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4年冬天十月,韓信和張耳帶著幾萬兵馬向東攻打趙國。趙王和趙國大將陳餘得知消息後,在井陘口集結了號稱二十萬的大軍。
趙國的廣武君李左車勸陳餘說:“韓信、張耳一路打勝仗,遠離本土來作戰,士氣正旺。我聽說,從千裡之外運送糧食,士兵難免挨餓;臨時砍柴生火做飯,軍隊很難吃飽。井陘這條道特彆窄,馬車不能並排走,騎兵也沒法列隊前進。韓信他們走幾百裡路,糧草肯定在後麵。您給我三萬奇兵,我從小路繞過去截斷他們的糧草;您這邊深挖壕溝、高築城牆,彆和他們正麵開戰。這樣他們進不能戰,退不能回,野外又搶不到東西,不出十天,就能把韓信和張耳的腦袋送到您麵前。不然的話,咱們肯定會被他們打敗。”可陳餘一直標榜自己的軍隊是正義之師,不愛用奇謀詭計,他說:“韓信兵力少,還疲憊不堪,要是咱們避而不戰,諸侯會覺得咱們膽小,以後都來欺負咱們。”
韓信派人悄悄打探消息,得知陳餘沒采納李左車的計策,高興壞了,這才敢領兵前進。在距離井陘口還有三十裡的地方,軍隊停下來休息。半夜時分,韓信傳令出發,挑選了兩千名輕騎兵,每人拿一麵紅色漢軍旗幟,從小路偷偷爬上小山,監視趙軍。韓信叮囑他們:“趙軍看到我們撤退,肯定會全軍出動來追,你們趁機衝進趙軍營地,拔掉他們的旗幟,換上咱們的紅旗。”他又讓副將給士兵們分發簡單的食物,說:“今天打敗趙軍後再好好吃飯!”將領們都不太相信,敷衍著回答:“好。”韓信解釋道:“趙軍已經提前占據了有利地形紮營,而且他們沒見到我的主帥大旗和戰鼓,不會輕易攻擊先頭部隊,怕我們走到險要地方又退回去。”隨後,他先派一萬人打前站,出了井陘口後,背靠河水擺開陣勢。趙軍遠遠看見,都嘲笑漢軍不會用兵。
天亮後,韓信豎起主帥大旗,敲著戰鼓從井陘口出擊。趙軍打開營門迎戰,雙方激戰了很久。這時,韓信和張耳假裝丟了戰旗、戰鼓,往河邊的漢軍陣地跑去。河邊的漢軍打開營門接應,又和趙軍拚命廝殺。趙軍果然傾巢而出,爭搶漢軍的戰旗和戰鼓,全力追擊韓信和張耳。等韓信、張耳退到河邊營地,漢軍將士們為了活命,個個死戰不退,趙軍根本打不垮。與此同時,韓信事先埋伏的兩千輕騎兵,看到趙軍營地空了,立刻衝進趙軍營地,拔掉趙軍旗幟,換上兩千麵漢軍紅旗。趙軍追不上韓信等人,想撤回營地,卻發現營地裡全是漢軍紅旗,以為趙王和將領們都被漢軍抓了,頓時亂成一團,四處逃竄。趙軍將領即使斬殺逃兵,也無法穩住局麵。漢軍前後夾擊,把趙軍打得大敗,在泜水邊斬殺了陳餘,活捉了趙王歇。
戰鬥結束後,將領們獻上敵人首級和俘虜,向韓信祝賀,同時好奇地問:“兵法上說,排兵布陣要右邊靠山,前方和左邊臨水澤。可您卻讓我們背水列陣,還說打完勝仗再吃飯,我們當時都不理解,為什麼反而能取勝呢?”韓信說:“這其實也在兵法裡,隻是你們沒注意到。兵法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而且我平時和這些士兵沒有深厚的感情,就像趕著集市上的人去打仗。如果不給他們置於絕境,讓他們為了保命各自死戰,要是給他們留條活路,早就全跑了,還怎麼打仗呢?”將領們聽了,都心服口服。
韓信下令,誰能活捉廣武君李左車,就賞千金。有人把李左車綁來後,韓信親自給他鬆綁,讓他麵朝東坐著,把他當作老師一樣對待。韓信問李左車:“我打算向北攻打燕國,向東討伐齊國,怎麼做才能成功呢?”李左車推辭說:“我是個失敗的俘虜,哪有資格商量大事!”韓信說:“我聽說,百裡奚在虞國時,虞國滅亡;到了秦國,秦國稱霸。不是他在虞國愚蠢,在秦國聰明,而是國君用不用他的計策、聽不聽他的建議的問題。要是陳餘聽了您的計策,我韓信早就被抓了。正因為他沒聽您的,我才有機會向您請教。我真心向您請教,希望您彆推辭。”