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
春季,三月,皇帝下詔書說:“如果有功勞不獎賞,有罪過不懲處,就算是堯、舜在世,也沒辦法把天下治理好。現在膠東相王成,勤懇地安撫百姓,使八萬多流民主動前來登記,治理地方的成效特彆突出。我賜王成關內侯的爵位,將他的俸祿提升到中二千石。”可惜王成還沒等到朝廷進一步重用,就在任上去世了。後來,皇帝又讓丞相和禦史去詢問各郡國負責彙報政務的長史、守丞,了解地方政策執行的得失。有人反映說:“之前的膠東相王成,是虛報流民數量,騙取朝廷的獎賞。”從這以後,很多地方官員都開始追求這種虛假的政績。
夏季,四月戊申日,皇帝立兒子劉奭為皇太子,任命丙吉做太傅,太中大夫疏廣做少傅。封太子的外祖父許廣漢為平恩侯,還封了霍光哥哥的孫子、中郎將霍雲為冠陽侯。霍顯聽說立了太子,氣得吃不下飯,甚至吐血,她惡狠狠地說:“這不過是皇上沒當皇帝時生的兒子,怎麼能立為太子!以後我女兒要是生了兒子,難道隻能做王嗎!”於是,霍顯又教唆皇後想辦法毒死太子。但皇後每次召見太子賜他食物,太子的保姆和奶媽都會先嘗,所以皇後一直沒能得手。
五月甲申日,丞相韋賢因為年老多病,請求退休。皇帝賞賜他一百斤黃金、一輛可以坐乘的安車和四匹拉車的馬,批準他辭官回家養老。從韋賢開始,才有了丞相退休的先例。
六月壬辰日,魏相被任命為丞相。辛醜日,丙吉升任禦史大夫,疏廣擔任太子太傅,疏廣哥哥的兒子疏受擔任太子少傅。太子的外祖父平恩侯許廣漢覺得太子年紀小,就請求讓自己的弟弟、中郎將許舜去照看太子府。皇帝就這件事詢問疏廣的意見,疏廣回答說:“太子是國家未來的君主,一定要讓天下最有才能的人做他的老師和朋友,不能隻親近許氏外戚。而且太子已經有了太傅和少傅,屬官也配備齊全了,現在再讓許舜去監護太子府,會顯得格局太小,不利於向天下人展示太子的德行。”皇帝覺得疏廣說得很有道理,還把這番話告訴了魏相,魏相聽了,趕緊摘下帽子表示自己不如疏廣考慮得周全。從此,疏廣更受皇帝器重了。
這時候,京城下起了大冰雹,東海人蕭望之當時擔任大行丞,他上書說,這是因為朝廷裡大臣獨攬大權,霍氏一家勢力過於強大導致的。皇帝早就聽說過蕭望之的名聲,就任命他做謁者。當時,皇帝廣泛招攬賢才,很多百姓都上書提建議,皇帝就把這些奏章交給蕭望之,讓他去了解情況。蕭望之把其中質量高的奏章推薦給丞相和禦史,中等的交給俸祿為中二千石的官員試用,滿一年後彙報試用情況;質量一般的就直接回複上書人,不再進一步處理。蕭望之對這些奏章的處理意見,皇帝都很認可。
冬季,十月,皇帝下詔書說:“九月壬申日發生了地震,我非常擔心。不管是誰,隻要能指出我的過錯,或者是賢良方正、敢於直言進諫的人,都可以來幫助我改正不足,不要有什麼顧慮。我德行不夠,沒能讓遠方的百姓歸附,所以邊境一直屯兵駐守。現在又增派軍隊,長期讓百姓勞累,這不是安定天下的辦法。撤掉車騎將軍和右將軍的屯兵。”皇帝還下令:“那些皇帝沒去過的皇家池塘和禁苑,可以借給貧民使用。各郡國的宮殿館舍也不要再修繕了。流亡在外又回來的百姓,借給他們公田,提供種子和糧食,並且暫時免除他們的賦稅徭役。”
霍氏家族一直驕橫奢侈,肆意妄為。霍顯大肆修建自家的宅院,打造了豪華的皇家規格的車子,上麵繪滿圖案,車墊用繡著花紋的絲織品做成,還鍍上黃金;車輪裹著熟皮和棉絮,讓婢女們用五彩絲線拉著她在宅院裡遊玩取樂;她還和家奴馮子都私通。霍禹、霍山也忙著修建自家的宅院,經常去平樂館騎馬打獵。霍雲每次應該上朝拜見皇帝的時候,總是稱病私自外出,還帶著很多賓客,在黃山苑圍獵取樂,讓家奴代替自己上朝,也沒人敢指責他。霍顯和她的女兒們更是不分晝夜地出入長信宮,毫無規矩。
