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紀十一(公元637年-640年)_資治通鑒白話版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資治通鑒白話版 > 唐紀十一(公元637年-640年)

唐紀十一(公元637年-640年)(1 / 2)

貞觀十一年丁酉,公元637年)

五月壬申日,魏征上奏疏,認為:“陛下向善的誌向不如從前,聞過必改的態度比往日稍有減退,譴責懲罰增多,威嚴怒氣略微嚴厲。由此可知‘地位尊貴難免驕傲,財富充裕難免奢侈’,這不是空話啊。況且拿隋朝的府庫、糧倉、戶口、兵力的強盛,和今天相比,怎能相提並論!然而隋朝因富強而躁動不安導致危亡,我們因寡弱而清靜無為得以安定;安危的道理,清清楚楚擺在眼前。從前隋朝未亂時,自認為必定不會亂;未亡時,自認為必定不會亡。所以賦稅徭役無窮無儘,征戰討伐不停不休,直到災禍臨頭還未醒悟。照見身形沒有比靜止的水更好的,借鑒失敗沒有比滅亡的國家更合適的。希望陛下以隋朝為鑒,去掉奢侈,奉行節儉,親近忠臣,疏遠奸佞,趁著如今天下太平,踐行往日的恭敬節儉,那麼儘善儘美,實在無法用言語稱讚。奪取天下確實困難,守住天下卻很容易,陛下能完成那困難的事,難道不能保住這容易的事嗎!”

六月,右仆射虞恭公溫彥博去世。溫彥博長期掌管國家機要事務,凡是知道的事沒有不辦理的。太宗對身邊大臣說:“溫彥博因為憂慮國事,精神耗儘,我見他身體衰弱,已經有兩年了,遺憾沒能讓他享受安逸,最終未能長壽!”

丁巳日,太宗親臨明德宮。

己未日,太宗下詔,荊州都督荊王李元景等二十一位親王所擔任的刺史職位,都讓他們的子孫世襲。戊辰日,又任命功臣長孫無忌等十四人為刺史,也令其子孫世襲,除非有重大變故,不得罷免。己巳日,改封許王李元祥為江王。

秋季七月癸未日,天降大雨,穣水、洛水泛濫,湧入洛陽宮,毀壞官署、百姓房屋,淹死六千多人。

魏征上奏疏,認為:“《文子》說:‘同樣的話有人相信,是因為信任在說話之前;同樣的命令有人執行,是因為誠意在命令之外。’自從陛下治理天下以來,王道清明已經十多年了,但道德教化仍未普及,是因為對待臣下未能完全做到誠信。如今建立政事、實現治理,必定委托給君子;而事情的得失,有時卻向小人詢問。對待君子恭敬卻疏遠,對待小人輕慢卻親近;親近就會無話不談,疏遠就會情感不通。中等智慧的人,難道沒有一點小聰明!但他們的才能不足以治理國家,思慮不能長遠,即使竭儘全力、忠心耿耿,也難免會有失誤;更何況內心懷有奸邪的人,他們的禍患難道不深重嗎!即使是君子也不能沒有小過錯,隻要不損害正道,就可以忽略不計。既然稱之為君子,又懷疑他們不誠信,這和立起筆直的木頭卻懷疑它的影子彎曲有什麼區彆呢!陛下如果能慎重選拔君子,以禮相待、信任任用他們,還擔心天下治理不好嗎!否則,國家危亡的日子,就難以保證了。”太宗賜親手寫的詔書褒獎說:“從前晉武帝平定吳國之後,誌向驕傲懈怠,何曾身居三公之位,卻不能直言勸諫,反而私下對子孫說,自誇自己明智,這是最大的不忠。得到你的勸諫,我知道自己的過錯了。應當把你的奏疏放在案頭,把它當作自我警戒的工具。”

乙未日,太宗的車駕返回洛陽,下詔:“洛陽宮被水毀壞的部分,稍加修繕,隻要能居住就行。其餘的木材,供給城中毀壞房屋的百姓。命令文武百官各自上書言事,極力指出我的過錯。”壬寅日,廢除明德宮和飛山的玄圃院,把它們賜給遭受水災的百姓。