李左車說:“如今將軍您渡過西河,俘虜了魏王,活捉了夏說;向東拿下井陘,不到一上午就打敗了趙國二十萬大軍,殺了陳餘,名聲威震天下。各地百姓都放下農具,穿好衣服,吃好飯,等著聽您的命令,這是您的優勢。但士兵們已經很疲憊了,再打仗很難取勝。現在您要是帶著疲憊的軍隊去攻打燕國堅固的城池,想打打不下來,久攻不下,軍隊的弱點就暴露了,時間一長,糧草也會耗儘。燕國不投降,齊國肯定也會加強防備。燕、齊兩國和您僵持不下,那麼劉邦和項羽誰能得天下就不好說了,這是您的劣勢。善於用兵的人,不會用自己的短處去攻擊敵人的長處,而是用長處去攻擊敵人的短處。”韓信問:“那該怎麼辦呢?”李左車回答:“我覺得您現在最好按兵不動,安撫趙國百姓,附近的百姓肯定會每天送來牛肉美酒犒勞士兵。您做出要攻打燕國的架勢,再派能言善辯的人帶著書信去燕國,把您的優勢擺出來,燕國肯定不敢不投降。燕國投降後,再向東對付齊國,到時候就算齊國再聰明的人,也不知道該怎麼應對了。這就是先造聲勢,再采取實際行動。”韓信覺得這主意不錯,就按李左車的計策辦,派使者去燕國,燕國很快就投降了。韓信派人向漢王劉邦報告,還請求封張耳為趙王,劉邦同意了。後來,楚軍多次派奇兵渡過黃河攻打趙國,張耳和韓信來回救援,順便平定了趙國的城邑,還派兵支援劉邦。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一年,農曆九月三十日和十月三十日,都發生了日食。
隨何到了九江,一直被九江太宰接待,三天都沒能見到九江王英布。隨何就勸太宰說:“大王不見我,肯定是覺得楚國強大,漢朝弱小。這正是我來出使的原因。要是大王見了我,我說得有道理,那正是大王想聽的;我說得沒道理,就把我們二十人在九江街頭處死,也能證明大王背叛漢朝、親近楚國的決心。”太宰這才向英布報告,英布召見了隨何。隨何說:“漢王派我給大王送信,我特彆不理解,大王為什麼和楚國那麼親近?”英布說:“我是把項羽當作君主來侍奉的。”隨何說:“大王和項羽都是諸侯,您卻把他當君主侍奉,肯定是覺得楚國強大,可以依靠。項羽攻打齊國時,親自背著築牆的工具,衝在士兵前麵。您本該出動九江全部兵力,親自帶隊,做楚軍的前鋒,可您隻派了四千人去幫忙。侍奉君主能這麼做嗎?漢王打進彭城時,項羽還在齊國沒回來。您應該率領九江所有軍隊渡過淮河,日夜在彭城和漢軍作戰,可您坐擁上萬軍隊,卻沒一個人渡過淮河,就那麼袖手旁觀。依靠彆人能這麼做嗎?大王表麵上歸附楚國,卻想為自己打算,我覺得這做法不可取!不過大王不背叛楚國,大概是覺得漢朝弱小。其實楚軍雖然強大,但天下人都認為他們不義,因為他們違背盟約殺了義帝。漢王召集諸侯,堅守成皋、滎陽,運來蜀地、漢中的糧食,深挖壕溝,高築城牆,分兵把守各處關隘。楚軍深入敵國八九百裡,老弱殘兵還要在千裡之外運送糧草。漢軍堅守不出,楚軍進攻攻不下來,後退又擺脫不了困境,所以說楚軍並不可靠。要是楚軍戰勝了漢軍,其他諸侯害怕,肯定會互相救援。楚國看似強大,反而會招來更多敵人。所以說,楚國不如漢朝,這形勢很明顯。現在大王不投靠萬無一失的漢朝,卻依附危在旦夕的楚國,我實在想不通!我不是說九江的兵力能消滅楚國,隻要大王發兵背叛楚國,項羽肯定會留下來攻打您。隻要他被拖住幾個月,漢王奪取天下就穩了。我願意和大王一起投奔漢王,漢王肯定會分封土地給您,九江以後也還是您的。”英布說:“我聽您的。”他暗中答應背叛楚國、歸附漢朝,但沒敢公開。
這時,楚國的使者正在九江,住在客館裡,催著英布趕緊發兵。隨何直接走進客館,坐在楚國使者的上位,說:“九江王已經歸附漢朝了,楚國憑什麼讓他發兵?”英布一聽,大吃一驚。楚國使者起身要走,隨何趁機勸英布:“事情已經到這地步了,不如殺了楚國使者,彆讓他回去報信,然後趕快和漢軍聯合。”英布說:“就按你說的辦。”於是殺了楚國使者,起兵攻打楚國。
