剩下各處王府所在城邑的象征性封地。
這已是中央朝廷為防宗親鋌而走險,留下的最後保障。
它確保了封王嫡係子孫,即便落魄,也始終有一隻‘鐵飯碗’,不至於淪為真正的無產者。
大順朝一連幾代皇帝的努力,成功把宗親們忽悠的找不著北。
以至於等那些封王們反應過來。
他們的庶子分脈,泛濫成災,早就止不住了。
這些落魄宗親。
混得好的,能出將入相。
混得不好的,子孫後代去當乞丐也毫不奇怪。
這種現狀,使得大順王朝宗親的上下限都極為極端。
然而,有一點是確定的。
作為受領皇權恩惠的實際受益人。
這些不起眼的劉氏宗親,往往是官場中,對大順皇室支持立場更堅定的擁躉。
劉德璋自稱‘布衣’,那他的父祖,以前顯然就混的不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