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光二年戊申公元前133年)
冬天十月,漢武帝到雍縣,祭祀五帝。
這時,一個叫李少君的人憑借祭祀灶神、延年益壽的方術見到了漢武帝,立刻得到皇帝的敬重。李少君以前是深澤侯的門客,他從不透露自己的年齡和出身,憑借方術遊走於各個諸侯之間,沒有家室妻兒。大家聽說他能通靈、讓人長生不老,就紛紛送他財物,以至於他從不工作卻衣食無憂。因為沒人知道他的來曆,反而更覺得他神秘,爭著討好他。李少君特彆擅長說一些讓人意想不到卻又準確的話。有一次在武安侯家喝酒,座中有個九十多歲的老人,李少君竟然能說出曾和老人祖父打獵遊玩的地方。老人小時候跟著祖父,記得那個地方,這一下滿座的人都驚呆了。李少君對漢武帝說:“祭祀灶神就能招來神靈,招來神靈後丹砂就能煉成黃金,還能延年益壽,甚至見到蓬萊的仙人。見到仙人,舉行封禪大典就能長生不老,黃帝就是這麼做的。我曾經在海上遇到仙人安期生,他給我吃的棗子,像瓜那麼大。安期生能自由出入蓬萊仙境,有緣的人能見到他,無緣的人就見不到。”漢武帝聽了心動不已,開始親自祭祀灶神,還派方士到海上尋找蓬萊仙人和安期生,同時讓人用丹砂等藥物煉製黃金。過了一段時間,李少君病死了,但漢武帝堅信他是羽化成仙,沒有真死。這下,燕、齊一帶那些神神叨叨的方士紛紛跑來,爭著向皇帝講神仙的事兒。
亳縣人謬忌上奏,建議祭祀太一神,還說:“在天神裡,太一是最尊貴的,五帝隻是他的助手。”於是漢武帝在長安東南郊修建了祭祀太一神的祠堂。
雁門郡馬邑縣的大富豪聶壹,通過大行令王恢向漢武帝提議:“匈奴剛和咱們和親,對邊境放鬆警惕,可以用利益引誘他們過來,咱們設下伏兵打他們個措手不及。”漢武帝召集大臣們商量,王恢說:“我聽說以前代國的時候,北邊有強大的匈奴,國內又有戰事,但老百姓還能安居樂業,按時耕種,糧倉總是滿滿的,匈奴也不敢輕易侵犯。現在憑借陛下的威望,天下統一,可匈奴還不斷侵擾,就是因為他們覺得咱們好欺負。我覺得主動出擊才是好辦法。”韓安國反對說:“當年高皇帝被匈奴圍困在平城,七天沒飯吃。解圍之後,他並沒有憤怒地去報複。聖明的君主以天下大局為重,不會因為個人私怨影響國家大事,所以派劉敬去和親,這讓五代人都受益。我覺得還是不要打為好。”王恢反駁道:“不是這樣的。高皇帝披甲征戰幾十年,沒報平城之仇,不是沒能力,而是想讓天下百姓休養生息。現在邊境總遭侵擾,士兵死傷無數,運屍體的車子在路上一輛接一輛,這讓仁人誌士看了都痛心,所以我說該打。”韓安國又說:“打仗得講究策略,要用充足的糧草對付敵人的饑餓,用嚴整的軍隊對付敵人的混亂,用穩固的營地對付敵人的疲勞。這樣才能不費太大力氣就打敗敵人。現在要是輕裝深入,很難成功。隊伍拉得太長容易被截斷,走快了糧草跟不上,走慢了又錯過戰機,還沒到千裡,人馬就沒吃的了。兵法上說‘把軍隊陷入困境,就是送給敵人’,所以我說不能打。”王恢堅持道:“我不是說直接深入敵境。咱們可以順著單於貪圖利益的心理,把他引誘到邊境,提前埋伏好精銳騎兵和壯士,在險要地方設好防線。等單於來了,我們四麵圍攻,一定能把他抓住。”漢武帝最終聽了王恢的建議。
夏天六月,漢武帝任命禦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仆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令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率領三十多萬大軍,埋伏在馬邑城附近的山穀裡,約定等單於進入馬邑就發動攻擊。還派聶壹去匈奴當間諜,聶壹對單於說:“我能殺了馬邑的縣令和縣丞,獻城投降,到時候城裡的財物全歸您。”