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之上,“破浪一號”在眾多複雜目光的注視下,拖著濃煙,鳴響汽笛,進行著它的首次軍方運輸任務。其展現出的速度和載重能力,再次令觀者震撼。然而,這份震撼被限製在了特定的圈子內,無法轉化為普惠的商業力量和社會影響力。
天工院內部,氣氛有些壓抑。李小柱悶頭改進著船用蒸汽機,卻總覺得有力使不出。郭衡整理著標準司的文書,眉頭緊鎖,地方上的軟抵抗依舊層出不窮。
“我們不能隻在蒸汽機和船舶這一棵樹上吊死。”淩雲召集核心成員,在“雲樞閣”內召開了一次戰略會議,“漕運利益盤根錯節,牽涉太廣,陛下亦有顧慮。我們需要一個能繞過這些明礁暗礁,直接展現‘格物’在信息傳遞、強化控製方麵無可替代價值的新方向。”
他走到一塊新製的黑板前,畫下了簡單的電路圖,講解了電磁感應的基本原理。
“諸位設想,”淩雲的聲音帶著一種引導性的激動,“若能利用這電與磁的力量,讓信息無視山川阻隔,瞬息千裡!陛下的旨意,朝發夕至,直達邊關!軍情急報,不再受驛馬速度限製!商賈行情,瞬息可知!這,將是何等的變革?”
他描繪的,正是有線電報的雛形。相比於需要龐大基礎設施鐵路、港口)和直接衝擊現有運輸業漕運、驛傳)的蒸汽船,電報線的鋪設相對隱蔽,初期投資較小,但其在軍事、政治、經濟上的戰略價值,無與倫比。
郭衡眼中精光一閃:“東翁此計大妙!信息傳遞,乃國家命脈!若能成,則中樞對地方的控製力將空前增強!此正合陛下集權之心!”
李小柱也興奮起來:“不就是拉鐵線、弄磁石嗎?聽起來比造蒸汽機簡單!咱們一定能搞出來!
說乾就乾。淩雲將電報項目列為最高優先級,代號“金鈴”。取“金石之聲,瞬息可聞”之意)
項目分為理論和實踐兩部分。
理論部分,由淩雲親自指導,郭衡帶領算理齋的精英學生,深入研究電磁理論。他們從《夢溪筆談》中關於磁石指南的記載入手,結合淩雲提供的核心原理,嘗試推導出更完善的電磁方程,計算不同長度、粗細導線的電阻,設計最合理的線圈纏繞方式,並開始編纂《電磁初探》作為教材。這個過程極其艱難,充滿了假設、驗證和推翻,但也正是這種純粹的探索,讓格物院的學術氛圍更加濃厚。
實踐部分,則由李小柱負責。他們需要解決一係列工程難題:
·導線:尋找導電性好、易於拉絲、且相對耐腐蝕的金屬。純銅最佳,但成本高昂。他們試驗了各種銅合金,甚至嘗試給鐵線鍍錫,以尋找性價比最高的方案。
·絕緣:如何保證長距離架設的電線之間,以及電線與大地之間絕緣?他們試驗了絲綢包裹、塗刷桐油和生漆、甚至燒製特製的陶瓷絕緣子。李小柱帶著工匠反複試驗配方和工藝,手指經常被漆料和陶瓷粉末灼傷。
·收發報裝置:這是核心。淩雲設計了基於“莫爾斯電碼”原理的簡單按鍵、電磁鐵和發聲器或記錄筆)。如何讓電磁鐵在電流通過時產生足夠的力量吸引鐵片發出清晰的“滴答”聲,又如何保證其長期工作的穩定性,都需要反複調試。
實驗室裡,常常是算盤劈啪作響,電弧偶爾閃爍,空氣中彌漫著絕緣漆和金屬打磨的味道。失敗是家常便飯,電線短路、絕緣失效、電磁鐵力量不足……但每一次微小的進展,都讓參與者興奮不已。
就在“金鈴”項目艱難推進時,淩雲適時地向朱棣呈上了一份密奏,闡述了“瞬息傳訊”技術的巨大潛力和初步進展。他刻意淡化了其商業用途,而著重強調其在鞏固邊防、彈壓地方、提高政令效率方麵的無可估量的價值。
這份密奏,如同在朱棣心中投下了一顆石子。作為一位雄才大略又對控製力有著極致追求的帝王,他幾乎瞬間就意識到了這種技術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他能夠真正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對龐大帝國的掌控將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這遠比幾艘蒸汽船更讓他心動。
他立刻秘密召見了淩雲,詳細詢問了原理、可行性和時間表。
