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紀十八 (公元前61年-前59年)_資治通鑒白話版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資治通鑒白話版 > 漢紀十八 (公元前61年-前59年)

漢紀十八 (公元前61年-前59年)(1 / 1)

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

春天正月,皇帝首次前往甘泉城,在泰畤祭祀天神;三月,又前往河東,祭祀土地神後土。皇帝大力效仿漢武帝時期的舊例,祭祀前嚴格遵循齋戒之禮,還聽信方士的話,增設了不少神祠。聽說益州有金馬、碧雞等神靈,通過祭祀就能請神降臨,於是派諫大夫、蜀郡人王褒持符節前去尋找。

起初,皇帝聽聞王褒才華出眾,便召見他,讓他寫一篇《聖主得賢臣頌》。王褒在文章裡寫道:“賢能之士,就像是國家的有用工具。任用賢才,國家決策就會精簡,功績也能廣泛惠及百姓;工具好用,花費的力氣小,成效卻很大。就好比工匠用鈍器乾活,累得腰酸背痛,一整天忙忙碌碌也做不了多少;等到技藝高超的鐵匠鑄成乾將寶劍,再讓視力絕佳的離婁校正墨繩,魯班依照墨線砍削木材,就算要建造五層高樓、百丈長的宮殿,也不會有差錯,這就是工具與人配合得當。普通人駕馭劣馬,即便把馬嘴勒破、馬鞭抽斷,馬也不願意往前走;但要是駕馭良馬,讓擅長駕車的王良手握韁繩,韓哀在車輿邊協助,就能周遊天下,萬裡行程也能輕鬆抵達,差距多麼大啊,這就是人與馬配合默契。所以,穿著清涼葛布的人,不怕酷暑炎熱;身披暖和貂皮的人,不懼寒冬凜冽。為什麼呢?因為有了合適的裝備,應對起來就容易。賢能的君子,就是聖明君主治理天下的‘好工具’。從前周公為招攬賢才,吃飯、洗頭時多次中斷,才有了國家牢獄空虛的昌盛局麵;齊桓公設立庭燎之禮,廣納賢才,才成就了匡正天下、九合諸侯的功業。由此可見,君主辛苦求賢,得到賢才後就能輕鬆治國。臣子也是如此。從前賢才沒遇到明主時,出謀劃策,君主不采納;表達忠誠,君主不信任;做官無法施展才能,被罷黜又並非自己有錯。所以伊尹曾在廚房辛苦烹飪,太公曾在肉鋪殺牛賣肉,百裡奚賣身自賣,寧戚喂牛謀生,都經曆過這樣的困境。但他們遇到明君聖主後,出的計謀符合君主心意,進諫也能被采納,進可儘忠,退可守節,為官能施展抱負,還能被分封土地,光耀祖宗。所以世間必定先有聖明智慧的君主,而後才有賢明能乾的臣子。就像老虎長嘯會帶來寒風,神龍出現會興起雲霧,蟋蟀等到秋天才鳴叫,蜉蝣在陰天現身。《易經》說:‘飛龍在天,利於見到大人。’《詩經》說:‘想到眾多賢士,生在這個王國。’所以世道太平、君主聖明,賢才自然就會到來。賢才在朝堂上光明磊落、莊嚴肅穆,大家齊心協力,能力就會更加彰顯,就算是俞伯牙彈奏遞鐘名琴,逢蒙拉彎烏號神弓,也不足以形容這種君臣相得的美好意境。所以聖明的君主必定要依靠賢臣才能成就大業,賢能之士也等待明主才能彰顯品德。君臣上下心意相通,其樂融融,千年難遇的契合,彼此信任毫無猜疑,輕快得如同鴻毛遇上順風,暢快得如同大魚遊入深潭。君臣如此默契,還有什麼禁令不能施行,什麼命令不能貫徹!德政能傳播到四方極遠之地,影響無窮無儘。這樣一來,聖明君主不用四處張望就能看得明白,不用極力傾聽就能聽得清楚,天下太平的責任儘到了,悠閒自得的願望實現了,吉祥的征兆自然降臨,壽命綿長沒有儘頭,何必像彭祖那樣注重養生,像赤鬆子、王子喬那樣修煉呼吸吐納,超凡脫俗地遠離塵世呢!”當時皇帝很迷信神仙,所以王褒的文章特意提到了這些內容。

