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紀二十四 (公元前13年-前8年)_資治通鑒白話版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資治通鑒白話版 > 漢紀二十四 (公元前13年-前8年)

漢紀二十四 (公元前13年-前8年)(1 / 2)

永始四年戊申,公元前13年)

春天正月,漢成帝前往甘泉宮,在泰畤祭祀天神,隨後大赦天下。三月,他又到河東,祭祀土地神後土。

這年夏天,發生了嚴重的旱災。

四月癸未這天,長樂宮的臨華殿、未央宮的東司馬門都遭遇火災。六月甲午,霸陵的陵園門闕也著了火。

到了秋天七月的最後一天辛未日),出現了日食現象。

冬天十一月庚申,衛將軍王商因病被免去職務。

梁王劉立驕橫放縱,毫無節製,甚至一天之內就犯十一次法。梁國丞相禹上奏說:“梁王對太後家族心懷不滿,還說了些壞話。”相關部門調查時,又查出他和姑姑園子有不正當關係,於是上奏說:“梁王這種行為如同禽獸,應該處死。”太中大夫穀永上書給皇帝說:“我聽說按照禮儀,天子會在門外設置屏風,就是不想看到外麵的雜亂之事。所以帝王不會去窺探彆人家中的私事,也不願聽到內室裡的閒話。《春秋》也會為親近的人隱瞞過錯。現在梁王年紀還小,有點輕狂不懂事。一開始是因為他說了不好的話去調查,結果並沒有真憑實據,卻又去揭發他家裡的私事,這和最初要查辦的事情根本不相關。梁王也不承認這些指控,如果強行給他定罪,用一些難以說清的事情,隻聽一麵之詞就斷案,對國家治理沒有好處。把宗室成員汙蔑成有亂倫惡行的人,還宣揚到天下,這不是為皇族隱瞞過錯、增添朝廷榮耀、彰顯聖德教化的做法。我覺得梁王年輕,而他父親的姐妹年紀大,年齡相差很大;梁國很富有,完全可以用重金聘娶美女,沒必要做這種事;他父親的姐妹也會覺得羞恥。調查的人本來是要查他說壞話的事,為什麼又去揭發這種私事呢?從這三方麵來看,這事不符合常理,我懷疑是有人逼迫他,他一時說錯話,而官吏就抓住不放。在事情剛開始的時候,不如施恩不追究,這是最好的辦法。既然已經調查並要治罪,就應該趁著梁王不認罪,下詔讓廷尉選品德高尚、通曉事理的官吏重新仔細審查,查明真相,確定是不是誤判,然後再回複下麵的官吏,這樣既能彰顯朝廷對皇族親疏一視同仁的恩德,也能為皇族洗刷汙名,這才是治理皇族的正確做法。”皇帝聽了之後,就把這件事擱置下來,不再處理。

這一年,蜀郡人何武從司隸校尉升任京兆尹。何武做官時,嚴格遵守法律,一心為公,任用賢能,罷黜奸惡之人。他在任時沒有特彆顯赫的名聲,但離開後常常被人們懷念。

元延元年己酉,公元前12年)

