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紀九 (公元前140年-前134年)_資治通鑒白話版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資治通鑒白話版 > 漢紀九 (公元前140年-前134年)

漢紀九 (公元前140年-前134年)(2 / 2)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漢武帝覺得微服出行路途遙遠、辛苦,還讓百姓心生不滿,於是派太中大夫吾丘壽王登記阿城以南、盩厔以東、宜春以西的土地麵積和價值,打算把這些地方建成上林苑,一直連接到南山。又下詔讓中尉、左右內史劃出所屬各縣的荒田,準備用來補償鄠縣、杜縣的百姓。吾丘壽王奏報此事,漢武帝非常高興,連連稱讚。當時東方朔在旁邊,進諫說:“南山是天下的險要之地。漢朝興起後,放棄了三河地區,定都在霸水、滻水以西,涇水、渭水以南,這裡是天下物產豐富的地方,也是秦朝能夠征服西戎、兼並山東的原因。南山出產玉石、金、銀、銅、鐵和優良木材,是各種工匠取材、百姓生活依靠的地方。這裡還有豐富的粳稻、梨子、板栗、桑麻、竹子,土地適合種植生薑、芋頭,水裡有很多蛙類、魚類,貧窮的人也能自給自足,沒有饑寒之憂,所以酆、鎬一帶被稱為肥沃之地,每畝地價值一金。現在規劃為苑囿,斷絕了百姓陂池水澤的收益,還奪走了肥沃的土地,對上使國家財政匱乏,對下剝奪了百姓的農桑之業,這是不可行的第一個原因。在苑囿裡種植荊棘,擴大狐兔活動的範圍,成為虎狼棲息的場所,毀壞百姓的墳墓,拆毀百姓的房屋,讓老人孩子懷念故土、傷心落淚,這是不可行的第二個原因。開拓營建苑囿,用圍牆圍起來,騎馬駕車在裡麵奔馳,又有深溝大渠。一時的享樂,不值得讓皇帝置身於沒有安全保障的境地,這是不可行的第三個原因。商紂王建造九市之宮導致諸侯反叛,楚靈王修建章華台使得百姓離散,秦始皇興建阿房宮引發天下大亂。我這愚昧的臣子違逆陛下的心意,罪該萬死!”漢武帝於是任命東方朔為太中大夫、給事中,賞賜黃金百斤。但還是按照吾丘壽王的奏請,修建了上林苑。

漢武帝還喜歡親自搏擊熊、豬,追逐野獸。司馬相如上書勸諫說:“我聽說同類的生物中,有的會有特殊的能力,所以論力氣有烏獲,論敏捷有慶忌,論勇猛有孟賁、夏育。我私下認為,人既然有這樣的情況,野獸也應該如此。如今陛下喜歡冒險,射殺猛獸,如果突然遇到凶猛異常的野獸,在難以躲避的地方受到驚嚇,衝犯了陛下的車駕,到那時車子來不及掉頭,人也沒時間施展技巧,就算有烏獲、逄蒙那樣的本領也用不上,就連枯樹朽樁都會成為禍害。這就好比胡人、越人在車輪下興起,羌人、夷人緊跟在後麵,難道不危險嗎?即便能保證萬無一失,這也不是天子應該做的事。就算是清理道路後出行,在大路中間奔馳,還時常會發生馬嚼子斷裂、車轅脫開的變故,更何況是在豐草叢生的地方跋涉,在丘陵荒野上馳騁,眼前隻想著獵獲野獸的樂趣,卻沒有應對突發變故的意識,這樣很容易產生災禍。不把萬乘之尊的安全當回事,卻把置身於萬分危險的境地當作娛樂,我私下認為陛下不該這樣做。明智的人在事情還沒萌芽時就能預見,聰慧的人能在危險還沒形成時就避開,災禍往往藏在細微之處,在人們疏忽時突然發生。所以俗話說:‘家中積累千金財富,就不坐在靠近屋簷的地方。’這句話雖小,卻能說明大道理。”漢武帝覺得他說得很好。

建元四年甲辰,公元前137年):

?夏天,刮起的風紅得像血一樣。

?六月,發生旱災。

?秋天九月,東北天空出現彗星。

?這一年,南越王趙佗去世,他的孫子文王趙胡繼位。

建元五年乙巳,公元前136年):