京兆尹張敞也上書勸諫皇帝:“希望陛下能時常放下對車馬的喜好,摒棄方士的虛妄之言,用心鑽研治國之道,這樣太平盛世或許就能到來。”皇帝聽了他的建議,遣散了尚方所有等待詔令的方士。自從趙廣漢死後,繼任的京兆尹都不稱職,隻有張敞能延續趙廣漢的治理成效。雖然張敞在謀略和獲取消息的能力上比不上趙廣漢,但他經常用儒家經術和文雅的方式處理政務。

皇帝生活逐漸講究起來,宮殿、車馬、服飾等的奢華程度遠超漢昭帝時期;許氏、史氏、王氏等外戚家族也備受恩寵。諫大夫王吉上書說:“陛下天生聖明,統禦天下,一心思考治國大事,想要開創太平盛世,每次詔書下達,百姓都歡欣鼓舞,感覺像是獲得新生。我仔細思考,陛下這份恩澤確實深厚,但還沒有抓住治國的根本。能實現天下大治的君主,不是每個時代都有的,如今公卿大臣有幸遇到陛下這樣的明主,進言能被聽取,諫言能被采納,可大家至今沒有提出能讓國家長治久安的良策,也沒能輔佐陛下達到夏商周三代那樣的盛世。現在大家隻專注於處理公文、審理案件這些事務,這可不是太平盛世的根基。我聽說百姓看似弱小,卻無法戰勝;看似愚笨,卻不可欺騙。聖明的君主深居宮中,做得好,天下人就會稱讚;做得不好,天下人就會議論,所以陛下一定要謹慎挑選身邊近臣,仔細選擇外派官員。身邊的近臣能幫助陛下端正自身,外派的官員能傳播陛下的德政,這才是治國根本。孔子說:‘使君主安定、治理百姓,沒有比禮更好的了。’這可不是空話。在新的禮儀製度還沒製定出來時,陛下可以先采用古代先王那些適合當今的禮儀。我希望陛下順應天意,開創偉大事業,與公卿大臣、儒生們一起,闡述古代禮儀,明確聖王製度,引領天下百姓走向仁愛長壽的境地,這樣一來,社會風氣怎麼會不如周成王、周康王時期,陛下的壽命又怎麼會不如商高宗呢!我發現當下社會有很多不符合正道的風氣,特地逐條上奏,希望陛下斟酌選擇。”王吉認為:“如今社會上,婚嫁時聘禮、嫁妝沒有節製,窮人負擔不起,所以很多人不敢生孩子。而且,漢朝列侯娶公主,諸侯的兒子娶翁主,使得男子侍奉女子,丈夫屈從於妻子,顛倒了陰陽秩序,所以常常出現女子禍亂的情況。古時候,衣服、車馬的樣式,根據身份高低都有嚴格規定;現在上下等級混亂,人人隨意製作,導致大家貪圖錢財、追逐利益,連死亡都不害怕。周朝之所以能達到刑罰擱置不用的大治局麵,是因為他們能在邪惡剛有苗頭時就禁止,在惡行還沒發生時就杜絕。”王吉還說:“舜和湯不任用世襲的三公、九卿,而是選拔皋陶、伊尹,讓不仁之人遠離朝廷。如今卻讓品行不端的官吏子弟為官,這些人大多驕橫傲慢,不通古今,對百姓毫無益處,陛下應該明確選拔賢才,廢除任子製度;對於外戚和舊友,可以多給他們錢財,但不應讓他們擔任官職。取消角抵表演,削減樂府規模,精簡尚方機構,向天下明確展示節儉的態度。古時候,工匠不製作雕刻華麗的器物,商人不流通奢侈靡費的商品,並非工匠、商人天生賢良,而是政策教化的結果。”皇帝覺得王吉的話不切實際,沒怎麼重視他,王吉於是稱病辭官回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義渠安國來到羌人聚居地,召集先零部落三十多位首領,把其中特彆桀驁不馴的全部斬殺;又發兵攻打先零部落,斬殺一千多人。這下,那些投降漢朝的羌人,還有歸義羌侯楊玉等人又憤怒又怨恨,不再信任漢朝,於是他們脅迫其他弱小部落,背叛漢朝,侵犯邊塞,攻打城鎮,殺害官吏。義渠安國以騎都尉的身份,率領三千騎兵屯守防備羌人;軍隊到了浩亹,遭到羌人攻擊,損失了大量輜重和兵器。義渠安國隻好帶兵退回令居,並將情況上奏朝廷。

