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過後,木城被攻破,裡麵的敵人退入土城,登上城牆高呼。此時,康居的一萬多騎兵分成十幾處,從四麵包圍城池,與土城中的敵人相互呼應。夜裡,他們多次向漢軍營壘發起衝擊,都沒有占到便宜,隻好退去。天快亮時,漢軍從四麵放火,官兵們士氣大振,大聲呼喊著發起進攻,戰鼓和銅鑼聲震天動地。康居的軍隊見狀紛紛後退,漢軍推著盾牌,從四麵攻入土城。單於和一百多名男女逃入內室,漢軍放火,官兵們爭相衝入,單於受傷而死。軍候假丞杜勳砍下單於的首級,還找到了兩枚漢朝使者的符節,以及穀吉等人攜帶的帛書。戰鬥中繳獲的物品,都歸繳獲者所有。此次戰役,漢軍共斬殺閼氏、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活捉一百四十五人,收降一千多人,並將這些俘虜分給了參與行動的西域十五個國家的軍隊。
建昭四年丙戌,公元前35年)
春天正月,郅支單於的首級被送到京城。甘延壽、陳湯上奏說:“我們聽說天下的大義,在於四海統一。從前有唐堯、虞舜,如今有強大的漢朝。匈奴呼韓邪單於已經稱臣,成為北方的藩屬,隻有郅支單於叛逆,還沒有伏法,他以為在大夏西邊,強大的漢朝就不能讓他臣服。郅支單於對百姓殘忍狠毒,罪惡滔天。我甘延壽、我陳湯,率領正義之師,替天行道,仰賴陛下的神靈庇佑,陰陽調和,天氣晴朗,將士們衝鋒陷陣,打敗敵人,斬殺郅支單於及名王以下叛賊。應該把他的首級懸掛在槀街蠻夷聚居的地方,讓萬裡之外的人都知道,膽敢侵犯強大漢朝的,即便逃得再遠,也必定會被誅殺!”
丞相匡衡等人認為:“現在正值春天,是掩埋屍骨的時候,不宜懸掛首級。”皇帝下詔讓首級懸掛十天後再掩埋,還下令祭告祖廟,大赦天下。群臣向皇帝祝賀,朝廷擺下酒宴慶祝。
建昭四年公元前34年)
六月甲申日,中山哀王劉竟去世。劉竟是漢元帝的幼弟,自幼和太子一起學習、遊玩,兩人年齡相仿。劉竟死後,太子前往吊唁。元帝遠遠望見太子,想起去世的幼弟,悲傷得難以自製。可太子走到跟前,臉上卻看不出哀傷的神情。元帝非常失望,生氣地說:“哪有人如此不仁慈,這樣的人怎麼能繼承宗廟,做百姓的父母呢!”
當時,駙馬都尉、侍中史丹負責護衛太子家,元帝就責怪他。史丹趕緊摘下帽子謝罪說:“我看到陛下為中山王的去世悲痛不已,甚至損害了身體。之前太子前來拜見時,我私下叮囑他,不要流淚,免得讓陛下更加傷心。這都是我的過錯,罪該萬死!”元帝信以為真,氣也消了。
這期間,藍田發生地震,山體崩塌,堵塞了灞水;安陵岸邊崩塌,堵塞了涇水,導致涇水倒流。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建昭五年公元前33年)
春天三月,漢元帝大赦天下。夏天六月庚申日,朝廷恢複對戾園戾太子劉據的陵園)的祭祀。
六月壬申日,是這個月的最後一天,發生了日食。
秋天七月庚子日,朝廷又恢複了太上皇的寢廟園、原廟,以及昭靈後、武哀王、昭哀後、衛思後的陵園祭祀。當時元帝臥病在床,很久都沒痊愈。他認為這是祖宗在發怒譴責,所以把這些祭祀全都恢複了,不過各郡國的宗廟還是保持廢除狀態。
這一年,濟陽王劉康改封為山陽王。
匈奴的呼韓邪單於得知郅支單於被殺,既高興又害怕,於是上書,表示希望入朝拜見漢元帝。
