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的局麵到底有多差呢?
繼位的第一年,浙江台風海嘯,卷死數萬人,就預示了他的執政生涯不會太平。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全國各地接連發生旱災,陝西流寇大起,但西北的匪亂以及東北的後金之亂,卻隻是明末問題的冰山一角。
比如西南地區的奢安之亂,前後持續了十七年,比李自成造反的時間都要長。
其規模也不比李自成小,禍及四川、重慶、貴州三地,直到清朝都沒能恢複元氣,也基本收不了稅。
還有雲南的沙普之亂,崇禎四年開始造反,一直到順治年間,明朝都亡了,都還沒有平定,前後持續三十六年。
直到吳三桂被封異姓王,到雲南就藩之後才得以解決。
【清朝入關,得要感謝奢安之亂。
奢安之亂成了導致明朝崩潰的最後一根稻草。
沙普之亂不僅終結了沐氏在雲南的統治,也成為了清朝加強對西南地區控製的契機。
孫可望本來把雲南治理得好好的,最後還是選擇投奔清廷,後麵被編入了《貳臣傳》。
孫可望是李自成之後,唯一一個具備反清能力且能取得成效的人。
最後被清軍“誤射”而亡,跪著求活卻落下個千古罵名。】
正麵見順治皇帝的孫可望:“……突然就被架在這了。”
唯一一個具備反清能力且能取得成效的人,在這裡不是功勳,而是加速死亡的催化劑。
“義王,後世之人猜測多有不實之處,不必放在心上,大清不會虧待你的。”十四歲的順治淡淡說了句場麵話。
如果孫可望沒有踏入北京城,那他還可能有所忌憚,現在……這千古罵名不背也得背了。
孫可望苦笑著點頭,想到順治賞賜的珍寶,心裡更是苦澀。
張獻忠詫異的看向堅決反明的孫可望,他的內政能力和地位在大西軍比其他人還要高,他若當了叛徒……
一起抗清的李定國沉聲問道:“如今,你還想降清嗎?”
孫可望掌權但無兵,李定國掌兵但無權,導致他們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
但李定國之所以能在前線橫掃清軍,正是因為有孫可望在內政方麵的支持,如果失去孫可望,他們南明抗清會更艱難。
若是孫可望再掉頭過來對付南明,正合大清的意。
“老子沒那麼賤。”
孫可望早有反心,可現在知道了下場,必要使儘全力抗清。
各個時期的吳三桂心裡嘩嘩的涼,貳臣是什麼意思,他還是知道的,自古以來叛徒都是要釘在恥辱柱上的……
他怕是要遺臭萬年了。
投降的臣子們:“……懸著的心終於死了。”
他們以為大清會在史書上大寫特寫他們投降,結果……弄了個《貳臣傳》。
身後名不保,後世子孫再無臉麵做人,這太踏馬羞辱人了。
心理防線崩潰的大臣,有的直接就瘋了,有的則是用儘手段自殺。
順治收到消息後,頭也沒抬,隻是淡淡應了一聲。
這些人本來就對大清沒什麼貢獻,死了就死了,有貢獻的,哪裡舍得這榮華富貴?
還有,那個什麼《貳臣傳》也不是誰都能被收錄進去的,小嘍囉不必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