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朝回到天工院,淩雲立刻召集核心人員。
“他們不是怕鐵線引雷嗎?”淩雲嘴角帶著一絲冷峭,“那我們就告訴他們,雷,非但不可怕,甚至可以被‘馴服’!”
他鋪開圖紙,開始講解避雷針的設計原理:利用尖端放電效應,在建築物或線路沿線設立更高的金屬杆,主動引導雷電流入大地,從而保護下方的設施。
“我們要在南京城牆四角、鐘山觀測台、以及電報線路的關鍵節點,尤其是那些跨越空曠地帶的地方,設立這種‘引雷杆’!”淩雲斬釘截鐵,“不僅要建,還要大張旗鼓地建,讓所有人都看到!”
這一舉動實在是風險極高啊!如果最終能夠成功,那麼自然可以破除那些毫無根據的謠言,同時也能夠彰顯出“格物”這一理念的偉大力量。然而,如果不幸失敗了,或者在接下來的雷雨天氣中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甚至還引發了其他一些意外事故,那麼毫無疑問,這將會成為那些保守派們更加猛烈地攻擊和指責的把柄。
李小柱肩負著一項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帶領人們鍛造出足夠高大且堅固的熟鐵杆。這些鐵杆不僅要能夠承受住雷電的衝擊,還要具備良好的導電性。此外,他還需要精心設計出一套可靠的接地裝置,將銅板深埋在潮濕的地下,以確保雷電能夠順利地導入大地。
與此同時,郭衡則需要運用他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精確地計算出不同高度的避雷針所能夠提供的保護範圍。這是一項非常關鍵的工作,因為隻有準確地掌握了這些數據,才能夠合理地安排避雷針的布局,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其保護作用。
而具體的施工工作則由東廠和工部聯合負責。由於場麵是公開的,所以引來了無數市民的圍觀和指點。人們對這個新奇的事物充滿了好奇,紛紛議論著它的用途和效果。有些人對這個所謂的“避雷針”嗤之以鼻,認為這不過是“淩侍郎的又一件鐵玩具”罷了;而另一些人則對這些直指蒼穹的尖杆心懷敬畏,遠遠地避開它們,生怕被雷電擊中。
就在避雷針工程如火如荼地進行之際,朱棣敏銳地察覺到了另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積弊深重的漕運體係。這個體係長期以來被腐敗所侵蝕,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經濟和民生。
過去,每當試圖清查漕運貪腐時,總是會遇到重重困難。地方官員之間相互勾結,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網絡,使得信息傳遞變得異常緩慢,調查工作也因此受到極大的阻礙。最終,這些努力往往都以失敗告終,問題依舊得不到根本解決。
然而,如今的情況已經大不相同。朱棣充分利用了初步成型的電報網絡,這一先進的通訊工具為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通過“金鈴司”,他能夠直接與派駐在漕運關鍵節點的親信禦史和東廠密探取得聯係,完全繞過了層層官僚機構。
這樣一來,朱棣能夠迅速獲取到大量確鑿的罪證,這些證據足以將那些貪腐的官員繩之以法。在經過一番精心策劃後,朱棣決定在一個淩晨發動一場大規模的行動。
當時,南京城的百姓們都還沉浸在甜美的夢鄉中,對即將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就在這個寂靜的時刻,一場精心策劃的同步行動悄然展開。
根據皇帝通過電報直接下達的密旨,南京鎮守太監、錦衣衛以及京營兵馬同時出動,如同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分頭直撲漕運總督衙門、幾個最大的漕幫總舵,以及多位涉嫌貪墨的漕運官員府邸!