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
春天正月,匈奴呼韓邪單於前來朝見,主動提出希望能娶漢朝女子,與漢朝結為親家。漢元帝將後宮良家女子王嬙字昭君)賜給單於。單於非常高興,上書說:“我願為漢朝保衛從上穀以西到敦煌的邊塞,世代相傳。請陛下撤掉邊境守備的官吏士卒,讓天下百姓休養生息。”
元帝將此事交給大臣們商議,大家都覺得可行。隻有郎中侯應熟悉邊疆事務,認為不能答應。元帝詢問原因,侯應說:“自周朝、秦朝以來,匈奴就凶暴強悍,不斷侵犯邊境,漢朝建立後,更是深受其害。我聽說北方邊塞從遼東開始,外麵有陰山,東西綿延一千多裡,那裡草木茂盛,禽獸眾多。從前冒頓單於就憑借這裡的險要地勢,製造弓箭,出來侵擾,這裡就像是他們的天然獵場和兵工廠。到漢武帝時期,出兵征伐,奪回了這片土地,把匈奴趕到大漠以北,還修建了邊塞、烽火台、外城,設置屯兵守衛,邊境這才稍稍安定。大漠以北地勢平坦,草木稀少,多是大沙漠,匈奴來侵犯,沒有多少地方可以隱蔽;而從邊塞往南,道路深入山穀,往來十分不便。邊疆的老人說:‘匈奴失去陰山之後,每次經過那裡都會痛哭。’如果撤掉守備的士卒,就等於給了匈奴可乘之機,這是不可行的第一個原因。
“如今陛下聖德廣布,像天一樣庇護著匈奴,匈奴得以保全,俯首稱臣。但夷狄的本性是,困境時就謙卑順從,強大時就驕橫叛逆。之前已經撤掉外城,減少了烽火台,現在的設置僅僅夠了望和傳遞烽火信號。自古以來,居安思危,不能再撤了,這是第二個原因。
“中原地區有禮儀教化和刑罰懲治,可仍有愚民觸犯法律,更何況匈奴單於,怎麼能保證他的部下不違反約定呢?這是第三個原因。
“就連中原地區都設置關卡來控製諸侯,為的就是杜絕臣下的非分之想。設置邊塞、屯兵駐守,不隻是為了防備匈奴,也是為了防止那些歸屬漢朝的匈奴降民,他們本是匈奴人,擔心他們思念故土而逃亡,這是第四個原因。
“近年來,西羌人歸附漢朝,與漢人交往頻繁,有些官吏和百姓貪圖利益,侵占他們的牲畜、妻子兒女,導致他們心生怨恨而反叛。如果撤掉邊塞守備,就會逐漸滋生輕慢、紛爭,這是第五個原因。
“以前從軍的人有很多沒能回來,他們的子孫生活貧困,一旦有機會,就會逃出去投奔匈奴的親戚,這是第六個原因。
“邊疆的奴婢生活困苦,想逃跑的人很多,他們常說:‘聽說匈奴那邊日子好過,可惜邊境守備太嚴!’即便如此,仍不時有人逃到塞外,這是第七個原因。
“那些狡猾的盜賊犯法後,如果走投無路,向北逃到匈奴境內,就難以控製了,這是第八個原因。
“邊塞建成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不都是用土築牆,有的是借助山岩、石頭、樹木、溪穀、水門,稍加平整修建的,士卒們長期勞作修築,耗費的人力物力難以計數。我擔心議事的人沒有深思熟慮,隻想暫時節省徭役戍守,可十年、百年之後,如果發生變故,邊塞被毀,烽火台消失,到時候再征發人力修繕,幾代人建成的工程不可能一下子恢複,這是第九個原因。
“如果撤掉戍卒,不再了望,單於會認為是自己在保衛邊塞,必定會自恃有功,不斷向漢朝提出要求。一旦稍有不如意,後果就難以預料。這會給夷狄可乘之機,損害國家的安全,這是第十個原因。所以,這絕不是維持長久安定、威懾四方蠻夷的好辦法!”