春天正月初一己亥日),發生了日食。

壬戌日,王商再次擔任大司馬、衛將軍。

三月,漢成帝前往雍城,祭祀五畤。

夏天四月丁酉日,天空沒有雲卻響起雷聲,有流星從太陽方向向東南劃過,四處光芒閃爍如同下雨,從下午一直持續到傍晚才停止。隨後,皇帝大赦天下。

秋天七月,東井星座附近出現了彗星。

因為接連發生災異現象,皇帝廣泛征求群臣的意見。北地太守穀永回答說:“君王如果親自踐行道德,順應天地規律,那麼五行的征兆就會按時出現,百姓就能長壽,吉祥的征兆也會不斷降臨;要是違背道義肆意妄為,違背天意、損害萬物,那麼災禍的征兆就會顯現,怪異的現象也會接二連三地出現,饑荒也會頻繁發生;要是始終不知悔改,等到壞事做儘、災變齊全,上天就不會再發出警告,而是會選擇有德行的人來取代。這是天地間不變的道理,曆代君王都是如此。而且,不同朝代功德有厚有薄,國運有長有短,時代有興盛有衰落,天道也有旺盛有低迷。陛下繼承了八代先皇的功業,正處於陽數的末期,到了‘三七’的關鍵節點,遭遇了《無妄》卦的命運,又趕上‘百六’的災厄,這三種災難雖然不同,但卻同時降臨。從建始元年到現在,二十年間,各種災難和異常現象頻繁發生,比《春秋》記載的還要多。在宮廷內部,可能會有驕橫的大臣、凶悍的姬妾,因為醉酒發狂而突然引發禍亂,就像當年陳國夏征舒殺陳靈公、齊國崔杼殺齊莊公那樣的事情;在天下各地,可能會有像樊並、蘇令、陳勝、項梁那樣振臂一呼、起兵造反的災禍。這是關乎國家安危的大事,也是朝廷最應該擔憂的,這些年來我一直為此提心吊膽,所以提前說出來。往往是下麵先有不好的苗頭,然後才會在上麵顯現出災異現象,能不謹慎對待嗎?災禍總是從細微之處開始,邪惡也容易在疏忽的地方滋生。希望陛下端正君臣之間的關係,不要再和那些小人混在一起飲酒作樂;嚴格遵循三綱五常,整治後宮的風氣,抑製疏遠那些驕橫善妒的寵妃,親近那些溫柔和順的女子;出行時要按照正式的禮儀,安排好護衛、清理好道路,不要再獨自輕易出宮,跑到臣妾家中吃飯。隻要消除了這三個隱患,宮廷內部的禍亂之路就被堵住了。而天下百姓起兵造反,往往是因為發生饑荒時官吏不加以救濟,百姓生活困苦卻賦稅繁重,下麵百姓怨聲載道,上麵卻毫不知情。《傳》裡說:‘發生饑荒卻不減少賦稅,這叫驕縱,會招來滅亡。’近年來很多郡國遭受水災,莊稼收成不好,正是應該減少平常賦稅的時候,可有關部門卻上奏請求增加賦稅,這完全違背了常理,也違背了民心,是在製造怨恨、招來災禍。我希望陛下不要批準增加賦稅的奏章,進一步減少奢侈浪費的開支,廣施恩澤,救濟貧困百姓,鼓勵百姓從事農耕和養蠶,安撫百姓的心,這樣天下的動亂或許就能平息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中壘校尉劉向上書說:“我聽說舜曾告誡大禹‘不要像丹朱那樣傲慢’,周公也曾告誡成王‘不要像商紂王那樣’,聖明的帝王常常以曆史上的敗亡之事為戒,不避諱談論國家的興衰,所以我鬥膽把心裡的想法全說出來,希望陛下留意體察!我仔細研究《春秋》記載的二百四十二年裡,日食發生了三十六次,而現在連續三年都出現日食,從建始元年以來,二十年間發生了八次日食,平均每兩年零六個月就有一次,這在古今都是很少見的。災異有大小、出現的頻率也不一樣,占卜的結果預示著事情的緩急。看看秦朝和漢朝的改朝換代,再看看漢惠帝、漢昭帝沒有後代,漢昌邑王在位時間不長,漢宣帝繼承皇位,這些都有災異現象記載在漢代的曆史中。上天對朝代和君主的取舍,難道還不明顯嗎?我有幸身為皇族後代,確實看到了陛下寬厚英明的品德,希望能消除這些重大的災異現象,重現高宗武丁、成王那樣的盛世名聲,來振興劉氏天下,所以才冒著被處死的風險多次上書!天文現象很難說清楚,我雖然畫了圖呈上來,但還需要當麵講解,陛下才能明白;希望陛下能給我一個單獨彙報的機會,我可以指著圖詳細說明。”皇帝雖然召見了他,但最終還是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紅陽侯王立舉薦陳鹹參加“方正”科的選拔,陳鹹通過對策後,被任命為光祿大夫、給事中。丞相翟方進又上奏說:“陳鹹以前擔任九卿時,因為貪汙邪惡被免職,不應該被舉薦參加‘方正’科選拔,更不適合擔任朝廷內臣”;同時還彈劾“紅陽侯王立舉薦人才不實事求是”。皇帝下詔免去陳鹹的職務,但沒有追究王立的責任。

十二月乙未日,王商擔任大將軍。辛亥日,王商去世。按照順序,他的弟弟紅陽侯王立接下來應該輔政,但此前王立曾讓門客通過南郡太守李尚開墾了幾百頃荒田,然後上書說要把這些田獻給國家,實際上卻高價賣出,獲利達一億錢以上。丞相司直孫寶揭發了這件事,皇帝因此不再重用王立,而是任用他的弟弟光祿勳曲陽侯王根。庚申日,任命王根為大司馬、驃騎將軍。

特進、安昌侯張禹請求把平陵肥牛亭那塊地賜給自己,曲陽侯王根卻極力反對,認為這塊地靠近平陵寢廟,是皇帝祭祀出行的必經之路,應該賜給張禹其他地方。但漢成帝沒有聽從王根的意見,最終還是把地賜給了張禹。從此,王根嫉妒張禹受寵,多次在皇帝麵前說他壞話。可皇帝卻越發敬重優待張禹,每次張禹生病,都會派人詢問病情,甚至親自到他家探望。有一次,皇帝在張禹床前向他行禮,張禹則磕頭謝恩。張禹有個小兒子還沒當官,他多次暗示皇帝,皇帝就在他床前封他小兒子為黃門郎、給事中。張禹雖然賦閒在家,但憑借特進身份做天子的老師,國家每有重大決策,一定會找他商議。

