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吳地藏珍:朱慈興偶得吳王遺寶悟初心_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島奇兵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島奇兵 > 第112章 吳地藏珍:朱慈興偶得吳王遺寶悟初心

第112章 吳地藏珍:朱慈興偶得吳王遺寶悟初心(1 / 1)

離開平江路的次日清晨,朱慈興本打算前往虎丘,卻在路過閶門附近一條僻靜巷弄時,被一陣孩童的嬉鬨聲吸引。巷弄深處有一座廢棄的老宅,院牆斑駁,朱漆大門早已腐朽,幾個孩童正圍著牆角的老槐樹追逐,其中一個穿粗布短褂的男孩不慎摔倒,竟在樹根處蹭出一塊嵌在泥土裡的青石板,石板邊緣隱約露出一絲黃銅的光澤。

朱慈興本是無意駐足,卻見那青石板的紋路有些異樣——邊緣雕刻著簡單的雲紋,與尋常百姓家的石板截然不同。他走上前,示意孩童們讓開,蹲下身輕輕拂去石板上的泥土,發現石板四角各有一個圓孔,像是被人特意固定過。“這裡以前是什麼地方?”他問身旁一位拄著拐杖的老嫗。

老嫗眯著眼睛打量著老宅:“這是張家的舊宅,聽說幾十年前還是大戶人家,後來家道中落,主人搬去了外地,宅子就荒了。至於這石板,老身住在這裡幾十年,倒從沒見過有人動過。”朱慈興心中一動,想起沈文淵昨日提及,閶門一帶曾是朱元璋任吳王時的府邸所在地,不少老宅地下藏著當年的遺跡,莫非這石板下另有玄機?

待孩童與老嫗散去,朱慈興找來幾塊碎石,小心翼翼地撬開青石板。石板下是一個深約三尺的土坑,坑中鋪著一層防潮的油紙,油紙包裹著一個紅木箱子,箱子表麵雕刻著精美的龍紋,雖曆經歲月侵蝕,卻仍能看出當年的精致。他屏住呼吸,將箱子抱出坑外,輕輕打開——箱內鋪著明黃色的綢緞,綢緞上擺放著數十錠金元寶,還有幾卷用牛皮紙包裹的文書,最底層竟躺著一枚雕刻著“吳王世子”字樣的玉印。

朱慈興拿起玉印,指尖觸到溫潤的玉質,心中猛地一震——這枚玉印的樣式,與他曾在明孝陵見過的朱元璋早期印章極為相似,再看那些金元寶,底部都刻著“吳王監製”的小字,顯然是當年朱元璋任吳王時留下的財物。他展開牛皮紙文書,上麵記錄的竟是洪武初年蘇州府的糧稅賬簿,還有幾封朱元璋寫給部下的書信,字裡行間滿是“安撫百姓”“輕徭薄賦”的囑托。

“原來如此……”朱慈興輕聲感歎。他曾以為朱元璋留下的隻是大明的江山與威嚴,卻沒想到這位開國皇帝在未統一天下時,便已將百姓的生計放在心上。那些金元寶與賬簿,並非尋常的財寶,而是朱元璋當年為應對戰事、賑濟災民儲備的物資,隻是不知為何,最終被藏在了這座老宅地下,漸漸被人遺忘。

朱慈興將箱子重新蓋好,埋回土坑,又將青石板恢複原位。他沒有想過將財寶據為己有,也沒有急於告知官府,而是沿著巷弄緩步走出,心中卻翻起了驚濤駭浪——自離開南京後,他一直追尋生命的意義,認為遠離朝堂、感受市井煙火便是答案,可此刻麵對吳王遺寶,他忽然意識到,自己或許誤解了“生命意義”的真正內涵。

當日午後,朱慈興再次來到阿婆茶社,沈文淵果然還在那裡喝茶。他徑直走到沈文淵對麵坐下,開門見山:“沈老伯,晚輩今日在閶門老宅發現了一批吳王時期的財寶,不知該如何處置。”沈文淵手中的茶杯猛地一頓,茶水濺出幾滴:“吳王遺寶?你可知這東西若處置不當,恐會引來禍端?”