楚國派項聲、龍且攻打九江,打了好幾個月,龍且打敗了九江軍。英布想帶兵投奔漢王劉邦,又怕楚軍追殺,就和隨何從小路一起逃往漢營。這一年十二月,九江王英布到了漢營。當時劉邦正叉開腿坐在床上洗腳,就召見英布。英布見這情形大怒,後悔來投奔,甚至想自殺。可等他到了安排的住處,發現帳幔、飲食、隨從官員的規格都和劉邦的一模一樣,又喜出望外。隨後,英布派人回九江打探消息,卻發現楚國已經派項伯收編了九江的軍隊,還殺光了英布的妻兒老小。不過英布的使者也收攏了一些舊部和親信,帶著幾千人回到漢營。劉邦給英布增派了軍隊,讓他一起駐守成皋。
楚軍多次破壞漢軍運送糧草的通道,漢軍缺糧,劉邦就和酈食其商量怎麼削弱楚國勢力。酈食其說:“從前商湯滅夏桀,把夏桀後代封在杞國;周武王滅商紂,把商紂後代封在宋國。現在秦朝不講德行道義,侵略諸侯,讓人家連立足之地都沒有。陛下要是能恢複六國後代的王位,這些人肯定感激陛下,都願意歸附您。等您德行和仁義傳播開了,稱霸天下,楚國也會乖乖來朝拜。”劉邦覺得有道理,趕緊讓人刻印章,準備讓酈食其帶著去辦這事。
酈食其還沒出發,張良從外麵回來拜見劉邦。劉邦正在吃飯,招呼張良說:“子房快過來!有人給我出了削弱楚國的主意。”接著把酈食其的話告訴張良,問他怎麼樣。張良一聽就急了:“誰給陛下出的這餿主意?陛下的大事要完了!”劉邦忙問為啥。張良說:“我就著您麵前的筷子,給您分析分析。當年商湯、周武王封亡國後代,是有把握掌控他們的生死。陛下現在能決定項羽的生死嗎?這是第一個不行的地方。周武王進了殷商都城,表彰賢士商容,釋放箕子,給比乾修墓,陛下能做到嗎?這是第二個不行。周武王打開巨橋糧倉,分發鹿台錢財給窮人,陛下能做到嗎?這是第三個不行。滅商後,周武王把兵車改成普通車子,兵器倒著放,向天下表示不再打仗,陛下能做到嗎?這是第四個不行。把戰馬放養在華山南邊,表示不再用它們作戰,陛下能做到嗎?這是第五個不行。把牛放養在桃林北邊,不再讓它們運送糧草,陛下能做到嗎?這是第六個不行。現在天下的謀士離開家人、祖墳和老朋友跟著陛下,就是盼著將來能封官得地。要是恢複六國後代的王位,這些謀士就都回去侍奉舊主了,陛下還能靠誰打天下?這是第七個不行。而且楚國要是不衰弱,六國恢複後肯定又會依附楚國,陛下怎麼讓他們臣服?這是第八個不行。真用了這計策,陛下的大事就完了!”劉邦一聽,飯也不吃了,吐出嘴裡的食物,罵道:“書呆子差點壞了老子的大事!”趕緊讓人把刻好的印章銷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荀悅評論說:製定決策、取得勝利的方法,關鍵有三點:一是“形”,說的是大體上的得失;二是“勢”,說的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的策略;三是“情”,說的是人們內心的真實想法。有時候計策相同、事情類似,但結果不同,就是因為這三點不一樣。
當初,張耳、陳餘勸陳涉恢複六國,是為自己培植勢力;酈食其也勸劉邦這麼做。同樣的建議,結果卻不同。陳涉起義時,天下人都想滅秦;而楚漢相爭勝負未定,現在天下人未必想滅項羽。所以恢複六國,對陳涉來說,是增加自己的幫手、削弱秦國;而且陳涉當時也沒完全掌控天下,這麼做是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送人,用虛情假意換來實際好處。但對劉邦來說,恢複六國就是割自己的地盤資助敵人,空有虛名卻招來大禍。這就是事情相同但“形”不一樣。
