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箭術請教_錦衣異世錄之鐵血錦衣衛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39章 箭術請教(1 / 2)

南城千戶所的校場西隅,與其他區域喊殺震天、刀光劍影的景象截然不同。這裡相對僻靜,隻有單調而富有節奏的“嗖—啪”、“嗖—啪”聲持續響起,間或夾雜著箭簇深深楔入木質箭靶的沉悶篤響。

此地乃是衛所箭道。十數個草紮或木製的箭靶在遠處一字排開,靶心已被密集的箭矢摧殘得千瘡百孔,如同生滿灰白的惡瘡。空氣中彌漫著弓弦震顫後的餘韻、鬆香保養弓臂的淡香,以及一種屬於優秀射手獨有的、凝神屏息般的專注氣場。

這片區域的無形主宰,是一位名叫秦嶽的老兵。

秦嶽年約五旬,身材精瘦乾練,背脊卻依舊挺直如鬆。臉龐被風霜刻滿了深深的溝壑,皮膚是常年曝曬下的古銅色。他沉默寡言,一雙眼睛似乎因長期眯起瞄準而顯得格外細長,開闔之間精光內蘊,看人時總帶著一種掂量分量的審視感。他並非總旗、小旗,無官無職,隻是一名普通的錦衣衛校尉,但在這箭道之上,他的話卻比許多上官更令人信服。衛所中公認,若論百步穿楊、箭無虛發的本事,無人能出秦嶽其右。連百戶鄭坤偶爾興致來了試射幾箭,也會客氣地請他“指點一二”。

此刻,秦嶽正背著手,如同凝固的雕像般,立在一名年輕校尉身後,看著那校尉咬牙奮力拉開一張硬弓,箭矢卻歪歪斜斜地脫靶飛去。老兵的眉頭幾不可察地皺了一下,並未出聲嗬斥,隻是那沉默本身,就足以讓射箭者感到無地自容。

就在這時,一個深青色的身影出現在了箭道邊緣,與周圍穿著深藍服色的普通校尉顯得格格不入。

是沈煉。

他的出現,立刻吸引了箭道上所有練習者的目光。新晉總旗、枷號錢老三、自掏腰包墊付債務、推行古怪記錄法……沈煉的名字和事跡,早已在衛所底層傳得沸沸揚揚。眾人見他突然來到這箭術練習之地,不禁紛紛停下動作,好奇地觀望,低聲竊語。

沈煉對周遭的目光恍若未見,他的視線徑直鎖定了那個如蒼鬆般挺立的老兵——秦嶽。他整理了一下並無褶皺的衣袍,緩步走了過去。

在距離秦嶽五步之外,沈煉停下腳步,抱拳行禮,姿態放得極低,語氣恭敬而清晰:“秦老哥,冒昧打擾。在下沈煉,新任總旗。久聞老哥箭術通神,冠絕南城,特來請教。”

聲音不高,卻足以讓附近的人都聽得清楚。

“請教”二字,從一個總旗口中對一個普通老校尉說出,顯得格外突兀和……刺耳。

竊語聲瞬間消失。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秦嶽那張古井無波的臉上,又偷偷瞟向保持抱拳姿態的沈煉。

秦嶽緩緩轉過身,那雙細長的眼睛微微睜開,如同老鷹打量陌生的闖入者,上下掃視著沈煉。他的目光在沈煉腰間那柄嶄新的繡春刀上停留一瞬,又回到他年輕卻沉靜的臉上。

沉默持續了數息,空氣仿佛凝滯。

良久,秦嶽才開口,聲音沙啞低沉,如同磨砂紙擦過粗糙木麵:“總旗大人說笑了。卑職隻會拉弓放箭,粗淺把式,當不得‘請教’二字。大人若有興致,自有良弓勁矢奉上,何須屈尊來此。”

話語客氣,卻帶著明顯的疏離和一絲不易察覺的、屬於技術者的傲氣與警惕。他顯然聽說過這位新總旗的“手段”,下意識地將沈煉的來訪視為某種形式的“招攬”或“示好”,而非真心求教。

沈煉保持抱拳姿勢,神色不變,語氣卻更加誠懇:“秦老哥過謙。武藝之道,達者為先,與官職無關。沈某並非虛言客套,實是自身技劣,深感不足,特來尋明師,求指正。”

他微微直身,目光掃過遠處那些箭靶,坦然道:“不瞞老哥,沈某於拳腳刀劍,尚可勉力。然於弓弩一道,實是短板。日前黑石峪剿匪,林中昏暗,賊人隱匿,若當時有一手精準遠射,或能更早鎖定賊酋,減少弟兄們近身搏殺之險。每每思之,深以為憾。”

他提及黑石峪實戰,點出短板帶來的切實困境,語氣中沒有絲毫掩飾或尷尬,隻有一種就事論事的冷靜和對提升實力的純粹渴望。

這番坦誠,讓秦嶽細長的眼中閃過一絲極細微的波動。他再次仔細打量沈煉,似乎想從這張年輕卻過分平靜的臉上,分辨出幾分真意。

周圍的校尉們也安靜下來,驚訝地看著這位毫不避諱自身“短板”的總旗大人。

又一陣沉默後,秦嶽緩緩開口:“大人欲如何請教?”

沈煉道:“願從最基礎的握弓、搭箭、站姿、發力起始。請老哥不吝斧正。”

竟是全然將自己放在了學徒的位置上。

秦嶽沉吟片刻,終於點了點頭,走向一旁擺放弓弩的架子。他取下一張製式騎弓,又抽出一支羽箭,遞給沈煉:“請大人先射一箭。”

這是要摸沈煉的底。

沈煉接過弓箭。弓入手頗沉,弓臂冰涼。他回憶著前世零星接觸過的射箭記憶以及原身殘留的一些模糊本能,站定,搭箭,開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動作生澀,姿勢僵硬。開弓至大半,臂膀已覺酸脹,呼吸也略顯紊亂。手指一鬆,箭矢離弦,飛行軌跡飄忽無力,“哆”的一聲,勉強釘在了最遠處箭靶的邊緣木框上,離靶心差了十萬八千裡。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