八月甲子日,太宗對身邊大臣說:“上書言事的人都說我打獵太頻繁;如今天下太平,軍備不能忘記,我時常和身邊的人在後苑打獵,沒有一件事煩擾百姓,這又有什麼損害呢!”魏征說:“古代的君王隻怕聽不到自己的過錯。陛下既然讓他們上書言事,就應該讓他們儘情陳述。如果他們的話可取,固然對國家有益;如果不可取,也沒有什麼損失。”太宗說:“你說得對。”於是都慰問後打發他們回去。

侍禦史馬周上奏疏,認為:“夏、商、周三代以及漢朝,統治年限長的有八百年,短的也不少於四百年,實在是因為用恩德凝聚人心,人們不能忘記的緣故。從那以後的朝代,長的六十年,短的才二十多年,都是因為對百姓沒有恩德,根基不牢固的緣故。陛下應當弘揚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的功業,為子孫後代建立萬代基業,怎麼能隻維持當前的局麵呢!如今的戶口還不到隋朝的十分之一,而服勞役的人卻兄去弟歸,在路上接連不斷。陛下雖然下了恩詔,讓他們減少勞役,但土木工程不斷,百姓怎麼能得到休息!所以有關部門隻是下發文書,卻沒有實際行動。從前漢朝的文帝、景帝,恭敬節儉養護百姓,漢武帝繼承了他們豐富的財富,所以能窮奢極欲卻不至於天下大亂。如果漢高祖之後立即傳給漢武帝,漢朝怎麼能長久存在呢!另外,京城和各地製造的皇帝用車、器物以及諸王、王妃、公主的服飾,議論的人都認為不夠節儉。即使早起晚睡,勤奮不懈,後代尚且會懈怠,陛下年輕時生活在民間,知道百姓的疾苦,尚且還這樣,何況皇太子生長在深宮之中,不經曆外界的事情,陛下百年之後,這實在是陛下應當憂慮的事。我觀察自古以來,百姓憂愁怨恨,聚集起來成為盜賊,這樣的國家沒有不滅亡的,君主即使想後悔改正,也不能再保全國家了。所以應當在能夠修繕的時候進行修繕,不能在失去之後再後悔。從前周幽王、周厲王曾經嘲笑夏桀、商紂王,隋煬帝也嘲笑北周、北齊,不能讓後代嘲笑今天像今天嘲笑隋煬帝一樣!貞觀初年,天下饑荒,一鬥米價值一匹絹,而百姓沒有怨恨,是因為知道陛下憂慮掛念他們的緣故。如今連年豐收,一匹絹能換十多斛粟,而百姓卻抱怨歎息,是因為知道陛下不再掛念他們,多興辦一些不急需的事務的緣故。自古以來,國家的興亡,不在於積蓄的多少,而在於百姓的苦樂。況且用近來的事情驗證,隋朝在洛口倉儲存糧食,卻被李密利用;東都積聚布帛,卻被王世充借助;西京的府庫也被我們國家使用,到現在還沒有用完。積蓄固然不能沒有,但關鍵在於百姓有剩餘的力量,然後再收取,不能強行征收來資助敵人。用節儉來使百姓休息,陛下在貞觀初年已經親自踐行過,在今天再這樣做,本來就不難。陛下如果一定要為長遠打算,不必遠求上古時代,隻要像貞觀初年那樣,天下就非常幸運了。陛下對諸王的寵愛優待,有些過於優厚了,百年之後,不能不深入思考。況且魏武帝喜愛陳思王曹植,等到魏文帝即位,就囚禁了諸王,隻是沒有戴上刑具罷了。這樣看來,魏武帝對陳思王的喜愛,恰恰是讓他受苦啊。另外,百姓之所以安定,隻在於刺史、縣令,如果選拔任用得當,那麼陛下就可以端坐拱手,無為而治。如今朝廷隻重視中央官員而輕視州縣官員的選拔,刺史大多任用武人,或者是京城官員不稱職才補任外官,邊遠地區,用人更加輕視。所以百姓沒有安定,大概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奏疏呈上後,太宗稱讚了很久。對身邊大臣說:“刺史,我應當親自選拔;縣令,應當下詔讓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員各自推薦一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冬季十月癸醜日,太宗下詔,功臣貴戚去世後都陪葬在皇陵旁邊。