宋義想等秦、趙兩敗俱傷再動手,和從前卞莊刺虎的道理一樣。這種做法在戰國時期,鄰國打仗,沒有燃眉之急時還能用。戰國時各國存在時間久,一場戰鬥輸贏不影響存亡,沒必要急著滅敵,可以慢慢積蓄力量等時機。但現在楚、趙和秦國勢不兩立,局勢瞬息萬變,前進能立功,後退就遭殃。這就是事情相同但“勢”不一樣。
韓信在泜水擺陣,趙軍打不敗他;劉邦在睢水作戰,卻被楚軍打得大敗。為什麼呢?趙軍出國作戰,能打就打,不行就退,心裡總想著後路,沒有決一死戰的決心;韓信的軍隊背水一戰,士兵知道不拚命就沒活路,所以能取勝。劉邦深入敵國,卻擺酒享樂,士兵們鬆懈,戰鬥意誌不堅定;楚軍國都被占,士兵們滿腔憤怒,一心想挽回敗局,所以漢軍會失敗。而且韓信派精兵防守,趙軍用三心二意的士兵進攻;項羽用精兵進攻,漢軍卻用懈怠的士兵應對。這就是事情相同但“情”不一樣。
所以說,策略不能提前定死,變化不能預先謀劃,順應時勢、隨機應變,才是製定策略的關鍵。劉邦問陳平:“天下亂成這樣,什麼時候才能安定?”陳平說:“項羽身邊忠心的大臣,像範增、鐘離昩、龍且、周殷這些人,也就幾個。大王要是舍得拿出幾萬斤黃金,用反間計離間他們君臣,讓項羽懷疑他們。項羽這人猜忌心重、容易聽信讒言,肯定會內部互相殘殺,咱們趁機發兵攻打,一定能打敗楚軍。”劉邦覺得這主意好,拿出四萬斤黃金給陳平,隨便他怎麼花,也不過問賬目。陳平用這些黃金在楚軍中散布謠言:“鐘離昩這些將領為項羽立了不少功,卻一直不能封王,他們想和漢王聯合,滅了項羽後瓜分土地封王。”項羽果然開始不信任鐘離昩等人。
這年夏天四月,楚軍把劉邦圍困在滎陽,形勢危急,劉邦提出講和,願意把滎陽以西的地盤劃給漢王。範增勸項羽趕緊攻打滎陽,劉邦很著急。項羽派使者到漢營,陳平準備了豐盛的宴席。酒菜端上去後,一見是項羽的使者,就假裝驚訝:“我還以為是範增的使者,原來是項王的!”又讓人把酒菜撤下去,換了很差的食物給項羽的使者。使者回去把這事告訴項羽,項羽果然開始懷疑範增。範增想快點攻下滎陽城,項羽卻不信任他,不聽他的建議。範增聽說項羽懷疑自己,生氣地說:“天下大局已定,君王您自己看著辦吧,我請求告老還鄉!”在回去的路上,還沒到彭城,背上的毒瘡發作死了。
五月,將軍紀信對劉邦說:“情況太危急了!我去假扮您迷惑楚軍,大王您趁機逃走。”於是陳平夜裡從滎陽城東門放出兩千多名女子,楚軍立刻從四麵圍攻。紀信坐著劉邦的車子,車上插著黃色車蓋和羽毛裝飾的大旗,大喊:“城裡糧食吃完了,漢王投降!”楚軍都歡呼起來,跑到城東觀看。劉邦趁機帶著幾十名騎兵從西門逃走,留下韓王信、周苛、魏豹、樅公守滎陽。項羽見到紀信,問:“劉邦在哪?”紀信說:“已經走了。”項羽氣得把紀信燒死了。周苛和樅公商量:“魏豹這種背叛過的人,很難一起守城!”就把魏豹殺了。
劉邦逃出滎陽,到了成皋,又進入函穀關,想收兵再向東作戰。轅生勸他說:“漢軍和楚軍在滎陽對峙好幾年,漢軍一直被動。陛下不如從武關出兵,項羽肯定會帶兵南下。陛下堅守不出,讓滎陽、成皋的漢軍得到休整,同時讓韓信平定河北趙地,聯合燕、齊。等項羽分兵防備多處時,陛下再回到滎陽。這樣楚軍要防備的地方多,力量分散;漢軍得到休息,再和楚軍交戰,一定能取勝!”劉邦聽從了這個建議,出兵到宛城、葉縣一帶,還和英布一邊走一邊收編軍隊。項羽聽說劉邦在宛城,果然帶兵南下,劉邦堅守不戰。