“晚輩正是為此困惑。”朱慈興道,“若將財寶上交官府,怕有人中飽私囊;若私自取用,又違背道義;若置之不理,又辜負了當年吳王儲備物資的初心。”沈文淵沉默片刻,起身道:“你隨我來。”他帶著朱慈興穿過幾條巷弄,來到一座破敗的土地廟前,廟內擠滿了衣衫襤褸的流民,幾位僧人正忙著分發米粥。

“這些人都是上月從淮安逃荒來的,黃河決堤,他們的家園被淹,隻能流落蘇州。”沈文淵指著流民,“官府雖有賑濟,卻杯水車薪。你發現的財寶,若能用來救助這些百姓,不正是踐行了吳王‘安撫百姓’的初心嗎?”朱慈興望著流民們饑餓的眼神,忽然想起揚州災區百姓的模樣,想起三峰大師說的“用行動滋養生命”——原來,生命的意義不僅在於感受美好,更在於在他人需要時伸出援手。

當晚,朱慈興悄悄將紅木箱子從老宅取出,運到土地廟後巷。他與沈文淵及幾位正直的僧人商議,決定用金元寶兌換成糧食與衣物,分發給流民,同時將那些文書捐贈給蘇州府學,供學子研究明初曆史。為避免引起官府注意,他們選擇在夜間分發物資,朱慈興親自參與其中,幫著搬運糧食、縫補衣物,流民們雖不知他的身份,卻都親切地稱他“朱先生”。

一日深夜,朱慈興正在土地廟整理衣物,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拄著拐杖走到他麵前,深深作揖:“多謝先生救助,老朽無以為報,隻能為先生祈福。”朱慈興連忙扶起老者:“老人家不必多禮,我隻是做了該做的事。”老者歎了口氣:“如今亂世,能像先生這般不求回報的人,實在太少了。老朽年輕時曾在吳王麾下當差,當年吳王在蘇州時,也常像先生這樣,親自為百姓分發糧食,那時的日子雖苦,卻讓人心裡踏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朱慈興聞言,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自己年少時乞討的日子,若不是遇到好心人相助,早已餓死街頭;想起在瑪雅時,伊察為守護百姓浴血奮戰;想起南京朝堂上,鄭成功為複興大明殫精竭慮——原來,無論是吳王朱元璋,還是平凡百姓,心中都藏著對“安寧生活”的渴望,而這份渴望,正是支撐人們前行的力量。

半個月後,流民們大多得到了安置,有的返回淮安重建家園,有的留在蘇州謀生。朱慈興將剩餘的金元寶交給僧人,囑托他們繼續救助需要幫助的人,自己則準備離開蘇州。臨行前,沈文淵將一本手抄的《蘇州府誌》送給朱慈興:“這上麵記載了吳王在蘇州的事跡,你帶著它,或許能明白更多。”

朱慈興翻開《蘇州府誌》,其中一頁記載著朱元璋任吳王時的政令:“凡流民至蘇州者,皆給糧三月,助其歸家;凡因戰亂失去土地者,皆授田百畝,免租五年。”他忽然想起自己在南京時主導的水渠工程,初衷本是為了百姓,卻因急於求成而失敗,如今用吳王遺寶救助流民,雖事小,卻真正幫到了百姓——原來,踐行初心不必非要做驚天動地的大事,隻要心懷百姓,哪怕隻是分發一碗粥、一件衣物,也是在實現生命的意義。

離開蘇州的那一天,天又下起了細雨。朱慈興撐開老匠人送的油紙傘,牽著老馬走在青石板路上,雨水打在傘麵上,發出“淅淅瀝瀝”的聲響。他摸了摸懷中的《蘇州府誌》,又想起那枚“吳王世子”玉印,心中忽然有了新的方向——他不必再刻意追尋生命的意義,因為“守護百姓”便是最好的答案。無論是當年的吳王朱元璋,還是如今的自己,隻要心懷悲憫,腳踏實地,便是在書寫有意義的人生。

行至蘇州城外,朱慈興勒住馬韁繩,回頭望了一眼這座充滿溫情的城市。平江路的評彈聲、阿婆茶社的茶香、老匠人的油紙傘、流民們感激的笑容,一一在他腦海中浮現。他忽然決定,不再繼續雲遊,而是返回南京——並非為了功名,而是為了完成未竟的水渠工程,為了讓更多百姓過上安穩的日子。

“或許,這才是我真正的‘心之所向’。”朱慈興輕聲自語。他調轉馬頭,向著南京的方向前行,油紙傘下的身影,比來時多了幾分堅定與從容。他知道,未來的道路或許仍有挑戰,但隻要堅守“守護百姓”的初心,便無懼風雨,因為這便是生命最本真、最珍貴的意義。

喜歡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島奇兵請大家收藏:()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島奇兵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