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勝?”
李煜微蹙著眉,向門外呼喊,卻沒個回應。
隔了一會兒,門外值守的李川才探頭往裡麵看,小聲提醒道。
“家主,阿勝他早上就已經跟著騎隊出去了。”
李煜手扶額首,隨後揉了揉眼角,才恍然記了起來。
‘確實,今日按時間估算,該是遷民車隊第二次出發的時日。’
衛城中積存了趙府的這麼多馬匹,騎卒數量充沛,留在城裡反倒發揮不出作用。
李煜索性就又派出去一批騎兵接應。
以圖加強沿途官道的巡防力度,順便確認途中官驛和西嶺村的具體情況。
如此抽調,缺點也是有的......
除去白日裡守在角樓的李忠,李煜身側親衛隻剩下三兩個年輕家丁跟隨,府邸中則交給了李鬆等沙嶺李氏家丁把守。
人手緊缺,李煜就臨時提拔了一些同族的順義軍戶在身側聽命。
這才又勉強重新撐起了他身邊日常出行的保護圈。
“罷了,”李煜看向門外的李川道,“阿川,召集人手,隨我登牆瞧瞧。”
“喏!”李川即刻轉身,去臨近署衙召集李氏族兵。
這些順義李氏族人,便居住在李府周遭,集結起來也極為方便。
當李煜走出府門,一什輕兵已經持槍候在門外。
僅用來撐場子,這樣的屯卒倒也夠用。
......
‘踏踏踏......’
隊伍穿行在衛城街道上。
迎麵碰上的巡街差役當即閃身到路旁,隨後才拱手見禮,“見過大人!”
至於出門去府庫領自家男丁今日餉糧的百姓,見了李煜一行人走來,也是急忙止步。
恭恭敬敬地低頭站在路旁,隻待這一隊步卒走過。
當然,在他們大多數人的目光中,李煜還是能看到些許的敬意,和或多或少的感激。
想來,這其中也有趙鐘嶽的功勞,此人審案治事之餘,還不忘為他鼓噪聲勢。
衛城內,私底下逐漸流傳的這些故事倒也確實不假,反倒情真意切。
其出處,隻是讓衙前坊的一些百姓,把自個兒被官兵救出之前,過的如何淒苦再複述幾次。
旁人聽了,自會憶苦思甜。
‘李煜大人來了,青天才有了。’
‘李煜大人來了,他們才活了。’
無非就是這般目的。
不管心裡是如何想,反正趨勢一成,大多數人的認知,便不得不被裹挾著如此從眾思慮。
“草民拜見大人!”
也有膽大的,敢低聲問一聲好。
但也僅此而已。
官與民之階位,似有雲泥之差,令升鬥小民單是站在他的麵前,就不由自慚形穢。
李煜沿途也會不厭其煩地微微頷首,以作回應。
在這座衛城內,仿佛全世界都在圍著他而轉動。
這種奇特的感覺,已經不單單是來源於所謂權力。
好像......還有那說不清,又道不明的人心。
在這亂世,誰能給一口飯吃,給一條活路,誰就是救苦救難的青天大老爺。
如此質樸的道理,隻不過是在此地得到了真切的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