太宗在洛陽苑打獵,有一群野豬突然從林中衝出,太宗拉弓射了四箭,射死了四頭野豬。有一頭野豬突然衝到麵前,撞到了馬鐙;民部尚書唐儉跳下馬與野豬搏鬥,太宗拔劍斬殺了野豬,回頭笑著說:“天策長史難道沒見過上將殺敵嗎,怎麼這麼害怕!”唐儉回答說:“漢高祖在馬上取得天下,卻不在馬上治理天下;陛下憑借神武平定四方,難道還要在一頭野獸身上逞雄心嗎!”太宗高興,為此停止了打獵,不久加封唐儉為光祿大夫。

安州都督吳王李恪多次外出打獵,嚴重損害了當地百姓的利益;侍禦史柳範上奏彈劾他。丁醜日,李恪因此被免官,削減封戶三百戶。太宗說:“長史權萬紀輔佐我的兒子,不能糾正他的過錯,論罪應當處死。”柳範說:“房玄齡輔佐陛下,尚且不能阻止陛下打獵,怎麼能單獨怪罪權萬紀呢!”太宗大怒,甩袖進入宮中。過了很久,太宗單獨召見柳範,對他說:“你怎麼敢當麵指責我?”柳範回答說:“陛下仁慈英明,我不敢不竭儘全力直言進諫。”太宗高興了。

十一月辛卯日,太宗親臨懷州;丙午日,返回洛陽宮。

已故荊州都督武士彠的女兒,十四歲,太宗聽說她美麗,召入後宮,封為才人。

貞觀十二年戊戌,公元638年)

春季正月乙未日,禮部尚書王珪上奏:“三品以上的官員在路上遇到親王都要下車,這不符合禮儀。”太宗說:“你們這些人如果自視高貴,輕視我的兒子們。”特進魏征說:“親王的位次在三公之下,如今三品官員都是九卿、八座,為親王下車,實在不恰當。”太宗說:“人的壽命難以預料,萬一太子不幸去世,怎麼知道諸王將來不會成為你們的君主呢!怎麼能輕視他們!”魏征回答說:“自從周朝以來,都是子孫相繼,不立兄弟,用來杜絕庶子的覬覦,堵塞禍亂的根源,這是治國的人應當深以為戒的。”太宗於是聽從了王珪的上奏。

吏部尚書高士廉、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棻、中書侍郎岑文本撰寫《氏族誌》完成,呈給太宗。在此之前,山東的崔、盧、李、鄭等家族,喜歡自誇門第聲望,即使曆代衰敗,如果其他家族想和他們聯姻,必定要索取很多財物,有的舍棄自己的鄉裡而虛假地聲稱是名門望族,有的兄弟地位相同卻又因妻家的地位而互相欺淩。太宗厭惡這種風氣,命令高士廉等人廣泛搜集天下的譜牒,依據史書驗證,考核它們的真偽,辨彆它們的輩分,評定它們的等級,褒揚提拔忠誠賢能的人,貶斥罷免奸邪叛逆的人,分為九等。高士廉等人把黃門侍郎崔民乾列為第一等。太宗說:“漢高祖和蕭何、曹參、樊噲、灌嬰都出身於民間平民,你們到現在還推崇敬仰他們,認為他們是英雄賢才,難道在於他們的世襲官爵嗎!北齊高氏偏安山東,梁、陳兩朝局促江南,雖然有人才,又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呢?況且他們的子孫才能品行衰敗淺薄,官爵地位下降,卻還高傲地以門第自負,兜售祖先的墓地,依附富貴人家,拋棄廉潔,忘記羞恥,不知道世人為什麼看重他們!如今三品以上的官員,有的憑借德行,有的憑借功勳,有的憑借文學,才達到尊貴顯赫的地位。那些衰敗時代的舊家族,實在不值得羨慕!卻要尋求和他們聯姻,即使多送金銀布帛,還是被他們輕視,我不明白這是什麼道理!如今想要糾正錯誤,舍棄虛名追求實際,而你們還把崔民乾列為第一等,這是輕視我的官爵而順從世俗的人情啊。”於是下令重新修訂,專門以當今的官階品級作為高低等級。於是把皇族列為第一等,外戚列為第二等,把崔民乾降為第三等。總共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頒布天下。