當時,很多官吏和百姓上書,說災異現象是上天的警示,還指責是王氏家族專權導致的,皇帝心裡也有些認同,但沒有明確的結論。於是,皇帝親自到張禹家,支開身邊的人,詢問他對災異現象的看法,還把官吏百姓指責王氏家族的話拿給張禹看。張禹考慮到自己年老,子孫又弱小,還和曲陽侯王根不和,擔心被他怨恨,就對皇帝說:“《春秋》中記載的日食、地震,有的是因為諸侯互相殘殺,或是外族侵犯中原。災變的含義深遠,很難弄明白,所以孔子很少談論天命,也不說怪異鬼神的事,人性和天道這些高深的道理,連子貢這樣的弟子都沒聽過,更何況那些見識淺薄的儒生說的話。陛下應該專心治理朝政,用實際行動來回應災變,與百姓同甘共苦,這才符合經義。那些新學的年輕人,說的話擾亂正道、誤導他人,陛下不要相信他們,還是要用經術來判斷事情。”皇帝向來信任喜愛張禹,聽了這番話後,就不再懷疑王氏家族了。後來,曲陽侯王根和王氏子弟聽說張禹這番話,都很高興,還主動和他親近。

這時,前槐裡縣令朱雲上書請求麵見皇帝。在公卿大臣麵前,朱雲說:“現在朝廷大臣,對上不能輔佐君主,對下不能造福百姓,都是占著職位不做事的人,就像孔子說的‘鄙陋的人不能和他一起侍奉君主,因為他怕失去權勢,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我希望陛下賜我尚方斬馬劍,讓我斬下一個奸臣的頭來警示其他人!”皇帝問:“你說的奸臣是誰?”朱雲回答:“安昌侯張禹!”皇帝大怒道:“你這小臣,居下位卻誹謗上司,在朝廷上侮辱帝師,罪該萬死,絕不赦免!”禦史要把朱雲拉下去治罪,朱雲死死抓住殿上的欄杆,把欄杆都拉斷了。他大喊道:“我能死後追隨關龍逄、比乾,在地下同遊,已經很滿足了!隻是不知道這聖明的朝廷以後會怎樣!”禦史還是強行把他拉走了。這時,左將軍辛慶忌摘下帽子,解下印綬,在殿下叩頭說:“朱雲向來以狂放耿直聞名,如果他說得對,不能殺他;如果說得不對,也應該寬容他。我冒死請求陛下饒他一命!”辛慶忌磕頭磕得流血,皇帝這才消了氣,不再追究。後來要修理欄杆時,皇帝說:“彆換新的,就把斷的地方修補好,用來表彰正直的大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匈奴搜諧單於準備來漢朝朝見,還沒進入邊塞就病死了。他的弟弟且莫車繼位,稱車牙若鞮單於,封囊知牙斯為左賢王。

北地都尉張放剛上任幾個月,又被召回擔任侍中。太後給皇帝上書說:“之前說的話還沒見成效,富平侯張放)又回來了,這怎麼行!”皇帝道歉說:“我現在就照您說的辦!”於是把張放外調為天水屬國都尉。同時,任命少府許商、光祿勳師丹為光祿大夫,班伯為水衡都尉,都擔任侍中,俸祿都是中二千石。每次皇帝去拜見太後,他們都跟隨;國家有重大決策時,皇帝就派他們向公卿大臣傳達旨意。皇帝也漸漸厭倦了遊玩宴樂,重新開始研習經書,太後對此很滿意。

這一年,左將軍辛慶忌去世。辛慶忌是國家的勇猛大將,當時天下太平,匈奴和西域各國都親近歸附漢朝,十分敬重他的威望和信譽。

元延二年庚戌,公元前11年)