“此物……果真能成?”朱棣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急切。
“陛下,原理已通,技術難關正在逐一攻克。臣有信心,在一年之內,實現南京與京口之間的首次傳訊!”淩雲篤定地回答。他知道,必須給出一個明確的時間點,才能讓皇帝保持支持和耐心。
“好!朕準你秘密進行!所需資源,由內帑優先支應!此事,除朕與馬三寶,不得再讓第六人知曉其核心!”朱棣下了嚴令,眼中閃爍著誌在必得的光芒。
然而,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天工院大量采購銅料、絲綢、磁石等物資,以及一些不同尋常的實驗動向,還是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
一直密切關注天工院的“四海商會”首先嗅到了不尋常的氣息。沈敬仁再次拜訪淩雲,這一次,他不再兜圈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淩侍郎近來似乎對‘金石之聲’頗有興趣?”沈敬仁搖著折扇,似笑非笑,“我商會於南洋,恰好掌握幾處品質極佳的銅礦,且有一條獨特的海路,可避開關稅,直運內地。若侍郎有所需,價格好商量。”
他這是在展示肌肉,也是在試探。商會的情報網絡,顯然已經捕捉到了“金鈴”項目的蛛絲馬跡。
淩雲心中凜然,表麵上卻不動聲色:“沈先生消息靈通。天工院確實需要一些上等銅料,用於製作精密的儀器部件。若貴商會能提供,自是感激不儘。至於用途,乃工部常例,不便細說。”
他采取了模糊策略,既不承認也不否認,同時維持著正常的商業往來,以免打草驚蛇。
“四海商會”顯然不會輕易相信。他們加緊了滲透和打探,甚至試圖收買天工院內參與外圍工作的工匠。但在馬三寶東廠的嚴密監控和天工院內部日益嚴格的保密製度下,收效甚微。
與此同時,“金鈴”項目迎來了曙光。在經過無數次失敗後,李小柱團隊終於燒製出了性能穩定的陶瓷絕緣子,並找到了相對可靠的鐵絲鍍銅工藝作為純銅的替代品,以降低成本)。郭衡那邊,也優化了電磁鐵的結構,使得收發報裝置的靈敏度大為提高。
這一日,在“雲樞閣”底層一間被嚴格屏蔽的實驗室內,曆史性的一刻到來了。一條長約百丈、被架設在木質支架上的鐵絲鍍銅),連接著實驗室兩端的簡易發報機和收報機。
淩雲親自按下電鍵,依據他製定的簡易電碼本,發送了第一個短句。
“滴答答滴滴答答……”電碼對應“天工”二字)
電流沿著導線飛速傳播,在另一端,電磁鐵吸合,帶動小錘敲擊在一塊薄鐵片上,發出清晰而規律的“哢嗒”聲。
負責接收的學徒,緊張地記錄著聲音長短,然後迅速對照電碼本,激動地抬起頭,聲音顫抖:
“大人!是……是‘天工’!收到了!是‘天工’!”
成功了!儘管距離隻有百丈,儘管設備還很簡陋,但人類曆史上第一次依靠電流進行的有線信息傳遞,在這個被改變的時空中,實現了!
實驗室內爆發出壓抑已久的歡呼!李小柱和工匠們激動地擁抱,郭衡撫摸著那台簡陋的收報機,眼中閃爍著淚光。就連一向陰沉的馬三寶派來的監工太監,也忍不住咧開了嘴。
淩雲看著那台不斷發出“哢嗒”聲的機器,心中澎湃。這微弱的電信號,如同星星之火,其意義遠比一台蒸汽機更加深遠。它傳遞的不僅是文字,更是打破空間束縛的力量,是重塑帝國治理模式的鑰匙。
“金鈴”初啼,聲音雖微,卻已劃破了時代的寂靜。淩雲知道,這僅僅是第一步。接下來,他將麵臨更嚴峻的挑戰:長距離架設線路的工程難題、電碼的加密與保密、以及當這項技術真正麵世時,必將引發的更劇烈、更複雜的朝堂震蕩與利益重組。
漕運的舊壁壘尚未完全突破,信息的“新邊疆”又已展現在眼前。星火已然燃起,能否成燎原之勢,照亮這個古老帝國通往未來的道路,考驗的將不僅僅是技術,更是智慧、勇氣與麵對未知風暴的決心。
喜歡鋼鐵時代:從洪武開始請大家收藏:()鋼鐵時代:從洪武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