二月乙卯日,太宗的車駕向西返回長安;癸亥日,親臨河北,觀看砥柱山。

甲子日,巫州的獠人反叛,夔州都督齊善行打敗了他們,俘獲男女三千多人。

乙醜日,太宗祭祀禹廟。丁卯日,到達柳穀,觀看鹽池。庚午日,到達蒲州,刺史趙元楷督促百姓穿著黃紗單衣迎接車駕,大肆裝飾官署和樓台亭閣,又飼養了一百多頭羊、幾百條魚來饋贈皇親國戚。太宗責備他說:“我巡視黃河、洛水一帶,凡是需要的東西,都由國庫供應。你所做的都是隋朝滅亡的壞風氣。”甲戌日,親臨長春宮。

戊寅日,太宗下詔說:“隋朝已故鷹擊郎將堯君素,雖然像桀的狗對著堯狂吠一樣,違背了倒戈投降的誌向,但在危急關頭堅貞不屈,實在表現出了寒冬中鬆柏的品格;可以追贈他為蒲州刺史,並且尋訪他的子孫上報朝廷。”

閏二月庚辰朔日,發生日食。

丁未日,太宗的車駕到達京城長安。

三月辛亥日,著作佐郎鄧世隆上表請求搜集太宗的文章。太宗說:“我的言辭命令,對百姓有益的,史書都會記載,足以不朽。如果對百姓無益,搜集它們有什麼用!梁武帝父子、陳後主、隋煬帝都有文集流傳於世,對他們的滅亡有什麼幫助呢!作為君主,擔心的是沒有德政,文章有什麼用!”於是沒有同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丙子日,因為皇孫出生,太宗在東宮宴請五品以上的官員。太宗說:“貞觀之前,跟隨我經營天下,是房玄齡的功勞。貞觀以來,糾正我的過錯,是魏征的功勞。”於是都賞賜他們佩刀。太宗對魏征說:“我如今的政事和往年相比怎麼樣?”魏征回答說:“陛下的威望和德行所達到的地方,比貞觀初年遠多了;但百姓的心悅誠服卻不如從前。”太宗說:“遠方的人畏懼威望、仰慕德行,所以前來歸順;如果不如從前,怎麼能做到這一點呢?”魏征回答說:“陛下過去因為天下沒有治理好而憂慮,所以德義每天都有新的提升;如今因為天下已經治理好而安逸,所以不如從前。”太宗說:“我如今做的事情,和往年一樣,怎麼會有不同呢?”魏征回答說:“陛下貞觀初年,擔心有人不進諫,常常引導他們說話,中間階段樂於聽從他們的意見。如今卻不是這樣,雖然勉強聽從,還是有為難的神色。這就是不同之處。”太宗說:“具體的事情可以說給我聽聽嗎?”魏征回答說:“陛下過去想殺元律師,孫伏伽認為依法不應當處死,陛下賞賜給他蘭陵公主的園林,價值一百萬錢。有人說:‘賞賜太豐厚了。’陛下說:‘我即位以來,沒有進諫的人,所以賞賜他。’這是引導他們進諫。司戶柳雄虛假地申報隋朝的官資,陛下想殺他,采納了戴胄的勸諫才停止。這是樂於聽從意見。最近皇甫德參上書勸諫修建洛陽宮,陛下怨恨他,雖然因為我的話而停止了,卻是勉強聽從。”太宗說:“除了你,沒有人能做到這一點。人苦於不能自知啊!”

夏季五月壬申日,弘文館學士永興文懿公虞世南去世,太宗哭得十分悲痛。虞世南外表溫和柔順,內心忠誠正直,太宗曾稱讚他有五絕:一是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學,四是文辭,五是書法。

秋季七月癸酉日,任命吏部尚書高士廉為右仆射。

乙亥日,吐蕃侵犯弘州。

八月,霸州山獠反叛,燒毀房屋、殺害刺史向邵陵及官吏百姓一百多家。

起初,太宗派遣使者馮德遐安撫慰問吐蕃,吐蕃聽說突厥、吐穀渾都娶了唐朝公主,便派使者跟隨馮德遐入朝,攜帶大量金銀財寶,上表請求通婚;太宗沒有同意。使者返回後,對讚普棄宗弄讚說:“我剛到唐朝時,唐朝對我十分優厚,答應嫁公主給你。恰逢吐穀渾王入朝,從中挑撥離間,唐朝的禮遇便冷淡下來,也不再答應通婚。”弄讚於是出兵攻打吐穀渾。吐穀渾抵擋不住,逃到青海以北,百姓和牲畜大多被吐蕃劫掠。