侯應上奏後,元帝下詔:“不再討論撤掉邊塞守備的事。”還派車騎將軍許嘉當麵向單於解釋:“單於上書希望撤掉北方邊塞的官吏士卒,讓子孫世代保衛邊塞。單於向往禮義,為百姓考慮得很周全,這是利在長遠的打算,朕非常讚賞。但中原四方都有關口、邊塞,不隻是為了防備塞外,也是為了防止國內奸邪之人肆意妄為,出去為非作歹,所以要嚴明法度,統一民心。希望單於理解朕的意思,朕對單於的誠意沒有懷疑。隻是怕單於不明白為何不撤兵,所以派許嘉來解釋。”單於道歉說:“是我愚昧,不懂國家大計,幸虧天子派大臣告知,實在感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初,左伊秩訾為呼韓邪單於謀劃歸降漢朝的計策,最終使匈奴得以安定。後來有人進讒言,說左伊秩訾居功自傲,常常心懷不滿,呼韓邪單於因此對他產生懷疑。左伊秩訾害怕被殺,便率領部眾一千多人歸降漢朝。漢朝封他為關內侯,賜食邑三百戶,還讓他佩戴匈奴王的印綬。
等到呼韓邪單於來漢朝朝見時,與左伊秩訾相見,單於向他道歉說:“您為我謀劃的計策極為周詳,讓匈奴至今和平安寧,這都是您的功勞,這份恩德我怎敢忘記!是我辜負了您的心意,讓您離開匈奴,不再願意留下,這全是我的過錯。如今我想奏明天子,請您返回匈奴王庭。”左伊秩訾回答道:“單於仰賴天命,自行歸降漢朝,才得以安寧,這是單於的威靈和天子的庇佑,我哪有這麼大的能力!我既然已經歸降漢朝,又再返回匈奴,這是懷有二心。我甘願為單於在漢朝擔任使者,不敢聽從您的命令!”單於再三請求,左伊秩訾始終沒有答應,單於隻好作罷。
呼韓邪單於封王昭君為寧胡閼氏。王昭君生下兒子伊屠智牙師,被封為右日逐王。
皇太子舉行冠禮。
二月,禦史大夫李延壽去世。
此前,中書令石顯見馮奉世父子身為公卿,聲名顯赫,女兒又在宮中為昭儀,心裡就想攀附他們,於是向皇帝推薦說:“昭儀的哥哥謁者馮逡品行端正,適合在宮中侍奉陛下。”皇帝召見馮逡,想任命他為侍中。馮逡請求單獨向皇帝奏事。皇帝聽馮逡說起石顯獨攬大權的事,大為震怒,將馮逡罷官,仍讓他回去做郎官。
等到禦史大夫一職空缺時,朝中大臣大多舉薦馮逡的哥哥大鴻臚馮野王。皇帝讓尚書在俸祿為中二千石的官員中挑選,馮野王的品行和能力被評為第一。皇帝詢問石顯的意見,石顯說:“九卿之中確實沒有比得上馮野王的。但馮野王是馮昭儀的親哥哥,我擔心後世會認為陛下是越過眾多賢才,偏袒後宮親屬,才讓他做三公的。”皇帝說:“說得對,我沒想到這一點!”於是對群臣說:“我要是任用馮野王為三公,後世必定會說我偏袒後宮親屬,拿任用馮野王的事做例子。”三月丙寅日,皇帝下詔說:“意誌剛強堅定,不貪圖私欲,大鴻臚馮野王就是這樣的人。思維敏捷,善於言辭,適合出使四方,少府五鹿充宗是這樣的人。廉潔節儉,太子少傅張譚是這樣的人。現任命太子少傅張譚為禦史大夫。”
河南太守九江人召信臣被任命為少府。召信臣之前擔任南陽太守,後來調任河南,政績常常位居第一。他愛民如子,樂於為百姓謀福利,親自鼓勵百姓耕作,開通溝渠,使治下戶口增加了一倍。官吏和百姓都十分愛戴他,稱他為“召父”。
癸未日,朝廷恢複孝惠皇帝的寢廟園,以及孝文太後、孝昭太後的寢園祭祀。
當初,中書令石顯曾想把姐姐嫁給甘延壽,甘延壽沒有答應。等到甘延壽、陳湯擊敗郅支單於歸來,丞相、禦史也厭惡他們假傳聖旨的行為,都不讚同給他們論功行賞。陳湯一向貪圖財物,他繳獲的財物運入漢朝邊塞時,很多都違反了法律規定。司隸校尉發布公文,傳令沿途各地,逮捕了相關官兵,進行審查。