當時趙充國七十多歲了,皇帝覺得他年紀大,派丙吉詢問他誰能領兵出征。趙充國回答:“沒有比我更合適的人了!”皇帝又派人問他:“將軍覺得羌人實力如何?需要多少兵力?”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軍事情況難以遠程推測,我希望能快馬趕到金城,製定好作戰方案後再上報。羌人隻是小小的外族,竟敢違背天意叛亂,很快就會滅亡,希望陛下把這事交給我,彆為此擔憂!”皇帝笑著說:“好!”於是大規模調兵前往金城。夏天四月,派趙充國率領軍隊,前去攻打西羌。

六月,東方天空出現彗星。

趙充國到達金城後,等兵力集結到一萬騎兵,準備渡河。他擔心被羌人阻攔,就在夜裡派三名校官率領士兵,口中銜枚防止出聲)先行渡河。士兵們一過河,就立刻安營紮寨。天亮時,軍隊按次序全部順利渡河。這時,幾十上百個羌人騎兵來到漢軍附近,來回出沒。趙充國說:“我們的人馬剛長途跋涉,十分疲憊,不能追擊。這些羌人騎兵驍勇善戰,很難製服,我擔心這是他們設下的誘敵之計。我們這次出征,目標是徹底消滅羌人,這種小便宜不值得貪圖!”他下令軍隊不許出擊。又派騎兵偵察四望峽,發現沒有羌人埋伏。夜裡,趙充國帶領軍隊前進到落都,召集各位校官和司馬說:“我就知道羌人不懂得用兵!要是他們派幾千人守住四望峽,我們的軍隊怎麼可能順利進來!”

趙充國領兵打仗,特彆注重派出大量偵察兵打探消息。行軍時,時刻保持戰鬥準備;駐紮時,必定加固營壘。他生性謹慎穩重,愛護士兵,每次作戰前都深思熟慮,謀劃周全後才行動。軍隊向西抵達西部都尉府後,他每天都給士兵提供豐盛的飲食,將士們都願意為他效命。羌人多次前來挑戰,趙充國卻堅守不出。漢軍抓到俘虜後,得知羌人首領們互相埋怨說:“早告訴你們彆造反,現在天子派趙將軍來了,他都八九十歲了,最會用兵。如今我們想拚個你死我活,能行嗎?”

起初,罕、幵部落的首領靡當兒派弟弟雕庫向都尉報告:“先零部落準備造反。”幾天後,先零果然叛亂。雕庫的族人有不少在先零部落中,都尉就把雕庫扣下當人質。趙充國卻認為雕庫無罪,將他釋放,並讓他回去告訴部落首領:“朝廷大軍隻殺有罪之人,你們要和有罪的人劃清界限,彆跟著他們一起送死。天子下令,羌人中犯法的,隻要能捕殺同夥,就可以免罪,還會根據功勞大小賞賜錢財,所捕獲的對方妻子兒女、財物也都歸己所有。”趙充國打算憑借威望和誠信,招降罕、幵部落以及被脅迫參與叛亂的人,瓦解羌人的聯盟,等他們疲憊不堪時,再發動攻擊。

此時,朝廷從內地各郡征調屯守邊疆的士兵,總數已達六萬人。酒泉太守辛武賢上奏說:“目前郡裡的軍隊都在南山一帶屯守,北部邊境空虛,這種局勢難以長久維持。如果等到秋冬季節再進兵,那是敵人在境外時的策略。現在羌人早晚侵擾,當地土地寒冷貧瘠,漢軍的馬匹難以過冬。不如在七月上旬,讓軍隊攜帶三十日的口糧,兵分兩路從張掖、酒泉出發,合擊在鮮水畔的罕、幵部落。即便不能將他們全部消滅,也能搶奪他們的牲畜財產,俘虜他們的妻子兒女,然後收兵返回。到冬天再發動攻擊,大軍接連出擊,羌人必定會被震懾打垮。”