吐蕃進而擊敗黨項、白蘭等羌族部落,率領二十多萬大軍駐紮在鬆州西境,派使者進獻金銀布帛,聲稱前來迎接公主。不久後進攻鬆州,擊敗都督韓威;羌族首領閻州刺史彆叢臥施、諾州刺史把利步利都獻出本州反叛,歸附吐蕃。戰事接連不斷,吐蕃大臣勸諫弄讚,他不聽從,先後有八人上吊自殺。壬寅日,任命吏部尚書侯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甲辰日,任命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為白蘭道、左武衛將軍牛進達為闊水道、左領軍將軍劉簡為洮河道行軍總管,統領步兵騎兵五萬人攻打吐蕃。

吐蕃攻城十多天,牛進達擔任先鋒,九月辛亥日,趁吐蕃不備發動突襲,在鬆州城下擊敗吐蕃,斬殺一千多人。弄讚畏懼,率軍撤退,派使者謝罪,同時再次請求通婚;太宗同意了。

甲寅日,太宗問侍從大臣:“帝王創業和守成哪個更難?”房玄齡說:“天下混亂之初,與各路群雄並起爭奪天下,然後使他們臣服,創業艱難啊。”魏征說:“自古以來的帝王,沒有不是在艱難中取得天下,在安逸中失去天下的,守成艱難啊。”太宗說:“玄齡和我一起奪取天下,出生入死,九死一生,所以知道創業的艱難。魏征和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擔心在富貴中滋生驕奢,在疏忽中引發禍亂,所以知道守成的艱難。但創業的艱難,已經過去了;守成的艱難,正應當和各位謹慎對待。”房玄齡等人跪拜說:“陛下能說這番話,是天下的福氣啊。”

起初,突厥頡利可汗滅亡後,北方地區空虛,薛延陀真珠可汗率領部落在都尉犍山以北、獨邏水以南建立王庭,擁有二十萬精兵,立他的兩個兒子拔酌、頡利苾分彆主管南、北部。太宗因薛延陀強盛,擔心日後難以控製,癸亥日,冊封他的兩個兒子都為小可汗,各賜鼓和大旗,表麵上表示優待尊崇,實際上是分割他們的勢力。

冬季十月乙亥日,巴州獠人反叛。

己卯日,太宗在始平打獵;乙未日,返回京城。

鈞州獠人反叛;派遣桂州都督張寶德討伐平定叛亂。十一月丁未日,開始在玄武門設置左、右屯營飛騎,由各位將軍統領。又挑選飛騎中財力雄厚、驍勇健壯、擅長騎馬射箭的人,號稱百騎,身穿五色袍,乘坐駿馬,用虎皮做馬鞍墊,凡是太宗出遊就跟隨左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己巳日,明州獠人反叛;派遣交州都督李道彥討伐平定叛亂。

十二月辛巳日,左武候將軍上官懷仁在壁州攻打反叛的獠人,大敗他們,俘獲男女一萬多人。

這一年,任命給事中馬周為中書舍人。馬周機智善辯,中書侍郎岑文本常常稱讚:“馬君議論事情,引用事例,品評古今,抓住要點、刪除繁雜,文辭貼切、道理透徹,一字不能增,也不能減,聽他說話娓娓動聽,讓人忘記疲倦。”

霍王元軌喜愛讀書,恭敬謹慎、堅守本分,言行舉止不魯莽。擔任徐州刺史時,與處士劉玄平結為平民之交。有人問劉玄平霍王的長處,劉玄平說:“沒有長處。”提問的人感到奇怪。劉玄平說:“人有短處才能顯現出長處,至於霍王,沒有短處,我怎麼能稱讚他的長處呢!”