陳湯上書說:“我與官兵們共同誅殺郅支單於,有幸將其剿滅,如今萬裡凱旋,朝廷應該派使者到路上迎接慰勞。可現在司隸校尉反而派人逮捕審查我們,這簡直是在為郅支單於報仇!”皇帝立刻下令釋放被捕官兵,並命令沿途各縣、道準備酒食迎接軍隊。
軍隊抵達京城後,開始討論功績賞賜。石顯、匡衡認為:“甘延壽、陳湯擅自調兵,假傳聖旨,僥幸沒有被處死,如果再給他們封爵賜地,以後奉命出使的人就會爭相冒險,在蠻夷之地生事,給國家招來禍患。”皇帝內心讚許甘延壽、陳湯的功勞,但又難以違背匡衡、石顯的意見,此事許久未能決斷。
原宗正劉向進諫上書說:“郅支單於囚禁、殺害漢朝使者和官吏士卒達數百人,此事在外國廣為傳播,損害了漢朝的威嚴,群臣都為此痛心。陛下大怒,決心要誅殺他,一直未曾忘懷。西域都護甘延壽、副校尉陳湯秉承陛下旨意,依靠神靈庇佑,統領西域各國君主,調集城郭各國軍隊,出生入死,深入絕境,直搗康居,攻破郅支單於的三重城池,奪下歙侯的旗幟,斬殺郅支單於的首級,將其頭顱懸掛在萬裡之外,在昆侖山以西宣揚漢朝國威,洗雪穀吉被殺的恥辱,建立卓越功勳,使四方蠻夷無不畏懼臣服。呼韓邪單於看到郅支單於被殺,既高興又害怕,於是向往正義,前來朝拜稱臣,願為漢朝守衛北方邊境,世代臣服。他們立下千年不朽之功,奠定萬世之安,群臣之中,沒有人的功勳能超過他們。
“從前周朝大夫方叔、吉甫為周宣王誅滅獫狁,使四方蠻夷紛紛歸從,《詩經》稱讚道:‘戰車眾多,勢如雷霆。英明誠信的方叔,征伐獫狁,荊蠻聞風歸附。’《易經》說:‘嘉獎誅殺首惡之人,使不順從者都來歸服。’說的是誅殺首惡是值得讚揚的事,能讓那些不服從的人都來歸降。如今甘延壽、陳湯的誅伐之功,即便與《易經》中‘折首’、《詩經》中‘雷霆’相比,也毫不遜色。評定大的功績時,不應計較小的過錯;推舉大的美德時,不應挑剔細微的瑕疵。《司馬法》說:‘軍中賞賜不超過一個月。’這是為了讓百姓能儘快得到行善的好處,表明朝廷重視戰功、重用人才。吉甫凱旋時,周朝重重賞賜他,《詩經》說:‘吉甫設宴歡慶,接受眾多賞賜。從鎬京歸來,路途遙遠艱辛。’從千裡之外的鎬京歸來,都覺得路途遙遠,更何況是從萬裡之外歸來,他們的辛勞可想而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甘延壽、陳湯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獎賞,他們舍命建立的功勳反而被埋沒,長久地受到刀筆吏的責難,這不是鼓勵有功之人、激勵將士的做法。從前齊桓公先有尊奉周王室的功勞,後有滅掉項國的罪過,君子認為他的功勞足以掩蓋過錯,因此為他隱瞞。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五萬大軍出征,耗費億萬錢財,曆經四年勞苦,僅獲得三十匹駿馬,雖然斬殺了大宛王毋寡的首級,所得也不足以抵償耗費,他自身的罪過更是很多。但漢武帝認為他是萬裡遠征,沒有計較他的過錯,還封拜了兩位侯爵、三位卿、一百多名二千石的官員。如今康居國比大宛強大,郅支單於的勢力比大宛王更盛,殺害漢朝使者的罪行比扣留馬匹更嚴重。而甘延壽、陳湯沒有動用太多漢朝兵力,也沒有耗費多少糧草,與李廣利相比,他們的功德要高出百倍。況且常惠按照自己的想法攻打烏孫,鄭吉迎接主動歸降的日逐王,他們都被裂土封爵。