單於信以為真,答應下來。聶壹殺了幾個死囚,把他們的頭掛在馬邑城牆上,裝作縣令、縣丞的腦袋給單於的使者看,說:“馬邑的長官都死了,您趕緊來!”單於帶著十萬騎兵穿過邊塞,進入武州塞。離馬邑還有一百多裡的時候,看到漫山遍野都是牲畜,卻不見放牧的人,覺得不對勁。於是攻打了一個小亭,抓住了雁門郡的一個尉史,本來想殺他,結果尉史害怕,把漢軍埋伏的事兒全說了。單於大吃一驚:“我就覺得有詐!”連忙帶兵撤退,還說:“抓到這個尉史,真是天意!”封尉史為“天王”。邊塞這邊聽說單於跑了,漢軍追到邊塞,估計追不上了,隻好撤兵。王恢負責從代郡出兵攻打匈奴的後勤物資,聽說單於往回走了,匈奴兵力又多,也不敢出擊。
漢武帝對王恢非常生氣。王恢解釋說:“一開始約定是等單於進入馬邑城,大軍和他交戰,我再去攻打他的輜重,這樣才有勝算。現在單於沒來就走了,我帶著三萬人去打肯定打不過,隻會白白受辱。我知道回來會被處死,但這樣能保住陛下的三萬士兵。”漢武帝把王恢交給廷尉治罪,廷尉判他“臨陣退縮,應該斬首”。王恢花了千金賄賂丞相田蚡,田蚡不敢直接跟漢武帝說,就跑去跟太後說:“馬邑之謀是王恢先提出來的,現在沒成功就殺他,這不等於幫匈奴報仇嗎?”漢武帝去給太後請安,太後把田蚡的話告訴了他。漢武帝說:“馬邑之謀是王恢發起的,我才調動了幾十萬大軍。就算沒抓住單於,王恢去攻打匈奴輜重,多少也能安撫一下將士們的心。現在不殺他,沒法向天下人交代。”王恢聽說後,隻好自殺了。從這以後,匈奴不再和親,經常攻打漢朝邊境的交通要道,入侵次數數都數不清。不過他們還是貪圖和漢朝互市,喜歡漢朝的財物;漢朝也沒斷絕邊境貿易,以此穩住匈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元光三年己酉公元前132年)
春天,黃河改道,從頓丘往東南流。夏天五月丙子日,黃河在濮陽瓠子決口,洪水衝進巨野澤,和淮河、泗水連通,淹沒了十六個郡。漢武帝派汲黯、鄭當時征發十萬人去堵決口,結果剛堵住又被衝開了。當時,田蚡的封邑在鄃縣,鄃縣在黃河北岸,黃河向南決口,鄃縣就沒有水災,收成反而好。田蚡就對漢武帝說:“黃河決口是天意,人力很難強行堵住,就算堵住了也不一定符合天意。”那些搞占卜、看風水的人也這麼說。漢武帝聽了,就很長時間不再派人去堵黃河決口。
當初漢景帝的時候,魏其侯竇嬰是大將軍,武安侯田蚡還隻是個小郎官,陪竇嬰喝酒時,像子侄一樣畢恭畢敬,一會兒跪一會兒起。後來田蚡越來越受寵,當上了丞相。竇嬰失勢後,門客都走光了,隻有以前的燕相潁陰人灌夫還不離不棄。竇嬰非常感激,對灌夫特彆好,兩人互相幫襯,關係好得像父子。灌夫性格剛直,一喝酒就容易衝動,看不順眼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經常借著酒勁得罪人,還多次得罪了丞相田蚡。田蚡就上奏說:“灌夫家族在潁川橫行霸道,百姓深受其苦。”於是抓捕了灌夫和他的家人親屬,都判了死刑。竇嬰上書為灌夫求情,漢武帝讓他們在朝堂上辯論。竇嬰和田蚡互相指責對方的不是。漢武帝問大臣們:“他們倆誰說得對?”隻有汲黯支持竇嬰,韓安國兩邊都不得罪,兩邊都覺得有道理;鄭當時一開始支持竇嬰,後來又不敢堅持了。漢武帝生氣地罵鄭當時:“我真該把你們這些人都殺了!”說完就散朝回宮了。漢武帝陪太後吃飯,太後氣得不吃飯,說:“我還活著呢,他們就敢欺負我弟弟。等我死了,他們不得把他吃得骨頭都不剩!”漢武帝沒辦法,隻好下令滅了灌夫全族;又讓有關部門查辦竇嬰,也判了死刑。
元光四年庚戌公元前131年)
冬天十二月最後一天,竇嬰在渭城被斬首。春天三月乙卯日,武安侯田蚡也死了。後來淮南王劉安謀反失敗,漢武帝聽說田蚡曾接受劉安的黃金,還說了對朝廷不滿的話,生氣地說:“要是田蚡還活著,一定滅他全族!”