人贓並獲,鐵證如山!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在朝野上下引起軒然大波。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所有涉案者以及他們背後的保護網都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甚至連反應和串供的時間都沒有。
這場精準打擊猶如雷霆萬鈞,勢不可擋。其背後的主導力量正是信息優勢,這一優勢使得調查人員能夠迅速掌握關鍵證據,將罪犯們一網打儘。
漕運總督被革職查辦,數名高級官員鋃鐺入獄,而那些長期盤踞在運河之上的漕幫勢力也在這次行動中被連根拔起。抄沒的贓款堆積如山,數額之巨令人咋舌。
這一事件不僅讓朝野震動,更讓徐理等人又驚又怒。他們心裡很清楚,這是皇帝借助淩雲的先進技術,對他們勢力範圍的又一次沉重打擊。而且,這次的手段如此淩厲,讓人完全無從防備。
儘管他們無法直接指責皇帝,但對淩雲的恨意卻已經達到了頂峰。淩雲的技術成為了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
然而,就在漕運案的餘波尚未平息之際,江南地區卻再次迎來了一場猛烈的雷暴。這場雷暴來勢洶洶,仿佛預示著更大的風暴即將來臨。
這一次,全城矚目。狂風呼嘯,電蛇亂舞,雷聲震耳欲聾。不少百姓緊閉門窗,心中惴惴,既害怕天雷之威,也暗自觀察著那些“引雷杆”是否真如淩雲所言。
一道刺目的閃電,如同天罰之劍,直劈鐘山山頂那根最高的避雷針!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隻見電光順著鐵杆疾走,導入地下,除了在鐵杆頂端留下一抹焦痕和瞬間爆燃的火花外,下方的觀測台和周圍的樹林安然無恙!幾乎在同時,另一道閃電被城牆角的避雷針引走。
而更讓南京百姓安心的是,那場雷暴中,城內再未發生如上次那般雷擊房屋、引發火災的事故。
雨過天晴,陽光灑在大地上,給人一種清新而舒適的感覺。然而,更令人振奮的是,一個驚人的消息迅速傳開,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那些親眼目睹“鐵杆引雷”這一神奇景象的人們,激動地向周圍的人講述著當時的情景。他們用生動的語言描繪著那驚心動魄的一幕:閃電劃破長空,直擊鐵杆,然後順著鐵杆引入地下,仿佛是一場天地之間的奇妙對話。
恐懼和猜疑在人們心中漸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驚歎和好奇。人們開始對這一現象展開熱烈的討論,對“格物”之學的奧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淩侍郎……真乃神人也!”有人感歎道。
“那鐵杆竟真能把天雷引入地下!”另一個人驚歎不已。
“看來這‘格物’之學,確實能窺探天機,駕馭自然之力啊!”更多的人開始對“格物”之學表示讚賞和認同。
避雷針的成功,以一種最直觀、最震撼的方式,為“格物”正了名。朝堂上,原本對淩雲持有異議的徐理等人,此時也無法再用“天象不祥”來攻擊他。民間關於“鐵線引雷”的謠言,在事實麵前也不攻自破。
淩雲和天工院的聲望,在這場雷雨的洗禮後,如日中天,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人們對他們的智慧和勇氣充滿了敬意,對“格物”之學的探索也更加充滿了熱情。
然而,就在淩雲忙於鞏固陸上成果時,來自海上的警訊,通過“四海商會”內部不同渠道和沿海衛所斷斷續續的報告,彙集到了淩雲和朱棣麵前。
報告顯示,“四海商會”似乎不再滿足於暗中滲透和技術窺探。他們在閩浙外海頻繁活動,其擁有的“海蛟級”等大型船隻數量在增加,而且有跡象表明,他們正在與盤踞海島的倭寇、以及一些來自遙遠西洋可能是葡萄牙或西班牙)的探險船隊進行接觸。更令人不安的是,有零星的漁民聲稱,看到過“不靠帆、隻冒煙”的怪船在遠海出沒!
“他們……難道也在試製蒸汽船?”淩雲看著這些模糊的情報,心中升起強烈的不安。如果“四海商會”真的掌握了成熟的蒸汽船技術,結合其龐大的海上力量和海外據點,將對大明海疆構成前所未有的威脅,甚至可能截斷日益重要的海上商路。
朱棣同樣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陸上的電報網絡和初步的工業化,增強了他的統治。但浩瀚的海洋,依然是大明控製力的薄弱環節。“四海商會”的舉動,無疑是在向他的權威發起新的挑戰。
“淩雲,”朱棣再次秘密召見,語氣嚴肅,“陸上之事,朕信你。然海疆不寧,非國家之福。那‘四海商會’狼子野心,其誌不在小。你於舟船之道,素有研究。這海上……可有應對之策?朕要的,不是隻能在內河航行的‘破浪’,而是能巡弋萬裡海疆,震懾不臣的真正巨艦!”
皇帝的目光,投向了波濤洶湧的海洋。這意味著,淩雲和他的天工院,即將開啟一場新的、同樣艱難甚至更加複雜的征程——打造大明的蒸汽鐵甲艦隊。
雷暴洗禮了南京城,也淬煉了淩雲和他的事業。避雷針的成功,象征著“格物”之學在認知和駕馭自然方麵邁出了關鍵一步。漕運的清洗,則展示了新技術在強化皇權、整頓吏治方麵的巨大威力。
然而,舊勢力的仇恨並未消散,隻是轉入了更深的暗處。而來自海上的挑戰,則如同遠方的海平線上彙聚的烏雲,預示著更大的風暴即將來臨。
淩雲知道,他不能有絲毫鬆懈。陸上的網絡需要繼續擴展和鞏固,電報技術需要迭代,標準化體係需要深化。而如今,一項更加宏偉、也更加艱難的任務已經擺在了麵前——將蒸汽的力量,推向廣闊的海洋,為大明打造一支劈波斬浪的鋼鐵艦隊。
雷火淬煉出的,是更加堅韌的精鋼,也是更加明確的方向。帝國的工業化之路,將從江河,走向海洋。
喜歡鋼鐵時代:從洪武開始請大家收藏:()鋼鐵時代:從洪武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