“論威武辛勞,甘延壽、陳湯超過方叔、吉甫;論記功掩過,他們勝過齊桓公、李廣利;論近期的功勞,他們高於安遠侯鄭吉、長羅侯常惠。然而,他們的大功尚未彰顯,小的過錯卻不斷被宣揚,我私下裡為他們感到痛心!應該及時解除對他們的懲處,恢複他們的官職,免除他們的罪過,給予他們尊貴的爵位,以此來鼓勵有功之人。”
漢元帝下詔書赦免甘延壽、陳湯的罪過,不再追究,並讓公卿大臣商議給他們封爵之事。大臣們討論時,多數人認為應按照軍法中“捕斬單於”的規定進行封賞。但匡衡、石顯卻提出反對意見,稱:“郅支單於本來就是逃亡在外、失去國土的人,在極遠的地方自封單於,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匈奴單於。”元帝原本想參照安遠侯鄭吉的舊例,封甘、陳二人食邑千戶,可匡衡和石顯又再次爭論反對。
到了夏天四月戊辰日,元帝做出決定,封甘延壽為義成侯,賜陳湯關內侯爵位,二人食邑各三百戶,另外加賜黃金百斤。同時,任命甘延壽為長水校尉,陳湯為射聲校尉。此時,杜欽上書為馮奉世之前攻破莎車的功績鳴不平。但元帝認為那是先帝時的舊事,便不再重新論功行賞。杜欽,是已故禦史大夫杜延年的兒子。
荀悅對此評論道:甘延壽、陳湯此次的功績值得封爵,追錄馮奉世之前的功勞也合理。就像《春秋》裡記載的,拆毀泉台會受到批評,廢除中軍則會得到肯定,這都是根據具體情況做出的評判。假傳聖旨這種事,先王向來謹慎對待,實在萬不得已才會這麼做。如果假傳聖旨行事但功勞小,治罪是可以的;假傳聖旨但立下大功,給予獎賞也沒問題;要是功過相當,不賞不罰也就罷了。總之,要權衡其中的輕重,製定合適的處置辦法。
元帝的太子年少時喜愛儒家經書,為人寬厚、博學且謹慎。可後來卻沉迷飲酒,熱衷於宴飲取樂,元帝因此覺得他沒什麼能力。而山陽王劉康多才多藝,其母傅昭儀又深受元帝寵愛,所以元帝常常想改立山陽王為太子。元帝晚年疾病纏身,無法親自處理政事,卻對音樂格外癡迷。他有時會在殿下放置鼙鼓,自己親臨殿前欄杆處,用銅丸擊鼓,鼓聲竟能契合莊嚴的鼓點節奏。後宮眾人以及身邊精通音樂的人都做不到,而山陽王也能打出這樣的節奏,元帝多次稱讚他有才華。
史丹進言說:“通常所說的有才華,是指聰明好學,能溫故知新,皇太子就是這樣的人。要是以演奏樂器的技藝來衡量人才,那陳惠、李微的水平都比匡衡高,他們豈不是都能當相國了!”元帝聽後,默默一笑。
等到元帝病重臥床,傅昭儀和山陽王劉康常在身邊侍奉,而皇後和太子卻很難見到元帝。元帝病情逐漸加重,精神恍惚不安,多次向尚書詢問漢景帝時立膠東王為太子的舊事。當時,太子的大舅陽平侯王鳳擔任衛尉、侍中,他和皇後、太子都憂心忡忡,卻又不知如何是好。
史丹作為元帝親近的大臣,得以在旁侍奉照顧病情。趁著元帝獨自臥床休息的間隙,史丹徑直進入臥室,在青色竹席上叩頭,流著眼淚說:“皇太子憑借嫡長子的身份被立為太子,至今已有十多年,天下百姓都知道他的名號,民心歸附。如今卻有傳言說,朝廷有改立太子的打算。要是真這樣,公卿大臣必定會以死相爭,不接受詔令。臣請求陛下先賜我死,以警示群臣!”元帝向來仁慈,見史丹哭泣,言辭又懇切,深受觸動,感慨歎息道:“我每日身體困乏,太子和兩個王爺還年幼,我心裡難免掛念,可也從未有過改立太子的想法。況且皇後為人謹慎,先帝又疼愛太子,我怎麼能違背先帝的心意呢!駙馬都尉你是從哪兒聽到這些話的?”史丹連忙退下,叩頭說:“是臣愚昧,誤聽謠言,罪該萬死!”元帝於是接納了他的進言,說:“我的病越來越重,恐怕難以康複,你要好好輔佐太子,不要違背我的心意。”史丹抽泣著起身,太子之位由此得以穩固。右將軍、光祿大夫王商,中書令石顯也支持太子,為穩定太子之位出了不少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夏天五月壬辰日,元帝在未央宮駕崩。