起初,西突厥咥利失可汗把他的國家分為十部,每部有一位酋長,還各賜一支箭,稱為十箭。又分為左、右兩廂,左廂號稱五咄陸,設置五大啜,居住在碎葉以東;右廂號稱五弩失畢,設置五大俟斤,居住在碎葉以西;統稱十姓。咥利失失去民心,被他的大臣統吐屯襲擊。咥利失兵敗,與他的弟弟步利設逃到焉耆自保。統吐屯等人準備擁立欲穀設為大可汗,恰逢統吐屯被人殺死,欲穀設的軍隊也戰敗,咥利失重新收複了原來的土地。到這時,西部最終擁立欲穀設為乙毗咄陸可汗。乙毗咄陸即位後,與咥利失展開大戰,傷亡慘重。於是兩國平分西突厥的土地,自伊列水以西歸乙毗咄陸,以東歸咥利失。

處月、處密部落與高昌一起攻占焉耆的五座城池,劫掠男女一千五百人,燒毀他們的房屋後離去。

貞觀十三年己亥,公元639年)

春季正月乙巳日,太宗車駕前往獻陵祭拜;丁未日,返回宮中。

戊午日,加封左仆射房玄齡為太子少師。房玄齡自認為擔任宰相十五年,兒子房遺愛娶了太宗的女兒高陽公主,女兒是韓王妃,深知功高震主的危險,上表請求解除機要職務;太宗沒有同意。房玄齡堅持請求不止,太宗下詔拒絕他的上表,他才就職。太子想拜見房玄齡,設置儀仗侍衛等待他,房玄齡不敢入宮拜見,返回府邸,當時的人稱讚他謙遜有禮。房玄齡認為度支部門關係到天下的利害,曾經有空缺,尋找合適的人選沒有找到,於是自己兼任度支尚書。

禮部尚書永寧懿公王珪去世。王珪性情寬厚,生活十分節儉。如今,三品以上官員都建立家廟,王珪顯貴已久,卻隻在寢室祭祀祖先。被司法部門彈劾,太宗沒有追究,命令有關部門為他建立家廟,以此讓他羞愧。

二月庚辰日,任命光祿大夫尉遲敬德為鄜州都督。

太宗曾經對尉遲敬德說:“有人說你謀反,為什麼呢?”尉遲敬德回答說:“我謀反是事實!我跟隨陛下征戰四方,身經百戰,如今能活下來,都是從刀箭下逃出來的。天下已經平定,卻反而懷疑我謀反嗎!”於是解開衣服扔在地上,露出身上的傷疤。太宗為他流下眼淚,說:“你穿上衣服,我不懷疑你,所以才告訴你,你又何必怨恨呢!”

太宗又曾經對尉遲敬德說:“我想把女兒嫁給你,怎麼樣?”尉遲敬德叩頭謝罪說:“我的妻子雖然粗陋,但我們一起經曆貧賤很久了。我雖然沒有學問,但聽說古人富貴了不換妻子,這不是我所希望的。”太宗於是作罷。

戊戌日,尚書省上奏:“近代挑選後宮嬪妃,有的出自微賤家族,不懂禮儀教化;有的來自受過刑罰的家庭,心懷積怨。請求從今往後,後宮及東宮的職位有空缺,都挑選出身良家、有才能德行的人補充,按照禮儀聘娶;那些沒入官府的人口以及向來微賤的人,都不得補用。”太宗聽從了這個建議。

太宗已經下詔讓宗室大臣世襲刺史,左庶子於誌寧認為古今情況不同,恐怕不是長久安定之道,上疏爭辯。侍禦史馬周也上疏,認為:“堯、舜的父親,還有丹朱、商均這樣的兒子。倘若有孩童繼承職位,萬一驕橫愚蠢,百姓就會遭殃,國家也會受到損害。想廢除他,可他父親的功績還在;想保留他,可他的惡行已經顯露。與其傷害現在的百姓,不如對已去世的大臣割舍恩情,這是很明顯的道理。既然如此,從前所謂的愛護,反而成了傷害。我認為應當賜給他們土地、分封食邑,要是有才能德行,就根據才能授予官職,讓他們既能承受皇恩,子孫也能終身享受福祿。”