皇帝在民間的時候,就聽說霍氏家族長期權勢顯赫,心裡很不放心。親政之後,就讓禦史大夫魏相擔任給事中。霍顯對霍禹、霍雲、霍山說:“你們不懂得守住大將軍霍光)留下的家業,現在魏相做了給事中,要是有人在皇上麵前說你們壞話,你們還能自保嗎!”後來,霍家和禦史府的家奴因為爭道起了衝突,霍家的家奴直接闖進禦史府,想要踢開禦史的大門;禦史沒辦法,隻能給他們磕頭賠罪,這些家奴才離開。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霍顯,霍氏一家這才開始感到擔憂。
正好這時魏相做了丞相,經常被皇帝單獨召見商議國事;平恩侯許廣漢和侍中金安上等人也能自由出入皇宮。當時霍山負責尚書事務,皇帝卻下令,讓官吏和百姓可以直接呈遞密封奏章,不用經過尚書這一關,群臣進見皇帝也能單獨往來,這讓霍氏家族非常不滿。皇帝也隱約聽說霍氏家族毒死許皇後的事,但還沒有查明,就把霍光的女婿、度遼將軍、未央衛尉、平陵侯範明友調任光祿勳,把霍光的二女婿、諸吏、中郎將、羽林監任勝調出京城,去做安定太守。幾個月後,又把霍光的姐夫、給事中、光祿大夫張朔調任蜀郡太守,把霍光孫女婿、中郎將王漢調任武威太守。不久,又把霍光的大女婿、長樂衛尉鄧廣漢調任少府。戊戌日,皇帝任命張安世為衛將軍,把長樂宮、未央宮的衛尉,城門和北軍的兵權都交給他掌管。任命霍禹為大司馬,但隻讓他戴小帽,沒有給他印綬;還撤銷了他統領的屯兵和屬官,隻是讓霍禹在官職名稱上和霍光一樣是大司馬。又收回了範明友的度遼將軍印綬,隻讓他擔任光祿勳;霍光的中女婿趙平擔任散騎、騎都尉、光祿大夫,統領屯兵,皇帝也收回了他的騎都尉印綬。凡是統領胡騎、越騎、羽林以及長樂宮、未央宮衛尉屯兵的官員,全都換成了皇帝親近的許氏和史氏子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漢武帝時期,頻繁征調人力物力,百姓生活困苦,很多人因為走投無路而犯法,犯罪的人越來越多。於是,漢武帝讓張湯、趙禹等人製定法令,規定了官員如果發現犯罪卻不舉報就要受罰,上下級官員之間要互相監督等法律。還對故意製造冤假錯案的人從輕處罰,對放走罪犯的人從重懲處。從那以後,狡猾的奸吏就鑽法律的空子,相互效仿,法律條文越來越嚴密,法令也越來越繁雜苛刻,官府的文書堆滿了桌案和樓閣,負責掌管的官員都看不過來。所以各郡國在執行法律的時候標準不一,同樣的罪名,判決卻不一樣。奸吏們就趁機徇私枉法,想讓誰活就找理由輕判,想陷害誰就往重了判,很多人都因此含冤受屈。
廷尉史、巨鹿人路溫舒上書說:“我聽說,齊國因為無知之亂,才有了齊桓公的興起;晉國因為驪姬之亂,才有了晉文公稱霸。近代趙王不得善終,呂氏家族作亂,才有了漢文帝成為一代明君。由此可見,禍亂的發生,往往是為聖人開創基業做準備。在經曆變亂之後,新君一定會推行與以往不同的惠民政策,這是賢聖之人彰顯天命的方式。之前漢昭帝去世後沒有子嗣,昌邑王行為淫亂,這正是上天要讓陛下成為聖明君主的契機。我聽說《春秋》很重視新君即位,強調天下一統,並且謹慎對待開始。陛下剛剛登基,順應天命,應該改正前朝的失誤,端正新朝的正統,廢除繁瑣的法令,解除百姓的疾苦,以順應天意。我聽說秦朝有十大失誤,其中一個到現在還存在,就是負責刑獄的官吏問題。