劉邦在彭城戰敗向西逃跑後,彭越之前攻下的城池都丟了,他就帶著軍隊駐紮在黃河邊上,經常像遊擊隊一樣襲擊楚軍,截斷楚軍的糧草。這個月,彭越渡過睢水,在下邳和項聲、薛公交戰,打敗楚軍,殺了薛公。項羽隻好派終公守成皋,自己向東攻打彭越。劉邦趁機帶兵北上,打敗終公,重新駐守成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六月,項羽打敗彭越後,聽說漢軍又奪回成皋,就帶兵西進,攻下滎陽,活捉了周苛。項羽勸周苛:“你跟著我,我封你為上將軍,賞三萬戶封地。”周苛罵道:“你不趕緊投降漢王,馬上也要當俘虜了!你根本不是漢王的對手!”項羽氣得把周苛煮死,還殺了樅公,俘虜了韓王信,接著包圍成皋。劉邦慌忙逃走,隻和滕公夏侯嬰坐一輛車,從成皋的玉門出城,北渡黃河,晚上住在小修武的客館裡。第二天一早,劉邦自稱是漢王的使者,騎馬衝進張耳、韓信的軍營。張耳、韓信還沒起床,劉邦直接進他們臥室,拿走印信兵符,召集眾將,重新安排職務。張耳、韓信起床後,才知道漢王來了,大吃一驚。劉邦收了兩人的軍隊,讓張耳巡視趙地,加強防守;任命韓信為相國,讓他征集趙地還沒征發的軍隊去攻打齊國。其他將領也陸續逃出成皋,趕來追隨劉邦。楚軍攻下成皋後想西進,漢軍在鞏縣擋住了他們,讓楚軍沒法再往西。
公元前203年秋天七月,天空出現彗星掃過大角星的異象。臨江王共敖去世,他的兒子共尉繼承王位。
劉邦收編韓信的軍隊後,士氣重新高漲。八月,他帶兵來到黃河邊,向南駐紮在小修武,準備再次與楚軍交戰。郎中鄭忠勸阻劉邦,建議他高築營壘、深挖壕溝,暫時不要和楚軍正麵交鋒。劉邦采納了這個建議,派將軍劉賈、盧綰率領兩萬步兵、幾百騎兵,從白馬津渡過黃河,進入楚地支援彭越。他們四處燒毀楚軍囤積的糧草物資,就是要破壞楚軍的後勤,讓項羽的軍隊沒飯吃。楚軍攻打劉賈,劉賈就堅守營壘不迎戰,和彭越互相照應。
彭越在梁地攻城略地,接連拿下睢陽、外黃等十七座城池。九月,項羽對大司馬曹咎說:“一定要守住成皋!要是漢王來挑戰,千萬彆出戰,隻要不讓他向東進軍就行。我十五天內一定平定梁地,再回來和你會合。”說完,項羽帶兵東進,一口氣攻下陳留、外黃、睢陽等城。
劉邦被項羽的攻勢搞得頭疼,一度想放棄成皋以東的地盤,把軍隊集中在鞏縣、洛陽一帶抵抗楚軍。酈食其勸他說:“我聽說‘懂得順應天道的人,才能成就王業’,稱王的人把百姓當作根本,而百姓把糧食當作根本。敖倉這個天下糧食轉運中心用了很多年,我聽說地下藏著海量糧食。楚軍攻下滎陽卻不堅守敖倉,反而向東進軍,隻派一些囚徒守成皋,這是老天爺在幫咱們啊!現在明明是楚國防線有漏洞,咱們卻要後退,白白放棄優勢,我覺得太可惜了。楚、漢兩大勢力不能共存,現在雙方僵持不下,百姓們人心惶惶,農民不種地,婦女不下織布機,天下人都不知道該支持誰。希望您趕緊進兵奪回滎陽,控製敖倉的糧食,守住成皋天險,封鎖太行山通道,扼守蜚狐口,守住白馬津,擺出控製天下的架勢,這樣天下人就知道該歸附誰了。”劉邦聽進去了,決定重新謀劃奪取敖倉。
酈食其又提議:“現在燕、趙兩地已經平定,隻剩齊國沒拿下。田家宗族勢力強大,背靠大海、泰山,有黃河、濟水阻隔,南邊挨著楚國,齊人又狡猾多變。您就算派幾萬大軍,一時半會兒也攻不下來。我請求帶著您的詔令去勸說齊王,讓他做漢朝的東方藩屬。”劉邦同意了。酈食其見到齊王田廣就問:“大王知道天下最終會歸誰嗎?”齊王說不知道。酈食其說:“歸漢王!”齊王問憑什麼這麼說,酈食其滔滔不絕:“漢王先打進鹹陽,項羽卻違背約定,把漢王封到漢中。項羽還殺了義帝,漢王得知後,從蜀、漢起兵,平定三秦,出函穀關聲討項羽。漢王收集天下軍隊,恢複諸侯後代的封國;誰打下城池就封誰為侯,得到財物就分給將士,和天下人共享利益,所以英雄豪傑都願意為他效力。項羽背信棄義、殺害義帝;對彆人的功勞轉眼就忘,對過錯卻記恨一輩子;將士打了勝仗得不到賞賜,攻下城池也沒封地,不是項家人根本得不到重用。天下人都背叛他,賢才都怨恨他,沒人願意為他賣命。所以天下遲早是漢王的!漢王從蜀、漢起兵,平定三秦;渡過黃河,打敗魏國;在井陘口斬殺陳餘,這可不全是人力,更是天意!現在漢王控製了敖倉的糧食,守住成皋天險,扼守白馬津,封鎖太行山、蜚狐口,誰最後投降誰先滅亡!大王要是早點歸附漢王,齊國還能保住,不然亡國就在眼前!”