皇帝把辛武賢的奏章交給趙充國,讓他發表意見。趙充國認為:“一匹馬馱運三十日的口糧,就需要米二斛四鬥、麥八斛,再加上衣物裝備、兵器,行軍時很難快速追擊。羌人一定會摸清我軍進退的規律,慢慢撤退,追逐水草,躲進山林。我軍要是貿然深入,羌人就會占據前方險要地勢,守住後方咽喉要道,切斷我軍糧道,到時候必定會有傷亡危險,還會被外族恥笑,這樣的後果千年都難以挽回。而辛武賢說能搶奪羌人的牲畜財產、俘虜他們的妻兒,這恐怕隻是空話,不是什麼好計策。先零部落是叛亂的主謀,其他部落隻是被脅迫參與,所以我建議,暫且放過罕、幵部落的小過錯,先不公開追究,集中力量討伐先零,以此震懾其他部落。這樣一來,他們應該會悔過自新,朝廷便可赦免他們的罪行,再選拔熟悉羌人風俗的好官吏,對他們進行安撫團結。這才是保全軍隊、確保勝利、安定邊疆的良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皇帝又把趙充國的意見下發討論,公卿大臣們大多認為:“先零兵力強盛,又有罕、幵的支持。不先打敗罕、幵,就無法對付先零。”於是,皇帝任命侍中許壽為強弩將軍,就地任命酒泉太守辛武賢為破羌將軍,下詔書嘉獎並采納了辛武賢的計策,還寫信責備趙充國:“如今糧草運輸任務繁重,百姓深受困擾。將軍率領一萬多士兵,不趁著秋季水草豐美時與羌人爭奪牲畜糧食,卻打算拖到冬天。到那時,羌人早已儲備好食物,大多藏匿在山中,憑借險阻據守,而我軍士兵飽受嚴寒,手腳生凍瘡,這樣對作戰能有什麼好處?將軍不考慮國家的巨大耗費,隻想花幾年時間來戰勝敵人,換作誰不想這樣輕鬆地打仗呢?現在命令破羌將軍辛武賢等人於七月出兵攻打罕羌,將軍務必領兵一同進發,不要再遲疑!”

趙充國上書辯駁:“陛下之前下詔書,打算派人告訴罕部落,朝廷大軍即將到來,但不會誅殺罕人,以此瓦解他們的叛亂圖謀。所以我派幵部落首領雕庫去宣揚天子的仁德,罕、幵等部落都已得知陛下的詔令。如今先零羌的首領楊玉憑借石山森林的險要地勢,伺機侵擾;罕羌並沒有任何侵犯行為。現在放下先零不打,卻先攻擊罕羌,這是放過有罪之人,誅殺無辜百姓,平白無故惹出禍端,造成雙重危害,實在不是陛下原本的意圖。我聽說兵法講:‘進攻力量不足時,防守則綽綽有餘。’又說:‘善於打仗的人,能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如今罕羌要是想侵犯敦煌、酒泉,我們應該整頓兵馬、訓練士兵,等他們來犯。這樣就能以逸待勞,掌握製敵先機,這才是取勝之道。現在我擔心敦煌、酒泉兩郡兵力太少,防守尚且不足,要是出兵進攻,就等於放棄了調動敵人的策略,反而陷入被敵人調動的被動局麵,我認為這樣做很不妥。先零部落之所以叛亂,是因為與罕、幵部落消除仇怨,訂立盟約,但他們心裡也害怕罕、幵部落在漢軍壓力下背叛自己。我推測,先零的計劃肯定是想先幫罕、幵解危,以此鞏固盟約。如果我們先攻打罕羌,先零必定會全力援助。現在羌人的馬匹肥壯,糧食充足,貿然進攻很難重創他們,反而會讓先零有機會施恩於罕羌,加固雙方聯盟,聚集兩萬多精兵,還會脅迫其他弱小部落,使依附他們的人越來越多,像莫須等部落就更不會輕易脫離。這樣一來,羌人兵力增多,我們再想消滅他們,就要多花數倍力氣。我擔心國家為此憂慮操勞的時間,恐怕得長達十幾年,而不是兩三年就能解決。依我之見,先消滅先零,罕、幵等部落不用大動乾戈就能歸服。如果先零被滅後,罕、幵仍不投降,等正月再攻打他們,既合理,時機也恰當。現在進兵,實在看不到有什麼好處。”戊申日,趙充國上奏。秋七月甲寅日,皇帝下詔書,采納了趙充國的計策。