夏天四月,下霜把草木都凍死了。
禦史大夫韓安國代理丞相職務,有一次出門坐車摔了下來,腳瘸了。五月丁巳日,漢武帝任命平棘侯薛澤為丞相,韓安國因病被免職。
這一年發生了地震,漢武帝下令大赦天下。
九月,任命中尉張歐為禦史大夫。韓安國病好了之後,又重新擔任中尉。
河間王劉德喜歡研究學問,崇尚古代文化,做學問講究求真務實。他用重金四處搜集好書,得到的藏書數量和朝廷差不多。當時淮南王劉安也喜歡藏書,但他招來的人大多是些誇誇其談的。劉德得到的都是先秦時期的古文舊書,他還搜集整理古代禮樂方麵的資料,編成了五百多篇文章。他平時的穿著、言行都遵循儒家的規範,山東地區的儒生大多願意和他交往。
元光五年辛亥公元前130年)
冬天十月,河間王劉德進京朝見漢武帝,獻上了古代的雅樂,還就三雍宮以及皇帝詔書策問的三十多件事進行了回答。他的回答引經據典,切中要害,言辭簡潔又清楚明白。漢武帝下令讓太樂官保存河間王所獻的雅樂,每年定時演練作為備選節目,但平時並不經常演奏。到了次年春天正月,河間王去世。中尉常麗向朝廷報告,評價說:“河間王為人正直,行事端正,性格溫和仁慈,待人恭敬節儉,愛護下屬,明察秋毫,還特彆關照鰥寡孤獨的弱勢群體。”大行令上奏:“按照諡號的評定規則,‘聰明睿知曰獻’,建議追諡他為獻王。”
班固評價道:從前魯哀公曾說:“我生在深宮之中,在婦人的嗬護下長大,從來不知道憂愁,也不知道恐懼。”這話太對了!像這樣的人,想不走向危亡都難!所以古人把貪圖安逸比作飲毒酒,沒有德行卻享受富貴被看作是不幸。漢朝建立到漢平帝時,諸侯王有上百位,大多驕奢淫逸、不遵正道。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們長期沉溺在放縱享樂中,是這種地位環境造成的。普通人都會受風俗習慣影響,更何況像魯哀公那樣的王室貴族呢?“隻有那些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卓越超群”,河間獻王劉德就很接近這樣的境界。
當初,王恢率軍征討東越時,派番陽縣令唐蒙去向南越宣揚漢朝的威勢。南越人請唐蒙吃蜀地特產的枸醬,唐蒙問這東西從哪來的,南越人說:“是從西北的牂柯江運來的,牂柯江有幾裡寬,直通番禺城下。”唐蒙回到長安後,向蜀地商人打聽,商人說:“隻有蜀地出產枸醬,有人偷偷拿到夜郎去賣。夜郎挨著牂柯江,江麵有一百多步寬,完全可以行船。南越用財物控製夜郎,勢力向西延伸到桐師,但也沒能讓夜郎真正臣服。”唐蒙於是上書給漢武帝:“南越王出行用的是皇帝規格的黃屋車,車衡左邊插著大旗,領地東西長達一萬多裡,名義上是漢朝的藩屬,實際上就是一方土皇帝。現在要是從長沙、豫章出兵攻打南越,水路大多不通,很難行軍。我聽說夜郎有十萬精兵,如果從牂柯江乘船而下,打南越一個措手不及,這可是製服南越的奇招。憑借漢朝的強大、巴蜀的富饒,打通去夜郎的道路並設置官吏,應該不難做到。”漢武帝覺得可行,就批準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隨後,漢武帝任命唐蒙為中郎將,讓他率領一千名士兵,再加上負責運輸糧草物資的一萬多人,從巴、蜀兩郡的筰關進入夜郎,見到了夜郎侯多同。唐蒙給多同送上豐厚的禮物,同時宣揚漢朝的威嚴與恩德,和他約定在夜郎設置官吏,並讓多同的兒子擔任縣令。夜郎周邊的小城邑貪圖漢朝的絲綢布帛,又覺得漢朝離得遠、道路艱險,不可能真正控製這裡,就暫時答應了唐蒙的約定。唐蒙回朝報告後,漢武帝在當地設立犍為郡,並征發巴、蜀兩郡的士兵修路,從僰道一直修到牂柯江邊。修路的有幾萬人,很多士兵因為勞累、疾病死去,還有人逃跑。官府按照戰時法令處死了帶頭逃跑的人,這讓巴、蜀百姓非常驚恐。漢武帝聽說後,派司馬相如去責問唐蒙等人,同時向巴、蜀百姓說明這不是皇帝的本意。司馬相如完成任務後,回來向漢武帝複命。