刑獄關係著百姓的生死,人死了就不能複活,肢體斷了也不能再接上。《尚書》說:‘與其錯殺無辜的人,寧可犯執法失誤的過錯。’現在的刑獄官吏卻不是這樣,上下級之間互相攀比,把苛刻嚴酷當作明察,判案嚴厲的能獲得好名聲,判案公平的卻常常惹來後患。所以這些官吏都希望犯人被處死,這不是因為他們憎恨犯人,而是因為隻有犯人死了,他們自己才能平安無事。因此,死人的鮮血在街市上流淌,遭受刑罰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每年被判處死刑的人數以萬計。這讓仁聖的君主感到痛心,天下不能太平,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人之常情,生活安逸就願意活著,痛苦不堪就想求死,在嚴刑拷打之下,什麼樣的供詞得不到呢!所以犯人受不了痛苦,就會編造虛假的供詞;官吏們覺得這樣對自己有利,就會引導犯人按他們的意思招供;上奏的時候怕被駁回,就會羅織罪名,把案子坐實。等判決文書呈上去,就算是皋陶來審理,也會覺得犯人死有餘辜。為什麼呢?因為經過層層加工,編造的罪名看起來就很確鑿了。所以俗話說:‘就算是在地上畫個監獄,人們也不願意進去;就算是用木頭刻個獄吏,人們也不想和他對質。’這些都是人們痛恨酷吏的真實寫照。希望陛下能減省法製,放寬刑罰,這樣太平盛世就會到來。”皇帝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
十二月,皇帝下詔書說:“最近官吏們在執法時,越來越善於用法律條文來羅織罪名,這是我德行不夠造成的。如果判案不公正,就會讓有罪的人逍遙法外,無辜的人蒙冤被殺,導致父子悲痛怨恨,我非常痛心!現在派廷史到各郡參與審理案件,但他們職權小、俸祿低,我決定設置廷尉平一職,俸祿六百石,一共四人。一定要公正地審理案件,讓我滿意!”從這以後,每年秋天審核案件的時候,皇帝都會親自到宣室,齋戒之後再處理案件,這一時期的刑獄判決,被人們認為比較公平。
涿郡太守鄭昌向皇帝上書說:“現在有英明的陛下親自過問案件,就算不設置廷尉平,司法也能公正。要是為後世考慮,不如直接刪減修訂律令。律令一旦確定,普通百姓知道什麼不能做,奸猾的官吏也沒辦法玩弄法律。現在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隻是設置廷尉平處理表麵事務,以後要是朝政衰敗、皇上懈怠,這些廷尉平可能會濫用權力,成為禍亂的源頭。”
漢昭帝在位時,匈奴派了四千騎兵在車師屯田。後來漢朝五位將軍攻打匈奴,在車師屯田的匈奴人嚇得逃走,車師又和漢朝恢複往來。匈奴很生氣,就召車師太子軍宿去當人質。軍宿是焉耆王的外孫,不願意去匈奴當人質,就逃到了焉耆。車師王隻好改立兒子烏貴為太子。烏貴當上國王後,和匈奴通婚,還教匈奴人攔截漢朝通往烏孫的道路。
這一年,侍郎鄭吉和校尉司馬喜,帶著免刑的犯人在渠犁屯田積糧,然後征調西域各城郭國家一萬多兵力,加上自己率領的一千五百屯田士兵,一起攻打車師,把車師打下來了,車師王隻好投降。匈奴發兵攻打車師,鄭吉、司馬喜帶兵北上迎敵,匈奴人不敢前進。鄭吉、司馬喜就留下一名候官和二十名士兵保護車師王,自己帶兵回渠犁。車師王害怕匈奴再來把自己殺掉,就騎著快馬逃到烏孫去了。鄭吉就把車師王的妻子兒女接到長安。匈奴又立車師王的弟弟兜莫為車師王,把剩下的車師百姓向東遷徙,不敢再住在原來的地方。鄭吉開始派三百名官吏士兵去車師屯田,充實當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皇帝從剛即位開始,就多次派使者尋找自己在民間的親人,時間太久了,找來的很多人看著像,但都不是。這一年,終於找到了外祖母王媼,還有王媼的兒子王無故和王武。皇帝賜給王無故、王武關內侯的爵位。短短一個月,賞賜的財物就價值巨萬。