?春天,廢除三銖錢,重新使用半兩錢。

?設立五經博士。

?夏天五月,發生嚴重蝗災。

?秋天八月,廣川惠王劉越、清河哀王劉乘都去世了,他們沒有後代,封國被廢除。

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

?春天二月乙未日,遼東的漢高祖廟發生火災。

?夏天四月壬子日,漢高祖陵寢的便殿失火。漢武帝為此穿了五天素服。

?五月丁亥日,太皇太後竇氏去世。

?六月癸巳日,丞相許昌被免職,武安侯田蚡擔任丞相。田蚡十分驕橫奢侈,他修建的住宅在眾多貴族府第中最為豪華,擁有的田園也都是最肥沃的。他派人到各郡縣購買物品,路上運送貨物的車輛絡繹不絕。他收受了大量來自各地的賄賂,家中的金玉珠寶、美女歌姬、狗馬玩物、樂器珍品,多得數不清。每次進宮奏事,田蚡都能和漢武帝談上大半天,他說的話漢武帝都聽。他推薦的人,有的直接從平民提拔為二千石的高官,權勢大得都快超過漢武帝了。漢武帝就說:“你任命官員任完了沒有?我也想任命幾個。”田蚡曾經請求把考工的官地劃撥給自己擴建住宅,漢武帝生氣地說:“你怎麼不乾脆把武庫也拿走!”從這以後,田蚡才稍微收斂了一些。

漢武帝時期邊疆戰事與朝堂諸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秋八月,東方天空出現彗星,其光芒橫貫天際,在當時被視為不祥之兆。

閩越王郢發兵攻打南越邊境城邑,南越王遵守與漢朝天子的約定,不敢擅自發兵反擊,派人上書漢武帝告急。漢武帝讚賞南越王的忠義,於是大規模調兵遣將,派大行令王恢從豫章出兵,大農令韓安國從會稽出兵,前去攻打閩越。

淮南王劉安上書勸諫漢武帝說:“陛下統治天下,廣布仁德,施行恩惠,天下安定,百姓安居樂業,都以為此生不會見到戰爭。如今聽說有關部門要出兵討伐越人,我私下裡為陛下感到憂慮。

越人生活在中原之外,是剪短頭發、在身上刺青的民族,不能用中原禮儀之邦的法度來治理他們。即使在夏、商、周三代昌盛之時,胡人、越人也不接受中原的曆法,不是不想讓他們臣服,而是武力無法真正控製,因為這些地方偏遠,民眾難以管理,不值得讓中原勞師動眾。自漢朝建立以來的七十二年裡,越人之間相互攻打的事數不勝數,但天子從未發兵進入他們的領地。我聽說越人沒有固定的城郭和鄉裡,居住在山穀竹林之間,擅長水戰,熟悉舟船,而且當地地勢險要、山林茂密、水險眾多,中原人不了解地形貿然進入,即便一百人也抵不過他們一人。就算得到了越人的土地,也難以設置郡縣進行治理;想要攻打他們,也無法輕易取勝。從地圖上看,那裡的山川要塞相距不過寸許,但實際距離卻有數百上千裡,很多險阻和密林在地圖上都無法完全標注出來,看著好像很容易,走起來卻困難重重。如今天下仰仗宗廟的庇佑,國內太平,白發老人從未經曆過戰爭,百姓能夠夫妻相守、父子相保,這都是陛下的恩德。越人名義上是藩臣,卻從不向朝廷進貢,也不提供一個兵卒為朝廷效力;他們自己相互攻打,陛下卻發兵救援,這反而是讓中原為蠻夷之地操勞。而且越人愚昧魯莽、輕薄無信,違背約定、反複無常,不遵守天子的法度,這種情況由來已久。一旦他們不服從詔令就發兵征討,我擔心戰爭將永無休止。

近年來,連續幾年收成不好,百姓靠賣爵位、典賣子女來維持生計。多虧陛下施恩救濟,才讓他們免於餓死在溝壑之中。四年歉收,五年又遭蝗災,百姓生活還未恢複。如今發兵遠征數千裡,攜帶衣物糧食進入越地,要抬著轎子翻山越嶺,拉著船隻進入河道,行進數百裡,沿途是茂密的森林和竹林,水路要撞擊礁石,林中還有蝮蛇猛獸。到了夏季暑熱之時,嘔吐、腹瀉、霍亂等疾病將會接連發生,還沒開戰,死傷的人就會很多。之前南海王反叛,陛下派我的父親淮南王劉長)手下的將軍間忌率兵攻打,結果軍隊投降,被安置在上淦。後來他們再次反叛,恰逢天氣炎熱多雨,樓船的士兵長期在水上生活劃船,還沒開戰,因疾病死去的就超過了半數,家中父母流淚,孤兒啼哭,百姓破家蕩產,到千裡之外迎接親人的屍體,將骸骨帶回家鄉。這種悲哀的氣氛,數年都沒有消散,年長的人至今仍記憶猶新,可見還沒進入越地,災禍就已經如此嚴重了。陛下的德行與天地相配,英明如同日月,恩德惠及禽獸,恩澤遍布草木,哪怕有一個人因饑寒無法終享天年,陛下都會感到悲痛。如今國內沒有戰亂警報,卻讓陛下的士兵死亡,屍骸暴露在中原,血染山穀,邊境百姓為此早早關門、遲遲開門,生活朝不保夕,我實在為陛下感到憂慮。