恰逢司空、趙州刺史長孫無忌等人都不願前往封國,上表堅決推辭,說:“自從承受皇恩以來,我們孤獨無依,如履薄冰;宗室親戚憂心忡忡,如同身處水火之中。回想三代的分封製度,大概是因為力量不能控製天下,所以順勢利用分封,禮樂製度,大多不是自己製定的。兩漢廢除諸侯、設置郡守,消除了從前的弊端,非常符合事理,如今因為我們,又有變更,恐怕會擾亂聖朝的綱紀;而且後代愚蠢不肖的繼承人,或許會觸犯國家法律,自取滅亡,再因為世襲的賞賜,導致家族被滅絕,實在令人憐憫。希望停止這道已經頒布的詔令,賜予我們保全性命的恩惠。”長孫無忌又通過兒媳長樂公主向太宗堅決請求,並且說:“我披荊斬棘輔佐陛下,如今天下安寧統一,為什麼要把我們棄置在外州,這和流放有什麼區彆!”太宗說:“分割土地分封功臣,是古今通用的道理,我想讓你們的後代,輔佐我的子孫,共同長久傳承;而你們卻又抱怨,我難道是強迫你們接受封地嗎!”庚子日,下詔停止世襲刺史的製度。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高昌王麴文泰多次阻止西域各國向唐朝朝貢,伊吾原本臣服於西突厥,不久後歸附唐朝,麴文泰與西突厥一起攻打伊吾。太宗下詔書嚴厲斥責他,征召他的大臣阿史那矩,想和他商議事情,麴文泰不派遣,派他的長史麴雍前來謝罪。頡利可汗滅亡後,留在突厥的中原人有的逃到高昌,太宗下詔讓麴文泰遣返他們,麴文泰隱匿不遣。又與西突厥一起擊敗焉耆,焉耆向唐朝告狀。太宗派遣虞部郎中李道裕前往詢問情況,並且對高昌的使者說:“高昌近年來,朝貢疏忽怠慢,沒有藩臣的禮節,所設置的官號,都模仿天朝,修築城池、挖掘壕溝,準備遭受攻討。我的使者到那裡,麴文泰對他說:‘鷹在天上飛,雉在蒿草中潛伏,貓在堂上遊玩,鼠在洞穴中覓食,各自得到適宜的地方,難道不能自己生存嗎!’又派使者對薛延陀說:‘既然身為可汗,就和天子地位相當,為什麼要拜見他的使者!’侍奉君主無禮,又挑撥鄰國關係,作惡而不誅殺,怎麼能勸勉善行!明年我會發兵攻打你們。”三月,薛延陀可汗派使者上奏說:“我蒙受恩德,想要報答,請發動我的部落作為軍隊的向導,攻打高昌。”太宗派遣民部尚書唐儉、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攜帶絲綢賞賜薛延陀,與他們商議進軍奪取高昌的事宜。

夏季四月戊寅日,太宗親臨九成宮。

起初,突厥突利可汗的弟弟結社率跟隨突利入朝,曆任中郎將。他在家中蠻橫無理,怨恨突利斥責他,於是誣告突利謀反,太宗因此輕視他,很久沒有給他升職。結社率暗中勾結原來的部落,聚集了四十多人,謀劃趁晉王李治淩晨出宮時,打開宮門、驅散儀仗衛隊,騎馬衝入宮門,直撲太宗的營帳,希望能立下大功。甲申日,他裹挾突利的兒子賀邏鶻,在夜間埋伏在宮外,恰逢刮大風,晉王沒有出宮,結社率擔心天亮後事情敗露,於是襲擊行宮,越過四重帷幕,亂箭齊發,衛士死了幾十人。折衝都尉孫武開等人率領眾人奮力反擊,過了很久,結社率才撤退,逃入禦馬廄,盜取二十多匹馬,向北逃竄,渡過渭水,想逃回自己的部落,被追兵抓獲,斬首示眾,太宗赦免了賀邏鶻,將他流放到嶺南。


最新小说: 隱形富豪愛上在戀綜做飯的我 孟醫生的學霸小青梅又雙叒懷孕了 渣男滅我全家,重生後我嘎了他 錦繡囚籠:民國千金的倫理迷局 我們那代人 顧先生,請牽好我的手 快穿:任務中,請勿動情 末世重生:開局直播斬女神 無情劍尊:斬儘天下負我者 寒日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