班彪稱讚道:我的外祖父兄弟曾擔任元帝的侍中,他告訴我:“元帝多才多藝,擅長書寫,能鼓琴瑟、吹洞簫,還會自己創作樂曲、配上歌詞,對音律節奏的把握十分精妙。他年少時喜愛儒學,即位後重用儒生,讓他們處理政事,貢禹、薛廣德、韋玄成、匡衡先後擔任宰相。然而,元帝過於拘泥於儒家文義,做事優柔寡斷,孝宣帝開創的基業也因此衰落。不過,他為人寬厚,能善待臣下,生活恭謹節儉,頒布的號令溫和典雅,有古代賢君的風範。”
匡衡上奏說:“之前因為陛下身體不適,所以恢複了之前廢除的各類祭祀,但最終也沒得到福氣。依我看,衛思後、戾太子、戾後的陵園,按親族關係還未到該廢除祭祀的程度。而孝惠帝、孝景帝的宗廟,親族關係已出五服,應該拆除。至於太上皇、孝文太後、孝昭太後、昭靈後、昭哀後、武哀王的祠廟,也請全部廢除,不再祭祀。”元帝批準了他的奏請。
六月己未日,太子即位,前往高廟拜謁。他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後,皇後為皇太後,任命大舅侍中、衛尉、陽平侯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兼管尚書事務。
秋天七月丙戌日,元帝被安葬在渭陵。新帝大赦天下。
丞相匡衡上書說:“陛下極為孝順,對先帝的哀傷思念之情時刻縈繞心中,都無心遊玩、狩獵、宴飲,這確實體現了陛下重視慎終追遠,這份孝心沒有儘頭。我希望陛下即便天性如此,仍能更加用心!《詩經》說‘孤獨憂傷,沉浸在悲痛之中’,說的是周成王守喪期滿後仍思念先王,心情難以平複。這其實是為了繼承周文王、周武王的大業,弘揚教化的根本。我還聽老師說:‘夫妻關係,是生育百姓的開端,是萬福的源頭。婚姻之禮端正,萬物才能順遂,天命才能保全。’孔子談論《詩經》,以《關雎》開篇,因為這是綱紀的首要內容,是王道教化的開端。從上古以來,夏、商、周三代的興衰,沒有不與此相關的。希望陛下詳察曆史得失盛衰的經驗教訓,奠定國家的根基,選拔有德之人,戒除沉迷聲色,親近嚴肅恭敬之人,遠離隻重技能之人。我聽說《六經》是聖人用來統合天地萬物的規律,彰顯善惡的歸宿,辨明吉凶的分彆,通曉做人的正道,讓人不違背本性的經典。還有《論語》《孝經》,記載著聖人言行的關鍵,陛下應該深入探究其中的含義。我還聽說聖明的君主日常行動、待人接物,都遵循天道、侍奉雙親、治理朝政、對待臣下,事事都有節製規範,以此彰顯人倫。恭敬謹慎,是侍奉上天的態度;溫和謙遜,是侍奉雙親的禮節;端正自身、嚴肅莊重,是治理百姓的儀態;施恩惠民、和顏悅色,是對待臣下的態度。一舉一動都遵循禮儀規範,所以行為成為仁義的表率,舉動成為眾人的法則。如今正月初一,陛下到正殿,接受群臣朝賀,設宴款待天下。《左傳》說:‘君子做事注重開端。’希望陛下留意日常言行舉止,讓臣下得以仰望您盛大的德行與光輝,以此樹立國家的根基,這是天下的幸事!”新帝恭敬地采納了他的建議。
喜歡資治通鑒白話版請大家收藏:()資治通鑒白話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