不熟悉南方地形的人,大多認為越人人口眾多、兵力強大,能給邊境造成威脅。在淮南國還完整的時候,有很多人擔任邊吏,我私下聽說,越人的情況與中原不同。他們被高山阻隔,人跡罕至,沒有通行的車道,這是天然用來分隔內外的屏障。他們如果想進入中原,必定要順領水而下,領水一帶山勢險峻,水流湍急,石頭能撞破船隻,無法用大船運載糧食順流而下。越人如果想發動叛亂,必定會先在餘乾邊界開墾田地,積蓄糧食,然後才能進入中原,砍伐木材建造船隻。如果邊城的守軍謹慎防守,一旦發現越人前來砍伐木材,就立即逮捕他們,焚燒他們積聚的物資,即便有眾多越人,又能把邊城怎麼樣呢?而且越人力量單薄,不擅長陸戰,也沒有戰車、騎兵和弓弩等裝備,之所以難以攻打,是因為他們憑借險要地勢,而中原人又難以適應那裡的水土。我聽說越人士兵不下數十萬,要想攻打他們,兵力至少要達到五倍,還不算運送糧草的人。南方天氣炎熱潮濕,臨近夏天就酷熱難耐,士兵在野外露天住宿、水中生活,容易被蝮蛇咬傷,疾病頻發,還沒開戰,因患病死去的人就會達到十分之二三,即便攻下了越國,所獲得的也抵不上所損失的。

我還聽路人傳言,閩越王的弟弟甲殺死了閩越王郢,甲也因殺兄之罪被處死,閩越百姓群龍無首。陛下如果想讓他們歸附,將他們遷到中原內地,派重臣前去安撫,施予恩德、賞賜財物來招引他們,他們一定會扶老攜幼來歸順陛下的聖德。如果陛下覺得沒必要這樣做,那就延續他們已斷絕的後代,保存他們的封國,冊封他們的王侯,以此來籠絡越人,他們必定會臣服,成為藩臣,世代進貢。陛下隻需用小小的官印和長長的印綬,就能安撫邊境,不用出動一個士兵,不用損壞一支戟,就能讓威嚴與恩德同時施行。如今發兵進入越地,他們必定會驚恐萬分,以為朝廷要將他們趕儘殺絕,一定會像野雞、兔子一樣逃入山林險阻之中。如果我們撤兵,他們又會重新聚集;如果留下駐守,時間一長,士兵就會疲憊不堪,糧草也會匱乏,百姓苦於兵事,盜賊必然會興起。我聽老年人說,秦朝的時候,曾派尉屠睢攻打越人,又派監祿開鑿水渠、修通道路,越人逃入深山密林,秦軍無法攻打;留下軍隊駐守在荒地上,時間久了,士兵疲憊不堪;越人趁機出擊,秦軍大敗,於是又征調囚犯去防守。那個時候,內外騷動,百姓都無法安居樂業,紛紛逃亡,聚眾成為盜賊,山東地區的禍亂也由此開始。戰爭是凶險的事情,一方有戰事,四方都會受到影響。我擔心變故和奸邪之事會因此而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我聽說天子的軍隊隻有征伐而沒有真正的戰鬥,因為沒有人敢與天子的軍隊對抗。如果越人僥幸敢迎戰陛下的先頭部隊,哪怕有一個士兵沒有防備而敗逃回來,就算得到了越王的首級,我也會為大漢感到羞愧。陛下以四海為疆界,天下百姓都是您的臣民。如果您廣施恩德,讓百姓安居樂業,那麼恩澤將惠及萬世,流傳子孫,無窮無儘。天下的安定,就如同泰山有四方的支撐一樣穩固,夷狄之地,何必為了一時的利益,而讓士兵辛苦征戰呢?《詩經》說:‘王道浩蕩,遠方的徐國也來歸服。’說的就是王道宏大,遠方的人都會懷念而歸順。我擔心將領們用十萬大軍去做原本一個使者就能完成的事情。”