此前,齊國聽說韓信要帶兵東進,派華無傷、田解率重兵在曆下駐守抵抗漢軍。聽了酈食其這番話,齊王決定和漢朝講和,撤除曆下的守備,天天和酈食其喝酒作樂。韓信帶兵東進,還沒渡過平原渡口,聽說酈食其已經勸降齊國,就想停止進軍。謀士蒯徹卻勸他:“將軍您奉命攻打齊國,漢王隻是派個使者勸降,又沒下令讓您停止進軍,憑什麼不打?酈食其不過是個書生,靠一張嘴就拿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您帶幾萬大軍,一年多才攻下趙國五十多座城。當將軍這麼久,難道還不如一個書生的功勞大?”韓信覺得有道理,於是渡過黃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公元前203年冬天十月,韓信突襲並打敗了齊軍在曆下的防線,一路打到齊國都城臨淄。齊王田廣以為酈食其騙了自己,一怒之下把他扔進鍋裡煮死,然後帶兵向東逃到高密,派人向楚國求救。田橫逃到博陽,守相田光逃到城陽,將軍田既駐紮在膠東。
另一邊,楚國大司馬曹咎守著成皋,漢軍天天來叫陣,楚軍就是不出戰。漢軍就派人罵曹咎,罵了好幾天,曹咎氣壞了,下令軍隊渡過汜水。結果士兵剛渡到一半,漢軍突然發起攻擊,楚軍被打得大敗,所有金玉財寶都被漢軍搶走。曹咎和司馬欣覺得沒臉見人,在汜水邊自殺。劉邦趁機帶兵渡過黃河,再次奪回成皋,把軍隊駐紮在廣武,就近取用敖倉的糧食。
項羽在梁地連下十幾座城,聽說成皋失守,趕緊帶兵往回趕。漢軍本來正在滎陽東邊圍攻鐘離眜,聽說項羽來了,嚇得趕緊退到險要地方防守。項羽也把軍隊駐紮在廣武,和漢軍對峙。過了幾個月,楚軍糧草短缺,項羽著急了,想出個狠招:把劉邦的父親劉太公綁到一個高台上,喊話劉邦:“你要是不趕緊投降,我就把你爹煮了!”劉邦耍起了無賴:“我和你當年一起在楚懷王手下稱臣,結拜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真要煮你爹,到時候記得分我一碗肉湯!”項羽氣得想殺劉太公,項伯勸道:“天下局勢還不好說,爭天下的人哪會顧得上家人,殺了他也沒用,隻會招來更多麻煩。”項羽隻好作罷。
項羽又向劉邦喊話:“天下動蕩這麼多年,就是因為咱倆爭來爭去。我要和你一對一單挑,決個勝負,彆再讓天下百姓跟著受苦了!”劉邦笑著拒絕:“我隻和你鬥智,不跟你鬥力!”項羽派了三個壯士出陣挑戰,漢軍這邊有個叫樓煩的神箭手,一箭一個把人射殺。項羽大怒,親自披甲持戟出陣。樓煩剛要射箭,項羽瞪大眼睛大喝一聲,樓煩嚇得不敢對視,手都抖得拉不開弓,轉身逃回營壘,再也不敢出來。劉邦派人打聽,才知道出陣的是項羽,大吃一驚。
項羽走到陣前,隔著廣武澗和劉邦喊話,又提出要單挑。劉邦卻開始數落項羽十大罪狀:“你違背約定把我封到漢中;假傳命令殺了宋義;救趙之後不回軍複命,擅自帶著諸侯軍隊入關;燒毀秦朝宮殿,挖掘秦始皇陵墓,私吞財寶;殺死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在新安用詭計活埋二十萬秦軍;把好地方封給部將,趕走原來的諸侯;把義帝趕出彭城,自己占了都城,還吞並韓王的地盤;派人在江南暗殺義帝;施政不公,違背約定,天下人都容不下你,這是十大罪狀!我帶著正義之師,讓刑滿釋放的罪人就能收拾你,何必跟你單挑!”項羽聽了暴跳如雷,埋伏好的弓弩手趁機射中劉邦。劉邦胸部受傷,卻摸著腳喊:“敵人射中我的腳趾了!”
