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規矩天下_鋼鐵時代:從洪武開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65章 規矩天下(1 / 1)

京口新閘和鎮江工坊區的成功,如同在沉寂的池塘中投入巨石,漣漪迅速擴散至整個江南乃至更遠的地方。新式機械帶來的巨大利益,驅使著無數仿製者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然而,禍根也由此埋下。

蘇州,一家私人織坊仿製的飛梭織布機,因齒輪材質低劣、加工粗糙,在高速運行中突然崩裂,碎片四濺,當場重傷三名織工,現場慘不忍睹。

江西,一處碼頭模仿龍江關建造的吊臂,因承重結構計算錯誤,在起吊重物時轟然傾覆,連人帶貨物砸入江中,釀成重大人命和財產損失。

更普遍的是,市麵上流通的所謂“淩雲尺”、“天工秤”等量具,尺寸、斤兩已然不一,導致商賈糾紛不斷。仿製的“星火鋼”農具,硬度不足,輕易卷刃,農民怨聲載道。

消息傳回天工院,郭衡憂心忡忡:“東翁,長此以往,恐‘格物’之名將為這些劣質仿品所累!各地機械規格不一,零件無法互換,維修困難,更可怕的是安全事故頻發,必將引發民怨,授人以柄!”

李小柱氣得直捶桌子:“咱們的心血,被他們糟蹋成這樣!還壞了咱們的名聲!”

淩雲看著各地報來的事故文書和劣質樣品,麵色凝重。他深知這是技術擴散初期的必然陣痛,但絕不能任其發展。他想起了現代工業文明的基石——標準化與知識產權保護。

“不能再僅僅靠我們天工院一家製定內部標準了。”淩雲肅然道,目光掃過核心成員,“必須將其上升為國家規製!為這新生的工業力量,立下普天之下皆需遵循的‘規矩’!不僅要立‘技術之規’,還要立‘創新之護’!”

他決心推動兩件事:製定頒布《大明工部格物諸器製造標準》與設立“匠作考功酬庸製”專利製度的雛形)。

淩雲的《請定格物諸器規製並立考功酬庸法疏》一經呈上,立刻在朝堂引發了比京口閘風波更為激烈的爭論。這已不再是具體項目的得失,而是關乎國家治理理念的根本性衝突。

徐理仿佛抓住了致命要害,在朱棣麵前老淚縱橫,痛心疾首:

“陛下!淩雲此疏,包藏禍心,其誌非小!他這是要變千百年來‘百工自由,各逞其巧’之古訓,以官法扼殺匠意!從此天下工匠,隻能依照他淩雲製定的圖樣規矩行事,豈非斷絕了技藝精進之路?此乃獨夫之心,欲使天下巧思儘歸其門!”

他喘著氣,繼續猛攻:“更甚者,其所謂‘考功酬庸’,乃是公然鼓勵逐利,將聖賢‘重義輕利’之教踐踏於地!若匠人皆因利而藏私,技術如何流傳?天下為公之道何在?此例一開,人心敗壞,國將不國!”

周禦史等人更是言辭激烈,將淩雲比作“欲挾技術以令天下”的奸雄,稱其標準是“新苛法”,專利是“與民爭利之暴政”。

麵對這洶湧的攻勢,淩雲深知必須從更高的道義和更實際的利益層麵進行反駁。他出列,神色平靜,但言語如刀:

“陛下,徐尚書所言‘百工自由’,敢問,自由到可以罔顧人命,造出奪人性命的劣質織機?自由到可以無視公平,使用混亂不堪的度量衡欺詐百姓?自由到可以因結構缺陷,讓碼頭吊臂化作砸向漕船的災殃?”

他連番質問,氣勢逼人。“下官所請之標準,非為扼殺,實為保障!保障工匠造出的器物堅固耐用,保障百姓使用的器具安全可靠,保障市場交易的度量公平誠信!此乃大仁大義,何來‘獨夫’之說?”

他轉向“考功酬庸”:“聖人亦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匠人殫精竭慮,有所創製,惠及天下,為何不能獲得應有的回報?若創製者心血被隨意竊取,分文不得,還有誰願傾力鑽研?這‘酬庸’,酬的是鼓勵創新之功,庸的是澤被天下之勞!絕非為私利,而是為激勵天下巧思,彙聚成強國富民之洪流!這才是真正的天下為公!”