春天正月,漢成帝前往甘泉宮,祭祀天神。三月,又到河東祭祀土地神後土。祭祀結束後,他順路遊覽龍門,登上曆觀,又登上華山後才返回。

夏天四月,漢成帝封廣陵孝王的兒子劉守為廣陵王。

當初,烏孫小昆彌安日被投降的百姓殺害,烏孫國內的翎侯們陷入大亂。漢成帝下詔征召前金城太守段會宗,任命他為左曹、中郎將、光祿大夫,派他去安撫烏孫。段會宗到烏孫後,立安日的弟弟末振將為小昆彌,穩定局勢後返回漢朝。當時,烏孫大昆彌雌栗靡勇猛強健,末振將擔心被他吞並,就派貴族烏日領假裝投降,趁機刺殺了雌栗靡。漢朝想派兵討伐末振將,但一直未能成行,於是派中郎將段會宗立公主的孫子伊秩靡為大昆彌。過了一段時間,大昆彌伊秩靡和翕侯難棲殺死了末振將,安日的兒子安犁靡繼任小昆彌。漢朝遺憾沒能親自誅殺末振將,又派段會宗征調戊己校尉和各國的軍隊,去誅殺末振將的太子番丘。段會宗擔心大軍進入烏孫會驚動番丘,讓他逃跑了抓不到,就把大軍留在墊婁,自己挑選三十名持弩精兵,直接到昆彌所在的地方,把番丘召來,當麵斥責末振將的罪行,然後親手用劍殺死了番丘。他的下屬們驚慌失措,騎馬逃了回去。小昆彌安犁靡率領幾千騎兵包圍了段會宗,段會宗向他說明前來誅殺番丘的原因,還說:“現在你們要是殺了我,就像拔掉漢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樣容易。宛王和郅支單於的頭被懸掛在槀街示眾,這是烏孫人都知道的事。”安犁靡等人聽後信服了,說:“末振將對不起漢朝,殺他兒子是應該的,但為什麼不提前告訴我,讓我給他一頓飯吃再交人呢?”段會宗說:“要是提前告訴你,你把他藏起來,那就是大罪;要是給他吃飽飯再交給我,又會傷害骨肉親情。所以我沒提前說。”安犁靡等人哭著撤兵離開了。段會宗回朝後上奏事情經過,皇帝賜給他關內侯的爵位和百斤黃金。段會宗因為難棲殺了末振將,上奏請求封難棲為堅守都尉。又責備大祿、大監沒有保護好大昆彌雌栗靡,沒收了他們的金印、紫綬,換成銅印、墨綬。末振將的弟弟卑爰疐原本參與了謀殺大昆彌的事,他率領八萬多人向北歸附康居,還打算借康居的兵力吞並兩個昆彌的地盤。漢朝又派段會宗和都護孫建合力防備他。

自從烏孫分為大小兩個昆彌後,漢朝為此操心費力,幾乎沒有安寧的日子。這時,康居又派王子到漢朝侍奉皇帝、進獻貢品,西域都護郭舜上書說:“以前匈奴強盛,不是因為兼並了烏孫和康居;後來匈奴向漢朝稱臣,也不是因為失去了這兩個國家。漢朝雖然接受了他們的質子,但這三個國家之間依然相互往來、互通有無,也會互相監視,一有機會就行動。他們聯合時不能彼此信任,分開時也不能互相臣服。就現在的情況來看,漢朝和烏孫聯姻,最終也沒得到什麼好處,反而惹來不少麻煩。不過烏孫已經和漢朝聯姻在先,現在又和匈奴一起向漢朝稱臣,從道義上不能拒絕他們。但康居驕橫狡猾,一直不肯拜見漢朝使者;我們的都護府官吏到了康居,他們讓這些官吏坐在烏孫等國使者的下麵,國王和貴族自己先吃喝完,才給都護府官吏吃的,故意裝作不當回事來向其他國家炫耀。從這些情況來看,他們為什麼要派王子來侍奉漢朝呢?不過是想做買賣,用好聽的話騙人罷了。匈奴是眾多蠻夷中的大國,現在侍奉漢朝十分恭敬;要是聽說康居不拜見漢朝使者,恐怕會讓單於後悔向漢朝稱臣,覺得自己太卑微了。應該把康居的侍子送回去,斷絕往來,不再和他們通使,以此彰顯漢朝不和無禮的國家交往!”但漢朝考慮到剛剛和康居建立聯係,看重遠方國家來歸附,最終還是采取安撫政策,沒有斷絕往來。

公元前10年元延三年)

正月,蜀郡岷山發生山崩,大量土石堵塞長江,導致江水斷流三天。大學者劉向聽聞後大驚,說:"當年周朝岐山崩塌、河流枯竭,不久周幽王就亡國了。如今漢朝興起之地也發生同樣災象,加上彗星掃過重要星宿,恐怕天下要大亂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二月,漢成帝封趙飛燕的姐夫淳於長為定陶侯,顯示外戚勢力日益膨脹。


最新小说: 叛逆的青少年 重回九八:悠閒都市種田人 離婚後,前夫每天都想跪求複合 霸道總裁:你生是我的人,休想逃 窩囊後媽重生,一心隻想離婚! 零維殘響 日記:少年的夢 渣男要吃絕戶?我搬空家產去隨軍 塵岸 NBA之千億大佬入主湖人