此時,漢軍已經出發,還沒越過山嶺,閩越王郢就發兵憑借險要地勢進行抵抗。閩越王郢的弟弟餘善於是和丞相、宗族們商議說:“大王因為擅自發兵攻打南越,沒有向天子請示,所以天子才發兵來討伐。漢軍眾多強大,就算僥幸戰勝了他們,後續漢軍也會越來越多,最終我們國家還是會被滅亡。現在我們殺了大王,向天子謝罪,如果天子接受,罷兵回去,我們的國家就能保全;如果天子不接受,我們就奮力作戰;要是打不過,就逃到海上。”大家都說:“好!”於是餘善就派人殺死了閩越王郢,派使者帶著郢的首級獻給大行令王恢。王恢說:“我們出兵就是為了誅殺閩越王。現在王的首級已到,他們也算謝罪了。不用交戰就能讓他伏法,沒有比這更好的結果了。”於是王恢就根據實際情況暫時按兵不動,並通知了韓安國的軍隊,同時派使者帶著閩越王郢的首級快馬加鞭向漢武帝報告。漢武帝下詔讓兩位將軍停止進兵,說:“郢等人是主犯,隻有無諸的孫子繇君醜沒有參與謀劃。”於是派中郎將立醜為越繇王,讓他主持閩越祖先的祭祀。餘善殺了郢之後,在國內樹立了威望,很多百姓都歸附於他,他便私自自立為王,繇王醜也無法控製他。漢武帝得知後,認為不值得再為了餘善興師動眾,說:“餘善之前多次和郢謀劃叛亂,後來又率先誅殺了郢,讓軍隊免於勞苦。”於是封餘善為東越王,讓他和繇王醜一同治理閩越。

漢武帝派莊助向南越王傳達旨意。南越王趙胡磕頭說:“天子為了我發兵討伐閩越,我就算死了也無法報答天子的恩德!”他派太子趙嬰齊入朝擔任宮廷侍衛,對莊助說:“我國剛遭受侵犯,使者先回去吧,我正日夜準備行裝,入朝拜見天子。”莊助返回時,路過淮南國,漢武帝又讓莊助把討伐閩越的事情告知淮南王劉安,並嘉獎他的心意,劉安表示自己考慮不周到,向朝廷謝罪。莊助離開南越後,南越的大臣們都勸諫南越王說:“漢朝發兵誅殺郢,其實也是為了震懾南越。而且先王曾說:‘侍奉天子關鍵是不能失禮。’總之,如果因為說好話就入朝拜見天子,恐怕就回不來了,這是亡國的態勢啊。”於是趙胡稱病,最終沒有入朝拜見漢武帝。

這一年,韓安國擔任禦史大夫。

東海太守濮陽人汲黯被任命為主爵都尉。起初,汲黯擔任謁者,因嚴厲而讓人畏懼。東越人相互攻打,漢武帝派汲黯前去視察情況;汲黯沒有到東越,走到吳地就回來了,報告說:“越人相互攻打,本來就是他們的習俗,不值得讓天子的使者為此奔波。”河內郡發生火災,火勢蔓延,燒毀了一千多家,漢武帝派汲黯前去視察;汲黯回來報告說:“這隻是普通人家失火,房屋相連才蔓延開來,不值得憂慮。我路過河南郡時,發現河南郡有一萬多家貧民遭受水旱災害,有的甚至到了父子相食的地步,我就根據實際情況,拿著符節打開河南郡的糧倉,賑濟了災民。現在我請求歸還符節,並甘願接受假傳聖旨的罪名。”漢武帝認為他賢能,赦免了他的罪。汲黯在東海郡任職時,治理官府和百姓,喜歡清靜無為,他挑選郡丞和書吏,把事情交給他們去辦,隻關注大事,不苛求細節。汲黯經常生病,躺在內室中不出來。一年多後,東海郡治理得非常好,受到人們稱讚。漢武帝聽說後,召他擔任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汲黯治理政務主張無為而治,抓大的原則,不拘泥於法令條文。