趙充國於是領兵前往先零駐紮之地。羌人長期屯聚,已經懈怠。他們望見漢軍大軍壓境,慌忙丟棄車輛輜重,想渡過湟水逃命。由於道路狹窄,隊伍擁堵不堪。趙充國卻下令軍隊緩慢追擊。有人說:“追敵人就該快點,不然就錯過戰機了!”趙充國解釋道:“這些羌人已是窮途末路,不能逼得太緊。我們追得慢,他們隻顧著逃命;追得急了,他們反而會回頭拚命。”校尉們聽了,都覺得有道理。這一戰,羌人落水淹死數百人,投降和被斬殺的有五百多人,漢軍繳獲馬、牛、羊十萬多頭,戰車四千多輛。

漢軍到達罕羌地界後,趙充國下令:“不許焚燒村落,不許在田地裡放牧!”罕羌人聽說後,高興地說:“漢軍果然不會攻打我們!”首領靡忘派人來表示:“希望能回到原來的居地。”趙充國將此事上報,還沒等朝廷回複,靡忘就親自前來歸降。趙充國賜給他飲食,又讓他回去勸說族人。護軍以下的將領都紛紛反對:“這可是反叛之人,怎麼能擅自放他回去!”趙充國斥責道:“你們隻想著按律法辦事,保全自己,根本不是為國家著想!”話還沒說完,朝廷詔書就到了,下令赦免靡忘的罪行。最終,罕羌果然沒費一兵一卒就歸降了。

皇帝下詔,讓破羌將軍、強弩將軍率軍到指定地點屯駐,準備在十二月與趙充國合兵,進攻先零。此時,前來投降的羌人已有一萬多人。趙充國判斷羌人內部必定會分崩離析,便打算撤除騎兵,讓士兵屯田,等待羌人自行衰敗。他的奏章還沒上報,就接到了進兵的詔書。趙充國的兒子、中郎將趙卬十分擔憂,派門客勸他:“要是出兵後吃了敗仗,損兵折將,危害國家,您堅持自己的主張還有道理。可現在不過是策略上的利弊之爭,何必這麼固執?萬一惹得皇上不高興,派繡衣使者來責問,您自身都難保,還怎麼顧得上國家?”

趙充國歎息道:“你說的這話太不忠誠了!要是當初聽我的建議,羌人怎會叛亂到如今地步?之前朝廷征集能先去羌地的人選,我舉薦了辛武賢;丞相、禦史卻建議派義渠安國,結果把羌地局勢搞得一團糟。當初金城、湟中一帶穀價每斛才八錢,我就對耿中丞說:‘要是能買三百萬斛糧食儲備起來,羌人肯定不敢作亂!’耿中丞隻請求買一百萬斛,最後實際隻買到四十萬斛;義渠安國兩次出使,又耗費了一半。錯失這兩個關鍵計策,才讓羌人有膽量叛亂。真是失之毫厘,謬以千裡!如今戰事久拖不決,要是四方邊境的其他部族趁機動搖叛亂,相互影響,到那時,就算再有智慧的人也難以收拾局麵,難道值得憂慮的隻有羌人嗎?我寧可拚上性命堅持正確主張,也要向聖明的君主進獻忠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最新小说: 404異度案件調查科 摯愛囚籠 綜影視之我是你媽 團滅漫畫he的唯一途徑 野草香香 靳爺隱婚發瘋:紅眼誘哄官宣 重生九零:我點爆對手命脈 七零崽崽壞得甜,爹不追妻隻追錢 霸總的契約嬌寵:荊棘與玫瑰 為了避免受傷我無限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