這時,邛、筰等地的首領聽說南夷和漢朝交往,得到了很多賞賜,也都想成為漢朝的臣民,像南夷一樣請求朝廷設置官吏。漢武帝詢問司馬相如的意見,司馬相如說:“邛、筰、冉駹這些地方靠近蜀地,道路也容易打通。秦朝時就曾在這裡設過郡縣,漢朝建立後才廢除。現在如果重新打通道路,設置郡縣,比經營南夷更有價值。”漢武帝采納了他的建議,任命司馬相如為中郎將,持節出使,副使王然於等人坐著驛車,帶著巴、蜀兩郡的財物去招撫西夷。邛、筰、冉駹、斯榆等地的首領紛紛表示願意臣服漢朝。漢朝於是拆除了原來的關隘,把疆界向西擴展到沬水、若水,向南擴展到牂柯江,設置了邊界哨所,還打通了零關道,在孫水上架橋連通邛都,並在這裡設置了一名都尉、十幾個縣,歸屬蜀郡管轄。漢武帝得知後十分高興。
漢武帝還下詔征發一萬名士兵,去修築雁門郡的險要關隘。
秋天七月,一場大風把樹木連根拔起。
女巫楚服等人教陳皇後用祭祀和詛咒的巫術,試圖挽回漢武帝的寵愛。事情敗露後,漢武帝派禦史張湯徹查此事。張湯深挖同黨,牽連被殺的有三百多人,楚服被當眾斬首。乙巳日,漢武帝下詔書,收回陳皇後的璽綬,廢黜她的皇後之位,讓她退居長門宮。陳皇後的母親竇太主又慚愧又害怕,向漢武帝磕頭謝罪。漢武帝說:“皇後的行為違背大義,不得不廢。您應該相信正道,彆輕信謠言自己嚇自己。雖然皇後被廢了,但衣食住行的待遇不變,長門宮和以前住的宮殿沒什麼差彆。”
當初,漢武帝在竇太主家喝酒,竇太主讓自己寵愛的賣珠少年董偃出來拜見。漢武帝賜給董偃衣服帽子,還很尊重他,不直呼其名,稱他為“主人翁”,讓他陪自己喝酒。從此董偃備受寵愛,名聲大噪。董偃經常陪漢武帝在北宮遊玩,在平樂觀觀看鬥雞、踢球比賽,比賽跑馬走狗,漢武帝玩得十分開心。有一次,漢武帝在宣室殿設宴請竇太主和董偃,讓謁者帶董偃進來。這時,中郎東方朔拿著戟站在殿下,推開戟上前阻攔說:“董偃有三條死罪,怎麼能進宣室殿!”漢武帝問:“哪三條?”東方朔說:“董偃作為臣子,私下侍奉公主,這是第一條罪;他傷風敗俗,擾亂婚姻禮製,破壞國家製度,這是第二條罪;陛下正當壯年,一心鑽研《六經》,董偃不但不引導陛下學習聖賢之道,反而宣揚奢華享樂,追求靡麗之風,這是國家的大害、君主的大患,這是第三條罪。”漢武帝沉默了一會兒說:“我已經擺好酒席了,下次一定改正。”東方朔說:“不行!宣室殿是先帝處理政務的地方,不符合法度的事情不能在這裡發生。一旦開了荒淫的頭,就可能發展成篡權叛亂。就像豎貂、易牙擾亂齊國,慶父死了魯國才得以安定。”漢武帝說:“說得好!”於是下詔停止在宣室殿宴請,改在北宮設宴,讓董偃從東司馬門進入,並賞賜東方朔三十斤黃金。從這以後,董偃的恩寵一天天衰落。而從這之後,公主、貴族們違反禮製的行為也越來越多了。
漢武帝任命張湯為太中大夫,讓他和趙禹一起修訂律令,新律令條文嚴苛細密,專門約束官吏。他們還製定了“見知法”,要求官吏之間互相監督檢舉,從此漢朝的執法越來越嚴苛。
八月,發生螟災,莊稼受災。
