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文化影響力,如同其商船與使團一般,並未因地理的遙遠而止步。在東學西漸的宏大背景下,即便是處於黑衣大食與蒙古帝國勢力交錯、控製權微妙平衡下的迦南地區,也無法隔絕這股來自東方的思想暖流。大宋的理學文化,與本地根深蒂固的西方宗教文化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此地相遇、碰撞、交織,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思想景觀。這種交融,由上層精英的探討,逐漸滲透至民間,其最具代表性的體現,便是一首名為《兩個世界》的歌謠,在迦南各地,從耶路撒冷的街巷到加利利海畔的漁村,廣為流傳。
這首歌的歌詞,充滿了對東西方兩種世界觀、價值觀的對比與叩問,其內容直指核心:
隻有勞作的人得到麵包
不勞作的人也得到麵包
他們擁有兩個世界
睡覺的人比勞作的人更富足
落在誰的手裡就是誰的
這世界在漠然性的法則下受著奴役
此段描繪了一個看似不公的現實世界,遵循著弱肉強食、機遇至上的“漠然法則”,努力與回報並非直接對應,充滿了宿命與無奈。)
那有著指環的人
他是指環精靈所要服從的主人
不管他是一個努拉丁還是一個阿拉丁
那有著世界之寶藏的人
他就是擁有這些寶貝
不管他是怎樣得到它們的
借用《一千零一夜》的典故,諷刺了現實世界中權力與財富的獲取往往無關道德與出身,隻看結果,進一步強調了“漠然法則”。)
在精神的世界裡則不同
這裡被一種永恒的神聖秩序主宰著
在這裡
雨點並非同時既落在公正者頭上也落在不公正者頭上
在這裡
陽光並非既照耀善者也照耀惡者
筆鋒一轉,引入一個理想的“精神世界”,這裡存在著基於道德和公正的“神聖秩序”,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與現實的混亂形成鮮明對比。這既契合了西方宗教的末日審判觀念,也暗合了理學中“天理昭彰”的思想。)
隻有勞作的人得到麵包
隻有身處恐懼者找到安息
隻有走進地府的人拯救到所愛的人
隻有拔出刀的人得到以撒
再次強調精神世界的“應得”原則,引用了希臘神話俄耳甫斯)、聖經故事亞伯拉罕獻以撒),指出在精神領域,付出、勇氣和犧牲是獲得回報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