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教”的種子,隨著陳先生在明理堂的講學,以及更多受訓過的宋儒與歸化學者被稱為“傳諭使”)的奔走,開始在東瀛的土地上悄然播撒。這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宗教,不立具體神像,不拜人格神明,其核心在於認知並踐行那“真實無妄”的天地之理天理),強調“誠”為天道之本,旨在為經曆劇變的海東社會提供一個全新的、能與大宋主流價值觀接軌的精神支柱與道德基礎。
一、布道與紮根:潤物細無聲
吳用對此教的推行煞費苦心,策略兼具自上而下的引導與自下而上的滲透:
1.依附官學,體係化傳播:“天理教”的教義宣講與“明倫堂”的儒學教育緊密結合。傳諭使往往身兼學官,在講授漢字、經典的同時,闡釋“理氣誠”之道,使學子在知識體係中自然接受其世界觀。
2.改造祠祀,舊瓶裝新酒:對於未被徹底摧毀、且供奉“和禦魂”平和神格)的本地神社,吳用采取了懷柔改造策略。傳諭使會與願意合作的原神官交涉,在保持神社建築外觀的基礎上,內部進行“淨化”。移除可能引發“荒禦魂”狂暴神格)聯想的符籙、器物,正殿懸掛書寫“天理”、“至誠”、“仁敬”等漢字的匾額,將祭祀對象解釋為“天地生生之理”或“祖宗仁德之靈”,祭祀儀式則參照簡化版的道教齋醮科儀,強調肅穆、敬畏而非狂迷。
3.切入民生,強調“實”用:傳諭使在鄉間布道,極少空談玄理,多從農時、醫藥、水利等實際問題入手。他們會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乃天理之序,順之則五穀豐登,逆之則饑饉立至,豈不實哉?”或言:“孝養父母,友愛兄弟,家道乃和,此亦人倫天理,行之則家寧,悖之則室亂,豈不誠乎?”將“天理”、“誠”與百姓的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經驗掛鉤,使其顯得平實可信。
4.樹立典範,恩威並施:對於率先接受並積極宣揚天理教的歸化民,尤其是那些原本身份較高的“野人”或改造良好的“獸人”,官府會給予表彰,減免部分賦稅,甚至授予基層管理職務如保長、甲長)。反之,對於公然詆毀、阻撓傳教者,則依律懲處,彰顯“順天理者昌”的姿態。
二、收效與微光:堅冰初現裂痕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天理教的推行取得了一些可見的成效:
提供精神慰藉與新的認同:對於在社會劇變中感到迷茫、原有的神道信仰體係崩塌的許多平民而言,天理教那套基於“實理”、“誠道”的宏大而穩定的世界觀,提供了一種新的精神寄托。它不像舊信仰那樣強調血脈與地域的神秘聯係,而是訴諸普世的“理”與“性”,使得那些願意融入新秩序的歸化民找到了某種超越族群隔閡的、更高的認同依據。
輔助道德秩序重建:天理教強調的“仁、義、禮、智、信”等道德條目,與法律禁令相輔相成,從內心層麵引導人們向善、守序。一些地區,民間糾紛開始有鄉老依據“天理人情”進行調解,社會風氣在某些層麵有所改善。
削弱舊信仰基礎:通過對神社的改造和教義的滲透,天理教在一定程度上蠶食了舊神道的社會基礎。尤其年輕一代,在官學教育和傳諭使的雙重影響下,對“八百萬神”的信仰逐漸淡化,轉而開始思考“理”與“氣”的世界。
三、困難與暗礁:道心難契人心
然而,推行的道路布滿荊棘,困難遠比預想的更為深重:
文化隔閡與理解偏差:“理”、“氣”、“誠”、“太極”這些高度抽象的中原哲學概念,對於習慣具象思維、注重直觀感受的東瀛民眾而言,難以真正理解和內化。許多人表麵上遵從,內心卻將其視為又一套“宋人的規矩”,並未真正觸動靈魂。傳諭使口中“太虛一實”的宏論,遠不如一個關於本地山神、河伯的古老傳說來得親切有力。
舊勢力的抵觸與曲解:殘餘的舊貴族、武士以及頑固的神官,視天理教為宋人進行文化滅絕的軟刀子。他們或公開抨擊其“背棄祖神”,或暗中曲解教義,散布“宋人以天理之名,行竊國之實”的言論,甚至將一些自然災異解釋為“國津神對天理教的憤怒”,不斷製造障礙。
情感連接的缺失:天理教過於理性化的教義,缺乏舊宗教那種強烈的情感宣泄和神秘體驗。其祭祀活動莊重有餘,而感染力不足,難以滿足部分民眾對超自然力量的祈求、對集體狂歡的心理需求。朱熹所言的“誠之底蘊”——那種發自內心的愛與敬,在東瀛信眾中,尚如鏡花水月,難以真正牢固建立。
與現實的矛盾:當移民與歸化民之間因土地、資源產生糾紛,當宋人官吏依然存在欺壓現象時,天理教所宣揚的“萬物一體之仁”、“天理公道”便顯得蒼白無力。民眾會質問:“若果有天理,何以善未必有善報,惡未必有惡報?”這種現實與理想的落差,嚴重削弱了教義的說服力。
總督府內,吳用翻閱著各地關於天理教推行情況的彙報,喜憂參半。他對宋江道:“哥哥,天理教之推行,如春水解凍,雖見消融,然冰層之下,寒凝依舊。可化者,多為心思活絡或求生欲強者;其心固閉者,尤以舊武士為甚,仍視我教如仇寇。此乃心戰,非旦夕可功成。”
宋江默然點頭,深知這“攻心”之戰,遠比沙場征伐更為漫長和艱難。天理教在東瀛的命運,不僅關乎一種信仰的傳播,更關乎大宋能否真正在這片土地上實現文化的深度融合與精神的徹底收服。前路漫漫,唯有持之以恒,方有可能讓這“天理”的微光,最終照亮瀛洲人心的每一個角落,但這需要時間,更需要智慧,去化解那深植於曆史與文化血脈中的重重阻力。
喜歡林衝君請大家收藏:()林衝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