地節四年乙卯,公元前六六年
春天二月,皇帝賜外祖母王媼博平君的封號,封舅舅王無故為平昌侯,王武為樂昌侯。
夏天五月,山陽、濟陰兩地降下雞蛋大小的冰雹,冰雹深達二尺五寸,砸死二十多人,飛鳥全部死亡。
皇帝下詔:“今後,子女為父母隱瞞罪行、妻子為丈夫隱瞞罪行、孫子為祖父母隱瞞罪行,都不用治罪。”
立廣川惠王的孫子劉文為廣川王。
霍顯、霍禹、霍山、霍雲看到自家權勢一天天被削弱,經常聚在一起痛哭抱怨。霍山說:“現在丞相掌權,皇上又信任他,把大將軍霍光)在世時的法令全改了,還到處宣揚大將軍的過失。那些儒生大多出身貧寒,從外地來京城,饑寒交迫,就喜歡胡說八道,也不懂得避忌諱,大將軍生前就很討厭他們。現在皇上喜歡和這些儒生交談,他們還經常上書說我們家的壞話。曾經有人上書說我們兄弟驕橫,說得特彆難聽,我把奏章扣下沒上報。後來上書的人更精明了,都用密封奏章,還讓中書令直接取走,不經過尚書,皇上越來越不信任我們了。我還聽說民間都在傳‘霍氏毒死許皇後’,難道真有這事?”霍顯害怕事情敗露,就把毒死許皇後的實情告訴了霍禹、霍山、霍雲。霍禹、霍山、霍雲大驚失色:“既然這樣,為什麼不早點告訴我們!皇上把我們家的女婿們都調走、撤職,原來是因為這個。這可是大事,一旦被發現,處罰肯定不輕,這可怎麼辦?”從這時起,他們開始謀劃叛亂。
霍雲的舅舅李竟和張赦關係很好,張赦見霍家情況危急,就對李竟說:“現在丞相和平恩侯掌權,可以讓霍太夫人霍顯)說服太後,先殺了這兩個人。要想廢掉皇上,太後說了算。”長安有個叫張章的男子告發了這件事,案子交給廷尉和執金吾處理,他們準備抓捕張赦等人。後來皇帝下詔書,不讓再抓捕。霍山等人更加害怕,互相說:“皇上這是看在太後的麵子上,才不深究。但事情已經有了苗頭,時間長了還是會敗露,一旦敗露就是滅族的大禍,不如先動手。”於是讓自家女兒們分彆回去告訴丈夫,說:“現在哪裡還有地方能躲得過災禍!”
正好這時李竟因為和諸侯王交往獲罪,供詞牽連到霍氏家族,皇帝下詔:“霍雲、霍山不適宜在宮中值宿警衛,免去官職回家。”山陽太守張敞向皇帝上秘密奏章說:“我聽說,公子季友對魯國有功,趙衰對晉國有功,田完對齊國有功,他們的功勞都得到酬報,福澤延續到子孫。但最後田氏篡奪了齊國政權,趙氏瓜分了晉國,季氏專權魯國。所以孔子寫《春秋》,記載曆史興衰,對世代把持朝政的世卿批評得最厲害。之前大將軍霍光決定擁立皇上,安定宗廟,平定天下,功勞確實很大。周公輔政才七年,而大將軍輔政長達二十年,天下的命運都掌握在他手中。在他權勢最盛的時候,影響力能驚動天地,乾擾陰陽。朝廷大臣應該公開進言:‘陛下褒獎寵信已故大將軍,用來報答他的功德,已經足夠了。近來輔臣專權,貴戚勢力太大,君臣的名分都不分明了,請讓霍氏三位侯爵都回家;還有衛將軍張安世,應該賜給他幾案手杖,讓他退休養老,皇上可以按時慰問召見,讓他以列侯的身份做天子的老師。’如果皇上出於恩情不答應,群臣再據理力爭,最後皇上同意。這樣天下人一定會認為陛下不忘功德,大臣們也懂得禮儀,霍氏家族也能世世代代平安。現在朝廷中沒人敢說真話,卻要皇上親自下詔書處理這些事,這不是好辦法。現在霍雲、霍山已經被免職回家,依人之常情推測,大司馬霍禹和他的親屬一定心懷畏懼。皇上身邊的近臣感到自身危險,這對國家來說不是好事。我張敞願意在朝堂上公開提出這件事,但我現在遠在山陽郡任職,沒有機會。希望陛下能考慮。”皇帝覺得這個計策很好,但沒有召見他。