朝堂之上,雙方唇槍舌劍,引經據典,爭論的核心已上升到“道”與“器”、“義”與“利”、“自由”與“秩序”的哲學與政治層麵。支持淩雲的務實派官員和勳貴,則從國家稅收、軍工質量、商業繁榮等實際利益出發,強調標準與專利的必要性。

朱棣高坐龍椅,聽著雙方的激辯,心中天平再次搖擺。他欣賞標準帶來的秩序與控製力,以及專利可能激發的創新活力,這符合他強化中央集權、打造強盛帝國的野心。但他也忌憚徹底激怒文官集團,動搖統治根基。

就在朝堂爭論不休之際,“四海商會”的沈敬仁再次如幽靈般出現。他通過隱秘渠道向淩雲傳遞信息,表示“四海商會”擁有遍布南北的商號網絡和深厚的工匠資源,願意全力協助推行天工院標準,並可為“考功酬庸”的實施提供資金與渠道支持。

條件則是:希望在天工院的標準製定委員會中擁有“顧問”席位,並在某些特定領域如船舶部件、海外材料鑒定)的標準製定上,擁有一定的“建議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是一個極其狡猾的滲透策略。一旦讓“四海商會”介入標準製定,他們就能憑借其龐大的商業和地下網絡,極大地影響甚至操控未來大明工業的發展方向。

淩雲斷然拒絕了其深入參與核心標準製定的要求,但對其協助推廣標準表示了有限度的歡迎,前提是必須完全遵循天工院頒布的最終標準文本,並接受官府的監督。

沈敬仁似乎早有所料,淡然一笑:“侍郎規矩嚴明,沈某佩服。既如此,商會便先做這標準的忠實履行者吧。”他轉而開始利用其影響力,在其控製的船廠、工坊中,大肆按照天工院的內部標準進行生產和改造,同時暗中收購符合標準的原材料,顯然是想在標準正式頒布前,搶占市場先機,甚至試圖成為“標準”最大的解釋者和受益者。

朝堂爭論持續月餘,朱棣最終做出了一個富有政治智慧的裁決,既體現了支持,也包含了限製:

1.準予在工部下設“格物標準司”,由淩雲兼任首任主事,負責編纂《大明工部格物諸器製造標準試行)》。但該標準首先在官營造船、軍器監、漕運相關機械及天工院下屬與合作工坊中強製執行。民間匠作,鼓勵而非強製遵循,但若因不遵此標準而引發重大事故或糾紛,官府將依此標準從嚴追究。

2.暫不設立正式的“考功酬庸製”專利),但由皇帝特旨,對“確有大利於國計民生之創製”,可由工部核查後奏請,給予創製者“特賜銀幣、旌表其門”的榮譽性獎勵,並可優先考慮將其創製納入官營體係或由朝廷贖買推廣。

這是一個典型的妥協方案。它賦予了淩雲在官方和合作體係內推行標準的權力,確立了標準的權威性,但暫時繞開了與“重義輕利”傳統的正麵衝突,也將更具革命性的專利製度,弱化為一種榮譽激勵和行政選購。

儘管如此,這依然是一個劃時代的裡程碑。“標準”的概念,第一次以朝廷律令的形式,出現在了華夏大地的治理體係之中。淩雲立刻抓住這個機會,投入全部精力,組織格物院精英,借鑒平板電腦中殘存的資料和大量實踐數據,開始編撰第一部《大明格物標準試行版)》。

數月後,一部裝幀樸素的《大明格物標準試行版)》由工部刊印,發往各相關衙署及合作工坊。內容雖還比較基礎,主要涵蓋了長度、重量、容積的基本單位定義與基準器圖譜,幾種常見螺紋、齒輪的規格和公差,鋼鐵材料的基礎分類與性能要求,以及蒸汽鍋爐、起重機械的安全底線規範。但它意味著,大明的工業發展,開始從無序的模仿和探索,走向有規可循、有法可依的新階段。

天工院與合作工坊率先全麵執行新標準。很快,好處開始顯現:來自不同工坊的零件可以順利互換,維修效率大增;產品質量穩定性顯著提高;協作生產成為可能。

然而,挑戰依然巨大。民間仿製者仍在觀望,甚至陽奉陰違。徐理等人雖然暫時沉默,但仍在暗中收集標準執行中的問題,準備下一次發難。“四海商會”則利用其商業網絡,試圖成為“標準”最大的民間推行者和既得利益者,甚至暗中資助一些工坊按照“標準”生產,與天工院爭奪市場和控製權。

淩雲站在格物院新落成的“標準度量衡”陳列館內,看著那些在特定環境下恒溫恒濕保存的“尺”、“斤”、“升”原始基準器,心中感慨萬千。這些冰冷的金屬和玉石塊,承載著的是秩序、理性與超越個體經驗的公共準則。

他知道,讓“規矩”行於天下,遠比造出蒸汽機要艱難得多。這不僅是技術的普及,更是觀念的革命,是利益格局的徹底重塑。京口的成功是點燃了工業的火炬,而標準的製定,則是試圖為這奔流的火焰修築河道,引導其方向,控製其威力。

規矩已立,雛形初現。但這條河道能修多寬,多堅固,能否經受住舊有勢力的衝擊和新興逐利者的侵蝕,將決定這片古老的土地,能否真正駕馭工業化的洪流,駛向輝煌的彼岸,還是會在混亂與衝突中迷失方向。考驗,遠未結束。

喜歡鋼鐵時代:從洪武開始請大家收藏:()鋼鐵時代:從洪武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