這一年,漢武帝征召通曉治國方略、熟悉儒家經典的吏民,沿途由各縣供應食宿,讓他們隨各地進京彙報財政收支的官員一同來長安。
菑川人公孫弘在應試策問中寫道:“我聽說上古堯、舜時期,不用重賞厚罰,百姓也會自覺行善、遵紀守法,因為君主以身作則,百姓自然信任。到了後世,即便重賞厚罰,百姓也不積極向善,違法犯罪的事情層出不窮,因為君主自身行為不端,無法取信於民。其實,單純依靠厚賞重罰,不足以引導百姓向善、禁止惡行,關鍵在於君主守信。所以,根據才能授予官職,就能各司其職;摒棄空話套話,就能把事情辦好;不製作無用的器物,就能減輕百姓賦稅;不耽誤農時、不濫用民力,百姓就能富足;任用有德之人,罷黜無德之輩,朝廷就有威望;有功者升職,無功者降職,群臣就會勤勉;刑罰與罪行相當,就能製止奸邪;賞賜與賢能相符,就能激勵臣下。這八點,是治國的根本。讓百姓安居樂業,他們就不會爭鬥;治理得當,他們就不會抱怨;以禮相待,他們就不會粗暴;愛護他們,他們就會親近君主,這些都是治理國家的當務之急。禮義能讓百姓信服,再配合恰當的賞罰,百姓就不會違法亂紀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我還聽說,氣息相同就會相互吸引,聲音相近就會彼此呼應。君主在上推行德政,百姓在下和睦相處,上下一心,就能心氣平和,進而身體調和、聲音和諧,最終與天地自然的和諧相呼應。這樣一來,陰陽調和,風調雨順,甘露普降,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嘉禾生長,朱草出現,山林常青,湖澤不乾涸,這就是和諧的最高境界。”
當時參與對策的有一百多人,太常寺評議後,把公孫弘的文章列為下等。但漢武帝看完策論後,卻將公孫弘的對策提拔為第一,還任命他為博士,讓他在金馬門等待詔令。
齊地的轅固已經九十多歲,也以賢良的身份被征召。公孫弘斜眼看他,態度不太恭敬,轅固就告誡他:“公孫先生,說話要依據真正的學問,可彆歪曲學術來迎合世俗。”其他儒生大多討厭、詆毀轅固,轅固最後因為年老被罷官回鄉。
那時,巴、蜀等四郡正在開山修路,打通通往西南夷的道路,一千多裡的路程,沿途要靠人力輾轉運輸糧草。過了幾年,道路還沒修通,很多士兵疲憊饑餓,又因為當地濕熱,死了不少人;西南夷還多次反叛,朝廷發兵平叛,花費了巨額錢財,卻沒有什麼成效。漢武帝為此發愁,下詔讓公孫弘去視察。公孫弘回來後,極力說開發西南夷沒什麼用處,但漢武帝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公孫弘每次上朝討論事情,隻陳述事情的大概,讓漢武帝自己做決定,從不在朝堂上直接反駁、爭論。漢武帝見他行事謹慎穩重,善於辯論,熟悉法令和官吏事務,還能用儒家學說加以潤飾,非常欣賞他,一年之內就把他提拔為左內史。公孫弘上奏事情,如果漢武帝不認同,他不在朝堂上爭辯。他常常和汲黯一起請求單獨麵見漢武帝,先由汲黯提出議題,自己再從旁補充,漢武帝往往很高興,對他們說的話也大多采納,公孫弘因此越來越受親近和重用。公孫弘還曾和公卿們約定好奏議內容,可到了漢武帝麵前,卻完全違背約定,迎合漢武帝的旨意。汲黯在朝堂上指責他說:“齊地人大多狡詐,沒有真情實意。當初和我們一起商定的建議,現在全背棄了,太不忠誠!”漢武帝質問公孫弘,公孫弘謝罪說:“了解我的人,會認為我忠誠;不了解我的人,會覺得我不忠。”漢武帝反而覺得他說得有道理。漢武帝身邊的寵臣每次詆毀公孫弘,漢武帝卻對他更加優待。