劉邦傷重臥床不起,張良卻勸他強撐著起身去慰勞軍隊,穩住軍心,彆讓楚軍趁機進攻。劉邦隻好忍著傷痛巡視軍營,之後實在撐不住,快馬加鞭趕回成皋。
這邊韓信平定臨淄後,繼續向東追擊齊王田廣。項羽派龍且率領號稱二十萬的大軍援救齊國,和齊王在高密會師。有人勸龍且:“漢軍遠道而來,急於求戰,士氣正盛;咱們齊、楚軍隊在自己地盤上,容易軍心渙散。不如堅守營壘,讓齊王派親信去招降那些丟失的城池。那些城池聽說齊王還在,楚軍又來救援,肯定會反叛漢軍。漢軍遠離本土兩千裡,齊地城池都反水,沒了糧草供應,不戰自降。”龍且卻輕敵地說:“我太了解韓信了,他就是個軟柿子!早年靠漂母施舍吃飯,連養活自己的本事都沒有;還從彆人褲襠下鑽過去,一點勇氣都沒有,根本不足為懼!這次來救齊國,不戰而勝哪有功勞?要是打贏了,齊國一半土地都能歸我!”
十一月,齊楚聯軍和漢軍隔著濰水擺開陣勢。韓信連夜讓人準備一萬多個麻袋,裝滿沙子,堵住濰水上遊;然後帶一部分軍隊渡河攻擊龍且,假裝戰敗往回跑。龍且果然得意地說:“我就知道韓信膽小!”立刻下令追擊。韓信派人挖開沙袋,大水洶湧而下,龍且的軍隊大半被擋在對岸過不來。漢軍趁機猛攻,當場斬殺龍且,濰水東岸的齊楚聯軍四散奔逃,齊王田廣也逃跑了。韓信乘勝追擊到城陽,俘虜了齊王田廣。漢軍將領灌嬰追上並殺死齊守相田光,又打到博陽。田橫聽說齊王死了,乾脆自立為齊王,回頭攻打灌嬰,卻在嬴下被灌嬰打敗,隻好逃到梁地投奔彭越。灌嬰又在千乘擊敗齊將田吸,曹參在膠東斬殺田既,漢軍徹底平定了齊地。
劉邦封張耳為趙王。
劉邦傷勢痊愈後,向西進入函穀關,抵達櫟陽。他命人將前塞王司馬欣的頭顱砍下,懸掛在櫟陽街市示眾。在櫟陽停留了四天,劉邦又返回軍中,駐紮在廣武。
此時,韓信派人向劉邦進言:“齊國人狡猾多變,反複無常,而且南邊緊挨著楚國。希望能暫代齊王,在這裡鎮守。”劉邦拆開書信一看,頓時火冒三丈,破口大罵:“我被困在這裡,日夜盼著你來支援,你卻想自立為王!”張良和陳平見狀,趕緊踩了踩劉邦的腳,又湊到他耳邊低聲說:“眼下咱們形勢不利,哪能阻止韓信稱王?不如順水推舟立他為王,好好安撫,讓他守住齊國。不然,恐怕會生變故。”劉邦反應過來,立刻改口繼續罵道:“大丈夫平定諸侯,要當就當真王,做什麼代理王!”次年春天二月,劉邦派張良帶著印信去封韓信為齊王,同時征調他的軍隊攻打楚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項羽聽說龍且戰死,驚恐萬分,派盱眙人武涉去遊說韓信:“天下百姓受秦朝壓迫已久,才齊心協力反抗。秦朝滅亡後,本應論功行賞、劃分土地封王,讓百姓休養生息。可漢王又興兵東進,搶占彆人的封地;平定三秦後,還出關收攏諸侯軍隊攻打楚國,分明是想吞並天下,貪婪得沒邊!漢王這人根本靠不住,他好幾次落入項王手中,都是項王心軟才留他一命,可他一脫身就背棄盟約,反過來攻打項王,實在不能信任。現在您雖然和漢王交情不錯,為他拚命打仗,但最終肯定會被他算計。您能活到現在,不過是因為項王還在。如今楚漢相爭,關鍵就在您身上,您幫漢王,漢王就能贏;幫項王,項王就能贏。要是項王今天敗亡,下一個就輪到您了。您和項王從前也有交情,為什麼不背叛漢王,與楚國聯合,三家瓜分天下稱王呢?現在錯過這個機會,一門心思幫漢王打楚國,聰明人難道會這麼做嗎?”韓信推辭道:“我在項王手下時,不過是個郎中,做個執戟侍衛;我說的話項王不聽,出的主意也不被采用,所以才離開楚國投奔漢王。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交給我幾萬大軍,脫下自己的衣服給我穿,把食物讓給我吃,我說的話他都聽,出的計謀都采用,我才有今天。人家如此親近信任我,我要是背叛他,實在不吉利,就算死也不會改變心意!請您替我向項王致歉。”