汲黯為人性情傲慢,缺少禮數,喜歡當麵指出彆人的過錯,不能容忍彆人的過失。當時漢武帝正招攬文學儒者,漢武帝說:“我打算……”汲黯打斷說:“陛下內心欲望很多,卻在表麵上施行仁義,這樣怎麼能效仿唐堯、虞舜的治國之道呢!”漢武帝沉默不語,非常生氣,臉色都變了,隨後就罷朝了,公卿大臣們都為汲黯感到害怕。漢武帝退朝後,對身邊的人說:“汲黯真是太愚直了!”群臣中有人責備汲黯,汲黯說:“天子設置公卿等輔佐大臣,難道是讓我們阿諛奉承,讓君主陷入不義的境地嗎?況且我既然身處這個職位,就算愛惜自己的性命,又怎能讓朝廷蒙受恥辱呢!”汲黯經常生病,病假快滿三個月時,漢武帝多次特許他延長假期,但他的病始終沒有痊愈。最後一次生病時,莊助替他請假。漢武帝問:“汲黯是個怎樣的人?”莊助說:“讓汲黯任職做官,他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但如果讓他輔佐年幼的君主,堅守城池,他一定是招他不來,趕他不走,就算是自稱如孟賁、夏育那樣的勇士,也無法改變他的意誌。”漢武帝說:“沒錯,古代有所謂的社稷之臣,像汲黯這樣的,就很接近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匈奴前來請求和親,漢武帝讓大臣們商議此事。大行令王恢是燕地人,熟悉匈奴的情況,他提議說:“漢朝和匈奴和親,往往過不了幾年,匈奴就會再次違背約定;不如不答應,發兵攻打他們。”韓安國說:“匈奴人如同飛鳥一樣遷徙不定,很難控製,從上古時期他們就不屬於中原管轄。如今漢朝行軍數千裡去和他們爭利,人馬都會疲憊不堪;匈奴人卻能憑借充沛的體力攻擊我們疲憊的軍隊,這是很危險的做法。不如和親。”大臣們大多讚同韓安國的意見。於是漢武帝同意了和親。

元光元年丁未,公元前134年):

?冬十一月,漢武帝首次下令讓各郡國分彆舉薦一名孝廉,這是聽從了董仲舒的建議。

?衛尉李廣擔任驍騎將軍,屯兵雲中;中尉程不識擔任車騎將軍,屯兵雁門。六月,二人的屯兵任務結束。李廣和程不識都以邊郡太守的身份率領軍隊,在當時很有名氣。李廣行軍沒有嚴格的編製和行列,靠近水草豐美的地方駐紮,讓士兵自由活動,夜裡也不打刁鬥來自衛,幕府簡化文書;但他會在遠處布置偵察兵,所以也從未遭遇危險。程不識則嚴格要求部隊編製、行伍和營陣,夜裡打刁鬥,手下的官吏處理軍務非常細致,軍隊得不到休息,但也沒遇到過危險。程不識說:“李廣的軍隊非常簡便,然而敵人突然進犯,就難以抵擋。但他的士兵輕鬆快樂,都願意為他效死。我的軍隊雖然事務繁雜,但敵人也無法侵犯我。”不過匈奴人畏懼李廣的謀略,士兵們也大多願意跟隨李廣,而以跟隨程不識為苦。

司馬光評論說:《易經》說:“軍隊出征必須有紀律,否則不論成敗都很凶險。”說的是治理軍隊如果不依法度,沒有不凶險的。李廣帶兵,讓士兵自由行事。憑借李廣的才能,這樣做可以;但不能把他的做法當作典範。為什麼呢?因為後來的人很難效仿,更何況是與他同時為將的人呢?一般人的本性,喜歡安逸放縱,卻不明白眼前的禍患,他們既然覺得程不識的做法繁瑣,樂於跟隨李廣,就會怨恨上級而不服從指揮。這樣一來,簡便行事的危害,不隻是李廣的軍隊難以抵禦敵人的突然進犯,還會帶來其他問題。所以說“治軍要以嚴格為根本”,作為將領,也隻有嚴格要求才行。因此,效仿程不識,即使沒有戰功,也不至於失敗;效仿李廣,很少有不覆滅的!

?夏四月,漢武帝大赦天下。

?五月,漢武帝下詔舉薦賢良、文學之士,並親自進行策問。

?秋七月癸未日,發生日食。

喜歡資治通鑒白話版請大家收藏:()資治通鑒白話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南洋遺夢:荊棘與星途 鼠鼠我啊,可是上古神獸噠! 城主大人,今天也要抱抱哦! 重生從三皇五帝開始 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 重生打獵長白山都飆臟話 人族聖朝:從商紂五皇子開始 神魔幻影 牧羊人:活著再見 鐵血抗戰:我在抗聯殺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