霍禹、霍山家裡多次出現怪異現象,全家人都憂心忡忡。霍山說:“丞相擅自減少宗廟祭祀用的羊羔、兔子和青蛙,可以拿這件事治他的罪。”他們謀劃讓太後為博平君設酒宴,把丞相、平恩侯等人都召來,讓範明友、鄧廣漢假傳太後命令將他們斬殺,趁機廢掉皇帝,立霍禹為帝。計劃已經定好,還沒來得及實施,霍雲被任命為玄菟太守,太中大夫任宣被任命為代郡太守。這時謀反的事情被發覺,秋天七月,霍雲、霍山、範明友自殺,霍顯、霍禹、鄧廣漢等人被捕。霍禹被腰斬,霍顯和她的女兒、兄弟都被公開處死,和霍氏家族有牽連而被誅殺滅族的有幾十家。太仆杜延年因為和霍氏有舊交情,也被罷官。八月己酉日,皇後霍氏被廢,遷居昭台宮。乙醜日,皇帝下詔,封告發霍氏謀反的張章、期門董忠、左曹楊惲、侍中金安上、史高為列侯。楊惲是丞相楊敞的兒子,金安上是車騎將軍金日磾的侄子,史高是史良娣兄長的兒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初,霍氏家族生活奢侈,茂陵有個叫徐福的人說:“霍氏一定會滅亡。奢侈就會不謙遜,不謙遜就會冒犯皇上。冒犯皇上,就是違背正道,地位比彆人高,就會招來眾人的忌恨。霍氏掌權太久,忌恨他們的人太多了。天下人都忌恨他們,他們還做違背正道的事,怎麼可能不滅亡!”於是他上書說:“霍氏太強盛了,陛下要是寵愛厚待他們,應該及時加以抑製,彆讓他們走向滅亡。”他多次上書,皇帝隻是批複知道了。後來霍氏被誅滅,告發霍氏的人都被封侯,有人就替徐福上書說:“我聽說有個客人去拜訪主人,看到主人家的煙囪是直的,旁邊還堆著柴草,就對主人說:‘把煙囪改成彎曲的,把柴草搬遠一點,不然會有火災。’主人沒理他。沒過多久,主人家果然失火,鄰居們一起幫忙滅火,幸好把火撲滅了。於是主人殺牛擺酒,感謝鄰居,被燒傷的人坐在上席,其他人按功勞大小依次就座,但那個建議改煙囪、搬柴草的人卻沒被邀請。有人對主人說:‘當初要是聽了那位客人的話,不用破費牛酒,也不會發生火災。現在論功請客,提出改煙囪、搬柴草建議的人沒得到一點好處,被燒得焦頭爛額的人反而成了上賓?’主人這才醒悟,把那位客人請來。現在茂陵的徐福,多次上書說霍氏會有變故,應該提前防範。當初要是聽了徐福的建議,國家不用花費封侯賞賜的財物,霍氏也不會有謀逆滅族的大禍。過去的事已經無法改變,但隻有徐福沒得到應有的功勞,希望陛下明察,重視防患於未然的建議,讓提出建議的人得到比事後補救的人更高的獎賞。”皇帝於是賜給徐福十匹帛,後來還讓他做了郎官。
漢宣帝剛登基去祭拜漢高祖廟時,大將軍霍光陪同乘車。宣帝心裡特彆害怕霍光,就像背上紮了芒刺一樣不自在。後來車騎將軍張安世代替霍光陪同乘車,宣帝一下子就放鬆了,坐得舒舒服服,感覺自在多了。霍光去世後,他的家族最終被滅族,所以民間都說霍家的災禍,從霍光那次陪皇帝乘車就埋下了種子。十二年後,霍光的女兒霍皇後又被遷到雲林館,最後自殺了。
曆史學家班固評價霍光說:霍光接受先帝托孤,承擔起輔佐漢室的重任,安定國家,擁立漢昭帝、漢宣帝,功勞大得就算是周公、伊尹也比不上。可惜霍光沒什麼學問,不懂大道理,縱容妻子搞陰謀,把女兒立為皇後,被欲望衝昏頭腦,這才招來滅族大禍,他死後才三年,家族就全完了,真是悲哀!