武涉離開後,蒯徹深知天下局勢的走向取決於韓信,便用看相的說法勸說韓信:“我看您的麵相,頂多封侯,而且還會有危險;但看您的背相,那富貴簡直不可限量。”韓信不解:“這話什麼意思?”蒯徹解釋道:“天下剛起兵反秦時,大家隻想滅掉秦朝。如今楚漢相爭,讓百姓死傷無數,父子的屍骨暴露在荒野,數都數不清。楚軍從彭城起兵,一路連勝,威風凜凜;可在京、索之間卻寸步難行,被阻三年。漢王率幾十萬大軍,守著鞏縣、洛陽,憑借山河險要,卻屢戰無功,常常戰敗。現在雙方都已疲憊不堪。依我看,除非有聖賢出世,否則平息不了這場戰亂。現在楚漢的命運都掌握在您手中,您幫誰誰就能贏。您不如讓楚漢都存活,與他們三分天下,形成鼎足之勢,誰都不敢先動手。憑您的賢能,手握重兵,占據強大的齊國,聯合趙、燕,再趁機攻打他們的後方,順應百姓的願望,為天下人請命,天下人肯定會紛紛響應,誰敢不聽從?您再削弱大國,扶持諸侯,等諸侯都立起來,天下就會歸服齊國。您守住齊國舊地,擁有膠、泗等地,以禮相待諸侯,天下君王都會來朝拜。常說‘天賜良機不把握,反受其害;時機到了不行動,反遭災殃’,希望您仔細考慮!”韓信說:“漢王對我恩重如山,我怎能見利忘義呢?”蒯徹又說:“常山王張耳和成安君陳餘,早年是生死之交,後來卻因為張黶、陳澤的事反目,常山王在泜水南邊殺了成安君,兩人身首異處。這兩人當年好得跟一個人似的,最後卻互相殘殺,為什麼?還不是因為欲望太多,人心難測。您想靠忠信和漢王交往,關係肯定比不上他們,而且你們之間的事比張黶、陳澤的事複雜得多。所以您覺得漢王不會害您,大錯特錯!當年大夫文種幫越王勾踐複國稱霸,最後卻被逼自殺,正所謂‘野獸打完了,獵狗就會被烹殺’。論交情,您比不上張耳和陳餘;論忠信,您也超不過大夫文種和勾踐,這兩個例子足夠說明問題了,希望您好好想想。況且我聽說‘勇略讓君主感到威脅,性命就危險;功勞太大,反而沒有賞賜’。您如今功高震主,歸附楚國,楚人不會信任您;歸附漢朝,漢人又會忌憚您。您帶著這些功勞,還能投靠誰呢?”韓信推辭道:“先生先彆說了,我再考慮考慮。”過了幾天,蒯徹又勸道:“善於傾聽是判斷事情的關鍵,正確謀劃是把握時機的根本,聽錯過、謀劃錯還能長久平安的人太少了!明智的人做決斷果斷乾脆,猶豫不決是做事的大忌。隻盯著細微之處,卻忽略天下大勢,心裡明白卻不敢決斷,這是一切災禍的根源。功業難成卻容易失敗,時機難得卻容易錯過,時機一去不複返啊!”但韓信還是猶豫不決,不忍心背叛漢王;又覺得自己功勞大,漢王不會奪走他的齊國,最終拒絕了蒯徹的建議。蒯徹見狀,隻好離開,假裝瘋癲去當巫師了。
這年秋天七月,劉邦封黥布為淮南王。八月,北方的貉人和燕人派來精銳騎兵支援漢軍。劉邦還下令:軍中將士不幸戰死,官吏要準備好衣被、棺材收斂遺體,派人送回家鄉。這一舉動讓天下人心都歸附了劉邦。
這一年,劉邦任命中尉周昌為禦史大夫。周昌是周苛的堂弟。
項羽知道自己孤立無援,糧草也快耗儘,又聽說韓信正帶兵攻打楚國,十分憂慮。這時,劉邦派侯公去勸說項羽放回劉太公。項羽便與劉邦約定,平分天下,以洪溝為界,西邊歸漢,東邊歸楚。九月,楚軍送回劉太公和呂後,撤兵東歸。劉邦也打算西回關中,張良和陳平勸阻道:“現在漢已占據天下大半土地,諸侯也都歸附;楚軍疲憊不堪,糧草斷絕,這是天賜良機。如果現在不趁機攻打,就像是養虎為患啊!”劉邦聽從了他們的建議。
喜歡資治通鑒白話版請大家收藏:()資治通鑒白話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