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攻城,這一戰術猶如一條陰險的毒蛇,在黑暗中悄無聲息地向涿州城逼近。它的存在,給這座城池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威脅。
平安,這位久經沙場的老將,對於這種古老而又狡猾的戰法自然不會陌生。他深知,如果直接強攻涿州城,不僅會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物資損失,而且很可能無法攻克這座堅固的城池。
於是,平安決定采用地道攻城的策略。雖然這看起來有些笨拙,但實際上卻非常難以防備。地道可以在地下悄然挖掘,避開城牆上的守軍視線,直接通向城牆根部。
一旦地道挖通,平安就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在地道中填入大量炸藥,然後引爆,將城牆崩塌,為攻城部隊開辟一條通道;另一種則是派遣一批死士通過地道潛入城中,出其不意地發動攻擊,讓守軍措手不及。
無論是哪種方法,都能給涿州城的守軍帶來巨大的壓力和恐慌。因為他們無法預知地道的具體位置和挖掘進度,也無法有效地阻止平安的計劃實施。
天工院“雲樞閣”本是一個充滿著創新和探索精神的地方,這裡的人們專注於研究各種先進的技術和工藝,為未來的發展儲備力量。然而,當這道意外的軍令傳來時,整個“雲樞閣”都被震驚了。
原本,他們的工作是充滿希望和可能性的,每一項研究都可能帶來新的突破和進步。但現在,他們卻突然被卷入了一場殘酷的現實戰爭中,要去執行一項與他們日常工作完全不同的任務——偵測和破壞地道。
對於這群終日與鋼鐵、水火、機械打交道的工匠們來說,地道這個領域是如此的陌生和遙遠。他們習慣了在實驗室裡擺弄各種工具和材料,研究如何製造出更強大、更精密的機械裝置。但現在,他們需要麵對的是一個全然不同的挑戰:如何在複雜的地下環境中找到敵人的地道,並成功地將其摧毀。
這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他們迅速適應新的環境和要求,運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能去解決問題。然而,儘管困難重重,“雲樞閣”的工匠們並沒有退縮。他們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必須全力以赴,為國家和人民的安全而戰。
工棚內,氣氛凝重。眾人圍攏,望著淩雲,等待指示。
“地道……”淩雲眉頭緊鎖,大腦飛速搜索著前世零星的知識記憶。聲波探測?電阻率法?地質雷達?這些現代技術在此刻毫無意義。必須利用這個時代可能實現的手段。
“地道挖掘,必有動靜。”淩雲緩緩開口,目光掃過眾人,“尤以夜深人靜之時為甚。掘土之聲、碎石落地之聲、乃至人之喘息話語之聲,皆可沿土壤傳導。”
李三狗眼睛一亮:“先生之意是……伏地聽聲?”
“然!”淩雲點頭,“然非憑人耳貼地那般簡陋。需借助器物,放大其聲,辨析其源!”
一個基於聲學原理的原始探測方案,在他腦中迅速成型。
“即刻分組!”淩雲下令,“一組,搜集所有能尋到的空甕、大陶缸,要體大口小、胎體均勻、完好無損者!”“二組,尋上好的牛皮,繃緊製成鼓膜狀,愈薄愈韌愈佳!”“三組,準備長杆、支架、滑車、繩索,要能靈活調整方位!”“四組,李三狗負責,挑選耳力最聰、最耐性子、且能辨音方位之人!”
命令下達,“雲樞閣”迅速行動。空甕陶缸從各處倉庫被搜集而來;皮匠們拿出看家本領炮製牛皮;木工小組趕製支架和滑車;李三狗則真的找來幾個以耳力著稱的老匠人,甚至還有一個曾是獵戶、能聽風辨位的年輕學徒。
淩雲親自設計了一種簡易的“共振聽甕”裝置:將大陶缸半埋於疑似有地道方向的城內地表,缸口繃緊牛皮作為共鳴膜,膜中央連接一根細繩,通過支架滑車引至一旁搭建的隔音窩棚內,聽者將細繩另一端貼近耳廓。
原理簡單:遠處地下的挖掘震動通過土壤傳導至陶缸,引起缸內空氣和牛皮膜共振,再通過繃緊的細繩類似骨傳導)將聲音放大並直接傳遞至人耳。
裝置粗糙,理論也模糊,但這是當前條件下唯一可能的手段。
第一批聽甕被緊急製造出來,由一隊士兵護送,火速運往涿州前線,並帶去了淩雲的詳細使用說明:於城牆內側,每隔五十步設置一聽甕,日夜輪班監聽,尤其注意夜間。記錄任何異樣聲響的大致方向、深度、節奏。
涿州守將耿炳文雖對此等“奇技”將信將疑,但迫於形勢,還是下令照做。
起初兩日,毫無所獲。監聽的老匠人耳朵都快貼出血泡,聽到的隻有風聲、蟲鳴、遠處軍營的隱約嘈雜和自己心跳的聲音。士兵們開始竊竊私語,認為天工院又在故弄玄虛。
直到第三日淩晨,萬籟俱寂之時。
一位耳力極佳的老匠人正昏昏欲睡,突然,貼近耳廓的細繩傳來一陣極其微弱、卻異常沉悶規律的“咚……咚……咚……”聲,間或夾雜著細微的“沙沙”聲和某種金屬摩擦的“刺啦”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老匠人一個激靈,猛地坐直,屏息凝神,仔細傾聽!
聲音來自西北方向!低沉、壓抑,仿佛來自地底深處!
“有了!西北!地下有動靜!”他嘶啞著喉嚨低吼起來!
消息立刻報予耿炳文。老將軍半信半疑,親至監聽窩棚,俯耳細聽。那微弱卻執著的聲響,清晰可辨!
“果然有鼠輩打洞!”耿炳文又驚又喜,隨即大怒,“來人!於西北外側,給本將挖!找到那地道入口!”
士兵們立刻出動,在監聽指示的大致方位向外挖掘。果然,在掘開數丈後,發現了一處被巧妙偽裝的地道入口!
一場地下遭遇戰瞬間爆發!準備突襲的朝廷工兵和掘地尋找的燕軍士兵在地道中狹路相逢,短兵相接,死傷慘重,但朝廷的地道攻勢被成功挫敗!
捷報再次飛傳!“天工院聽甕偵得地道,涿州之圍得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