司馬光也發表看法:霍光輔佐漢朝,確實忠心耿耿,但為什麼最後保不住家族呢?因為獎賞懲罰這些大權,本該是皇帝掌握的。臣子把持太久不歸還,很少有不惹禍的。漢昭帝那麼聰明,十四歲就能識破上官桀的詭計,本來就可以親政了,更何況漢宣帝十九歲即位,又聰明又果斷,還了解百姓疾苦。可霍光長期獨攬大權,不知道適時退隱,還把親戚黨羽安插在朝廷各處,搞得皇帝心裡窩火,百姓和官員也怨氣衝天,大家都咬牙切齒、怒目而視,就等著時機發作。霍光自己能平安去世已經是萬幸了,更彆說他那些驕橫奢侈的子孫了!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漢宣帝當初隻給霍光子孫豐厚的俸祿賞賜,讓他們享受大縣的賦稅,定期上朝覲見,也足夠報答霍光的大恩了。可宣帝又讓他們掌握政權、兵權,等矛盾越積越多了才開始打壓,這才逼得霍家又怨又怕,生出謀反的念頭。這哪隻是霍家自己作孽,漢宣帝一步步的做法,也間接促成了這場悲劇!就像當年楚國的椒氏作亂,楚莊王滅了椒氏全族,卻赦免了箴尹克黃,還說“如果子文沒有後人,以後誰還願意行善”。霍顯、霍禹、霍雲、霍山這些人確實罪該萬死,但霍光的功勞也不能被完全抹殺,不該讓他斷子絕孫,漢宣帝在這件事上確實有點薄情了。
這一年九月,漢宣帝下令降低全國的鹽價,還讓各郡國每年上報囚犯中因嚴刑拷打或在獄中生病死去的情況,包括死者所在的縣、姓名、爵位、籍貫,由丞相和禦史考核各地政績,上報朝廷。
十二月,清河王劉年因為家裡發生亂倫醜事,被廢了王位,流放到房陵。
這一年,北海太守朱邑因為治理地方成績第一,被調到京城當大司農;渤海郡鬨饑荒,盜賊橫行,當地官員根本管不住。漢宣帝想找個能乾的人去治理,丞相和禦史推薦了之前做過昌邑國郎中令的龔遂,宣帝就任命他當渤海太守。召見的時候,宣帝問:“你打算怎麼治理渤海,平息盜賊?”龔遂回答:“渤海地處偏遠,沒怎麼受到皇上教化,百姓饑寒交迫,官吏又不體恤,所以這些百姓才像小孩子一樣,在池塘裡拿著陛下的兵器玩耍造反)罷了。陛下是想讓我武力鎮壓他們,還是安撫他們呢?”宣帝說:“當然是選賢良的人去安撫他們。”龔遂說:“我聽說治理混亂的百姓,就像解開一團亂繩子,不能著急,慢慢來才能理順。我希望丞相和禦史彆用死板的法令約束我,讓我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宣帝答應了,還賞賜黃金送他赴任。龔遂坐著驛車到了渤海郡邊界,郡裡聽說新太守來了,派兵迎接,龔遂把軍隊都打發回去了。他發公文給下屬各縣:“把追捕盜賊的官吏都撤了,隻要是拿著農具的,都算良民,官吏不許刁難;隻有拿著兵器的才算盜賊。”然後他一個人坐著車到太守府上任。盜賊們聽說了新規定,馬上就散夥了,扔掉兵器,拿起農具,叛亂就這麼平息了,百姓們也能安心種地過日子。龔遂打開糧倉救濟貧民,選拔好官吏去安撫百姓。他發現當地風氣奢侈,大家喜歡做生意,不願意種地,就帶頭勤儉節約,鼓勵大家務農種桑,還按人口規定每家種多少樹、養多少家畜。看到有人背著刀劍,就勸他們:“背著刀劍有啥用,不如賣了買牛犢,好好種地!”在他的努力下,渤海郡家家戶戶都有了積蓄,打官司的也少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時候,烏孫公主的女兒嫁給了龜茲王絳賓。絳賓上書說:“我娶了漢朝公主的外孫,希望能和她一起去長安拜見皇上。”
元康元年正月,龜茲王和他夫人來長安朝見,漢宣帝賜給他們印綬,封龜茲王夫人為公主,賞賜特彆豐厚。
這一年,開始修建漢宣帝的陵墓杜陵,還把丞相、將軍、列侯、俸祿兩千石的官員,以及家產百萬以上的富豪,都遷到杜陵附近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