元光六年壬子公元前129年)
冬天,漢朝開始對商人的車輛征稅。
大司農鄭當時建議:“從渭水開鑿一條水渠,直通黃河,這樣運輸關東的糧食,路線更直接方便,還能灌溉水渠兩岸一萬多頃農田。”春天,漢武帝下詔征發幾萬人開鑿水渠,按照鄭當時的方案施工;三年後水渠修通,大家都覺得很便利。
這一年,匈奴入侵上穀郡,殺害、劫掠當地百姓。漢武帝派車騎將軍衛青從上穀出兵,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出兵,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各率一萬騎兵,攻打匈奴在關市附近的軍隊。衛青打到龍城,斬殺、俘虜匈奴七百多人;公孫賀沒什麼戰果;公孫敖被匈奴打敗,損失了七千騎兵;李廣也戰敗了。匈奴活捉了李廣,把他放在兩匹馬中間的網兜裡躺著,走了十多裡路。李廣假裝死去,趁其不備,突然跳上一個匈奴少年的馬,奪過他的弓箭,策馬向南飛奔,這才逃脫回到漢朝。朝廷把公孫敖、李廣交給官吏治罪,判處死刑,兩人花錢贖罪,被貶為平民;隻有衛青被賜爵關內侯。衛青雖然出身奴仆,但擅長騎馬射箭,力氣過人;對待士大夫很有禮節,對士兵也很有恩德,大家都願意為他效力,他確實有將帥之才,所以每次出征都能立功。天下人由此佩服漢武帝善於用人。
夏天,發生大旱,還鬨起蝗災。
六月,漢武帝到雍縣巡視。
秋天,匈奴多次侵犯邊境,漁陽郡受害尤其嚴重。漢武帝任命衛尉韓安國為材官將軍,駐守漁陽。
元朔元年癸醜公元前128年)
冬天十一月,漢武帝下詔說:“我多次下令官員,要舉薦廉潔、孝順的人,希望能形成良好風氣,繼承發揚先帝的美德。十戶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忠信之人;三個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當我老師的。現在有些郡一個賢才都不舉薦,這說明教化沒有深入下去,那些品行高尚的君子也被埋沒,無法讓朝廷知曉。而且,舉薦賢才的人應受重賞,埋沒賢才的人要嚴懲,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大家商議一下,對不舉薦賢才的二千石官員該如何治罪。”有關部門上奏:“不舉薦孝子,就是不執行詔令,應當以‘不敬’論處;不考察廉潔之人,就是失職,應當免職。”漢武帝批準了這一奏議。
十二月,江都易王劉非去世。
漢武帝的兒子劉據出生,他是衛夫人所生。三月甲子日,漢武帝立衛夫人為皇後,並大赦天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秋天,匈奴派兩萬騎兵入侵漢朝,殺死遼西太守,劫掠兩千多人,還包圍了韓安國的營壘;又入侵漁陽、雁門,各殺害、劫掠一千多人。韓安國隻好向東轉移,駐守北平;幾個月後,因病去世。漢武帝於是再次召回李廣,任命他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畏懼地稱李廣為“漢之飛將軍”,躲著他,連續幾年不敢入侵右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